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14:39:14

英汉学术论文

英汉学术论文篇1

>> 试论《中华汉英大词典(上)》文化词目的翻译策略 主编《英汉大词典》《英汉大词典补编》《汉英大词典》,陆谷孙:“我编出了自我实现的乐趣” 《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 《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义项、例证误设辨析 略论朱彝尊的书籍编纂理念及贡献 装在电脑中的“开心大词典” 浅议词典编纂中的例证问题 试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试析社区矫正的刑罚理念基础 《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语词 《汉语大词典》在词类标注方面存在的问题 语料库对词典编纂的几点启示 论术语与术语词典的编纂 欧洲早期汉语词典的编纂及出版 关于华语词典编纂问题的几点思考 “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及其编纂实践范例 基因演化与词典编纂的生态考量 信息时代的词典编纂与研究 试析中华武术套路的美学因素 试析汉英过渡语中的主题突出现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div=-1(《新京报》).20150502.

12. 解海江,章黎平.词典编纂理念的二度转向.辞书研究,2010(6).

13. 张柏然.老枝发新芽新桃换旧符――《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代序,外语界,2006(6).

14. 张春明.描写主义与规定主义――兼评《英汉大词典》.∥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1996.

15. 盛龙.传统语法规定主义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广州师院学报,1999(8).

16. 周俊生.“潘俊蹦懿荒苁战汉语词典?..20140420.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18. 凤凰网.潘浚 一个字头的诞生.http:∥/opinion/special/diaosi/.20120227.

19. 腾讯评论.潘浚 庶民的文化胜利.http:∥/zt2012/diaosi/index.htm.20120301.

英汉学术论文篇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学术语篇(aca-demicdiscourse)的关注与日俱增。但是,该类研究主要在语言学以外的其他多个学科间展开。直到80年代末,对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才迅速展开。学术书评属于学术语篇的一种,但它们很少被列为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的参考文献,因而往往被忽视(Motta-Roth,1995:1)。对它们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以Motta-Roth(1995)和Hyland(2000)为代表,只是在最近10多年才开始兴起,英汉对比的研究就更少了。学术书评是从学术专业角度衡量书籍价值的书评(徐柏容,1993:80)。其中的评价资源,包括态度资源,应该非常丰富,值得研究。Thompson(1996:65)也认为,评价是任何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涉及其中的评价。因此,本文拟以Martin的评价理论(theappraisaltheory)(参见Mar-tin,2000;Martin&Rose,2003;Martin&White,2005)为理论框架,对英汉学术书评的态度意义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探讨其原因。由于学术书评具有学科特征,不同学科的书评间存在差异性(Hyland,2000;Suárez-Tejerina,2005),我们不能把各种不同学科的书评混杂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把研究对象限制在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语言学方面的学术书评,我们把它们称为语言学学术书评。评价理论是一个新兴理论,不过已有学者把它应用到学术书评的研究中来了。但他们的研究仅仅以英语语篇为研究对象,而且有的没有考虑到书评的学科差异性。唐丽萍(2004)以该评价理论为框架,探讨英语学术书评语类的修辞策略和篇章策略。她还从介入系统出发,探讨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唐丽萍,2005)。此外,张昕(2006)也借用该理论,从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对英语学术书评进行了分析研究,但该研究的视角太过宽泛,不够深入,而且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书评间的差异性。鉴于这些原因,本文拟将该理论应用到汉语语篇中来,而且只从态度系统一个角度对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中西方在思维和文化方面的不同。为保证英汉语篇的可对比性和研究效度,我们的20篇英语语料来自于Language,JournalofLinguistics和Ap-pliedLinguistics;20篇汉语语料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这些英语和汉语期刊在国际或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为了保证语料的新近性(recency),所有的语料都是2006和2007年发表的。

2.态度意义

评价理论(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李战子,2004:1),是对话语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它主要关注用于协调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的表达。Martin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它们又可以次系统化。态度系统指的是人们参照情感反应或文化制约下的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进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评价的意义资源。态度又可分为情感(affect)、评判(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它们分别属于心理、伦理和美学范畴。情感系统用来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事件或现象的情感反应,并从情感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情感通常由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或修饰性关系过程(attributiverelationalprocess)来实现。评判系统指的是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insti-tutionalizednorms)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评价的意义资源。评判系统可分为社会尊严(social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sanction)。社会尊严与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忍不拔(tenacity)有关;社会约束与是否真实可靠(veracity)、行为是否正当(propriety)有关。鉴赏系统是对事物、过程和现象等进行评价的意义资源。该系统围绕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三个方面形成。反应描写评价对象在情绪上对读者/听众产生的影响;构成主要评价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细节;价值指用社会标准来看评价对象是否有价值,是否重要。态度意义有肯定(positive)和否定(negative)之分。态度意义的表达还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miplicit)之分。显性表达指的是话语中有明确的态度意义表达方式;隐性表达指的是话语中没有明确的态度意义表达方式,但是读者结合上下文能从字里行间推断出评价人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评价人通过隐性表达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态度意义的表达,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在书评的各个部分都有分布。但有些部分出现得多,有些部分出现得少。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态度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3.1各类态度意义的总体特征

在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情感意义的表达非常少,最多的是鉴赏意义的表达,其次是评判意义的表达。英语和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都非常少。在20篇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该类表达只出现了19次。在20篇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该类表达更少,只有6次,只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0%。在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情感意义表达的频率如此之低,可能是因为情感意义关注的是评价者的心理感受,过多的情感意义的表达势必造成观点的过于私人化,从而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李荣娟,2005:31)。学术书评相当于学术论文(徐柏容,1993:80),应以理服人,过多的情感意义显然会使文章显得太主观,所以此类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意义的机会很少。相比较而言,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比汉语中的要多,比例也更高。从统计学角度看,它们存在显著区别(x2=8.89,df=1,p<.01)。我们将在3.5部分继续讨论该不同点产生的原因。从评判意义来看,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表现很相似。评判的比例都不高。在我们研究的20篇英语书评中总共有92处评判意义的表达,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6.1%。在20篇汉语书评中该类表达共有100次,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7.2%。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评判是对人类行为的评价,直接涉及原书作者本人。该类评价,尤其是负面评判可能会导致书评作者和原书作者的正面交锋,从而引起冲突,因此作者较少使用评判,防止就书论人。当然,虽然书评是对书籍进行评论,但是书评作者也会对原书作者的学术背景进行介绍,对其行为和努力进行评价,所以书评中也有一些评判意义的表达。从鉴赏意义来看,两者的表现也很相似。英语语篇中80.6%的态度评价是鉴赏类的,汉语中81.8%的态度评价是鉴赏类的。鉴赏是对产品、过程和现象的评价,而书评是对书籍的评价,所以鉴赏意义的表达的比例会如此之高。由于评判和鉴赏的表达较多,而情感的表达较少,我们还将在下文详细讨论评判和鉴赏在英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表现特征。

