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新年范文

时间:2023-11-08 06:25:51

韩国的新年

韩国的新年篇1

关键词:韩国经济;低碳;绿色发展;研究

经济低碳绿色发展由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后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的。指的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为增长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的。韩国经济针对本国的经济现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实现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韩国经济的现状

韩国是一个能源极度短缺的国家,石油、煤炭、天然气97%依靠进口的,经济结构主要依托为高耗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产业,在2005年瑞士达沃斯公布的146个国家环境可持续指数中排名122位,面对开发新能源、再生性能源与减排已经成为了世界趋势的情况下,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了韩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一)、能源贫匮国家

韩国是一个能源十分贫匮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二大煤炭进口国、第四大石油进口国。由于韩国不生产石油,所以韩国的石油依赖于进口,每年的进口原油资金一千亿元以上,占当年的进口使用资金总额三分之一。因此,国际能源的价格波动极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韩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国际油价上调10%就会引起韩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2%-0.7%,能源的贫匮与依赖于进口成为了影响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碳排放大国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在《2009世界能源主要统计》中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2007年,韩国的碳排放量每年以113%的速度快速地增长,到2007年的韩国室温气体排放总量(碳排放量)是4.8871亿吨,居于世界各个国家碳排放量统计中的第9位,成为了世界十大碳排放量大国之一。

(三)、制造业发达国家

韩国是一个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主要生产汽车、船舶、钢铁、家电等等,产品主要依托于出口,每年的出口额几乎占经济总额的50%,出口与进口的对外依存度为90%以上。韩国的制造业一方面对话是能源的依赖度高,另一方面这些工业化的生产都属于耗能高、碳排放量极大的产业,形成了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二、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发展策略

针对韩国能源贫匮依赖于进口、碳排放量大、制造业发达的特点,韩国实施了开发新能源、减少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的战略,使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发展收效显著提高。

(一)、发展新能源、再生能源

韩国制定的“绿色能源”计划中指出:到2030年要把新再生能源普及率从2007年的2.1%提高至11%。因此,韩国加大了绿色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以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LED等绿色技术为主的产业领域,加强了主力产业的绿色新技术的改进,并积极发展高端技术与再生能源型新兴绿色产业,这些集知识性、绿色性与高附加值性等特点于一身的产业将逐步取代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五年的发展就使得韩国在世界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韩国在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等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核电在能源的构成中也由2007年36%的比率提高到了59%,计划到2030年新建10座140万KW级的核电站。并且,韩国为了促进国际间新能源的开发与科学技术交流,自2011年至2015年的韩国低碳绿色发展地球峰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大会以国际低碳绿色发展领域的专业程度,成为了知名度较高的国际会议。

(二)、减少碳排放量

为了减少碳排放量,韩国在2013年5月份通过了了全国碳交易体系法案并于2015年1月正式生效。这对于韩国经济来说,既可以加快工业生产领域的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步伐,又可以使韩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环保产业的先机并因此会长期受益。在韩国碳交易体系法95%免费分配排放指标、5%需要购买的强制措施下,为实现2020年达到成为“全球七大绿色之国”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韩国为了减少碳排放量,提升绿色国家的形象,大力倡导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交通工具与绿色产品认证,提高了全民绿色生活模式的普及率。

(三)、降低能源消耗

韩国政府在2008年开始限制政府部门等公共机构车辆出行,以减少能源消耗。这是1988年汉城(现韩国首都首尔)奥运会以来,韩国政府首次对公车出行下达限令。当天上午公布了《应对超高油价节能对策》,韩国政府决定提前启动应对高油价的第一阶段危机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从2008年6月15日起,韩国819个公共机构保有的公车将实施单双号出行制;推出公务员班车;政府建筑内的空调设定温度在夏季、冬季分别调低和调高1摄氏度;规范公共部门用电等。此外,韩国政府部门公车将逐步削减30%,到2012年,半数公车都换成了节能型氢动力车或经济型轿车。同时,韩国国防部一名发言人说,压缩减军事训练的计划包括把每名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飞行时间降至132小时,飞行员训练将更多采用电脑模拟方式。韩国军方在当年4月,把飞行员的飞行时间由先前的159小时降至135小时。海军计划将训练时间减少27%,陆军将减少野外军事训练次数,同时将耗油大的重型设备使用率降至最低限度。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而且会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例如:韩国政府为了将利用绿色技术的绿色IT培育成新增长动力,对9个核心课题和绿色技术开发分别投入4.2万亿韩元和9.5万亿韩元,共投入13.7万亿韩元。通过这项开发项目创造5.2万个工作机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00万吨。

2009年1月李明博总统主持制定了《新增长动力前景及发展战略》,提出17项新增长动力产业,其中有6项属于绿色技术领域: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污水处理、发光二极管(LED)应用、绿色运输系统、高科技绿色城市。同时,韩国环境部提出了加速发展10大绿色技术:污水处理、绿色汽车、气候变化应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净化、生物资源利用及还原、环保、高效资源回收、温室气体替代物、生活共识环保产品。韩国经济在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下,使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发发展战略成为了引导韩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蔚.试析韩国绿色增长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J].当代韩国.2012(04)

[2] 詹小洪.韩国的低碳生活[J].新民周刊.2012(13)

[3] 袁利平.韩国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经验介绍[J].中国科技投资.2011(07)

[4] 张东明.浅析韩国的绿色增长战略[J].当代韩国.2011(02)

[5] 单吉.韩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J].学习与探索.2010(06)

韩国的新年篇2

中韩近代时期的小说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康有为说:“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1](P288)随着人们意识的开化,具有了“从乡下人到国人到世界人”[2](P1217)的眼光,逐渐形成了“世界”及“世界文学”意识。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中韩的小说观念、文体、叙事方式及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关系等方面都受了外国小说的影响,不仅如此,中韩两国近代新小说发展也有影响关系,又有各自新小说的特点,因此,本题具有一定可比性。

