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范文

时间:2023-10-02 06:44:45

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篇1

摘要: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需要通过语言加以传承和表达,语言更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又是文化的翻译,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具有重要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大都涉及到文化核心成份,即价值观念))亲属关系及称谓、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英汉两种语言处处烙上了价值观的印记。针对上述文化差异,本文通过典型译例探讨应如何避免误译。

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狭义来看,文化指的是特定人群的显性或隐性的行为模式———其囊括了文字音位系统、地理气候状况、生活方式与习俗、价值观念等。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又深受文化深层结构价值观念影响,处处烙上了价值观的印记。语言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多方面的内涵,在双语转换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越大,由于文化差异所遇到的文化障碍越大。英汉互译方面的文化差异俯拾皆是,深嵌在语言之中的价值观念尤其不易为译者察觉,每每成为译途的绊脚石。价值观念包括亲属关系及称谓、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一般认为价值观念是特定文化的核心。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上,价值观的种种歧异之处,有时一目了然,有时云遮雾挡,但几乎处处留下其踪迹。一、亲属关系及称谓由于长期的农耕生产方式和一以贯之的儒家“五伦”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中国文化呈现一种“服从权威和长上、各守本份”的特色,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规定得极其详尽严格,不允许逾规越轨。英美人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推崇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强调表现自我,家庭观念较中国淡薄,亲属称谓简略,不求精确。/0123405 678 5952405不分大小;59:;975975也不分大小、男女,不管是母亲一方的,还是父亲一方的;>7=;45包括几乎除自己父母和(外)祖父之外的两代男性。故翻译时有诸多不便。在狄更斯的名著?6@98 A1BB40C94;8中,?6@98有时称D955 E012F118为“6>72”,实际上后者是他父亲的6>7(2姑姑),此处只可译为“姑奶奶”,否则中国读者就会迷惑不解,甚至认为这小孩“没大没小”了。英美人观看曹禺的名剧《雷雨》,其间家族亲情敌意、恩恩怨怨扑朔迷离,真让人绞尽脑汁才能领悟中国血缘文化在家族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进而理解中国几千年封建制跨台和消亡的根源。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英译时就要斟酌淡化处理。在中国传统说法中,往往贬己尊人,除为了创造“异国情调”外,这些自称英译时都要简化,不然,英语读起来让人莫名其妙。如:(%)亲带小犬到府叩谢。G 536;;:097778 21 H1>0 31>54 21 I1F21F395 2367I5.“小犬”旧时用来谦称自己的儿子,不宜译为“234;922;4812 59NB;H:4=6>54 NH 762>04 95211 C044 678 465H 678 81457’2 C92 234 29N45O……”———,601;8 K3689=I译E34 E06@4;5 1C J61 EK’67.(!)中的“鄙人”为汉语中的自称词语,其文化内涵表示谦虚,通过自贬表达了对听话人的尊敬,译为无文化内涵的“G”,传递了交际的主要信息,却丧失文化色彩。文化色彩丧失不是单纯因译入语与源语语言差异所致,主要是文化差异使然。因此可以说,文化信息丧失在翻译中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味寻求语义上的等值而将“鄙人”译成“NH3>N:;4)54;C”则无疑使说话者有“点头哈腰”之嫌,从而导致交际失误。汉译英时令人棘手的,还有表示亲热的“兄”、“姐姐”、“叔叔”等泛指称谓语。一般说来,这些都不宜直译,而作“泛化”处理。(-)县官又苦苦的劝老残到衙门去,老残说:“我打扰黄兄是不妨的,请放心吧。”———《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译文(P)E34 35947 N6?的意思是“唯物主义”,而:;-2=:>?的意思是“唯心主义”。由于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观点的不同,在英语中,这两词并无褒贬可言,而在汉语中,肯定唯物主义,否定唯心主义。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隐私(8):*>*))A(D*)A*1)”。对于这类文化差异,一般可在吃透原文涵义的基础上予以意译。另举两例:(’)/>1@@->>D1=(1>:3->>?23,2>+*(-244)->>:>:,-@*1=;>--+,2+I)23;?*+,-)J:2;:;3*+B23++*7(取自《红楼梦》及02BG->译本)为何“不便”?长期以来,人们以群体利益为重,群体利益高于一切,人们的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希望,维护社会关系至高无上。王夫人耳濡目染“克已守道”的传统道德,深深明白:大家伙都不去,尤其是婆婆(长辈)不去,做媳妇的(晚辈)怎好丢下老祖宗不奉陪,独自去呢?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严遵人伦界定的规范,不越雷池半步。汉语文化背景英译时补上,英语读者方可明白其中意。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的追求。汉语中的“自由主义”与英语中的“=:(-)2=:>?”