3.2肯定和否定态度意义

书籍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其价值也有高低之分。书评作者会对书籍的优点进行赞扬,同时又会指出书中的缺点和错误。这样书评中就会有肯定的和否定的态度意义表达。英语中的肯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62.7%,否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37.3%,汉语中的肯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79.8%,否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20.2%。两者的肯定态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态度的比例。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学术书评是学术语篇的一种。与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相比,学术书评包含有更多的人际意义成分。肯定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礼貌策略,有助于维护原书作者的积极面子。否定评价可能会损害原书作者的学术声望,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所以,书评中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符合礼貌原则(参见Brown&Levinson,1987)的要求。其次,我们可以从积极话语分析(Martin&Rose,2003;朱永生,2006)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象。积极话语分析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矛盾,希望通过话语分析提倡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朱永生,2006:39)。积极话语分析关注激励人心、给人勇气的话语,关注我们喜欢的、使我们感到振奋的话语(李战子,2004:2)。运用更多的肯定评价,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有助于激励原书作者进行更多的创作,而且也能给读者以鼓励和勇气,并有助于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虽然在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肯定态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态度的比例。但是,两者在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的比例上还是有显著区别(x2=41.05,df=1,p<.01)。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否定态度评价的比例高于汉语中该类评价的比例。这一不同点与中西思维差异有关。中国文化强调求同性,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西方文化强调求异性,强调批判性(Nisbett,2003:47-49;连淑能,2002:45-46)。因此,汉语书评中的否定评价更少。这种思维差异在欧阳护华和唐适宜(2006)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他们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极少用“I”,并把自己的观点扩大为“大家”公认的常识常理,从而给人以“集体化声音”的印象。相反,西方人常常用“I”以示他自己的观点。

3.3显性和隐性态度意义表达

态度意义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其表达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态度意义,其表达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例如:(1)Chapter10,“Variationsonaconstructionisttheme”,isaninterestingandusefulsurveyofdifferentcon-structionalapproaches,startingwithgenerativeapproacheslikethoseofHale&Keyser(1997)andBorer(2003).(Text15)(2)最后,正如桂诗春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本法律语言学专著应该提供更多的有关法律实际的案例(比如从法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Text36)例(1)中的两个黑体词分别是显性反应和显性价值的例子。例(2)中没有显性的态度表达,但是读者能从斜体部分读出作者对原书作者的否定评价,批评其内容不够完整。在英语语篇中,84.4%的肯定态度的表达是显性的;在汉语中,该类表达的比例是57.4%。这说明肯定态度的表达以显性为主。至于否定态度意义的表达,情况有些不同。在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大约一半的否定态度意义表达是显性的或隐性的;在汉语中,隐性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显性表达。这种现象可以从标记理论(themarkednesstheory)的角度加以解释。根据标记理论的观点,显性表达应该是无标记的,隐性表达是有标记的。显性表达直接表达作者/说话人的观点,隐性表达是含蓄的,间接的。肯定评价不会损害原书作者的面子,所以无须用有标记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学术书评中肯定的态度意义以显性为主,而且比例非常高。与此相反,否定的评价有损原书作者的面子,很容易招致原书作者和读者的不同意见和反对。隐性表达,作为一种礼貌策略(BlumKulka,House&Kasper,1989),不像显性表达那样锋芒毕露,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否定评价的力量,可以减缓否定评价对原书作者学术名声的损害。因此,隐性表达有助于避免人际冲突,从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隐性态度表达比例都高于英语同类书评中同类态度表达的比例。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显性态度表达比例都高于汉语同类书评中同类态度表达的比例。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学学术书评有显著区别(x2=81.36,df=3,p<.01)。这个不同点反映了“中国人的表达更加间接含蓄,西方人的表达更加直接”(Nisbett,2003:61)。这一结果与Scollon等人(1998:118)的研究发现相似。他们研究了中国学生论述汉语论辩文的信息顺序和修辞结构,认为东方的推理方式比西方的更加间接。

3.4评判意义

如前所述,评判系统分为社会尊严和社会约束。在我们研究的语篇中,所有的评判方面的表达都是关于社会尊严的,尤其是关于做事才干方面的。社会约束的评判标准具有法律或道德含义。学术书评当然不会从道德或法律的角度来评判作者的行为。而书籍的质量与作者的学识水平具有很大的关系。在评判中,原书作者涉入其中,因此,评判比情感和鉴赏包含有更加丰富的人际意义。尤其是否定评判,它对原书作者的行为进行批评,因而更有可能影响原书作者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而且影响的程度也更深。例如:(3)Anthonissen(p.95)writesofthethreemetafunctionswhichdiscourseperformsoftensmiultaneous.Often?Itishardtoi-magineanytextwithoutthesmiultaneouspresenceofide-ationa,linterpersona,landtextualmeanings;surelythatisthepointoftheHallidayanmetafunctions?(Text10)(4)如在第十一章(P.159)论述teamteaching时,作者混淆了teamteaching(团队教学)和co-teaching(共同教学)的概念。(Text34)在例(3)中,没有一个明显的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来对作者的行为进行否定评判。但是整段话,尤其是两个问号和“hard”隐含了作者对原书作者的尖锐批评。在作者看来,原书作者应该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非常了解。同理,例(4)中也有否定评判的例子。“混淆”一词不仅仅是对作者行为的否定评判,而且也隐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原书作者既然没有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那么该书中关于teamteaching的研究结果就难以令人信服了。这种否定评判的批评力度可能比否定情感和否定鉴赏的批评力度更强,直接针对原书作者本人,对他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带来更大的威胁,也更容易引起人际冲突。鉴于这些原因,学术书评中否定评判的比例低于否定态度在所有态度表达中的比例,也低于否定鉴赏在所有鉴赏表达中的比例。在我们研究的英语语篇中,否定评判占所有评判表达的26.1%,低于否定态度的比例(37.3%)和否定鉴赏的比例(40.3%)。在汉语语篇中,否定评判占所有评判表达的16%,也低于否定态度的比例(20.2%)和否定鉴赏的比例(21.2%)。根据Motta-Roth(1995)和Nicolaisen(2002)的研究,学术书评可分为四个语步。在第一语步中,作者常常会对原书作者进行介绍,介绍他的经历、名声、职称和以前的学术成果等。在研究中,我们发现,20篇英语书评中,只有3篇有类似的介绍;而20篇汉语书评中的10篇有这样的介绍。相比较而言,汉语书评作者更加重视原书作者的背景,而英语书评作者更加强调原书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类似的例子有:(5)Whendealingwithspeechasanengineer,F(Fant)issuperb,takingallofthevariablesintoaccountandcalculatingtheirinteractionwithprecision.(Text7)(6)JohnSinclair,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出版著作30多本,发表文章上百篇,在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两个领域成绩显著。(Text40)在例(5)中,作者用了“superb”对原书作者处理某一问题时的行为作了肯定评判。在例(6)中,作者对原书作者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用“著名语言学家”和“成绩显著”介绍了他的学术名声,显性评判了他的学术能力。斜体部分介绍了他的学术成果,隐性评判了他的学术能力。英汉语书评作者在这方面显示出的不同点与我们的思维习惯有关。一般来说,东亚人倾向于场依存的认知方式,他们比西方人更加注重背景;西方人倾向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他们更有可能把事物与周围的环境分离开来,仅仅关注事物本身(Nisbett,2003:42-45)。这种认知方式反映到学术书评中来,就是汉语书评作者更加重视原书作者的学术背景,而英语书评作者更加强调原书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

