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时间:2022-10-21 01:22:23

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人民币汇率在今年6月下旬与美元再次“脱钩”。自那时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人民币可能升值的速度和幅度,市场参与者纷纷作出各种猜测。

然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方式再次显示出中国特色。不管国际市场风云如何变幻,以及其对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升值速度非常缓慢。6月下旬到12月上旬,累计升值只有2.6%左右。

相关政策当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表现出的异常谨慎,若仅从纯粹的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出发,是无法解释的。

首先,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说法,站不住脚。一国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与该国的中长期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实际上,在几乎所有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中,都没有汇率这个因素。因为经济增长是由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面因素决定的。而汇率只是一个价格变量,它决定的是资源在可贸易和不可贸易部门之间的边际配置比例关系。

其次,汇率的升值或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在短期内确有直接影响。当前,这些短期周期性现象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具体地看,经常账户顺差的持续存在而且存在再次扩大的趋势,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的出现,也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来帮助抑制通胀压力, 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以直接降低进口产品,尤其是进口原材料的人民币价格。

既然理论分析得出如此结论,那为什么还不让人民币升值呢?

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是基于一个重要前提,汇率水平基本平衡,或者离均衡水平不远。如果汇率是低估的,而且低估的状态被保持了过长时间,那汇率的升值,或者说过快的升值,就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因为低估的汇率相当于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减少或取消补贴,会使那些习惯享受补贴的企业一时无法适应和承受。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一方面认为人民币汇率没有被严重低估;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这样的分析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换言之,认为汇率升值对经济增长有实质负面影响,也就等于认同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判断。

低估的汇率实际上构成对出口企业的补贴从而使其受益,同时也构成对进口的税负,从而使进口企业以及所有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受到损失。因此,评判低估的汇率对经济的总体影响,需要综合权衡利弊做出全面判断。

当前流行的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弊大于利,应该尽量避免。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做出的,不如说它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学现象:一个代表部分团体利益的集体能够有效地影响政策制定者,从而使公共政策能够有利于该集体,尽管该项政策的执行并不有利于经济整体。

一方面,受益于低估汇率的企业,很容易组织起来表达诉求。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政府机构设置上,有专门的部委负责促进出口;另一方面,受损于低估汇率的一方,是分布在全国各个行业使用进口原材料的成千上万的企业,以及数亿消费者。低估的汇率对他们每个个体的平均损伤也许并不大,但加总的负面影响却可能远大于出口企业从低估汇率中获得的好处。

然而,现实却是,使用进口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尽管不计其数,但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为其代言,来影响政策制定者。尽管有以余永定教授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的奔走疾呼,其效果较之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影响力,效果不言自明。

中国当前汇率政策执行的一个结果就是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美元贬值以及美国国债的超量发行,已经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的损失,对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损失。这应归咎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而与外汇储备管理部门投资能力不相干。

如果把低估的汇率对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看做是“流量损失”,那么,由于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带来的负财富效应可被看做是“存量损失”。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财富的损失最终要由每个中国人来承担。然而,在现实中,这个损失是抽象和隐性的,不易被每个经济个体察觉, 从而无法产生自下而上的有组织的政策诉求。

这就是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上一篇:被忽视的结构性政策 下一篇:碳交易:期待由虚转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