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

时间:2022-10-21 06:34:22

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

摘要:信息时代下的社会舆情中,网络舆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不仅频频在众多网民中形成了舆论的涟源效应,也在影响着网络民主乃至整个社会民主的未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阐释了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并就引导网络舆情实现网络民主良性发展的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民主;影响

从字面组成就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就是基于网络平台与载体的社会舆情,是社会舆情进入网络时代后的历史性发展与变化。在网络上,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或传播者,很多时候也是资讯的者。没有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网络不仅让网民有了更多让他人听见自己声音的机会,也在各类信息日益公开透明的状态下有了充分参与的可能。不仅如此,随着对热点、焦点时事或政事提出意见与建议的愈发便利,网络也成为实现民主的又一通途。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互联网海量的资讯、接近光速的传播速率与无所限制的在线人数决定了其上出现的任何观点都可能在瞬间形成爆炸式的影响力,并可能如同龙卷风过境般席卷所到之处的一切,让网民在来不及弄清事实真相前就被裹挟着人云亦云,甚至可能在集体无意识状态被“洗脑”。因此,网络舆情具有热点出现无预期且迅速、传播无序又易无限放大、参与者众、互动性强但偏差无数等特点。也就是说,网络舆情出现时具有突发性甚至是爆发性,很难被前瞻或预见,而一旦出现则又往往会以星火燎原般的态势迅速传播。这种传播基本无规律可循因而也无法被有效引导或控制。不仅如此,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展,无论积极参与者还是仅仅旁观者的数量都易呈几何级增长,其受众会彼此交流互动。但因受众背景或态度等的主观差异常会令舆情发展与初始状态存在不小的差距,故而其最终结果可能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因此需要所有网民在接触和传播过程中备加小心。

二、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

1.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积极影响。不能否认的是,互联网的出现与存在让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有了相对平等的发声机会。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网络改变了底层民众相对弱势的舆论参与状态,让寂寂无名的“草根”得以借助网络让一已之言有了传播到任何可到之处的可能。因此,传统传媒形式里普通民众只能聆听的形式得到了颠覆性改变,网络使所有网民可以在虚拟空间中积极参与和互动,让个体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倘若类似的观念能够被逐渐汇集,则还有可能集小流成江河,让无数基层群众的言论汇聚成一股洪流主导网络乃至整个社会舆情的主流。而当网络舆情呈汹涌之势时,管理层、决策层就能够更快了解到底层群众的思想、心愿,从而及时提出应对策略或者转变政策规划等。比如若干年前经网友揭发而在网络现形的“表哥”、“房叔”、“郭美美”之流,就成为审计机关或相关管理单位顺藤摸瓜反腐倡廉的直接对象。甚至可以说,网络舆情许多时候都成为了相关职能部门打击犯罪、建设法治中国非常得力的助手。不久前针对民众对国家开展廉政建设满意度的调查就显示,当前已有超过九成的中国人对中央“抓老虎、打苍蝇”行动感到满意。可见,网络舆情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构建网络民主、和谐社会等的核心抓手之一。2.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消极影响。古人有云“三人成虎”、“众口烁金”,意为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变成了真的。作为极具社会性的典型生物,人对其所处环境中的社会群体有着难以意识的从众心理。时下有一个相当时髦的词叫“集体无意识”,其本质正是在从众心理影响下,个体的人丧失了自我准确判断力而被他人连带影响着亦步亦趋。无论是在网络论坛还是朋友圈或即时聊天群里,面对一条突然出现的讯息,能够保持冷静仔细甄别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人不是随手一点转发出去,就是兴之所致发表一通自以为是的高见。殊不知这种不负责任的传播或言论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其中真真假假相互掺杂,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刻意利用以讹传讹,则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将无法估量。如果事实的真相未能及时得到大面积传播,以上不良影响势必涉及到更多无辜民众。轻则会造成小群体甚至区域性的人心浮动,重则可能降低职能部门或管理机构在民众中的可信度。由此可见,此时的网络舆情非旦于网络民主建设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三、引导网络舆情实现网络民主良性发展的策略

1.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让“事实胜于雄辩”澄清谣言和迷障。俗话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即便是沉默的真相和事实,很多时候也能够让滔滔不绝的谣传和谎言立刻闭嘴。职能机构、管理部门需要时刻保持对网络舆情的关注,一旦察觉丝毫可能泛滥的舆情苗头,就应当竭尽全力找出事实并第一时间到网上。“有图有真相”在网络时代堪称最有力的舆情武器,甚至不必有过多的说明,只需点出核心关键的寥寥几笔,网友自会分辨清楚。应当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期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的做法就可称为优异的典范。灾难发生的即刻,无论线上线下、传统或新兴媒体全部动员起来,全方位无死角地对灾区实情和抢险救灾的行动进行了跟踪报道。而相关管理部门和应急工作组定时召开的新闻会则给国内国际、网络内外的所有受众作出了最权威、明确的数据说明和报告。这种充分透明和及时的事实展示让整个救灾期间的网络舆情始终保持了正面、积极的基调,不仅赢得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同和赞许,亦成为了后续同类事件应对举措的模板。2.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中央开展反腐倡廉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在制度笼子里的权力才能够保持清醒与理智,否则就会因为缺少约束而趋于疯狂,而疯狂的代价则是灭亡。同样的道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也是在用制度的笼子确保网络舆情不会变成野马或疯狗伤人又害已。管理部门应当首先在法律层面尽快构建起全面详尽的网络舆情监管法律或条例。这不仅是让执法机构或管理部门在面对网络舆情的不良状态时能够有法可依,也是在让一众网民了解和知晓法律为网络舆情构筑的边框与底线。有了法律的规范,无论是网络信息的者还是传播者才能掌握各类网络行为的尺度与分寸,才不至于做下无知者无畏的错事。此外,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或预案也极其必要。有关部门需要仿照自然灾害处理程式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流程,让相关机构、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让网络舆情的处置既迅速又规范。

四、结语

大约两年前的一项统计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超过了全国人口的半数,且这一数量还在迅速甚至惊人地增长。网络技术和设备的普及与深入应用在现实世界之外开辟出了一个具有无限容量的虚拟空间,让既有的公共空间有了无限拓展和延伸的可能。显然,随着网民数量的持续增加,网络舆情将会越来越趋向于社会舆情的主导力量,这一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基层人民群众有了在网络上一抒胸臆、阐述立场观点的时机,能够有效规避“一言堂”式的言论压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共同民主。但是,越来越多的实例却也在表明,不少爆炸式产生、龙卷风式传播的舆情观点在事后都被逐步证明是过度偏激的结果,甚至其中还有相当比例的谣言和以讹传讹。因此,管理部门或主流媒体必须要承担起引导和纠偏的重任。这不仅是避免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误导甚至利用,也是在让真相显现在阳光下。更重要的是,得到妥善引导、有理有利有节的网络舆情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民主,而这亦是推动全社会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2(03):17.

[2]丁柏铨论网络舆情[J]新闻记者,2012(03):21.

[3]王军.多维视野下的网络战:缘起、演进与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7):14.

[4]蒋运生.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2:120+122.

[5]张庆武.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J].体育与科学,2015,02:81-86.

[6]韦魏.杨静.媒介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异化[J].青年记者,2013(2):22-27.

[7]曹婷.张洁.谈媒介形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2):29-31.

作者:黄怡璇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ADSL网络系统典型故障探讨 下一篇: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