3.5鉴赏意义

鉴赏从反应、构成和价值三个方面对事物加以评价。作者通常从组织结构、内容完整性和语言等几个角度对构成进行肯定的评价。如:(7)Anumberofthetextsneedmoreinterpretation(suchastheveryinterestingICQdialogue,pp.218f.f).(Text9)(8)《手册》以语言学为大背景,词汇学为线索,涵盖了语音、词法、语义、句法、语用、文体等多种独立分支学科,真可谓内容详实,结构完整。(Text32)例(7)是隐性否定构成的例子,对书籍的内容不完整性提出批评和建议。例(8)中的“详实”和斜体部分对内容完整性进行了肯定评价,“完整”对书籍的结构进行肯定评价。作者通常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语料选择、研究意义等多个角度对书籍的价值进行评价。例如:(9)Anyknowledgeablereadercanseethathispaperarefullofnewinsightsandprovidedataonwhichotherscanbuild.(Text7)(10)其次是研究工具的创新。(Text40)例(7)从研究结果角度进行了评价;例(8)从研究工具的角度进行了评价。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三个组成部分在肯定鉴赏和否定鉴赏中有不同的表现。英语语篇中57.2%的肯定鉴赏是价值方面的,该比例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18.8%);汉语语篇中67.5%的肯定鉴赏是价值方面的,该比例也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26.6%)。在否定鉴赏中,否定构成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否定价值,否定反应的比例最低。英语语篇中的否定构成占了所有否定鉴赏表达的47.8%,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34.9%)和否定反应的比例(17.2%)。汉语语篇中的否定构成占了所有否定鉴赏表达的57.4%,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38.6%)和否定反应的比例(4.0%)。英汉语篇在这个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从上述的比较来看,在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肯定价值的比例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而否定构成的比例却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这是有原因的。当我们向其他人推荐一本书时,我们都认为该书是有价值的,值得推荐。我们不会因为一本书的结构很好,而无视价值高低。相反,我们常常会认为某书很有价值,而把它在结构、语言方面的问题暂时搁置一边。一方面承认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认为瑕不掩瑜。因此,书评作者在对书籍进行正面鉴赏方面的评价时,他强调价值;在进行否定方面的评价时,他发现的更多是构成方面的问题。反过来,如果否定价值的比例过高,读者也会怀疑该书的价值,会怀疑该书是否值得推荐。至于反应,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它们在英汉语篇中的表现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英语语篇中,肯定反应占了肯定鉴赏的23.9%。汉语语篇中肯定反应的比例是5.9%。从统计学角度看,它们存在显著差异(x2=51.37,df=1,p<.01)。在英语语篇中,否定反应的比例是17.2%;在汉语语篇中,否定反应的比例是4.0%。它们也存在显著差异(x2=9.94,df=1,p<.01)。前面,我们讨论到英语语篇中情感的比例高于汉语语篇中情感的比例。现在又发现英语中反应的比例高于汉语中反应的比例。我们认为这是由同一原因造成的。情感的主观性较强,而在鉴赏的三个成分中,反应与情感最相似(Painter,2003:205),主观性比构成和价值的主观性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更加主观。汉语更加客观。在学术书评中,作者自由表达他们对所评书籍的看法和观点。他们的观点是主观的,因此,书评从本质上说是主观的。然而,书评,作为学术语篇的一种,也强调客观性。作者常常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主观看法客观化。如前所述,中国人在表达观点时比西方人间接。因此,相比较而言,他们会采用更多的客观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所以,汉语学术书评更加客观,英语学术书评更加主观,其中有更多的情感和反应方面的评价。

4.结论

英汉学术论文篇3

英汉科技翻译中的连接重构 范祥涛

切戒望词生义 赵振春

新闻和广告外来词语的音译 王治江

试论商标名称英汉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 胡开杰

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 戈玲玲

"不论"、"无论"、"不管"的西班牙文译语(上) 罗应珍

小议"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英译 梁赤民

语篇翻译观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尹衍桐

口译听说技能训练 王永秋

外语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黄远鹏,施雪忠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刘爱容

文化层次翻译观 刘卫东

中译外翻译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荆翱

英汉动物类习语比较及其翻译 欧忆,贾德江

英语新词的构成及其特征 高凤江

浅议英语介词with的用法及翻译 谢旭升

"再见"类词语的英译 毛发生

汉语动词英译的多端口处理 谢旭升

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与翻译 程同春

英汉语词序不同及其翻译 郝雁南

理解英语短语动词内在含义的另一条思路 姜洪,叶永昌

随'99昆明世博会游览车导游口译 任诚刚

口译的语用流利性 曾文雄

经贸英语的特点及其省译问题 张向京

外贸英语的语义辨 陈欧

技术合同若干译法探讨 杨晖

提高翻译人才素质时不我待 杜云辉

翻译实践和翻译界"内环境"建造 王永泰

我国科技翻译形势的分析及对策 吕世生

回译的类型、特点与运用方法 贺显斌

中国国俗名物词语的英译 王海峻

现代科技英语词汇与翻译 冯世梅,杜耀文

中药名及其功效语的汉英翻译 将林

科技英语否定句的理解 孙新法

邱华盛荣获"国际贡献奖" 闻殊

科技法语翻译面面观 王泉水

中医文化的翻译 曹山鹰

中医文献常用动词的英译 左连君

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 欧阳利锋

英语含蓄否定句分类及汉译研究 王彬,欧阳铨

笔记在口译中的作用 韩振宇

从西医中译看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 李永安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WordFisher评介 许汉成,何淑琴