全书有“中韩新小说的萌芽”、“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中韩新小说观念和形成的变化”、“中韩新小说个性与共性的内外因素”、“承前启后的中韩新小说”共5章,著者借鉴了中韩两国文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角度,书中指出:“中国学者惯于在新小说中寻找现代小说的源头,而韩国学者喜欢挖掘新小说从传统中承继了什么,一个向前看,一个回头看,似乎在打通整个小说史的研究中都没能做到两者兼顾,这也是双方需要相互借鉴之处”。与此同时,著者还利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结合宏观比较文学的视角,揭示出了中韩两国的近代新小说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上的特点、艺术上的特色等诸多问题。为我们清晰地整理、概括、分析出了中韩近代新小说历程足迹。

《中韩新小说》对于新小说类型方面有新颖的见解,著者主要论述了政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共三个方面。《中韩新小说》的研究对象新小说这一小说形式大致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者认为:“中国新小说开始于1902年《新小说》杂志创刊、止于五四小说兴起;韩国新小说起于1906年李人稙《血之泪》的发表、止于1917年李光洙的《无情》,时间上大体相当”。从上述时间来看,中韩两国的新小说“出现盛行退潮”只不过用了11年(韩国)、17年(中国)的时间,可以说,中韩新小说在近代文坛上是“昙花一现”式的。在这短短十几年间之所以出现新小说这一小说形式,是与中韩两国的近代小说观念变化有关,而其观念的变化来缘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因素的“冲击”,一个是小说自身发展的规律。外部因素中,以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家的影响为甚。著者在第二、三章的部分章节做了详细的论述。例如:梁氏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897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等一系列主张“小说界革命”的文章影响了韩国近代文人申采浩的《近今国文小说著者之注意》(1908年)、《小说家的趋势》(1907年)的小说观,和李海朝的《自由钟》(1908年)等作品———分别产生以下的小说观:“小说之国民之魂”、“小说是先导国民的精神”和“批判旧小说”等等。他们都受到了梁氏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注重和强调小说对民众的教化作用。虽然这些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忽视了文学作品该具有的“审美感”,但是,从近代小说观念变化的角度来看,这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与此后产生种种的“新小说”有着重要的联系。由此可见,带启蒙意识的政治小说,如:中国的《新中国未来记》《狮子吼》等对于韩国的《自由钟》《禽兽回忆录》等开了中韩新小说的先河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迪,梁氏《新中国未来记》倒叙的手法对韩国新小说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的,可见,中韩近代新文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接着,著者在《中韩新小说》第二章第二、三节中,对中韩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政治小说这一小说形式慢慢退出中韩近代文坛之后,新小说中的社会小说逐渐占了上风。众所周知,中韩两国的社会小说之所以有不同之处,是因为受到各自传统文学的影响。著者认为:“韩国的社会小说《鬼之声》《雉岳山》《鬓上雪》等也都反映了新教育、反迷信、两班贵族的没落等(社会现实),可以说融入了一些近代化的元素,洋溢着对旧道德、旧制度的批判,但仍然沿袭了一些惯用的传统小说主题,如妻妾争端、继母虐子等,围绕着家庭问题展开社会批判。而中国以清末四大小说为代表的社会小说对《儒林外史》的借鉴则是非常明显的,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揭示某种社会弊端作为小说的创作中心,由种种社会问题直接构成情节矛盾,引领读者进一步认清面对的黑暗和无奈”。同样的,在中韩近代文坛上,稍晚出现在中韩的作为新小说的言情小说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中韩两国的言情小说都对“婚姻爱情”自由恋爱等进行了新的探讨。但是,中国的言情小说常常是“郎才女貌”式的恋爱观的模式,而韩国的言情小说结局也没能摆脱“大团圆”的俗套。

如上所述,通过两国的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澄清了各自的特点。如果将政治小说和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做比较的话,不难发现,后者大大强调了其“娱乐性”和“商业性”。鉴于此,著者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此时的小说观念价值取向是政治思想的启蒙宣传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小说的审美需要和人物情节等的安排都是次要的。当制约小说观念的政治因素消弱之后,小说又回到它的本色中来,消遣娱乐功能得到了强调。这一时期的中韩新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政治附属品,小说家们开始注意小说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艺术特征,追求形式的创新,两国小说从注重政治性转向注重艺术性。”可想而知,新小说经历的种种历程,亦遵循着社会的发展规律,政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粉墨登场。在强调真实历史地写作的时期,政治小说应韵而生,而在随后的发展中,社会及读者对于其观赏性、艺术性、生活性的作品呼声日涨,对于新小说的进步,言情小说的出现可谓是众望所归。从此,中韩新小说的主题慢慢与通俗性、娱乐性靠拢,这虽与有近代出版媒体商业性操作分不开,但不可否认,到了近代末期中韩新小说的“虚构性”、“娱乐性”、“商业性”都加快了他们的普及,随之越来越受广泛民众的青睐。新小说的这种发展趋势,无疑对“纯小说”发展有积极影响的。

著者在解释了新小说的观念渐变之后,又谈论了新小说的文体渐变问题,著者通过中韩两国重要历史事件与其主旨相对的思想来比较晚清的“白话运动”和韩国近代的“彦文一致”运动。从而发现了其主旨的一致性:通过“革新的文体”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接受“新思想”,借用小说这一工具来启蒙思想乃至改良社会。中国的“半白半文”的文体和韩国的“韩汉混用体”都是“文体革新运动”的结果,虽然它们都不是在现在意义上的“白话文”和“纯韩文”,但是,废除科举考试后出现的“过渡期”文体可以看作是一种突破。

《中韩新小说》另一个独特和新颖的分析是在“承前其后的中韩新小说”章节上。在本书的末尾处作者从整体上研究了中韩新小说的“旧”与“新”问题。中韩两国的新小说不约而同的重要作用是承前启后、衔接古今。[3]所谓的“旧”是在中韩两国新小说中的“传统的继承”部分,所谓的“新”意味着新小说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的道路。如上所述,从文学观念上看,中韩两国的新小说虽从批判“旧小说”开始,但仍然沿用传统文学观念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只不过所载道由“忠孝节义”改为“爱国之思”罢了。[4](P7)从文体方面看,在中国,林纾用“文言文”翻译外国小说,后来也流行“旧文体”骈文,而韩国新文学也由于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往往在小说重要的起转关尽文辞铺排之能事,韵文的色彩仍然比较浓厚。[3]在具体的创作方面,中国的新小说注入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但是“作者长期浸其中的传统写法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3]与中国新小说相比,韩国新小说的审美更趋于传统。当中国新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已表现出自觉的悲剧意识时,韩国新小说仍保持了对‘大团圆’的偏爱。[3]