差别很大。前者指目无组织纪律和行为的随意性,一般是贬义词;后者指一种颇为开明的政治、哲学态度,反对对人施加政治、精神的外在束缚或限制。《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课E->>*3>K)*?J-DD-)>*3中的一句话“F-)-:+=-D+?-+*;-@:;-B,-+,-)B->,*1=;,2*)3-B>828-)>B:+,*1+2 4*,*1=;3*+,->:+2+-2?*?-3++*8)-D-)+,-=2++-)7”会让很多读过的国人记忆犹新,但由于长期深受集体主义熏陶,又有些不解其意:“为什么J-DD-)>*3把报纸和政府对立起来呢?通常不是政府办报纸,报纸为政府服务?”东西方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对某些词翻译理解的不同。在西方国家,尤其在美国,主要媒体,包括各大报纸,在主流意识形态上通常同政府一个鼻孔出气,称得上同仇敌忾,但在对政府实施舆论监督方面,有时确实不留脸面,显出特立独行的一面。由此看来,3-B>828-)这个词表面上看是表达言论的工具,其实,其深层涵义是“针砭政府的言论自由”。英美人的自由还体现了对他人自由的尊重。通过分析翻译“C’?4*:34+*,2>*D 8*++24(-一碗红豆汤)指“因小失大,见利弃义,用永久的东西来换取一点暂时的利益。”源自《圣经》中雅各以一碗红豆汤换取哥哥(以扫)的长子权,而以扫居然同意为了一碗红豆汤而放弃长子权,因眼前小利而失去长远利益。中国不理解英美基督教徒的道德观,无法区分基督教教义中的@):?(-犯罪)与>:3(罪恶),难免误读02B+,*)3-的英文小说M@2)=-+E-++-)。汉语读者所关心的是人际关系与利益,而不是上帝与人的关系;西方民族在上帝面前的忏悔之情,受煎熬的焦虑心境,汉语译者很难想象和体会,难免漏译英文中深刻的宗教文内涵。另举两例:(’)51>,’>;-@:>:*3+*=2A,:>N2)+A’>,*=A+2O 4)2:(=圣杯)*3+,-+2(=-B2>3*+>*?1@,+,-8)*;1@+*D 23-8:8,23A 2>:+B2>:3@)-?-3+2=;2B3:34+,2+>*?-+,:34?1>+(-;*3-7布什决定将所属共和党认为的圣杯端到桌面上,以便和民主党谈判。这项决定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他终于觉悟到必须采取某些行动了。0*=A 4)2:=(圣杯)是欧洲中世纪传奇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象征。据传说,此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E2>+M188-))时用来饮葡萄汁的。后来约瑟(J*>-8,)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又用此杯盛接其鲜血。此杯被带到英国,旋即失踪。传说此杯非凡夫俗子肉眼所见,具非凡的神秘力,因此追寻此杯即等于追求神恩。在(’)中老布什竞选总统时许下诺言,决不增税(3*+2O,:G-8=-;4-),这是众所向望、追求不懈的东西,代表了一种神圣的理念或崇高的报偿,所以可同,*=A 4)2:=相媲美。其间的联想,在基督教社会中,是显而易见、妇孺皆知的。但在汉语中,由于西方宗教常识的欠缺,如按字面直译为“圣杯”,会令汉语读者感到突兀,思绪如坠云雾。故结合当时政治背景,进行语境补全,译为“神圣的不增税承诺”,易为汉语读者明了。(!)()*+(,)-./0(!)在一般译者看来,似小菜一碟,一挥而就,译为“不吃鱼”,但其在英语中传达的内涵却是“忠诚”。在英国历史上,宗教纷争,旧教规定在斋日不许吃鱼,在新教徒推翻旧政府后,他们偏要在斋日吃鱼,以表达对旧教的蔑视,对新教的忠诚。那么(!)就有了表示忠诚的新意,成了英语的历史典故,故汉译时应联系特定的上下文,补充实质意义。中国人自古笃信儒家学说,佛教和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渊源,宗教典故同样丰富了中国文化和语言,像“来生(世)”、“阿弥陀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常为人挂在嘴边。特别是取自印度的佛教真经在中国广泛传播,其精髓逐渐发扬光大,受其熏陶,中国人在语言中处处难以甩掉其影子。比如+,+-(*12.-*常译为“来世”、“来生”。但“来世”、“来生”均为佛教的轮回观念,认为人能生死轮回,人死后又能投胎返回人间;英美基督教无此观念,而认为人的肉体死后其灵魂仍在,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或飘零四方,并无“来世”、“来生”一说或理解。因而+,+-(*12.-*最好译为“死后的灵魂生活”。民族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经典著作,佛教教义散布字里行间,堪称宗教与语言结合的典范。杨宪益先生借用了一个英语谚语,但把其中的3)4改成了5*+6*,,将《红楼梦》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7+,81)8)/*/9 5*+6*,4./8)/*/,从而保留了原有的汉文化的宗教色彩,源语与译入语相映生辉,可谓神造之译。而英国翻译家5+:;*/却直接引用了对应的英语谚语7+,81)8)/*/9 3)4 4./8)/*/,不折不扣地实践了“拿来主义”,好比拿来“耶稣”替代“如来佛”,如此一来,5+:;*/就不由自主地把一个礼佛的人变成信奉基督的人。无独有偶,5+:;*/又将“阿弥陀佛”译成*,实在是偷梁换柱,愚弄读者,不如直译为好:.(+0?+。还有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类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歇后语,也是翻译中的“硬骨头”。尽管其比喻属一般事物和情理,其间联想义对汉民族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对英美人来说,就是冥思苦想也猜不出所以然,因为牵涉到社会文化联想的不同和社会经验的不同诸多因素。宜直译保留文化特征和独特的语言结构,然后加注意译。试译为:@),;D),*E0+,B+,4(:)F0.C GH&>D(+22—C 2.(D F+,’(()AF0 0./0*+4I())(+22()0+6*0./0*+4()AF0*4I C F)22 D+(+2)//H无论英译还是汉译,使用民族特色太浓的表达都有点像往“人头马”里掺茅台或往茅台里掺“人头马”,虽然两者都是精品,但混合在一起就损坏了各自的“原汁原味”,成了非驴非马的组装品,文化韵味全无。故译入语应较好地体现源语的宗教文化精神实质,保留各自的宗教文化特色,尽量避免张冠李戴,贻笑大方。四、思维方式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导下,中国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群体至上。