雅信CAT软件的四大优点 彭松虎,杨晖

使用翻译软件的译前准备 贾欣岚,张健青

含蓄-广告语言创意及翻译中的特色标记 谢建平

汉英翻译中的理解障碍及其成因 彭漪,张敬源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 戈玲玲

入世后我国翻译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吴启金

日本媒体对专业用语的处理方法 陈燕生,邱华盛

"原因"汉译英的表达法(上) 陈恪清

语境、语义与逻辑--英语工程技术资料译例浅析 季长青

翻译研究途径凝思 黄希玲,孙迎春

英汉翻译的模糊表达 王卫新,舒伟

汉英科技翻译如何体现客观性要求 郄春生

科技英语共轭结构的特点及汉译方法 倪传斌

英汉语差异与英语长句的汉译 程洪珍

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初探 金其斌

论文章标题英译的功能对等 陆刚

对外经贸合同翻译失真问题分析 陈建平

英译经贸契约条款中shall的正确使用与滥用 许国新,孙生茂

合同英语文体特点及翻译要点 杨一秋

形象思维与科技术语翻译 毛荣贵,范武邱

科技语言中的隐喻 李国南

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 刘清波

医学英谚的汉译及医学名谚之仿拟 杨全红

隐喻性动词的形象功能及其翻译 李庆明

翻译中理解障碍问题分析 郑兰英

原型与翻译 李和庆,张树玲

科技英语N(动)of NP结构汉译探讨 黄湘,朱春华

论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 李剑波

口译的思维方向性探微 杨英明

口译现场争执的处理 尹耀德

口译的语义结构起伏性 侯国金

语言多态性与因特网辅助翻译 张景祥

外贸信用证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翟步习

广告创作与翻译 张基珮

论家用电器说明书的翻译 潘月

生物学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周方珠

环境科学新词试译 扈畅

"机器翻译"、"计算机翻译"还是"电子翻译"? 张政

汉语缩略语及其翻译 曾剑平

E-Learning的定义与译名 何高大

国际译联将举行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 晓莺

语料库数据驱动技术在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倪传斌,刘治,NI Chuanbin,LIU Zhi

船海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蓝红军,LAN Hongjun

论跨学科术语的译名 丁树德,DING Shude

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 伍锋,徐锡华,WU Feng,XU Xihua

影响学生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 张开平,ZHANG Kaiping

汉英礼仪祝辞的口译训练 王晓燕,WANG Xiaoyan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标题的翻译 许建平,XU Jianping

中国译协表彰资深翻译家 晓莺,Xiaoying

应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韩子满,HAN Ziman

论科技英译文本质量评估模式 司显柱,SI Xianzhu

英语科技文体的语词特点及翻译 潘福燕,PAN Fuyan

中国英语中的经济词汇 程同春

翻译与语篇分析 胥瑾

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刘春燕

铝工业英语翻译 郭勇

口译中思维惯常定势举隅 赵卫东,李梅

同传技能:探索同传过程 陈雪梅,陈丽莉

研究机构与国外企业科研合同谈判和协议的翻译 孙雅晶,王振宇

论经济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技巧 莫莉莉

论英语广告标题的修辞特点 陈志红

论复杂静态及动态景观术语的翻译 曹波

汉译英中的"纲举目张" 潘利锋

汉语词后缀"化"的英译 曾剑平

图片说明的结构及英译 赵玉闪

中国译协召开会长会议 晓莺

英汉学术论文篇4

关键词:术语,语言学,翻译,德语,英语

中图分类号:N04;H083;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1-0007-07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everal Linguistic Terms

CHEN Hui

Abstract: Twenty linguistic terms are chosen as examples for this paper. Their German,English and Chinese meanings are given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erminology science. The micro- and macro-strategic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are indicated, and some comprehensive proposal of improvement is put forward. On this basis, some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rminology,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German, English

引言

根据笔者在撰写《汉字学的中文及德文术语》[1]过程中接触到的资料,选取了20个语言学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翻译学和术语学的角度分别对其德语、英语、汉语含义进行比较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探讨其中的问题。这20个语言学术语的释义主要参考《语言学词典》(中译本)[2]、《新德汉词典》[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4]和H.BUβMANN的《劳特利奇语言与语言学词典》[5]。本文在引用相关辞书的过程中,对中文术语括号内的说明忽略不计。同时,词形与本文所选术语相关但并非语言学范畴的术语(如Gramm-gram/gramme①),或者非严格意义上语言学范畴的义项(如Graph-graph的部分语义②),也忽略不计。

为了便于分析比较,笔者将这20个术语的德汉称谓对照和英汉称谓对照分成两个表,每个表又分为相互对应的两列,每列共14组。

一 所选术语德汉翻译问题分析

如表1所示,左边一栏是这20个术语对应的德语称谓,中间两栏是当代主要辞书给出的中文称谓,最后一栏是笔者建议的中文称谓。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如下:

(1)德语称谓同其汉语称谓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同一汉语称谓对应两个以上德语称谓,比如汉语“法位”对应德语Grammem、Tagmem,汉语“词素”对应德语Lexem、Morphem,汉语“义素”对应德语Plerem、Semem,汉语“语符”对应德语Glossem、Monem,汉语“语素”对应德语Monem、Morphem,汉语“义位”对应德语Glossem、Noem、Semem;第二种情况是同一汉语词素对应两个以上德语称谓中的相应词素,比如汉语词素“词”对应德语词素lex-、morph-,汉语词素“法”对应德语词素tagm-、tax-,汉语词素“音”对应德语词素ken-、phon-,汉语词素“语”对应德语词素gloss-、mon-、morph-,汉语词素“义”对应德语词素gloss-、no-、pler-、sem-。

(2)德语称谓构词形式有共性,但对应汉语称谓的构词形式却不然。比如,语言学词典给出的汉语称谓中,选用“子”的最多,但是还有“符”和“素”,甚至还有两个双音节词“特征”和“形式”。新德汉词典给出的汉语称谓中,中心词以“素”和“位”为主,二者经常作为同义词出现,但也有使用“符”甚或双音节的“单位”和“意义”的情况。

(3)从构词上看,汉语术语中总共有5个偏正词组(如:词汇单位、义位意义等)及1个短语(一个词担当词义的部分),而原文术语全部属于成词术语。如果同一原文术语所对应的同形翻译不重复计算,则不成词术语占全部41个中文称谓的约17%。

(4)从词义上看,充当汉语称谓中心词的词素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对应-em的词素“位”不具备“最小单位”的含义,笔者认为这个“位”是由“单位”简化而来的。汉语中多音节词的词义往往是由所有组成该词的汉字的字义合成的,因而可以由每个汉字的字义推断整个词的词义,但是其逆命题却不一定成立,因此,以“位”来充当第二列术语汉语的中心词显然欠妥。其次,“符”字只能体现“符号”的意思,而无法体现“单位”的意思,更何况“最小单位”。所以,出现“符”也是有待商榷的。最后,“子”字没有“(最小)单位”的含义,但却有诸如“分子”“原子”“电子”等用法,笔者认为这里的“子”应理解为“小而硬的块、粒状物”[3]或由该意思引申而来。可是,即便这些词汇中的“子”经引申而具备“(最小)单位”的词义,这些词语也都是自然科学中的具体概念,而非抽象概念。

