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

时间:2022-10-22 11:16:33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因其具有多样性、及时性、海量性、超文本性和共享性等特征而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极大的冲击,报业受影响最严重。因此,报业要想继续在融媒体时展下去,必须走上与新媒体融合的道路。适应这个时代,做一个技术者、推动者、创新者。

[关键词]融媒体;转型;创新;技术改革;内容改革

传统报业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转型,是国内外传媒都在积极探索的方向,自2008年以来,国内外有很多享有盛名的报刊先后宣布停刊。2014年1月1日,创刊14年之久的《新闻晚报》宣布休刊;《上海商报》于2015年10月1日起宣布休刊。2014年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8月6日出资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引发了很多人关于纸媒已死的新一轮讨论。其实所谓的纸媒的衰退和死亡,仅仅是“纸”的衰退和死亡,而不是“新闻”的危机。这也是贝索斯购买一家报纸的原因。

面对报业经营日益惨淡的现状,报业转型成了各大报业自救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原因,转型的途径和转型的成效进行分析研究。

一、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必然性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进行全面整合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以前人们获得消息都是通过官方媒体的报道,如今打开微博、微信、博客、知乎等社交网页,人们的视野可以包罗天下。除了信息接收方式外,互联网还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因此,报业不得不迎合时展的潮流,融合其他媒介的传播优势,使自身走上新媒体发展的道路。

内容时滞性。新媒体时代新闻讯息的更新速度是按“分、秒”计算的。传统报纸的更新在互联网“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征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传统媒体人应该结合网络新媒体,挖掘更新的值得受众观看的信息。

版面排挤性。报纸可传播的新闻数量、新闻篇幅是有限的,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消息会放在头版头条最醒目的位置,而其他的一些新闻消息就被“排挤”至其他版面角落了。采编者作为“把关人”,决定着读者看到的新闻消息的全面程度,也会间接影响读者对新闻的认知态度。而新媒体具有“超文本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受众可以综合浏览网页信息,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对新闻信息进行搜索,不再受排版的限制。

读者局限性。报纸通常把受众称之为“读者”,实际上,如果仅仅把受众当做“读者”,就仅有信息消费的关系。当一个媒体拥有一定的发行量以及忠实的受众时,需要做的是重新定义读者,把“受众”转变为“用户”和“消费者”,以媒体作为介质,通过产品的创新去发掘、满足更多的需求,提供超越于信息内容的服务和体验。

二、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路径

整合平台是基础。以受众为本,重新整合报业的平台化建设。简单说来,就是打破之前报业单向、线性的业务体系、运作方式,以及单一、封闭的价值观念,与外界环境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资源创新的有机模式,建立动态、多样、开放的报业平台。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纸质媒体而言,是受众需求、内容创新、组织结构、经营体系的变革,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

技术改革是支撑。技术变革一方面需要报业有设备的更新投入,另一方面对报业技术人员的更新也提出了要求。未来新媒体转型是一个“442”的阵型,40%的人员做内容,40%的人员做技术,20%的人员做应用。

报业设备的数字化更新是硬件基础。数字化时代,开发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软件以满足不同的编辑需求。2013年“两会”期间,就有记者使用自拍杆在两会现场进行报道,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移动终端具有的移动便携性,相信在未来会越来越被普及使用。

硬件设备更新离不开采编技术人员新媒体技术的提升。首先,建立更新报业人员的培训机制是很重要的。除了引进新媒体人才为传统报业注入新的活力,对老员工掌握新技术的培训也是加快报业转型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时代对媒体人员的要求将更加全面,强调“一专多能”,既要掌握写稿、采访又要会操作编辑图片、视频、录音等技能,形成“报网互动”、“报台互动”等新的多种传播模式。在稿件编辑上,应当具有新媒体传播意识,积极学习新媒体传播的理论知识,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分众化时代,受众注意力的稀缺性才是采编人员采写稿件的出发点。研究好受众心理,从稿件的选题到素材筛选、稿件编辑,都要符合新媒体传播的思维方式,吸引受众,优化报纸新媒体产品的传播效果。