在思维模式及语言观上都倾向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后考虑具体细节。由于中国人常采用笼统性的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篇章整体意义,又由于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只要主题明确,主语有无关系不大,因此汉语句子中常出现零指前(E*1)J+,+80)1.F 1*-*1*,F*)的照应现象,特别是当人称代词作句子主题的时候。英译时须按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的特征,增补主语实现粘连。而“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决定英美人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即从具体到整体,由点到线。从文化语言来看,强调抽象性和精确性,个体至上,求变好奇。虽然任何语言(包括汉语)的佳作都要靠深刻的内容、生动的描述、鲜活的形象表达取胜,但由于受英美文化的个人主义取向的影响,英语表达的喜新厌旧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现代英语大师们几乎毫无例外要求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反对使用所谓陈词烂调(F2.F0*/)。从本质上讲,英语是形态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达的。英语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主干和焦点,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意思时,大多采取增加结构层次、叠床架屋的方法,构成树型结构。汉语语法关系的表达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汉语句子在表达复杂意思时,一般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呈线性结构层层铺开。根据两个民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英汉互译中注意译语句子符合其自身的特点:汉译时不可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避免过度西洋化而不合汉语语感;英译时力戒太松散,否则会显得支离破碎,背离英语行文方式。具体说,英译汉时,句子由树型结构向线性结构转化,即从有主干变为无主干,焦点变散点,由层层相扣变为句段相承的疏散铺排。如:(%)K0*./)2+(.),)-(0*1A1+2:)124?*F+A/*)-4./(+,F*+,4(0*2+F;)-(1+,/8)1(-+F.2.(.*/./F)>8)A,4*4?=(0*8+AF.(=)-(0*.,-)1>+(.),>*4.+H这个句子较长,但仍是个简单句,主干是:K0*./)2+(.),./F)>8)A,4*4,通过四个)-短语修饰、限制或补充,结构层次变复杂。如按“主谓”译成如下汉语句子:“由于距离远和交通工具缺乏所造成的农村社会的隔绝由于通讯工具的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定会觉得语气过急,行文梗滞,不合汉语的语感。不如改译为:“因为距离远,交通工具缺乏,使农村社会与外界隔绝,这种隔绝,由于通迅工具的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这样的线性铺排,显得语气舒缓,从容不迫。汉译英则相反,是句子结构的“聚合”,即变松散为紧凑,分主次,将铺排的句子纳入一定的框架之中。如:(!)小辣椒见是书记,一愣,松开手,跟着就瘫了下来,滚地皮,大哭大叫。LA>?-)A,4*4+(/**.,B(0*/*F1*(+1=9(0*M.((2*N*88*1 1*O2+P*4 0*1 0+,4/9+,4(0*,2+=4):,9 1)22.,B),(0*B1)A,4:.(0F1=+,4/F1*+>H原文中的六个动作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形象栩栩如生,句式灵活多变。英译时,这六个动作词语就要区别对待,按照语意关系分别处理,有的充当谓语动词,有的成为分词,有的化为名词形式,才能吻合英语表达法。从以上互译中,也可看出:英语句子多靠形合,各种连接词起到“粘合剂”的作用;汉语句子多靠意合,靠语义的联系结合在一起。与意合与形合密切相关,中西方思维还存在着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的差别。中国人讲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因此万事万物都有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语言表达上多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执着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一方面,或以人主体为主语,或以事物这个客体为主语,视需要而定;另一方面,更多地持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对之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或重心的差异及由此造成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01+2-3)-.4,56.*-/74//,8 4,59)-40/:/,8(/.4084.02;)-4).这期间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工作者展开了激烈的竞赛,因而,基础的发现接二连三涌现出来。此处英文两分句的衔接,用的是/,8,属于添加连接,译成汉语却换了因果性连接;如果照搬原文译为“而且”,显然欠准确,未吃透原文的本义。就此差异,追根溯源,在于头一分句的主语的不同:英文是客观性的029=)*4*42,,中文是主体“研究工作者”。这一差异看似难以榫对榫、铆对铆,统一起来,但结果殊途同归;若把译文改为“……竞争在……研究工作者之间展开……”肯定就不自然,不地道了。语言表达方式和一个民族的思维定势有关,英民族的客体意识使它偏向抽象思维,偏向抽象名词表达,而汉语习惯具体表达。英语中非人表达语就是抽象思维的一种表现,非人称表达在主语位置上主要是靠抽象名词构成。如:(?)@2+2,8)-*1).4A1*2

