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21 06:02:02

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从广度向深度的逐渐转变,商业银行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其经营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通过简述银行效率的内涵,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学者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发现,对提升商业银行效率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效率 现状 对策

银行效率问题是当前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制外增量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初期特征,在经济增长初期,这种外延性的发展可以掩盖银行内部的问题和矛盾,但随着中国20余年的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依靠外延推动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时,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内涵性变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中国银行业存量的革命。

一、银行效率的内涵及分类

在经济学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效率成为经济组织进行目标管理的核心之一,而有效率则是指一项经济活动已经不能在不损害其他人境况的前提下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也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研究效率问题时,主要考量有限的资源是否在不同经济目的之间得到了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经济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

在实际中,由于各经济主体的目标各不相同,这就存在以谁的目标为评价标准的问题。若以企业的目标为基准,由于企业以利润为目标,所以银行效率评价就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也就是能够实现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的有效程度,当然,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银行效率衡量的就是银行追求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是银行效率的微观层面。而从宏观层面看,银行效率就是银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就是整个银行要素的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数量和增长质量的对比。

银行效率按照银行投入和产出以及各种要素组合的差异可分为:规模效率、业务范围效率和X 效率。

其中规模效率指的是产出的增长率高于成本的增长而使得银行在扩张存款、贷款或资产时,其单位成本下降的状态,它讨论的是银行是否在最节省成本的状态下提出的问题;范围效率是指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上,银行经营多种业务的成本低于专业经营的成本,它讨论的是银行是否达到了最节省投入成本的业务组合;而X-效率则是除了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之外的所有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总和,指的是在一定的产出下的实际成本与成本效率边界(用来描述最小生产成本函数)的偏离程度,是对某一机构相对于行业内最佳表现的测度。它衡量地是成本控制和使利润最大化的银行管理能力的差异。通过研究X-效率可以评价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委托问题和员工努力程度。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由于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各国银行都把重心转移到银行管理和内部资源控制上来,也就是银行的X-效率。研究X-效率时,根据不同的定义方法又可将其分为成本效率、标准盈利效率和替代盈利效率。

二、银行效率的测度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效率的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财务指标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由银行的财务报表计算出的财务指标来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如平均资产回报率、经营费用率等,主要包括经营绩效指标、成本绩效指标、资产配置指标和信用风险指标四大类。这种方法便于操作,但说服力不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实际评价银行效率的过程中很可能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另一种是前沿分析方法,适合对多投入多产出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对的效率评价,因此是目前对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前沿分析的核心是根据已知的投入产出观察值,确定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的外部边界(即生产前沿面),使所有产出值位于边界之内,所有投入至位于边界之外,这样就可以实现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产出,或者是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取得最大产出。这时每个观察值与边界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效率。前沿分析又可以分为参数分析方法和非参数分析方法两类。其中参数分析方法主要有随机前沿法(SFA)、自由分布法(DFA)和厚前沿分布法(TFA);非参数分析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自由排列包法(FDH)。参数分析和非参数分析各有优缺点,至于哪种方法是最优的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参数分析法需研究人员主观设定函数和随机扰动项的形态,容易造成较大的估计误差;而非参数方法在假设随机误差不存在的条件下,任何无法预测到的变动均归因于非效率,这也会使得估计到的效率值产生很大的误差。

三、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现状

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水平还不算很差,而且在整体上仍存在改进趋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在效率上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效率与股份制银行大致相同,但这种地域上的限制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较好的管理手段,完全可以突破这种限制,从而大大提高经营效率。

但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还是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配置效率的低下所导致的成本无效。

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资本规模、资产回报率、经营费用率、员工的教育程度和不良贷款率等。

资本规模是制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本不足,银行就难以发展,银行经营者“道德风险”较为严重,是导致其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这一结果与Berger和Mester(1997)研究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资本充足的金融机构是有效率的,原因可能在于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增加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也能增加风险资产的数量以确保银行的盈利。

资产回报率和经营费用率是财务指标分析方法中用来衡量银行效率的主要指标,回报率越高和费用率越低表明银行的效率越好。

员工的教育程度是一个反映人力资本质量的指标,它与银行效率的关系是公认的,有研究表明金融机构效率增长中大约60%可以归结为其员工教育程度的改善,这表明,银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

不良贷款率反映的是资产质量的状况,一般而言,资产质量越好,盈利能力越强,同时也可以带动效率的提高。

当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产权结构、地域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效率。

四、相关建议

第一,合理控制银行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基本呈现两极化,上市银行都有不小的规模,而且仍有增长的趋势,但这种规模上的扩张已经不能达到提高银行效率的目的,继续的扩张规模可能会进入规模不经济的区域。商业银行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保证并扩充资本充足率来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银行可以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尤其是吸引外资银行参股,这不仅有利于银行充实资本,同时还能吸收国外比较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第二,提高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会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还会影响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银行的盈利水平,从而影响银行的效率。而这正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普遍困扰。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从银行内部抓起,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把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的稽查当做经常性的工作切实来做,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风险状况变化,力尽将风险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资产证券化一直被视为是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佳途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金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风险证券化来化解不良资产。

第三,改善中国银行业经营的市场环境

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还是过高,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市场的垄断地位没办法动摇,这也是造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相对低下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在保持适度集中的前提下,可放宽新银行的准入限制以及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等,以增加银行业的竞争,而竞争能产生效率。

其次,我们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允许适度的混业经营。我国目前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这一项目,但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高利差的状态并不会持续太久,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创新拓展其盈利空间,而允许商业银行与保险业和证券业之间进行适度的业务交叉,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能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

第四,鼓励创新

鼓励创新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包括银行服务特色方面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方面普遍不足,业务和目标客户趋同、服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仍停留在以存、贷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阶段,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管是在盈利能力上还是在风险规避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限制性条件,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已经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创新,充分利用其信息和人才优势,增加创新。银行可根据情况适时引进国外银行的授信业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的产品组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第五,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由于银行效率对人力资源质量具有高度的依赖,商业银行间面临的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各机构组织由于历史原因均存在一定的等级制度和过于严谨的工作环境,这对于越来越追求平等和自由的21世纪新人类来说,也越来越成为负激励。相反,随着外资银行进驻中国,用高薪挖走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中资金融机构来说,损失的不只是人才,还有随他们而流失的客户群。同时,中资企业雇员普遍缺乏服务精神,这也会严重影响现在和以后工作的效率。最重要的一点,与外资银行的用人唯贤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改进的一点就是实行公平的员工聘用制度。

参考文献:

[1]陈菲,姜旭朝.中国银行监管效率改进趋势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2]周四军.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7

[3]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王聪,邹朋飞.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结构与改革策略探讨.金融研究,2004(3)

上一篇: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层银行内部管理及风险防范的相关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