(5)从词义上看,用以充当汉语称谓限定词的词素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gloss-、no-、pler-、sem-这四个词干虽都与“词义”“语义”“含义”有关,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的,其所属的理论侧重也有所不同,但是对应的汉语却基本上都是“义”字。类似的还有“语”对应gloss-、mon-、morph-。其次,gramm-、tagm-和tax-这三个词干尽管都与语法有关,但是单个“法”字却不能等同于“语法”。这与前文“位”字的使用问题类似。

(6)一个汉语称谓对应多个德语称谓的一词多义现象严重,比如前文提到的“义位”“义素”和“语素”等词。此外,诸如“义子”“法子”“音符”之类的词语,还有其他意思,容易造成误解。笔者在表1中给出了建议使用的汉语称谓。

(7)一个德语称谓对应多个汉语称谓的一词多义现象严重。德汉翻译在参考《新德汉词典》和《语言学词典》两部辞书中,同一术语最多总共对应三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对应两个不同汉语称谓的情况在两部辞书总共35个词条中出现了17次之多,仅有约51%的词条没有同义词。④

(8)在这20个概念中,有5个没有在《新德汉词典》里作为词条收录,因而无法与《语言学词典》中的翻译进行对比。在其余15个概念中,两本辞书给出的汉语称谓在不考虑多种称谓顺序的情况下,完全一致的仅有6例(在表格中以浅灰色网状底纹标注),占全部概念的40%。

二 所选术语的英汉翻译问题分析

如表2所示,这20个术语的英汉翻译引自《英汉语言学词典》[6]、《语言与语言学词典》[7]、《英汉俄汉现代语言学词汇》[8]、《牛津英汉双解语言学词典》[9]四部语言学专业词典和《21世纪大英汉词典》[10]、《英汉大词典》[11]两部英汉大词典。以下同样从8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德汉翻译的分析相对应。

(1)英语称谓和其汉语称谓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同一汉语称谓对应两个以上英语称谓,比如汉语“义素”对应英语morph、plereme、semanteme、seme、sememe,汉语“义位”对应英语glosseme、noeme、sememe,汉语“语素”对应英语moneme、morpheme,汉语“词素”对应英语lexeme、morpheme。第二种情况是同一汉语词素对应两个以上英语术语中的相应词素,比如汉语词素“义”对应英语词素gloss-、no-、pler-、sem-、seman-,汉语词素“词”对应英语词素graph-、lex-、morph-,汉语词素“语”对应英语词素gloss-、mon-、morph-,汉语词素“音”对应英语词素phon-、ken-,汉语词素“法”对应英语词素tagm-、tax-。

(2)20个术语的英语称谓在构词形式上有共性,但对应汉语称谓的构词形式却不然。比如右侧一列中,汉语称谓的中心词以“位”(出现46次)和“素”(出现39次)为主,二者也经常作为同义词出现,同时也有使用“符”的情况,甚至还有双音节词“单位”等。左侧一列的6个术语对应的汉语称谓中心词问题上,英汉翻译与德汉翻译的问题相近。

(3)从构词上看,表2中的英语称谓全部为单词,但是对应的汉语称谓却有44个短语,(偏正短语如:书写符号、表达单位、词素变体、语法功能段、文法特性素等;其他短语如:词的拼法、词素的意义、书写单位的变体等)。如果同形重复计算,约占全部178个汉语称谓的25%;如果同一英语称谓所对应的同形汉语称谓不重复计算,则有26个不成词称谓,占全部66个汉语称谓的近40%。

(4)英汉翻译在汉语称谓中心词的选择方面涵盖了德汉翻译中的问题。此外,英汉翻译还出现了诸如“特点”“成分”“功能段”等汉语称谓。

(5)汉语称谓限定词的选择方面,英汉翻译也比德汉翻译问题突出。例如:汉语称谓充当限定词的词素“义”除对应前文提到的德汉翻译中涉及的四个德语词素以外,在英汉翻译中,有三部英汉翻译词典还将之与英语词素seman-对应。

(6)从词义上看,一个汉语称谓对应多个英语称谓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比德汉翻译更为普遍。除前文提到的“义位”“义素”和“语素”等词之外,还有“形素”“形位”等。

(7)英汉翻译由于一词多译而导致的同义词问题更为突出。英汉翻译在参考了六部辞书的情况下,同一概念最多总共有8个不同的汉语称谓(graph),其次是6个(grapheme与morph)。六部英汉辞书总共95个词条中,有2个词条分别收录了5个和4个不同的汉语称谓;有9个词条收录了3个汉语称谓;只有33个词条没有汉语同义词,仅占全部词条的约35%。

(8)在这20个术语的英语称谓中,有8个在六部辞书中都有收录,在不考虑多种称谓的顺序及括号内加注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对应的汉语称谓是完全一致的。即便是在五部辞书中对应的汉语称谓完全一致的也仅有2个。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20个术语的德、英、汉称谓并没有做到术语翻译界普遍主张的“准确”“单一”“规范”和“简洁”等原则[12-14]。

三 解决以上问题的思路

根据术语翻译界普遍依据的标准,笔者提出解决上述20个语言学术语汉译问题应掌握的原则:首先,无论是表1还是表2,左右两列之间构词形式相异,而每一列内部的构词形式相同,所以对应的汉语称谓在构词形式上也应具有同样特征。其次,汉译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与原文术语的语义吻合的称谓,这样一方面避免一字或一词多用导致的同义词现象,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中外术语间的一一对应。具体阐释如下:

(1) 表达“(最小)单位”的单音节词只有“子”“元(构成一个整体的单位)”“素(带有根本性的物质)”。从实际语用上看,以“子”构成的词语通常用于指具体事物,而后两者构成的词语一部分指具体事物,比如单元、化学元素等,一部分指抽象事物,比如因素、要素等;而且,以“子”构成的词语有一部分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因此,笔者建议淘汰“子”以及“位”等其他一系列中心字,保留“元”和“素”。

那么,为什么要保留这两个中心字呢?此二者又如何分工呢?一方面是因为右列中已经较多使用“素”字,保留“素”字且推而广之,这样既尊重了约定俗成的原则,又使进行规范的社会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左列词汇在语义方面普遍是指“(语言)现实中的最小单位”,而右列是指“抽象的(即语言学总结出来的)最小单位”,按照逻辑顺序,当然是先有语言现实,后有语言学理论。此外,汉语“元素”一词,恰好是“元”字在前,“素”字在后,尽管在这个词中“元”字的语义应理解为“重要的”,这样安排便于记忆,依然是毋庸置疑的。

(2) 有关graph-和morph-两个词素。graph-本义是“字”,指的是文字三要素(“形”“音”“义”)之一的“形”。因而,选择“字”来翻译这个词素属于直译,而并没有体现实质。morph-的本义是“形”,但graph-指的是文字的外形,而morph-指的是语言的外形,此“形”非彼“形”。因此,无论用“字”“语/词”还是“形”都不能准确地、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笔者建议的“字形”和“语形”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 有关ken-和pler-两个词素。这两个词素强调“语音是外壳、语义是核心”,所以在汉译过程中也应有所体现。按照笔者提出的建议,“音壳”可以与phon-对应的“音”有所区别,“义核”可以与gloss-、no-、sem-、seman-等所对应的“义”有所区别。