参考文献ML’M@)+9/-3:F)*)->5 N)O*(223 2P1/,A1/4Q2-)4A,R/,A6/A)S860/*42,F-)..:#$$’>L#M T/,A U4/,D4:V/4@/484)>5 V-)/9 2Q2-)4A,R/,A6/A).F-)..:’"Z[>L C M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L X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Z>L?M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L X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L!M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L X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M金阝是>等效翻译探索L X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L Z M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L X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M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L\M>中国翻译,#$$!,H?I>L"M蒋晓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L\M>中国翻译,#$$C,H!I>L’$M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L X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L’’M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L\M>中国翻译,#$$?,H#I>L’#M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L X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L’C M谢建平>文学形象翻译与“第二自然”的创造L\M>中国翻译,#$$C,H#I>L’?M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L X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互译篇2

关键词: 英汉互译 转态 翻译方法

一、英汉思维习惯对比及语言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由于思维习惯不同,语言的音形义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英汉互译的重重困难,甚至不可译现象。思维习惯的不同,造成了英汉主客观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注重客体思维,其视点是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所以被动语态使用频繁。汉语注重主体思维,其视点是动作的发出者,在句式上多用主动句,被动句很少用,语态范畴模糊。汉语中,大量的句子以主动句表示被动的意义,不能完全从形式上标定语态范畴。汉语以词汇手段表示被动意义,而词汇手段是选择性的,比较灵活。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根据目标语的习惯进行转换语态,从而使译文表意清晰,行文流畅。