另一方面,著者认为新小说的“新”(文学成就)成了后世文学的“养料”。对此,陈平原也认为:新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起点”。中韩现代文学的大家鲁迅、李光洙等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们正因为汲取了新小说的“养料”才能创作出了一系列不朽之作。当然,用现代的审美观点评价中韩现代小说,恐怕不能打高分。但是,它(新小说)尽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期”文学的责任,中韩近代新小说无疑推动了中韩各方面的小说的发展。虽然真正踏入“现代文学”时期之后,中韩小说开始“分道扬镳”,各自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中韩近代新小说共同发展的足迹。

韩国的新年篇3

[关键词]“韩流”现象;影视剧

在大陆不知从何时起,哈韩之风渐盛!从韩国服饰,韩国食品,再到风行韩国网游,直到铺天盖地的韩剧……韩国风潮席卷了我国绝大部分的都市时尚人群。新的社会现象催生了新的词语,“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被我们广泛地应用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传媒中。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的:“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中的新词语正是对新现象最直观的反映和记录。

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热播,韩国偶像充斥大陆文化娱乐市场。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越南的国内所有亚洲地区都同时存在。韩国除了能拍出屡获国际奖项的艺术电影,在商业电影上也大获成功。而去年的韩剧《大长今》在湖南卫视首播后,平均收视率一度达到15%,即在播出时段约有两亿观众观看此剧。这让我们不禁感叹:曾几何时,还是我们身边的小弟弟,转眼河东河西,如今成了引领我们时尚的老师了。其中不乏值得深思的原因吧!

首先,我认为韩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是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1997年底韩国遭受了“外汇危机”。由于外汇危机,韩国的所有产业部门重新确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确保财务健全和透明的方向。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策略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这一转机,当时无体系化的文化产业领域一举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部门。1998年之后韩国对朝鲜的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朝着交流、和平和合作的方向发展。同时得益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数码应用技术的发展,韩国在2000年之前构筑了能够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强文化产业国家的环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颁布,在法律上规定鼓励和建没文化产业。2001年8月,文化产业振兴院成立,随后,在洛杉矶、伦敦、北京都设立了代表处。虽是政府机构,但具有为民间企业服务的性质,除此之外业内人士所作的不懈努力和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不可小视。现在韩国文化产业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而为了让韩国的文化如同一股清风吹向世界、持续发展,韩国仍旧在努力不断扩大其文化市场。

其次深层的历史地理根源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中韩两国在地理上毗邻。在五千年来的历史进程和持续的交流过程中唇齿相依,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相互给予了巨大影响。“韩国从两千年以前开始从中国传入了文字和书籍,并引进了思想、文化和技术。所以韩国社会和中国社会之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形成了相互共同的文化意识”。两国两百多年来受辱的相似命运,更源于两国同属汉文化圈,有着相通的价值观念。韩剧中饱含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底蕴流露着东方式的伦理观念,而这种观念也同时深深的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问:人们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年轻人应该孝顺长辈;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对亲情要担起责任,对爱情要矢志不渝,对友情要珍惜;对家庭要尽义务,对朋友要诚实真挚;做人要守信用,对人要有礼节……这一系列小的细节,恰到好处的照顾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也将韩剧的杀伤力波及到东亚和东南亚,因为这些地方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给他们打下的江山。

第三,经济政治的原因。“中韩关系在1992年建交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真正成为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之间的交往直接决定着民间的交流。这正如当年中日友好时期我们看到的是大量日剧,而中新友好时期引进的也是大量新剧。韩国任亚洲是一个经济强国,其各方面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加之韩国官方部门大力鼓励他们的影视文化出门,据说不收税反而按额度给补贴。他们有意识的支持本国的电视剧发展,由国家出面主导,大力资金支持和舆论支持。有意识的限制其他国家的影视剧进入韩国。在韩国这样一个小国,强大的国家能力国家自主性,以及社会和国家之间的高度契合性使得韩国的官方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关系。

第四,韩国影视作品本身具有一定魅力。亲情、爱情、友情是韩剧讴歌的主题;真、善、美是韩剧所歌颂的人类共同母题。韩剧的剧情虽然分析起来有些老套,但经过编剧的巧妙构思,却能把传统美德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韩剧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童话色彩,如灰姑娘遇到王子、富家女对穷小子一往情深等,这种才子佳人的千年传说很容易打动如今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感情生活匮乏多变的都市人;韩剧又大都有着非常生活化的内容,如《人鱼小姐》中人物的家常对话以及非常日常化的生活、《人长今》中详细的食物制作过程及宫廷内人物之间的斗争等,都刻画得十分真实细腻,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的真情实感。当然也包括明星的偶像效应,一个个俊男美女,经过精心的包装宣传,本身就吸引眼球。加上他们的演技不俗,将角色演绎得十分到位,再配上精致的画面、浪漫的风景,确实让人感到赏心悦目。韩剧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足它选择老百姓最熟悉的家庭生活为内容,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而很容易引起共鸣。同时,在描写恋爱场面时,韩剧为了使亚洲国家的观众能接受,选择了含蓄的表达形式,没有过分激情的表演,因此得到了美学和视觉上的效果。加之国内影视业不景气,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也不同程度地刺激了韩剧在国内的流行。在大陆市场充斥着离婚戏、宫廷戏,观众看多了会腻烦;国内电影要么艺术性太强,娱乐不了观众,要么一味追求大手笔、大制作,虽有了视觉的冲击力,却忽视了情感的交流。20世纪80年代的日剧、90年代的港台剧和两片所带来的尚武尚壮、崇拜英雄的审美观念越来越不符合当今尚文尚阳光帅气的观念;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的价值需求和情感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这在对影视剧的偏好中得以体现。

