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艾滋病患者抑郁心理原因分析与疏导

时间:2022-10-21 05:12:12

农村艾滋病患者抑郁心理原因分析与疏导

[摘要] 目的 分析农村艾滋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原因,为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44例艾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1~4级评分划分出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程度,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治疗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由于受社会环境和治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有65.28%的艾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男女之间抑郁状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不同学历间抑郁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艾滋病;抑郁;心理分析;疏导

[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85-02

Analysis and Persuasion of Depression during AIDS Patients in Rural Areas

LU Li1HE Changyu2YANG Yonghai1

1.County Hospital of Tanghe,Tanghe 473400,China;2. Tanghe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anghe 473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ome related reasons of depression of AIDS cases among paid blood donors in rural area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appropriate persuasion of psychology. Methods A total of 144 AIDS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s. By SDS,all th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slight,moderate and severe degree. All the data including sex,age,degree and treatment tim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χ2 test. Results Becaus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reatment time,65.28% of AIDS had a certain depress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 significances about sex(P>0.05). But between,age,degree and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 the rate of depression had significances. Conclusion By analysis of depression,clinical paramedics should take effective persuasions to reduce the suicides and help our patients build up their confidence,improve life qualities and fight diseases at last.

[Key words] HIV/AIDS;Depression;PsychologIcal analysis;Persuasion

艾滋病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逐步显现,目前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2,3]。唐河县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非法采供血(浆)致使部分农村村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目前已面临发病和死亡高峰。2004年以来,我县积极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开展病人的救治帮扶工作,建立了以村级定点机构为主导的医疗救治模式,有效延缓了HIV感染者的发病和死亡。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以来,发现很多艾滋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特别是初期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存在心理问题较多,对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解艾滋病患者发生抑郁心理的原因,对2004年来接受治疗的149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4年8月~2008年12月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149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

1.2方法

查阅患者病历,获取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接受治疗时间等。抑郁状态调查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4,5],共包括20个项目或问题。抑郁程度划分为1~4级:50分为划界分,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以上为重度。

1.3数据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excel汇总与分析,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学历、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9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96.6%。144例患者中,男92例,女5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3岁,;感染HIV时间最短3年,最长17年。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3年者66例。高中及以上学历64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0例。

2.2抑郁状况

144例艾滋病患者中,有9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抑郁发生率65.28%,较一般人群(3%~5%)高16倍,其中轻度抑郁62例,占43.06%;中度24例,占16.67%;重度8例,占5.56%。见表1。

2.3影响因素分析

对144例艾滋病患者抑郁心理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是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学历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参加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有65.2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其抑郁心理状态的产生与接受治疗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始治疗的3年内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68.09%,治疗3年以上者抑郁发生率为31.9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其原因主要是初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对目前无法根治的艾滋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对疾病预后感到无望,对前途忧心忡忡,易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些患者并非因艾滋病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压抑致死[6]。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通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患者抑郁发生率逐年下降。

抑郁心理的发生与家庭和社会歧视有关[7]。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面对家人,一旦感染情况暴露,家人责难、社会歧视、工作丧失等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使患者感到孤立、绝望和偏激,容易导致因愤怒、抑郁而自杀倾向的发生。抑郁心理与年龄有关,30~50岁中年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为48.94%,由于中年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生病就丧失了劳动力,面临着老人无人赡养,孩子辍学的危险,因此更易发生抑郁心理。

与所受教育程度有关,高中以下学历者抑郁的发生率偏高。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也不同,文盲/小学、初中学历的患者知识面窄,不能正确认识疾病,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从而抑郁发生率偏高。

与经济因素有关。艾滋病患者病程长,治疗费用高,虽然病人能够得到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因病导致的劳动能力降低、家庭收入的减少,易引发心理障碍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4心理疏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提供心理支持。针对艾滋病患者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确定心理疏导对策。根据患者年龄、文化背景及心理需求,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及针对性开导,生活上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患者谈心,消除患者恐惧、绝望、抑郁心理。

争取家人支持,尊重患者隐私权。为了取得家人的支持,应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将病情告知患者家属,并与其家属沟通,动员家属主动关心、照顾患者,并让患者及家属相信医护人员将会为之保守秘密和保护隐私,从而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配合治疗。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医护人员、家庭和全社会成员要端正态度,不歧视、帮助和关心他们。从治疗、护理、生活、工作、情感支持等各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接触患者时不能用异样、歧视的眼光看待患者,做到对其人格的尊重,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真诚和关怀及来自社会的温暖,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宽容、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患者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消除抑郁心理。对艾滋病患者及家属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使之了解正确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治疗、护理措施及家属自身防护的办法,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抑郁心理。

落实国家制定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使患者解除后顾之忧,从而消除抑郁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通过对艾滋病患者抑郁的心理分析,了解艾滋病患者产生抑郁心理的原因,帮助临床护士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消除患者心理障碍,降低抑郁的发生率,使艾滋病患者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从而尽快控制病情,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劳动,重返社会,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参考文献]

[1] 杨国才. 多学科视野下的艾滋应对[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2] 崔兆麟,王哲,刘国华,等. 河南省艾滋病疫情现状及流行形势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4):324-326.

[3] 马亦林. 传染病学[M]. 第4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194-197.

[5] 沈渔. 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83.

[6] 谌永毅,方立珍. 护患沟通技巧[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6.

[7] Rayia A. Psychosocial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AIDS[J]. Noseleutike,1990,29(134):288-295.

(收稿日期:2009-11-22)

上一篇: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化学发光法检测CA125诊断卵巢肿瘤223例临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