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历史剧流行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21 04:58:23

韩国历史剧流行的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历史题材的韩剧在亚洲市场上掀起了一股风潮,这种风潮在亚洲范围内的涌起和流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主题新颖,叙事方法独特是韩国历史剧走红的第一大原因。韩剧在细节处理方面遵循的尽善尽美标准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同时,韩国历史剧在选材、拍摄、宣传等各个环节都遵循了严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这也是韩国历史剧走红的重要原因之一。相信这些原因能够为我国历史剧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韩国历史剧;主题;商业模式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韩剧在亚洲市场上掀起了一股风潮。《明成皇后》、《大长今》、《宫》、《茶母》、《黄真伊》、《商道》等一大批韩国历史剧的先后推出,引发了整个亚洲范围内的“韩国古装热”,将已经成功占领亚洲市场的韩剧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使民众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了解韩国文化。纵观这些热播的韩国历史剧,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在亚洲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良好口碑,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主题新颖,叙事方法独特是韩国历史剧走红的第一大原因。与以往描述现代社会中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的现代韩剧不同,韩国历史剧在主题的选择上力求新颖,以观众不为熟知的历史人物和宫廷生活为中心,成功地跳出了以往现代韩剧的叙事模式,使观众看后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引发观众继续观看的兴趣。以流行的几大韩国历史剧为例,无一不体现出主题选取上的新颖。如《大长今》是以古代朝鲜宫廷医女的成长经历为主题的,《茶母》是以朝鲜历史上的特殊群体――专门负责女性案件的女捕快的个人生活经历为主题的,《商道》是以描述19世纪朝鲜红顶商人林尚沃从商经历为主题的,而《宫》则是以虚构历史背景下的宫廷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从中可以看出,近两年的韩国历史剧在主题的选取上不断创新,反映宫廷生活和平民奋斗经历的励志型作品逐渐增多,说明韩国历史剧已经成功突破了早期纯粹以反映历史事实为主的局面,开始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情感需求、社会观念、价值标准等融入作品之中,满足了现代人在观看历史剧时的心理需求,使得韩国历史剧从刚开始播出时就能引起观众共鸣。除了主题新颖外,叙事方法独特也是韩国历史剧引人入胜的一大原因。与国产历史剧不同,韩国历史剧在处理剧中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上秉承了韩剧一贯朴实自然的手法,将剧中人物间的各种复杂情感和历史事件通过较为舒缓平和的叙事方式表现出来,使整个剧情显得张弛有度,自然连贯。在塑造人物方面,韩国历史剧着重刻画剧中小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反映历史状况和构筑剧情,这种平民化的视角使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不自觉的产生亲近感,也摆脱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在剧情上的严肃枯燥。

注重细节是韩国历史剧走红的第二大原因。韩剧在细节处理方面遵循的尽善尽美标准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这一优点也成为韩国历史剧盛行不衰的重要原因。韩国历史剧拍摄时所用的背景、道具和服装等都是在拍摄前经过专业定做,精挑细选的,绝不会出现类似某些国产历史剧在物品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情况。根据有关报道,在《大长今》拍摄前期,剧组服装师共制作了多达50套衣服给主演大长今的李英爱试穿,最后才找到与李气质和肤色最相符的上绿下蓝的韩服。而另一部韩剧《商道》仅其中搭景一项就花费近1 500万元人民币。这些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人力物力准备的细节造就了韩国历史剧在情景构建和重现历史上的成功,也是韩国历史剧能够顺利走出本国国门,在亚洲范围内获得广泛好评的关键。对于观众来说,一部细节制作精良的韩国历史剧不仅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更能真实地反映出韩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完善的商业运作是韩国历史剧走红的第三大原因。韩国历史剧在选材、拍摄、宣传等各个环节都遵循了严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这也成为它能够持续流行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拍摄初期的商业投资,韩国历史剧的制作成本一般都在百亿韩元上下,数额巨大,因此大都依靠商业投资,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了历史剧顺利拍摄和作品质量。其次在演员的选择上,历史剧的出场明星一般都是韩国当红的一线明星,如《大长今》的主演李英爱,《黄真伊》的主演河智苑,《宫》的主演尹恩惠、金正勋,《商道》的主演金贤珠。选用大牌明星拍摄历史剧既能招揽观众保证收视率,又确保了历史剧的演员质量。再次在作品的发行宣传上有一整套完善体系作保障。近几年随着韩剧在世界范围内的畅销,针对韩剧的特殊营销渠道也已经建立。韩国历史剧也正是依托这一完善的营销渠道,在出版、发行、宣传等各个环节做到了商业化操作。另外,韩国政府早在20世纪末就实施的有关韩剧发展的文化产业政策对于韩国历史剧的流行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助推作用。

综上所述,韩国历史剧之所以能够在亚洲范围内持续流行,与韩剧自身的主题新颖,叙事方法独特,注重细节以及完善的商业化运行紧密相关,研究韩国历史剧的流行原因,能够为我国历史剧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上一篇:从王家卫的电影看后现代主义 下一篇:解读《士兵突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