二、转态译法的定义及原则

转态译法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把原文的被动语态转换为译文的主动语态,或者把原文的主动语态转换成译文的被动语态。前者一般用于英译汉,后者一般用于汉译英。转态译法需遵循以下原则: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照顾两种语言的差异;英译汉时,可以减少使用“被”字,将英语的被动式译为汉语的主动式;汉译英时,抓住汉语语言特点,进行语态分析,再决定是否需要语态转换。

三、转态译法探究

1.英译汉中转态译法的应用

(1)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转译为汉语中的主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原文主语仍为译文主语。

The textile fibers may be devided into two major groups:natural and man-made fibers.纺织纤维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

A war cabinet has been formed of five members.一个五人的战时内阁已经组成。

②转换主语,找出原文中的施事者作为译文主语。

By the end of war 800 people had been saved by the organization.大战结束时,这个组织拯救了800人。

③为译文添加合适的主语,一般添加泛指的主语,如:大家,人们,有人,等等。

It is well known that smoking is hamful to the health.众所周知,吸烟对人体有害。

④译为无主语的主动句。

The unpleasant noise must be immediately put an end.必须立刻终止这种讨厌的噪音。

Suddenly a grimy hand was stuck out of the window.忽然,从窗外伸进了一只肮脏的手。

⑤变换谓语,易词而译的情况,即用表示主动概念的动词代替表示被动概念的动词,不换主语,而是换一个与被动式动词概念相对应的主动式动词。

Their eyes were filled with tears.他们热泪盈眶。

The motorist was asked for his license and address.司机奉命交出他的驾照和地址。

He has been wedded to translation.他和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

(2)保留英语被动语态,译为汉语的被动句。

At the end of the month he was fired for incompetence.由于能力太差,月底他被解雇了。

汉语中有一些词跟“被”一样能表达被动的概念,如:叫,让,给,由,等等。还有一些词本身就含有被动的意义,如:“遭受”,“蒙受”,“受到”等,翻译时可以灵活运用。

He was set up by two masked men.他遭到两个蒙面男子的袭击。

The president’s hands-off resolve will be severely tested.总统决心不插手,这将受到严重的考验。

(3)英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汉语中某些特定的表示被动的句式。

①需要强调时,可译为“是……的”句式。

The picture was painted by Professor Smith.这幅画是史密斯教授画的。

②译为“加以,予以”的句式。

Problems should be resolved in good time.这些问题应该及时加以解决。

③译为“为……所……”的句式。

Such conduct will be looked down upon by all with sence of decency.这种行为将会为一切有良知的人所蔑视。

④译为“谓语+宾语+的是……”句式。

It was suggested by him.提出这个建议的是他。

2.汉译英中转态译法的应用

(1)有明显被动标志的汉语句子仍可译为英语被动句(语态没有转换)。

她深受大家尊敬。She was greatly respected by everyone.

茅屋为秋风所破。The thatched house was destroyed by the autumn storm.

(2)没有明显被动标志,但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译为英语被动句。

他一生都废在狗熊摘玉米上了:边摘边掉,边掉边摘。His life has been spent in letting buckets into the empty wells;and he is frittering away his years in trying to draw them up again.

(3)无主语句译为英语被动句。

要把这件事从记忆中抹去,当然谈何容易,但必须这样做。The matter should be blotted from memory.Of course it is hard to do so.But it must be done.

(4)汉语泛指主语句译为英语被动句。

人人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多。China is known as a country with vast territory,rich resources and a large population.

(5)汉语的主动句译为英语被动句还为了修辞的目的,或者是文体上有要求。

我国各族人民每年都要热烈庆祝“十一”国庆节。National Day is enthusiatically celebrated on Oct.1 by the Chi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every year.

我期望你在不久的将来成名致富。You are expected to become rich and famous in the near future.

转态译法在英汉互译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译者只有通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别及语言习惯的不同,掌握并熟练运用翻译方法,才能翻译出质量上乘的译作。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杨铭.英汉辞格比较[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英汉互译篇3

[关键词]英文商标翻译;中文商标英译;功能对等;形式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32-2,5

一、引言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国内外商品大量涌入和涌出,作为其标记的英汉商标互译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富于影响力。一个成功的商标译名对开拓市场和创造企业财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的角度来探讨英汉商标互译的方法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在其《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等一系列翻译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奈达强调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同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本一致。商标译文的功能在于使异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同样的兴趣,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其审美愉悦感而产生购买欲望。要达到这一目的,应按照奈达的翻译原则来指导英汉商标互译。

