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若干问题探究

时间:2022-10-21 01:32:50

【前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若干问题探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在各国的规定各有不同。从各国或地区的立法例来看,信息公开的调整范围从小到大依次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只适用于政府行政机关(美、日);二是适用于立法、司法与行政等所有的国家机关(欧盟);三是除了国家机关和行使公共权力的其他组织以外,还...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若干问题探究

【摘要】 在我国加入WTO和逐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背景下,制定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制定该法是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反腐促廉,积极履行WTO义务,推动积极发展等方面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制定的相关条件已基本成熟,具备了立法的可行性。该法在主体、信息范围、公开方式、救济制定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其需做出相关设计。

【关键词】 政府信息 公开 立法

当今,建立与完善信息公开方面的立法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在我国业已加入WTO和逐步实现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对我国尚不规范与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进行构建与完善,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

笔者认为,催生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法出台的客观要求是巨大的,客观的相应条件也已具备。对我国将来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制度应做深入探究

1.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

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在各国的规定各有不同。从各国或地区的立法例来看,信息公开的调整范围从小到大依次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只适用于政府行政机关(美、日);二是适用于立法、司法与行政等所有的国家机关(欧盟);三是除了国家机关和行使公共权力的其他组织以外,还适用于一般的企业和私法团体(南非)。 笔者认为,我国应采用类似于美、日的模式,将主体范围限定在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的范围内。理由在于:立法、行政、司法三系统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各有不同,将三者难以杂和在一起,且统一规定也难以达到专业化和具体化的效果。另外,有学者建议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级政府行政机构,还应包括实际具有一定行政权力的国有大公司,如邮政、电信、供水、供电等国家垄断性行业企业。笔者认为,这样设计似有不妥,原因在于这些行业早已进行体制改革多年,引进了公司治理结构,早已改变了行政性质,脱离了“政府”范畴,不宜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其行业信息若有公开必要,可由其行业性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因此,针对我国行政主体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应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职能的其他组织。

2. 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范围

在立法技术层面,关于范围的界定有四种基本的方式:即概括界定、肯定式列举、否定式排除及三者间的相互组合。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范围界定问题是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国外已有立法的国家通常采取的方式是概括界定加否定列举,即对公开的信息进行概括描述,再对不公开的信息加以列举。如荷兰《信息查阅法》第三条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向有关的行政当局、机构服务部门或者公司提出申请查阅与行政事务有关的文件中所包含的信息。第十条规定:威胁到王国统一,损害国家安全,或者包含由自然人或法人向政府秘密提供的关于公司或者生产工艺的数据不得公开。另外,笔者注意到在已经起草完毕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家建议稿)中,也采取了这种界定方式。

关于不公开的信息范围问题,通观各国的排除性规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秘密及法律规定不予公开的信息;(2)个人隐私;(3)商业秘密;(4)公开有碍于公共利益的信息。借鉴国外的经验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中可做如下排除性规定:第一,由保密法确定为国家秘密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予公开的信息,可以不公开;第二,在个人隐私方面,公开后能够确定个人身份的信息可以不公开,但法律、法规规定公众可以查阅的个人信息,为保护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有必要加以公开的信息,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本人同意公开的信息,可以公开;第三,在商业秘密方面,企业的商业秘密或者以不公开为条件由企业向政府提供的其他信息,可以不公开;第四,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公开会妨碍司法工作,影响刑事侦查,不利于维护社会安宁、秩序的信息,可以不公开。

3. 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安排何种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决定着公众是否能够及时、准确、便捷、充分的获得信息,影响着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落实。笔者注意到,在2003年1月1日施行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其规定的公开方式包括了:设立统一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定期发行政府信息专刊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政府信息,设立固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厅、公开栏、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定期召开政府信息会,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及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形式。笔者认为,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可考虑安排以下几种公开方式:第一,建立政府网站。199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电子信息自由法案》,规定了政府机关要在网站上建立电子阅览室,建立电子信息自由法资料的引导,刊登上年度本政府机构的信息自由法执行报告。从而确定了网站成为了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于1999年实施了政府上网工程,这为以网站方式公布政府信息奠定了初步基础。另外,网络也具有方便、快捷、费用较低的特点,笔者认为其是现阶段实施政府信息公开的首选方式之一。第二,设立专职信息官。在政府机构内,设立专门负责信息工作的信息官,受理公众的咨询与查阅申请,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并专门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协调和管理工作。第三,定期政府公报。在我国,政府公报是一种传统的信息公开方式,通常用来公布政府规章及其他重要行政信息,在将来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应将政府公报这种形式予以保留并进行完善与健全。第四,定期召开信息会。政府机关可通过信息会的形式,将重要的政策法规、重大事件的发生原因、调查过程、调查结果,重要的统计数据等情况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公众予以披露。各国政府中央均有新闻发言人制度,一些国家还将其法制化。第五,设置查阅场所。政府机关应设立相应的信息查阅场所,其中应备有载有公开信息的文件、资料、档案等。政府机关要保证其信息的及时更新,允许公众自由查阅,并要配以相关的复制、下载等设备,以便于公众获取信息。第六,其他方式。包括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信息公开方式及现实中已较普遍采用的公开栏、咨询台、咨询热线等形式,立法时也可以加以考虑。

4. 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救济制度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绝大多数已有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设计了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主要的模式包括:行政复议、司法救济、专门信息委员会救济、独立信息专员救济、信息裁判所救济。我国应采取哪种模式呢?笔者认为,将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纳入我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范围是一种简便、切实可行的选择。

我国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均规定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那么公众请求政府机关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或要求对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不予公开的行为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有学者认为公众的知情权是一种抽象的权利,但笔者认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请求权及对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权则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的权利。政府机关对公众获取合法信息的请求不予答复或拒绝,对他人隐私、商业秘密没有合法保护的行为是对相对人具体权利的侵犯,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途径是合适的。

参考文献:

[1] 江河,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J]北京档案 2003.(4).

[2] 张明杰,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P]博士学位论文 2004.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高安全培训的实效性 下一篇:试论管理会计控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