“韩流”在中国当道7年,是我们的耻辱!但在现象之后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中韩在历史上都曾饱受欺凌压迫,特别韩国在朝鲜战争后更是极度落后、一穷二白。然而之后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业却全面突飞猛进,迅速崛起,韩剧中体现的儒家文化本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在,韩国在儒学的某些方面却比我们保留和发展得好;相对于韩剧恶劣的制作环境中国是亚洲的电视剧大国,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普遍充斥着韩国时尚。

韩国的新年篇4

(大连金州新区经济贸易局,辽宁 大连116600)

[摘要]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草签,中国经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为部级新区的定位发展和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带来了新的课题。全国多个区域都在结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趋势,建立了多种实验区及示范区,期望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上一针强心剂。本文通过浅析金普新区的经济发展现况及举措,揭示了金普新区发展中韩自贸区的可能性。

[

关键词 ]中韩自贸协定;金普新区;实验区

《中韩自贸协定》所带来的重大机遇,不仅大大加大了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更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和激发对外开放已有优势,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适应、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制约性矛盾和问题。金普新区作为国家批准成立的第十个新区,肩负着国务院赋予新区的神圣使命,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和《中韩自贸协定》,必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

1金普新区的区域发展现况

(1)多年的开发开放经验。大连金普新区重要核心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神州第一开发区”,历经3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在促进大连对外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成果。区域内的保税区、大窑湾港口等功能区相得益彰,统筹发展,为开辟“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2)雄厚的对韩外贸基础。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大连市作为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韩国企业的青睐。多年来,中韩企业依托开发区的人文环境、保税区的辐射功能和港口的优越资源,在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了集聚效应,其外贸行业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截至2014年底,韩国累计在连兴办2694个项目,实际到位外资76.67亿美元;自1985年至2014年底,双边累计进出口贸易额523.92亿美元,从韩国进口276.18亿美元,对韩国出口247.74亿美元;2014年度双边进出口额54.03亿美元,占大连市进出口额比重8.37%,其中从韩国进口29.57亿美元,对韩出口24.26亿美元。

(3)友好的人文交流平台。目前在连韩国侨民超过35000人,每周大连韩国往返航班超过70班次,每年航空客流量约60万人次。大连还拥有全国设施最好的韩国人国际学校和广受好评的韩语节目《中韩之桥》。韩国政府积极在大连市建立领事馆办公室,使辽宁省成为国内唯一省内存在两个领事机构的省份,同时韩国人商会、韩国贸易振兴公社等半官方机构均在大连设立办事处,与韩国国家和地方议员团组往来密切。大连市政府和各先导区都建立了优秀的对韩招商队伍,对韩经贸工作经验丰富。

(4)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作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大连金普新区聚集了众多港航物流企业,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和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运输,外贸货物集散和辐射能力突出。

(5)显著的港口物流优势。坐落于大连金普新区的大窑湾港,兴建于1988年,投入运营于1993年。其母港——大连港拥有百年航运历史,已与160余个国家、300多个港口开展航运物流业务。近些年来,母港的运营业务已逐渐向大窑湾港倾斜。大连港、大窑湾港将为“示范区”企业客户在优化境内外航线、班轮和舱位配置,打通国际物流通道,支撑海外布点、采购,以及海外仓集货与分拨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最大限度的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增强企业在装备制造、服务贸易、货物贸易进出口业务方面竞争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应有作用。

2申报中韩自贸示范合作区的可行性

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完成全部文本草签过程中,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稳步前进的背景下,大连金普新区选址双D港园区和大窑湾北岸,挂牌设立了“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暨中韩贸易合作区”。建设面向东北亚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打造辽吉黑蒙产品的“国货出海口”和“韩货集散地”, 以对韩贸易为重点,推动跨国物流和贸易往来,创建全国首家“四位一体”的“实验区”(即建设“跨境电商+旅游采购贸易+保税电商体验+保税展示展销”复合体),以线上线下、导购平台与展销中心联动的营销模式。建成后,“示范区”将在中韩自贸、投资、服务、产业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全面提速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互通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用足地缘优势、中韩贸易先机和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实现对外开放大背景和小气候的“叠加”利好。

(1)夯实对接载体,推动深度融合。中韩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强,出口货种集中在化工品、农副产品和金属制品,进口货种主要是塑料颗粒和机电产品。中韩自贸区的确定,将带来机电产品和农副产品贸易量增长。借助大窑湾港优良的区位优势,同时联合社会资本,有针对性地建设中韩自贸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对韩经贸往来渠道,努力把大连打造成为“韩货集散地”和辽吉黑蒙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国货出海口”,把“示范区”打造物流“大本营”。

(2)大力推进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从时间上来看,在连投资韩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韩建交1992年至1996年,此阶段主要是韩国传统的大财团大企业;二是2000年至2007年,该阶段主要是韩国新型的中等规模企业。上述两个高峰也基本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即每当遇到世界经济危机时,韩国对我市的投资均会呈现停滞现象,包括1997年至2000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和2008年至今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利用中韩自贸区协定签署的历史机遇,推动大连市对韩经贸合作第三次高峰,构建产业合作平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化工、重装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3)深度挖掘现代服务业潜力。在跨境电子商务、养老医疗、金融服务、餐饮连锁、影视娱乐、社会教育等现代服务产业探索先行先试,提升第三产业服务水平,推动深层次合作,强化相互间知识共享,信息交流共享,打造对韩服务业合作先行区。推动两地海关、商检、邮政、商务等部门合作,发挥大连优良区位优势,增强大连在辽吉黑蒙地区对外开放中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速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建设。

3结 论

《中韩自贸协定》进展顺利,为金普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结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趋势,金普新区适时建立了“实验区“,行之有效地为金普新区打造了一个新的对内对外开放平台,也是大连未来自由贸易园区的起步区,将为快速增长的中日、中韩、中俄贸易提供最好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毕夫,中韩自贸区的特别期待[J].上海企业,2014(08).

[2]张珂,中韩双边货物贸易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电子商务,2014(18).

[3]雷文英,中韩FTA:即将到来的机遇[J].进出口经理人,2007(10).

