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味觉词甜的认知隐喻对比浅析

时间:2022-10-21 12:05:01

英汉味觉词甜的认知隐喻对比浅析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之中,不同民族的隐喻概念体系又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英汉语言里都具有较为系统的味觉词汇。其中“甜”作为基本味觉词汇之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味觉词;隐喻;一致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11-01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思维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从某一认知域引向另一认知域的投射。具体到味觉的隐喻化,就是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向其他认知领域的投射。本文拟比较和分析英汉基本味觉词“甜”和“sweet”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投射,揭示不同文化中味觉词“甜”的认知隐喻投射的共性与差异性。

二、味觉词“甜”和“sweet”隐喻的一致性研究

1、向视觉域的隐喻投射

(1)“你干吗老站在那里啊?”方丹甜甜地笑着问他,又歪着头用调皮的目光盯着他。

(2)She was not beautiful, but she had big, brown eyes, and a sweet smile.

从语例(1),(2)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中视觉对象“笑”都具有了味觉“甜”的特征,被追加了不可能有的视觉特征。

2、向听觉域的隐喻投射

(3)她那略带东北上音的普通话甜丝丝的。

(4)The soprano’s voice sounded clear and sweet.

从(3)和(4)语例中可以看出,汉语“甜”以及英语“sweet”在向听觉域的隐喻投射时,均可表达“声音的美好圆润,润泽”之意。

3、向嗅觉域的隐喻投射

(5)学屋门前的槐树上挂满了一嘟嘟雪白的槐花,和风携着花香从高处扑下来,甜甜的有些醉人。

(6)She’d baked some bread that make the air smell sweet.

从(5)和(6)语例可以看出,汉语“甜”及英语“sweet”在向嗅觉域的隐喻投射时,均有表示“甘美芳香的气味”,“给人带来舒适感觉的气息”之意的转义用法。

三、味觉词“甜”和“sweet”隐喻的差异性研究

1、向视觉域的隐喻投射

(1)孩子们笑得那么甜。

(2)You have a sweet room here.

从(1)语例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甜”的引申义仅仅是用来描述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用来形容孩子和年轻的女人的面部表情。而从(2)语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sweet”不仅可以用来描述人的面部表情,还具有“舒适”之意。

2、向触觉域的隐喻投射

(3)一片碧绿的海洋,硕大的蕉串垂挂在树梢,沉甸甸的,一阵微风吹来,甜美的香风,令人陶醉。

(4)My boss’s BMW is really a sweet car.

从(3)例中可以看出,人们从风中尝到了“甜”,可见人们对香蕉的丰收的喜悦之情。而(4)例中,英语的“sweet”投射到触觉域,引申义发生了变化,在这里具有“舒适的”“平稳的”之意。

3、向抽象心理的隐喻投射

1、好听的话

(5)他说他天天想念我,我才不相信这样的甜言蜜语,想念我为什么不来看我?

(6)奶奶回到娘家,倏忽三天,眼见着又是回婆家的日子了。三天里她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曾祖母做了好饭好菜,说着甜言蜜语,我奶奶置之不理,宛若木人一样。

(7)His sweet talk made her dreamy.

(8)They tried to sweet-talk to the boss into giving them raises.

从(5)和(6)句可以看出汉语中“甜言蜜语”是一个具有褒贬双重含义的词汇。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为投合他人所好,说的奉承话或哄骗人的语言”,如(5)。这与(7)和(8)句的“sweet-talk”的意思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有时还会表达贴的积极意义,如(6)。而这层含义却是英语的“sweet talk”所缺失的。

四、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甜”的隐喻投射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通过观察甜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各项,我们发现,由于人类思维和体验的某些共性,其隐喻意义的拓展中也表现出了相似性,但不同的民族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客体隐喻意义的拓展也表现出了个性。

参考文献

[1] Black, Max. More about Metaphor [A]. In Andrew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 Cazeaux, C. Metaphor and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Senses [J]. Metaphor and Categorization, 17(1),2002: 3-26.

[3] Croft, William & Cruse, D. Alan.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 程琪龙.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陈汝东. 认知修辞学[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6] 当代汉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 董为光. 汉语“吃”类说法文化探源[J].语言研究,1995(2): 170-176.

上一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后勤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中职生创业习惯的 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