内容改革是立足点。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媒体融合取胜的关键。新媒体的信息,最终还会在传统媒体上沉淀。以前是“厚报时代”,如今要将报纸由“厚”变“薄”,舍弃碎片化的消息,在内容上求精、求全、求深、求细。重点做好深度报道、调查新闻、专栏文章、数据新闻。

传统的报业人员具有深厚的媒体素养和文字功底,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依然应当发挥“内容为王”的优势,创造有影响力的新闻品牌内容。传统报业内容的原创性强,观点新颖,价值判断具有独特的视角,在新媒体时代正应该发挥与运用报业独特的观点视角,打造“观点纸”,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和独家策划,从信息思维和媒体思维,转向产品思维,构建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媒介产品。这样就清晰的区分出与其他媒体传播的异同之处,形成属于自己的内容品牌。

品牌的“N次销售”是突破口。在过去的运营模式中,内容只是报纸的一次消费品,而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产品可以被重复包装进行多次销售,例如通过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多次销售。报业的运营模式从单一的赢利点逐渐多元化,在原来的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向数字增值业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瞄准商机,实现报业运营全方位、跨媒体、多产业的立体运营。

2014年7月,光明日报与光明网采用“文字+视频”融媒体报道方式,追记了湖南省桂东县人民法院院长钟江武的事迹,读者纷纷通过点赞、分享、评论等方式给予好评。纸媒报道加上视频,达到了1+1>2的效果,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这个时代,人们更相信的是人本信息,而不仅仅是文本信息,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和受众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那么数字化就注定是呆板的。

三、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未来发展

传统媒体的创新,不是仅有数字化一条路,要实现报业更多的盈利,就要将新媒体转型与自身多元化经营和与外界的纵向链接结合起来。在“传媒+”的风潮下,媒体正在发挥自身优势与各大行业联合,“触电”、“相融”、“跨界”,形成可扩展的产业链。

“触电”。建立数字化多媒体平台,报业增加了销售盈利点,从过去单一销售内容和广告,到现在围绕报纸上下游的印刷、发行等与广告相关的产业都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如2013年新华社印务公司就拓展成立了物流公司,除了完成自己报社的发行任务,还开拓了快递、配送业务。《安徽商报》在2014年开发了电子商务与社区云商模式,自己承担报社的发行,同城物流配送等产业。同时依托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将电子商务、社区店商、传统媒体三者有机融合,这一模式可将线上消费者引导至线下实体店消费,也可将线下实体店的消费者吸引至线上消费,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信息互联、相互增值。

“相融”。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在依然保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报业应该积极开拓属于自己的移动终端载体,形成“报纸+图画或动图”、“报纸+录音”、“报纸+视频”的多媒体样态,增强数字化内容对读者的吸附性。2013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出品数字阅读产品“上海观察”,作为市委机关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尝试,读者可任意浏览网站首页,以及客户端中的免费内容。如想阅读更多精品文章,可购买会员卡。依靠其原创内容和网络化呈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跨界”。在报业向着多元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不相关的产业相结合找到盈利点,通过跨界服务进入新的市场,也是很多报业实践出的成果。最成功的当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进军房地产业,借着报业的品牌优势,成立了河南瑞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其开发的楼盘销售收益达10亿元左右。

当然,关于报业的转型探索还不止这些。除了以上提出的做得很成功的类型之外,近些年电子商务报的形式也成了深受自媒体用户喜爱的一种方式。还有报业建立了报纸云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商务、手机支付、电子广告、网络游戏、网络互动等多样式的运作方式。这些都得益于报纸的新媒体转型。报业只有积极面对当下新媒体冲击,拥抱新技术,整合自己的优质资源,转变经营观念,用数字化思维和互联网理念去创新,才能实现报业的长足发展。

上一篇:解读省级都市报新闻客户端的差异化战略 下一篇:唱好“民生”这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