韩国的新年篇5

一、中韩新农村建设的相同点

(一)、城乡背景有相似点

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条件下的东亚经济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差距非常明显。韩国和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起步阶段,也存在这些问题,开始实施新村运动的1970年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75%。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1%。不仅在收入上差距明显,在社会公共事业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些差距形成了两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二)、同处于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

要在人多地少的农业国家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这一点不仅是一个历史事实,也已经被传统的经典经济理论所描述和分析。我们从韩国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可以看出,上世纪70、80年代韩国新农村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也是农业人口比例快速下降的过程。例如,1970年韩国的城市化率为55.3%,而到1990年上升到84.3%。这样的城市化上升速度是比较快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改革工放前,由于计划经济采取的户籍制度等多种农民歧视政策,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农业和农村,严重制约了中国城市化的自然发展。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三农政策的逐步取消,城市化在逐步提高,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20%提高到2003年的40.5%。

二、中韩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点

(一)、经济发展的实体有差异

尽管韩国和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提出之际背景相同,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相同,因为看似相同的外表所依附的经济实体有实质差别。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韩国新村运动起始的1970年,当时韩国正值工业化起飞前夜,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而现今我国已经经过了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起飞过程,而且速度还比较快。许多地区目前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阶段明显比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高。从人均收入水平看,1971年的韩同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86美元,而我国在2002年已经突破了人均1000美元。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在高层次上的建设,而不是向像当面韩国一样对“作茅草屋,点煤油灯”的农村的建设。

(二)、微观的农民需求有差异

宏观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反映在农民微观需求的小同差异上。当年韩国新村运动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农民生活问题和农村设施的建设。村内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成为当时建家设的重点,农民自家最基本的居住条件也是建设的重点,而这些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前甚至都基本解决了。

与韩国相比,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是在农民基本生活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解决农民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满足农民更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需要。比如,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民主管理的体制建设等。

(三)、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不同

韩国新农村建设的当年,国际经济一体化水平还很低,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农业经济也比较封闭,政策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事实上,长期以来,韩国对进口的农产品课以很高的关税,以此来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而这种保护方式在全球一体化面前已经开始面临外部挑战。而我国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却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起步,既要采取内部的农村发展政策,也要应对外部经济的冲击。

朴振焕(2005)在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后期衰退的原因时指出,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外,经济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新农村建设内容不适应农民需求发生的变化,以及开放的外部经济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才约束。这说明,韩国当年导致新农村建设衰退的因素,我们在一开始就应该引起重视。

三、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新农村建设

韩国的新年篇6

(一)由重点发展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向扶持新增长动力产业

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周期性调整,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韩国的产业发展重点由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转向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新兴产业,即韩国所称的新增长动力产业,包括绿色技术产业领域、高科技融合产业领域和高附加值服务产业领域。2009年1月,韩国政府并启动实施《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确定三大领域(绿色技术产业领域、高科技融合产业领域和高附加值服务产业领域)17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提出了新增长动力产业的发展目标:在增加值方面,相关产业增加值在产业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24%,上升到2018年的38%,增加值总额预计年均增长12%;在出口方面,新增长动力领域的出口额预计年增长率约为18%,10年后规模预计扩大至约9000亿美元;在就业方面,新增长动力领域在2008年之后的20年间约能创造350万名的新生岗位(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增加率达5.7%)。

(二)以高附加值化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韩国的船舶、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得力于不断开发技术、政府有力的支持, 已拥有世界顶级水平的竞争力,但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仅仅依靠价格竞争力已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韩国将促进支柱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作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向。韩国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面向未来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包括制定和实施了各类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及实施计划,重点是促进支柱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化。2010年以来,韩国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又制订了一些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并采取一些中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韩国政府推动支柱产业高附加值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支柱产业的融合。

(三)以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使韩国经济遭受史上最惨痛的打击,韩国政府和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之新路。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进一步促使韩国加快了这一战略转型的步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韩国政府正式提出并开始实施 “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揭示出韩国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2008年8月,韩国前总统李明博宣布了韩国走向 “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的新构想;2009年 1月,韩国政府提出了 “绿色工程”计划,即所谓的“绿色新政”;2009年1月,韩国政府公布了《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是韩国在绿色能源方面制定的第一份具体的系统性实施计划;2009 年7月,韩国政府发表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2020年以前,实现发展成为世界七大绿色强国的远大目标,并在2050年成为全球五大绿色强国之一。此外,韩国还先后了《国家能源基本计划》、《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专门成立了推进和落实绿色增长战略的组织机构。

(四)由过去的扶持大企业转向重视中小企业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韩国进一步加快了扶持企业对象的调整,由过去重点支持和培育大企业集团转向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希望通过中小企业发展矫正制造业过度依赖大企业的问题。支持的重点包括:一是保证中小工商业者安定经营(包括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订做型帮扶、强化金融支持和小工商业者自生能力的提高以及激活传统市场和地区商业圈等),二是确立企业间公正交易以促进共同成长(包括改善企业间不公正的交易习惯、促进大中小企业间合作、激活中小企业间技术融合和分工合作、强化中小企业技术保护基础等),三是创造工作机会及及缓解招聘、就业的失调(包括宣传企业家精神、促进技术创业和孵化器培育、有针对性地扶持绿色、有核心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中小企业、对知识服务领域的创业支持、缓解工作岗位失调和培养人力资源等),四是扩大未来前景领域R&D投资以及促进提高生产效率(包括扩大中小企业R&D投资及诱导民间投资,促进产学研技术合作,开展中小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项目等),五是建造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包括对技术知识创业等有发展前景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扩大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全球化活动、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构建基础设施等),六是改善中小企业制约环境以及减少障碍。

(五)以核心原创基础技术开发支持领先的创新者战略

2007年9月,韩国政府在《FTA时代产业政策走向》中明确提出,新的产业技术政策将从既有“快速跟随者战略”转变为“领先的创新者战略”,这使得对核心、原创和基础技术的开发成为韩国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方向。2008年,韩国在出台的面向未来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中,提出产业技术改革的政策方向是支持国内外研发主体之间协调和配合,推动核心、原创技术的开发。在2009年颁布的《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中,为了支持新增长动力产业发展,韩国政府明确提出要从供给层面加快创新突破,包括掌握核心主导技术和加强基础性技术的开发。2010年10月,韩国政府了《主导未来产业的技术开发项目》,选定五大未来主导产业技术。2011年7月,韩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国家融合技术发展基本计划》,决定划拨1.818万亿韩元(约合109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发展“融合技术”。