(4) 如果就其整体词义,原文术语无法找到成词的汉语称谓,或因与其他术语近义而汉语称谓同形,则可以尝试从原文词素的词源着手,对相关词素进行翻译后再组合成整个汉语称谓。具体而言:

gloss-、no-、sem-、seman-这四个词素虽都与“词义”“语义”“含义”有关,但皆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且所属理论侧重亦有所不同,故在汉译定名时应避免雷同而产生混乱。gloss-源于希腊语glssa(Zunge; Sprache――舌头;语言),宜保留“语”字;no-源于希腊语nóēma(Gedanke――想法、念头、思想),建议用“意”字表示;seman-源于希腊语sēmaínein(bezeichnen――标记、称谓),诸多表达该词语义的汉语词素中只有“谓”字兼有“意义”的语义,故以“谓”表示;只有sem-保留原有的“义”。这样,所有与“义”相关的术语都有了不同的汉语称谓。

gramm-、tagm-、tax-都用“法”字来翻译显然欠妥。gramm-最初源于希腊语grámma(Geschriebenes、Schrift(zeichen)――书(写出的东西)、文、字),以“书”表示最为贴切;tagm-源于希腊语tágma(Aufgestelltes――竖立起来的、放置好的),又源于动词táttein(ordnen; stellen――整理;放置),以“立”字对应;tax-源于希腊语táxis(Gestaltetes――塑造出来的、被赋予形态的),以“塑”字表达。

Monem和Morphem的语义虽有部分相同,但其外形或者说其所用的“语形素”(表1中笔者建议称谓)也不相同,故不宜使用相同汉语称谓。mon-源于希腊语mónos(einzeln、einmalig――单个的、一次的),建议使用“单”字表示。

四 总 结

术语翻译与一般翻译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术语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二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而这些区别恰恰会加剧术语混乱问题。比如,某一学科的全部术语往往由许多翻译人员参与翻译,这些术语的不同部分或同一部分不同版本的翻译之间时常会有较大的时间跨度[14-15];术语翻译经常存在“语境缺位”的问题,普通翻译往往是针对具有一定篇幅的语篇,他们包含较多的词语或其他符号,能够为大部分所含词语或符号的翻译提供最直接的背景信息,即语境,而单纯术语翻译中,单个的专业词语本身可以说就是一则独立的待译的“语篇”,这种语篇往往无法提供任何背景信息[16]。这些问题造成参与翻译的人员之间仅在有限的程度上相互协调,导致同一概念经翻译形成多种表达方式,造成术语的混乱。

在这些情况下做术语翻译时,翻译人员首先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弥补语境缺位造成的困难,同时翻译人员和专业人员对翻译质量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再配合不断跟进的有组织的术语建设,逐渐完善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注 释:

①这是由其语义决定的,因其义为“克”,属物理学范畴。当然,德语某些合成词(如Telegramm,译为电报,Kardiogramm,译为心电图)中也有该词,此时在词源上确与书写有关,但就整词语义而言也非真正意义或狭义上语言学范畴。而且,此时的“-gramm”实非该词,而是与该词有共同词源并且同形的语素。

②请见H.BUMANN Lexikon der Sprachwissenschaft相关词条:第三项语义是属数学和逻辑学范畴的。

③两个表格中的双斜线表示空白。“德语”(“英语”)一栏中的空白,表示原文中不存在该词形的术语或该词形的术语非语言学范畴,不予考虑。此种情况,“当代主要辞书翻译”“笔者建议”两栏也为空白。如果仅“当代主要辞书翻译”一栏中有空白,表明相关辞书中未收录该词。

④笔者将《新德汉词典》对Semantem的处理视为三个词条。因其中前两条义项分别等于Sem和Semem,故只将第三条义项视作对Semantem本身的注释及翻译。在相关的数字统计中前两条义项不做重复统计。

⑤同一个概念对应的汉语称谓中(在不考虑多种称谓顺序的情况下)完全一致的部分以浅灰色的横线底纹和网状底纹两种形式标明。在确定其中部分英文术语的书写方式过程中,承蒙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提供帮助,特此鸣谢!

参 考 文 献

[1]CHEN H.Chinesische und Deutsche Terminologie der Sinogrammatologie [M]. Bochum: Europischer Universittsverlag, 2007.

[2]陈慧瑛.语言学词典[Z].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3.

[3]潘再平.新德汉词典[Z].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4]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5]BUMANN H.劳特利奇语言与语言学词典(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6]劳允栋.英汉语言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7]HARTMANN R R K, Stork F C.语言与语言学词典(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Z].黄长著,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8]王福祥,吴汉樱.英汉俄汉现代语言学词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9]MATTHEWS P H.牛津英汉双解语言学词典(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Z].杨信彰,编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李华驹. 21世纪大英汉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12]戎林海,戎佩珏.术语翻译刍议[J].中国科技术语,2010(6):39-43.

[13]石春让,赵巍.科技术语翻译:归化是正途[J].山东外语教学,2010(1):81-87.

[14]尹洪山.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问题[J].语言与翻译,2009(1):47-50.

[15]黎土旺.术语的翻译现状及其规范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91-495.

[16]朱小雪,高立希,刘学慧,等.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7]KAUTZ U. Handbuch Didaktik des bersetzens und Dolmetschens[M]. München: indicium Verlag, 2000.

[18]BUMANN H. Lexikon der Sprachwissenschaft [M]. Stuttgart: Alfred Krner Verlag, 2002.

英汉学术论文篇5

《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13年6月)主要以英语和汉语中流行的网络语言为具体研究对象,根据两种网络语言不同的语言特征、语法逻辑及构词方法等方面来进行科学详细的探讨分析,最终对英汉两种网络语言各自的特点及差别进行总结归纳,使学习者一目了然。

该书从学术教育研究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将英汉网络语言研究与我国当前语言教育相结合,立足于加强学生记忆效果的角度,向读者详细阐述了英汉网络词汇在人脑中的提取过程,对我国双语教育的教学实践及中英语言文化的继承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信息化迅速发展环境下双语教育起到了启迪和促进作用。

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独辟蹊径,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网络语言的异同,观点鲜明、内容详实、知识点全面,对于英汉语言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英汉语言教学实践中的一部典型教材。作者在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将当前英汉语言体系与时展潮流相结合,既遵循词汇学的研究规律和研究程序,又在此基础上对英汉网络语言的各自特点进行综合对比。可以说,该书最大的意义就是对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这种将传统词汇学与网络流行词汇相结合的论述模式,大大提高了英汉语言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首先,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读者的思考逻辑紧密相连,从对各种细节的完善中来尽量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例如在绪论中对网络语言的概念和基本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种从微观入手的写作逻辑既使学习者对英汉网络语言的比较差异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也为教师在网络语言比较研究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便利,解决了很多概念公知上的疑惑和麻烦。

