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纽带

时间:2022-10-21 06:05:27

情感的纽带

摘 要: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人情的主要表达方式是礼物交换。从人类学视角系统分析大学生同质性礼物交换,发现礼物的经济价值随着“差序格局”由内及外递减。大学生的同质性礼物交换是以“互惠”为原则,交换双方之间发生的交往关系是对等的,施和报是相互的,并且礼物的价格也基本相等。大学生必须进行同质性礼物交换的原因是大学生所处的人情社会以及人情包含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礼物交换;互惠;人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19-02

在人情社会的中国,礼物交换是个人作为社会人在社会中一种立足处世的方式和融入社会的手段。大学生亦不可避免礼物交换的活动。蒋丽华根据交换资源的特征,把礼物交换简单地分为两类:同质礼物交换是拥有相似资源的送礼者之间的交换,异质礼物交换是拥有不同资源的送礼者之间的交换[1]37。同在一个社会群体内的大学生们在学习经历、社会经验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并不代表所拥有的资源也是相同的。她认为,“学生参加礼物交换,要么为了维持感情资源,要么为了获得额外资源”[1]40。本文仅仅考察大学生之间的同质性礼物交换。

一、大学生同质性礼物交换的现状

毕启冬等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每人每月在100元左右,同学过生日、入党、提干、获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小气”、“不够人情”,而且被请学生亦要随礼[2]。温雪秋的调查发现,“95%的被调查对象都曾请过客,请客地点从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到肯德基、麦当劳,再到比较有名气的高档酒店等,分为不同的档次;而每次请客的费用也从50元到300元不等,有的甚至达到上千元。其中50%左右的学生在过生日的时候请同学出去吃饭”[3]。大学生请客下馆子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学生之间互相请客,轮流做东的现象早已普遍。贾伟等通过调查发现,人际交往在学生中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有19.68%的学生每月的人际交往费用在100-200之间,58.71%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费虽然不高(

二、大学生同质性礼物的分类

首先,大学生同质性礼物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物。大学生们的礼物种类从小工艺品、书籍、体育用品到衣服鞋子等多种多样。作为礼物的物品必然增加了送礼者个人的情感。物作为简单的物品时不具有任何情感意义,一旦物成了礼物,由送礼者手中转移到收礼者手中,物就被寄予了送礼者的某种感情,物因此就有了新的定义——礼物。作为礼物的物是传递人情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大学生不仅以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用物来衡量对方对自己是否有感情。

其次,礼金也是大学生同质性礼物的构成要素。以礼金作为贺礼来表示自己心意的情况并不盛行但也不可小觑。这些送礼者认为自己挑选的物品不一定满足收礼者的需求,倒不如直接赠送礼金让收礼者买其需要的东西。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在情侣之间,男女朋友在对方经济偶尔困难时送给对方一些经济上的资助。

第三,请客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也是同质性礼物的一部分。大学生之间互相请客轮流做东的现象已成“家常便饭”,请客的档次是越来越高,花样也越来越多,动辄下馆子消费,还有去KTV店、酒吧、溜冰场、电影院甚至保龄球馆等娱乐休闲场所。参与到请客活动中必然增加了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密切了同窗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请客容易和谐人际关系,广交朋友,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在请客过程中,做东的同学即是送礼者,客人都是收礼者,所提供的服务是送出的礼物,这也是主人在收受宾客礼物的同时所进行的一份回礼。

三、大学生同质性礼物的经济价值表现

大学生同质性礼物的经济价值的贵重程度是按照“差序格局”[5]27由内及外递减的。根据周围同学的谈论,笔者发现,一般来说,礼物的贵重之分在于与收礼者关系亲疏的程度。关系越亲密,礼物经济价值越贵重,例如恋人和室友。关系较生疏,礼物就较便宜,如关系一般的同学和老乡。笔者发现这种规律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基本吻合。“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往往依据血缘、人伦层层外推,出于亲戚关系下的礼金多少随着“差序格局”由内及外递减。大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圈与乡土社会以血缘为基础展开的“差序格局”大同小异,笔者认为这是异化了的“差序格局”。在生活中,每个大学生在学校里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一般来说,这个朋友圈是按照地缘关系的远近来分层,同宿舍、同班、同系、同校以及同城的同学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有一定差别。以己为中心,按照地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向外推,随之相应礼物的经济价值的贵重程度也就越推越低。

四、大学生同质性礼物交换的原则

马林诺斯基提出,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被置入互惠的均衡链中,礼物流动是由于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互惠原则,这种互惠的力量促使着礼物在双方之间流动[6]。萨林斯在此基础上强化了互惠原则的可计算性。本土人类学家阎云翔也认为,从长远看,大部分交换关系都是通过实现互惠来维持的[7]。

大学生之间的同质性礼物交换以“互惠”为原则。礼物交换从表面看是一对一的行为交换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礼物交换双方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双方之间发生的交往是相互对等的、有来有往的,双方都各有施和报。收礼行为背后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一次收礼行为也意味着下一次的还礼行为。只有收礼没有还礼,那么交往就会被认为失了规矩。因为“一来二去”才能使双方之间进入一个“施与报”的循环关系中,通过礼物的流动交换可以使生人变成熟人、熟人变得更熟,这样才能把关系持续下去。其次,交换双方之间所送礼物的价格也基本相等。收过礼物的同学会参照之前所收礼物的价格进行回礼,一般情况下礼物的价格是大约相等或稍高。但是价格过低就会丢了面子,收礼者心里也可能会有芥蒂。另一方面,礼物也不能太过贵重,太贵重的礼物会让寿星不堪重负,虽然收礼时有惊喜,但日后回礼颇有压力。俗语“礼大压死人”形象地概括了这方面。更何况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经济主要靠家庭支持,一些不富裕的学生在人情消费面前自然会有负担,有时为了不被别人视为小气、寒酸,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结果却苦了自己。大学生之间的同质性礼物交换可以用马林诺斯基的“互惠原则”来解释,因为它与马氏所说的“一个人‘给’是因为期待着‘回’,一个人必须‘回’是因为否则的话,对方会终止‘给’”的‘互惠原则’”是基本吻合的。

上一篇: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生三阶段全程导师... 下一篇:基层检察机关“案多人少”矛盾的原因及对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