(六)推动基于双多边贸易和合作的全球资源整合与利用

鉴于韩国国内资源相对贫乏、内需市场相对有限,因此韩国政府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通过加强通商合作,大力支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和产业的全球优化布局,力求实现对全球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首先,构建“全球自由贸易协定(FTA)网络”是韩国对外贸易的核心政策。早在2003年8月,韩国政府就提出要成为“自由贸易协议(FTA)中心国家”,以拓展韩国经济领土,扩大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类产品出口。经多11年的努力,韩国已经从FTA的边缘国家一跃跻身为中心国家。其次,随着世界FTA的趋势从双边FTA迅速转变成多边FTA,韩国政府也及时进行战略调整。2013年6月,韩国政府将通商战略由“FTA的中心国家”修正为“FTA的关键”,旨在成为双多边FTA的纽带。最后,韩国政府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点,分别确定了不同的合作领域和合作策略。韩国政府在2008年出台的面向未来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中,按不同国家的市场潜力、天然资源、发展潜力及合作空间,确定了针对不同新兴市场的合作领域。

(七)以政府扶持性(资金)基金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

韩国政府在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中,比较重视通过扶持性基金来实现对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引导。实际上,韩国政府无论是对新增长动力产业发展的鼓励、支柱产业高附加值化的支持、实施低碳绿色发展模式的倡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核心原创基础技术开发的重视,还是对产业的全球资源整合布局,都设立了相应的扶持资金或专项的扶持基金。比如,从产业基金来看,韩国政府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重点领域设立了专项扶持基金。本世纪初,韩国政府设立了860亿韩元的“信息技术促进资金”,用于公共部门的信息化;2006年,为了支持半导体、显示器领域中小设备业者的设备投资,韩国政府募集1500亿韩元的企业供需基金;2010年,韩国政府组建了1500亿韩元规模(约1.32亿美元)的半导体基金会,以支持IC设计产业发展。

二、当前韩国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协同推进新兴产业的优先发展与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

韩国政府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采取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既着眼于未来能够在全球产业大分工中立于战略高地,又充分考虑保持和持续提升当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韩国政府不仅不留余力地加快推动新增长动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高度重视传统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实现二者之间的时间衔接和产业互补,避免国家支柱产业的断层和断档。

(二)新兴产业政策应注重阶段性、统筹性、导向性和协调性

韩国政府对新增长动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制定了周全的产业政策,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阶段性,即非常关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使得推进的举措更具针对性;统筹性,即在注重新兴领域发展的同时,也系统考虑相关的配套支持产业;导向性,即在部署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配套政策的设计和落实,以全面推进战略实施;协调性,即在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民间和政府两种力量的作用。

(三)重点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供到位的公共服务

韩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既有直接的资金支持,更有间接的服务支持,但当前的重点和方向是着眼于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甚至相对倾斜的发展环境和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从前者来看,韩国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经营,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壮大和产品销售给予相应的法律支持,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共识和良好环境。从后者来看,韩国政府成立了中小企业厅,为中小企业在创业、资金、人力、进出口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多个非政府的推进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持;构建了专业的合作体系,为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服务支持;制定专门的就业计划,为中小企业获取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提供服务支持;建立针对性的、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提供服务支持;构建贸易促进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各种服务支持。

(四)通过面向下一代技术的示范应用工程带动技术创新

韩国的新年篇7

关键词:城市特色;旅游国际化;竞争力;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6-49(4)

作者简介:董学芳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崔致远纪念馆馆长

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以城市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的整体形象及景观,吸引旅游者前来的旅游活动。城市旅游的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Stansfield首先提出来的。我国上海在1995年首次提出了发展城市旅游。多年来,我国城市旅游在城市自身地位的提高、特色的塑造、旅游产品的打造、系列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城市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城市旅游国际化则是指该城市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开发与经营的高度对外开放,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或惯例,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是一种旅游战略选择,也是一种无形服务贸易,通过旅游者的流动,外汇从旅游客源地国家流向旅游目的地国家。城市旅游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发展的主题,成为许多城市旅游的目标,但是,我国不少的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开发国际性的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旅游配套功能和旅游管理与服务的国际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个城市要实现旅游国际化,受到国外游客瞩目和青睐,必须要具备拥有城市自身特色内涵的国际性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要与该国的文化背景、历史遗迹、独特的人文资源相关联。现以扬州在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中,以崔致远为桥梁和纽带,建设崔致远纪念馆,打造对韩旅游的特色产品,开拓韩国旅游市场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

一、扬州在中韩交往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城市特色

扬州与韩国文化相通,文化背景相关联,自古交往密切,具有独特的历史遗迹和游览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州与韩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悠久,六朝、汉唐至明清交往不断,唐时最为鼎盛。唐代扬州为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东南最大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与新罗有着一条海上直通航线。有不少新罗人留居扬州经商贸易,或作水手、翻译等,其中就有新罗富商王宗、王请。扬州淮南道管辖下的楚州还设有专门接待新罗人的“新罗坊”。

宋代扬州与高丽的交往频繁。宋元丰七年(1084),宋王朝诏令扬州在南门外建造“高丽馆”,以接待高丽朝贡之使,后屡经废兴,沿用至清代。上世纪90年代,在扬州多处出土了高丽青瓷若干。现存有宋高丽馆遗址、高丽青瓷出土处等遗迹。

明清时期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扬州和韩国的航线贯通,贸易不绝,往来不断。康熙年间,高丽盐商安岐(1863-约1745)与父随高丽贡使来到中国经营盐业,后来到扬州,成为两淮盐商的总商之一,还崇文好儒,遂留居扬州,并在扬州购置巨宅(就在今东关街内),“安家巷”也即以安氏命名,至今犹存。

扬州与韩国有着历史的情缘,特别是共同有着中韩友好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崔致远的情结。