其次,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系列问题也着实能够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网络语言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如此薄弱,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英汉网络语言的学术研究定位不清、成果研究量多质少。书中将这几方面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①学术研究急功近利;②词汇学理论的不成熟;③概念界定的模糊。这三方面原因确实是当前我国英汉网络语言学术研究的弊端所在。这三方面的问题不仅切中现实要害,而且也对学术界研究的不正之风展开了激烈批判,是对当前我国英汉语言教育研究的深刻认识与反思。当然,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思考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当前英汉网络语言的研究问题有一个深入了解,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该书最重要的学术价值就在于对英汉网络语言的构词法和构词规律进行了总结,主要从语义类、语法类、语音类三大类入手,对英语与汉语网络语言词汇的使用规律进行了对比总结,使学习者进一步重新体验并认识了英汉网络语言的特色与差异。

总之,《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不仅开辟了英汉语言教育发展的新渠道,也为网络语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让教育者感受到了语言教育的魅力,是顺应语言教育改革和时展潮流的最终产物。它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实践者和语言学习者从根本上把握住英汉语言文化的不同和相似之处,加深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理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转变和调整自己今后语言学习的思路。

英汉学术论文篇6

关键词: 英语缩略语 汉语 “入侵”现象

一、引言

英语缩略语(abbreviation)指的是根据特殊的构词规则,将一个比较复杂的英语单词、短语或句子进行结构简化后的语言表达形式。英语有时也可把缩略语的范围扩大到代号、记号、符号等,甚至还扩大到一切比原来书写形式缩短的形式。英语缩略语大致分为三大类:首字母缩略词(又可细分为acronym和initialism)、截短词(clipping)和拼缀词(blending)。其中,以首字母缩略词最为常见、使用范围最广,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VIP(Very Important Person),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等。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缩略语凭借其形式简洁、信息量大、国际化等特点,“分几路人马,对汉语进行了气势汹汹的入侵”(余富林,2002)。英语缩略语对汉语的入侵,具体而言,就是指大量的英语缩略语不经过翻译,保持其原有的发音和形式直接进入到汉语中,破坏了汉语的美感和纯洁,使汉语成为一种英汉混杂的语言,并最终威胁到汉语作为中国人母语的统治地位的现象。例如,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经常夹杂着大量诸如CEO,CCTV,CPI,GDP,PM2.5,LED,VCR,WTO的英语缩略语;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普遍在中文对话中使用MP3,KFC,PK,DIY,CD,NBA,BBS,IBM等英文词汇;在特定的行业和领域,SWOT,PEST,MBO,TB,CT,HIV,IT,CNKI,ISSN,CPC,NPC等专业词汇也经常直接以英文的形式等直接引入,使得非该行业的人士知形而不知义。在2012年7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收录的英语缩略语数量就从第四版的39个增长到239个,足以证明英语缩略语来势之猛,“入侵”速度之快。

二、英语缩略语对汉语的“入侵”途径

(一)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入侵”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目前,英文缩略语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应用相当广泛。例如,2006年6月6日的《环球时报》上登载了这么一段话语:“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朋友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随后,我们去KTV,大唱卡拉OK。”只有短短46个汉字,竟有10个英语缩略语。(郑娟、章礼霞,2010)另外,在电视中,NBA,GDP,CPI,PM2.5,WTO,BBC等时政性强的高频英语缩略语也频频出现在新闻播音员、实地记者和电视字幕中。凭借着具有强大传播与宣传作用的大众传媒,英语缩略语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

(二)通过网络进行“入侵”

由于英语缩略语简单明了,方便快捷,能够高效快速地传递信息,因此诸多网络缩略语得以快速传播。此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与外国网友进行交流时,更倾向于选择ASSP(As Soon As Possible),IC(I See),FYI(For Your Information),LOL(Laugh Out Loud)等国际网络通用缩略语以减少沟通障碍。加之互联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对生活中出现的网络缩略语习以为常。

(三)通过学术期刊等正式学术出版物进行传播

国家规定:在经济、政治、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学术性论文和期刊中,论文的题名应具有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信息导读的功能,一般不宜超过20字。而形式简洁内容丰富的英语缩略语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因而成为许多作者命题时的首选,例如,“AHP+SWOT方法在河南省农机化发展方略选择中的应用”(王志琴,白人朴,2010),“CPI统计数据与居民感受偏差研究”(卢礼兰,2012),“基于SOA架构的B2B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刘佳诺,2008)等。

(四)其他途径

教育考试也是英语缩略语“入侵”汉语的主要途径之一。“出国热”和“留学热”带来了众多外语类考试的缩写名称,如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等。当然我国国内自身产生的外语类考试名称的缩略语也不胜枚举,例如,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六级CET-4和CET-6,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等。此外,西方电影在国内上映,出现在片名或对白中的某些缩略语经常给观众留下印象,如ET(Extraterrestrial),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等。

三、入侵原因

(一)源于英语缩略语的内在特点

1.英语缩略语结构简单,信息量大。短短的几个字母就能够传达汉语中若干个字词才能表达的意思。例如,PM2.5就能够传达“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17个汉字所能传达的信息,类似的例子还有MP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CNN(Cable News Network,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等。这些缩略语通常由26个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组成,且长度一般不超过5个,正好满足了人们日常交流和信息传播中的省时省力便于记忆的要求,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英语缩略语具有能产性强、便于快速广泛应用的特点。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无一不要求用快速、简洁的语言反映复杂的新生事物和社会现象。例如,涌现的新兴科技词语IOP(input/output processor),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GMS(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ITS(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等。要想全都把这些科技词汇都翻译过后再引入汉语,不仅大大加重了翻译负担,还有可能影响其推广速度,而英语缩略语则可以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

3.英语缩略语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引入和使用英语缩略语有益于走向国际化,为了适应时代潮流,许多国内的企业、组织或机构都有英文缩略语名称,便于其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例如,CCTV(China Central Television,中国中央电视台),PICC(Peoples’Insurance Company of China,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ABC(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中国农业银行),CMCC(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公司)等。

4.英语缩略语具有新颖时尚、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异需求的特点。在对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许多年轻人不仅追求表意清晰,还追求用词新颖独特。而英语在很多人心目中往往代表时尚、洋气;同时,熟练的穿插英语及缩略语也是具有一定学识的表现。因此,人们在交流中大量使用诸如KFC,IT,CEO,BMW,KTV,DJ,PC等缩略语。

