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务总监制度

时间:2022-10-21 06:37:11

我国财务总监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环境与机制日趋完善,竞争更趋激烈。为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诸多企业都加强了对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及组织构架的改造,包括设置财务总监职位,以期改善企业财务管理,达到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但是,我国财务总监制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CFO制度,我国企业必须学习西方CFO制度的先进经验,使我国的财务总监制度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财务总监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总会计师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展需要。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是在“一长三师”(厂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的企业干部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应当说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对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企业效益和促进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总会计师制度导致监控弱化。《总会计师条例》明确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由本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提名”,“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由此可以看出,总会计师职能的实施缺乏独立性,他在人事以及薪酬等方面仍然受企业领导的制约,也无需对股东负责,仍属于“内部人控制”范畴的制度,总会计师的“道德风险”很大。

2、总会计师职位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有关调查表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并未设置总会计师,而且更多的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缺位”、“虚位”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企业领导为寻求私人利益而有意清减障碍,从而方便。这种现象必然限制了总会计师职能的实施和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无序,使国家和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可能蒙受利益的损失。

3、总会计师制度无法适应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修订后的《会计法》规定“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上述规定是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保护的是国有资产,具有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下,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民营、私营企业大量涌现,这就出现了制度上的空白,必须对总会计师制度实施改革,尽快弥补这种空白。

(二)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经营与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竞争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但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现象。尤为突出的表现是诸多的国有企业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究其根本,财务管理失控以及缺乏有效监督是其根本原因。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建立了财务总监制度,对企业的投资、筹资、收入分配以及日常经营收支在时间、数量上实施控制。由此可见,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是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讲,从其自身功能来看,财务总监制度实际上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它吸收了总会计师制度的财务管理职能和内部审核制度的监督功能,有效的弥补了总会计师在职权上的局限性和内部审核制度滞后性的缺陷。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专业专职监督。但我国目前实施的财务总监制度还只处在起始阶段,在职位设置和运行操作等诸多方面尚不完善,只是中国国企改革从摸索走向成熟的一种体现,尚不成熟。

二、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CFO三者职责的比较研究

1、总会计师的职责。在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的《总会计师条例》中规定的很明确。作为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负责人,其职责可概括为:(1)财务管理。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2)成本管理。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3)核算管理。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4)组织管理。总会计师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5)参与决策。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总会计师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技研究、商品(劳务)价格和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6)其他工作。承办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2、当前财务总监的职能与传统的总会计师职能。大体上相同或相近,只是在部分职能上作出了调整,在某些环节上放宽并深化了权限,顺应了当代企业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开始实实在在的发挥其在现代企业组织与经营中应有的作用。其深化的职责表现在:(1)财务总监制度实行与CEO的联签制度,共同审核与联签批准诸多涉及财务领域的成果、方案与决策。如审核企业的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并与CEO共同确认其准确性后上报。(2)在参与拟订公司各领域的计划与方案时,财务总监职责开始全方位的渗入公司运营的各个领域。如参与拟订企业筹融资方案、审核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方案等。(3)财务总监发挥监督职能,定期向董事会汇报所在企业遵守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汇报企业所发生的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长期发展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经营业务事项。这一制度着重强调了财务总监相对地从企业的人事管理中独立出来,独立的行使监督职能,这是在总会计师制度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3、西方CFO与上述两者职责有着明显差别。其职责已不再局限于财务筹划和会计核算,更体现了对企业各个领域的渗透,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如在美国,CFO在参与战略决策与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契机与潜力开发。CFO作为企业最高管理层成员之一,主要承担以下职责:(1)设计合理的经营方案,使股东利益最大化。(2)向投资人传递有用的公司经营和财务信息,让投资人了解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3)沟通各个部门,从整体上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4)现金流管理,支配筹融资活动。(5)把握经济的全球化,进行财务理论与操作系统创新,创建先进的财务管理业务支持系统。(6)立足于全球范围的竞争,积极参与企业决策过程和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参与战略管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是CFO的首要任务。

三、我国财务总监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财务总监和西方CFO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西方CFO较之中国的财务总监,其职责、权限更大、更广、更有全局性和战略性。而国内财务总监的管理范围要小一些,对高层决策仍然扮演着参与角色,只起协调作用。

我国实施财务总监制度还只处在起始阶段,在宏观机制上,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在我国《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还不具备系统完善的法律条款。同时,缺乏财务总监自身所需的法律条例,其设置、职能、权限、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尚未有系统明确的规定。

在微观运行上,由于我国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司其职,从而使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受到肢解。而财务总监目前大都仍扮演着传统总会计师的角色,未能融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其职能与权责不够清晰,对企业各部门的沟通与渗透不够深入,从而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四、完善我国财务总监制度对策建议

1、深入研究和借鉴CFO制度。CFO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相对成熟与完善,并以实现向战略层面的转型,这对我国企业进行研究借鉴提供极好的素材。这种研究大致可包括:CFO的培养体系、选聘程序、任用程序、管理体系以及其职责、权利、义务、作用和应具备的素质,还包括实施CFO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激励和监督机制等。

2、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我国应结合本国企业及其制度的实际情况,修订《会计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规定,并尽快推出《财务总监条例》,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能与权责,规范CFO的行业准入、培养教育及资格认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保障财务总监制度顺利而有效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3、加快行业建设,走职业化、市场化道路。我国加入WTO后,对财务总监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加快其培养教育,逐渐形成一支职业人员队伍。目前,应充分发挥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更大的发挥其在资格认证、行业准入、职业能力评估和培养教育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建立财务总监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财务总监资格认证制,使财务总监制度走上职业化、市场化道路。■

上一篇:税收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下一篇: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