崔致远,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州市)人。十二岁入唐求学,十八岁获进士及第,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供职,先后被委以书记、都统巡官、馆驿巡官等职。唐末,离扬归国,积极传播汉文化,在韩国被尊崇为“东国文学之祖”,“汉诗学宗师”,追谥“文昌侯”。扬州至今仍有崔致远供职、生活留下的众多遗迹,经考证,扬州古唐衙城遗址、唐衙城的主城门南门遗址、淮南节度使衙署遗址、东塘遗址等遗迹均保存较好,是扬州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极其珍贵的对韩游览观光资源。

二、营造城市旅游国际化的特色旅游产品,建设主题鲜明的特色文化景观

一个城市要实现城市旅游国际化,必须要根据该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特点与内涵,着力打造该城市对它国旅游国际化的特色旅游产品,彰显该城市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扬州以崔致远为纽带,打造对韩旅游的特色资源。扬州对韩旅游的城市文化景观定位,是以崔致远纪念馆为代表的中韩交往遗迹的开发。2001年,扬州以唐城遗址博物馆为中心,辟室建立了崔致远史料陈列馆,我们还在崔致远和中韩关系遗迹地,刻立了数块崔致远的供职地、经行处和宋高丽馆遗址、高丽青瓷出土处等遗迹碑。这些均在中韩两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吸引了大批韩国宾客、游览观光团来到扬州追寻崔致远和中韩关系的遗迹,从而,开创了扬州对韩游览观光的新局面。

为了永久纪念新罗文学家崔致远,扬州市决定建设崔致远纪念馆。扬州崔致远纪念馆的建成开馆,成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对韩游览新景观。对于扩大扬州在韩国的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来扬州游览观光,发展扬州的对韩游览观光事业以及加快扬州旅游走向世界、加快实现城市旅游国际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扬州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三、把握机遇开拓旅游国际化市场,探索游览观光市场新思路

韩国与中国地理相近,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民俗、生活习惯相同,自古与中国往来密切,人口有4800多万。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后,友好交往更加频繁,前来中国游览观光人数大增。韩国每年出国人数900多万人次,其中到中国旅游的就有230多万人次,中国成为韩国人旅游首选目的地,排在日本、泰国、美国和菲律宾之前。韩国人来中国旅游的主要地区为中国东北的沈阳、大连,华东的上海、杭州、宁波,湖南的张家界,山东的青岛、烟台、威海和荣成赤山等地,主要有文化古迹游、山水游、风光游等。韩国具有很大的出境中国游的市场,中国的韩国人旅游客源市场广大。

崔致远纪念馆的建成开馆,是开创和发展扬州对韩旅游事业的良好开端,也是绝佳机遇。扬州如何以崔致远纪念馆为契机,开拓韩国的旅游市场,延续千年情缘,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到扬州游览观光,值得很好的思考和探索。

张家界以世界自然遗产、奇山秀水、民俗纯朴受到韩国游客的青睐。张家界以政府为主导,全方位开拓韩国游客市场,为韩国游客提供周到的韩国特色服务。景区的各种韩文说明牌、指示牌,公交车座套上的韩国商品广告,商店里韩国标识的各种商品,遍地开花的韩国料理店,各种韩语班,在张家界的山山水水遍洒韩国风情,使韩国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2001年,韩国观光公社社长赵洪奎前来考察,回国后大力宣传,国内十分震撼。许多韩国人把张家界旅游作为礼品送给父母或子女,张家界旅游成为韩国人的旅游文化和时尚。因之韩国游客数量年年递增,激情不减,到2009年达36万多人,增长之快,令人惊讶。张家界真正成为了韩国游客的后花园。

山东张保皋纪念馆和石岛赤山景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也很有借鉴意义。山东和韩国一海之隔,地缘相近,自古往来密切。唐时,新罗张保皋曾入唐从军,后来到山东赤山浦,修建“赤山法 华院”,诵读《法华经》。张保皋回到新罗后,充任清海镇大使,并建立了大型船队,开辟海上贸易,连接韩、中、日三国,被誉为“海上船王”,也是中韩友谊史上的重要人物。2003年10月,山东省利用张保皋的品牌,在荣成赤山的法华院,新建了张保皋纪念馆,2005年进一步发展建设了赤山风景区,并瞄准韩国游客市场,多次赴韩调研与宣传,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如邀请韩国中小学校长来访开发青少年游览市场,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与韩国旅行社合作,吸引了大量的韩国游客来到山东踏访遗迹、观赏美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韩国游客高峰,成为山东独占鳌头的对韩旅游重要景点。

由此可以看到,对韩旅游的市场定位准确、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有效的营销策略、严格的方面的特色,是对韩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1年前,扬州在韩国的网络上只有几十字的介绍,韩国游客来扬人数极少。此后,扬州打出崔致远品牌,每年派出各种政府、文化、经济、旅游、招商访韩团宣传推介,扬州连年举行中韩经济文化交流周活动,与韩国丽水、龙仁、庆州、大田等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数百家韩国企业落户扬州,扬州大学等开设韩语专业,连续数年举办韩语大赛。崔致远纪念馆建成开馆,扩大了扬州在韩国的影口向,在韩国掀起了阵阵扬州热,韩国游客慕名纷至沓来。现扬州在韩国的网络上有了大量的介绍,每年韩国游客人数已达近万人。由此可见,扬州已经形成了城市旅游国际化的特色,正向着实现城市旅游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四、突出城市旅游国际化的个性,彰显旅游得天独厚的城市魅力和特色

对韩旅游的悠久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崔致远及中韩关系遗迹的特色资源优势,给扬州带来了开发对韩旅游的希望。扬州秀丽的瘦西湖、个园、何园,历史悠久的明清古城、“双东”历史街区,传统的漆器、玉器和剪纸工艺品,淮扬美食的富春、冶春等百年老店,韩国客商在扬州的韩国料理“韩国馆”,都是韩国游客十分喜爱的。扬州对韩旅游的特色服务与管理已开始初具规模并已开始步入轨道。

韩国的新年篇8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时尚界开始兴起一个新名词――韩版。从时装到饰品,从穿着搭配到家居装潢,只要是“韩国设计”,无不受到时尚人群的追捧。对此,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韩国时尚产业为何会这么红火?