(二)因受客观外界推动的影响

1.全球化趋势的推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接触交往日益频繁。在此过程中,代表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的缩略语也一并进入中国社会,如:VIP,BMW,EU,CV(Curriculum Vitae),IQ(Intelligence Quotient),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等。此外,为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的许多行业和领域多使用英语缩略语这一国际通用的语言形式。例如,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沟通障碍,2010年国际商会颁布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要求各贸易国使用统一的英语缩略语。因此,CIF(Cost,Insurance,Freight,即成本、保险加运费),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格)和DDP(Deliver Duty Paid,完税交货)等专业术语在贸易行业得以大量使用。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IT产业、医药产业和电子商务等行业中。

2.媒体的推动。媒体作为沟通中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缩略语在中国的盛行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一方面,为与国际接轨、提高与国外媒体同行的交流效率,大量缩略语得以运用并被广泛接受,比如国际组织WTO,国际论坛APEC,空气质量指标PM2.5,广播电台调频FM等。另一方面,媒体自身追求高效、快速、准确的特点对缩略语的广泛、大量应用起到了助推效应。比如,对于电视解说员、记者来说,NBA可以迅速传递与“美国国家职业篮球联赛”这十个字同样的信息,因此使用NBA可以大大提高媒体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效率。

3.汉语使用者英语接受能力的提高。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当代教育尤其重视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的现行教育制度中,学生从进入小学起便开始学习英语课程,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上幼儿园时便安排孩子学习英语。进入中学大学后,英语更是必修课之一。因此,国民普遍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为接受英语缩略语提供了前提条件。

4.文化空缺的影响。从翻译角度来讲,一种文化概念在被引入中国时,由于文化差异与文化空缺,译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译文。因此,该文化概念的英语缩略语即得以保留并沿用。例如3K党,SOS,VS,PK,KTV,DIY等。此外,就目前而言,众多新概念和新事物多产生于西方世界,而它们的名称很大一部分是根据该国文化习惯命名的,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用中文的语言资料去创造新的词语用以形容、描绘外文命名的新的事物”这一大难题。因此,直接引用成为了权宜之计,例如,CT,MSN,BBS,HIV病毒等。

5.相关部门的监管缺位。由于文化空缺而导致直接引入英文缩略语的例子只占少数,但是绝大部分英文缩略语则具有中文译名,例如,KFC(肯德基),WTO(世贸组织),GDP(国内生产总值),SARS(非典)等。然而,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随意使用英文缩略语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汉英混杂逐渐蔓延滋长,最终导致正式的书籍、报刊和影视资料等因为英语缩略语过多,而破坏了汉语的美感,影响人们的理解与欣赏等后果。

6.翻译规范的审定滞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词汇、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与之同步的科技术语数量大,传播速度快。然而,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公布外国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的翻译规范,然而社会交流又是迫不及待的,由此造成了诸如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等行业术语在汉语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语名词出现,而最终导致了汉英混杂的混乱现象。

四、结语

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英语缩略语凭借着其结构简单、信息量大、能产性高和国际化等特点,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同时,作为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的载体,英语缩略语在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大肆宣传推广下,依靠其新颖独特的特点赢得了大量求新求异的年轻人的追捧。而且文化空缺、管理不当和翻译相对滞后等原因也助长了英语缩略语在汉语中的大行其道。因此,它在汉语中的使用数量不断增长,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英语缩略语对汉语的“入侵”已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望相关部门能够从以上原因入手,在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英语缩略语来势汹汹的“入侵”现象。

参考文献:

[1]余富林.英语缩略语“入侵”汉语的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2(03).

[2]余富林.英汉缩略语比较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志琴,白人朴.AHP+SWOT方法在河南省农机化发展方略选择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2010(05).

[4]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郑娟,章礼霞.论英语缩略语在中国的新规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6]卢礼兰.CPI统计数据与居民感受偏差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7]刘佳诺.基于SOA架构的B2B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

课题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本科生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是:25020130029。

英汉学术论文篇7

虽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进行实践,但是开展有指导意义的翻译理论教学,对于翻译教学来说大有裨益。在汉英互译中涉及的原则与标准相对复杂,除“信、雅、达”外,还有众多翻译理论,例如对等理论、等效翻译等。不同的翻译原则与标准对于翻译实践的开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对翻译活动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

阎佩衡所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学论》概括了翻译的复杂过程,既考虑到语内翻译,也考虑到语际翻译乃至语文翻译。该著作在叙述翻译理论的同时,又附有翻译实践练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汉英互译教学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该书结构明确,分为绪论、上中下三卷和附卷。绪论针对翻译、翻译标准、翻译原则进行了论述。上卷论述了翻译的一些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中卷论述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并对语言与文化进行了对比;下卷针对常见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等,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汉英、英汉的翻译方法。附卷部分涵盖了词语(意义)、句子、描述性文字、叙述性文字、阐述性文字、论述性文字、科技性文字、对话中的文字翻译等。

笔者在对《英汉与汉英翻译教学论》进行阅读后,认为在汉英互译教学中需要事先明确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第一,翻译的本质就是不同语言之间转换,让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因此,翻译所得到的语言必须要完整、真实地传递原文所包含的相关信息,符合目的语言的习惯。

第二,在大学翻译教学中主要以适用型翻译为主,大部分涉及的文章均为说明文、记叙文、书信、商务文体等。相对于文学体裁来说,上述文体都需要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并不是抒感,需要注重逻辑清晰、条理明确、思维明确。因此,在汉英互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始终遵循准确、通顺的原则,无须追求华丽的语言与文字,只需做到准确表达,真实传递原文的意义,并且翻译中词汇的搭配、句子的结构要符合英语或汉语的语法规范、习惯等,保持行文流畅。

第三,英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其在概念、表达、思维、运用方面都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汉英互译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理论的正确运用。

同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汉英互译教学的内容要简单易懂,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汉英互译教学中要始终关注翻译实践的进行,同时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做到概念准确有效,能够联系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确认知每一种翻译技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用于解决哪一些翻译问题,并且如何灵活使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在海量的语言教材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例,给学生塑造清晰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与探索。

第二,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以及保证教学内容学术性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汉英互译的材料x择方面可以予以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兴趣爱好,以便在汉英互译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积极提供自己喜爱的翻译材料,并且说明翻译材料的优势与特点,并且将其集中组合成为素材库。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素材库中选择翻译材料,并且将汉英互译理论与技巧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专业性、技术性、学术性以及趣味性的融合。

第三,在汉英互译形式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将汉英互译课堂分为三个步骤开展,分别为学生自译、学生互评、师生共评。例如,在拿到材料后学生自己进行现场翻译,并且记录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完成翻译后与同学相互开展翻译评价,交流翻译中的体会。这一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成为汉英互译课堂的主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最后的师生共评环节中,教师与学生要互相评价,学生对于翻译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要勇于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以便形成汉英互译的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在实际的汉英互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翻译理论与技巧讲解并重,在系统地讲解翻译理论的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实践,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翻译技巧,从而提升英语学习能力。

英汉学术论文篇8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 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佐英、刘公望.关于中医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1)

上一篇:马克思经济哲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堵漏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