“时尚”融入韩国人的骨血

美国经济学家马布里曾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说纽约股市升得越快,纽约姑娘的裙子越短。尽管韩国初春的天气就如同韩国的股市一样,冷得有点刺骨,但是超短裙的销量却一路攀升。以前的迷你裙大都30―40厘米长,但今年只有20厘米,几乎达到了“最后的防线”。

在首尔的街头,可以见识到当今世界所有的“流行趋势”,但这已经不能满足韩国人的“胃口”,一种快餐式新时尚(fast fashion)正悄然兴起。一些服装店每天都要进新款,商品周期超过7天,年轻的顾客就不乐意了。

现代的时尚产业领域已然超越了单纯的服饰范畴,从影视、音乐、游戏、互联网甚至电子产品、工业设计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如此,韩国还为传统的三大产业赋予了感性、知识、文化、创意等时尚元素。在韩国,“时尚”似乎已经融入了韩国人的骨血。新年伊始,首尔市长吴世勋访问了欧洲。参观完米兰后,他就雄心勃勃地宣布,要不惜重金将首尔打造成一个不逊于伦敦、巴黎、米兰和纽约的世界第5大时尚设计都市。

“以设计在21世纪决胜负”

韩国人自己常说,韩国是被中日两个制造大国“夹”着跑的。与日本相比,韩国商品毫无技术优势可言;与中国商品相比,它又毫无价格优势可谈。危机感迫使韩国企业要想在中日之间生存,唯一的道路就是挖空心思在设计上不断创新。韩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外形美观逐渐成为人们选购商品时的第一考量。

在韩国企业中,最先提出和强调“设计经营”口号的是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他提出“以设计在21世纪决胜负”,于1996年开始搞“设计革命”,不仅开设了专门的设计学校(Samsung Art & Design Institute),直接为公司培养设计人才,还设置了一个其他公司一般都没有的职位――“首席设计官”CDO(Chief Design Officer)。三星的设计经营中心是公司最核心的部门,其制定的主要设计战略指导着三星所有子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活动。

像三星、LG等韩国公司在生产产品过程中,都是首先花大力气设计外形,然后才开发符合外形要求的技术。不久前,韩国总统卢武铉宣布,韩国即将进入人均收入2万美元的新时代,消费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三星、LG等大公司纷纷邀请服装设计大师们加盟,联手打造新一代“时尚家电”。三星电子不久前推出了由著名时装大师安德烈・金设计外观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在韩国销售得异常火爆。

不仅大公司重视设计在企业中的作用,韩国中小公司也视“设计”为企业发展的生命。朴先生经营一家专门生产时尚饰品的公司已经将近10年了。在企业刚刚起步的时候,虽然雇不起设计人员,但是一点也不敢忽视这个环节。他说,“那时候,我们经常一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看国外的电视剧和电影,一看到里面的角色戴了什么漂亮的饰品,立刻照着样子画下来,学着生产。现在我们光设计师就十几人了,还有不少外国设计师来我们这里取经呢!”

政府、企业、学校联手培养设计人才

韩国并不是“天生”的时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下,韩国政府提出“以信息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21世纪,其竞争力的源泉为感性文化的设计”。此后,韩国的政府、企业、大学和相关机构全力协作,开始了将韩国打造成一个时尚强国的进程。

在“设计韩国”政策的引导下,韩国高校广泛开设设计类院系,培养设计师。韩国共拥有高校417所,其中有100多所设有服装设计及相关的院系,每年能培养出3万多名设计人员,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

韩国政府则在企业和大学之间扮演积极的协调人角色。为配合企业的需要,韩国政府特地制定了“设计人才培养事业方案”,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统合设计和与设计有关的专业,如工学、音乐、艺术、市场营销等进行综合教育。

多年来,韩国还形成了一整套选拔机制,像已经举行了24届的“韩国时尚大典”、有着37年历史的“中央设计大赛”等。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拔机制,刺激着成千上万的设计人员每天关注各种消费者取向、流行趋势、各国的文化理念,努力设计自己的独特作品,引领着时尚潮流。

时尚产业,重在传播

“设计经营”理念是韩国相当一部分企业成功的绝招,但是单靠这一点,还远远不够。“酒香还怕巷子深”,韩国商品能引领时尚潮流不仅仅是因为它设计新奇,还要归功于其宣传推广做得好。

在韩国推广时尚产业过程中,政府功不可没。三年前,韩国在北京举行了首次“韩国优秀设计作品展”。去年11月,又在上海主办了“2006韩国设计展”。100多家韩国企业及200多名韩国设计师带来了400余种优秀设计作品和引领未来的设计理念,吸引了很多中国企业和消费者。

韩国企业为将“设计经营”推向世界也不遗余力。三星、LG等大企业在很多国家都设置设计研究所,追求的就是既要使设计有品牌自身的个性,也要反映当地文化。像在中东、俄罗斯这种超级富豪云集的地方,韩国家电厂商不断推出高端产品,动辄镀金、镀银、镶嵌珠宝,十分受当地消费者欢迎。此外,韩国企业还通过参与国际时尚盛事的机会不断打开知名度。三星电子设计中心已经连续五年获得由美国产业设计协会(IDAS)及商业周刊主办的设计赛事大奖,在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设计大奖上也屡获殊荣。

在韩国时尚产业走向全世界的过程中,还有一大功臣不能不提,那就是“韩流”。上世纪90年代,“韩流”几乎是在瞬间蔓延到了亚洲每个角落,凡是韩流吹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韩国时尚的痕迹。韩国明星吃穿用过的东西都成了时尚标准,哪家公司的赞助产品能在韩剧中露下面,立即会引起抢购风潮。因此,韩国的各个电视台成为饰品公司销售部门的公关重点,花钱、托人、费尽心思,就为了能让剧中的人物佩戴他们公司设计生产的饰品。

在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后,韩国人又发现了新的时尚商机。韩国的设计师们为他设计了富有韩国特色的专用物品,甚至联合国举行活动赠送的礼物,也都将出自韩国设计师之手。潘基文俨然成了“韩流”过后韩国时尚文化新的宣传大使。难怪就连亚洲老牌时尚强国日本也承认,对于时尚潮流的这份敏锐,韩国人已经走在了前头。

上一篇:爱情与阴谋范文 下一篇:古典诗词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