三、英文商标中译的方法

根据“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的标准,我们采用“音译法”、“意译法”、“意音结合法”和“创新法”来进行英文商标的中译。

(一)音译法

即在兼顾发音优美响亮及意义积极美好的同时,人们尽可能将商标的发音完整地搬入目的语中,这样有利于消费者联想起原商标名。如Omega-欧米加(表)、Sony-索尼(电器)、Nokia―诺基亚(手机)、Rolls-Royce-劳斯莱斯(汽车)、Ko-dak一柯达(胶卷)等,这些中译,虽然在汉语中毫无意义,却响亮好听,用字简单干脆,并且多用臆造词汇,看起来新颖独特,很吸引人的眼球。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一些音节较长的外国商标,在做中文翻译时,须压缩字数,尽量照顾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特点。如Budweiser-百威(啤酒)、Colgate-高露洁(牙膏)、Gillette-吉列、Dove-多芬、等等。

(二)意译法

有些商标本身即是英文当中存在的单词,可以按本意直接翻译过来。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那些所含汉语意义明确,寓意优雅的英文商标。如Blue Bird一蓝鸟(车)、Lark-云雀(香烟)、Apple-苹果(电脑)、Microsoft-微软(软件)、Crown-皇冠、Diamond一钻石等,都是词义美好,不失古朴典雅,又给人愉快想象和感觉的中译。

(三)意音结合法

即将意译法和音译法结合起来,这也是商标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此译法非常巧妙,凡采用此方法的,一般都比较成功,不过,它对译者的要求很高。如Cocaco|a-可口可乐,其通俗程度一目了然,意义美好联想丰富。Master Card-万事达卡,英文的意思是“卡的主人”,而中文“万事达”则表示万事通达,不被任何事难倒。这就使人联想到“一卡在手,万事不愁”,让追求富贵吉祥的中国人求之不得,实在是精雕细琢的典范。此外还有Cannon一佳能(相机)、Pepsi-Cola-百事可乐(饮料)、Reebok-锐步(运动系列)、Tide-汰渍(洗涤用品)、Clean&Clear-可伶可俐、等等都是意音完美结合的例证。

(四)创新法

有些商标的翻译,基本上放弃原文商标的发音及含义,根据商品的具体情况,将其开拓性地译成一种看似不相关却独具蕴义的名称,由于适当地运用了市场心理学,构思独特新颖,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商标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方法是英标中译的有力补充。如Reioice的翻译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其原商标对于普通中国大众特别是不懂英文的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它的中文译名“飘柔”却是家喻户晓,知名度极高,Reioice的原义是“愉悦、欢喜”,若直译,意义虽讨喜,却平淡奇,也不响亮,很难收到好效果。而创造性地译成“飘柔”却不啻为佳译,它打破了原名在形式、意义上的束缚,与商品本身功用极其契合。再如7 UP的译名也充分体现了创新法的妙处。7在英文中是吉利数字,UP是向上,使人精神振奋的意思,若译为“七上”,不免有“七上八下”之嫌,而译成“七喜”却是“喜悦、兴奋、刺激”之意,与这种饮料所期望的结果一致,让人顿觉清爽振奋。Sprite一词原意为“小妖精”,而中国的消费者对“妖精”并无美好联想,于是便有了“晶晶亮、透心凉”的“雪碧”。还有Head&Shoulders海飞丝(洗发水)、Crest-佳洁士(牙膏)等。

四、中文商标英译的方法

依据“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总结出三条翻译处理方法。

(一)符合商标命名的根本宗旨

商标名称是凝聚命名者旨趣的广告语,其根本目的在于:诱人注意,引起兴趣,刺激欲望。它还应具备一定思想性和内涵,具有象征意义,易使人产生联想,更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加深人们对商品的印象,最大限度地满足潜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商标还应简洁独特,形象生动,使人们在不断的重复中,强化记忆。通过翻译进入另一文化的译文商标也同样应具备这些特点,投其所好,供其所需,诱其购买。如Panda-熊猫,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以这样的名字命名的彩电自然让人觉得品质优良,给消费者信得过、放心的感觉。

(二)兼顾外国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

商标名称不仅要经受商标特点对商标翻译名称的约束,还要适应目的语消费者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消费习俗等文化习惯和审美心态,这样才不会使商标名称的移植产生任何抗体。当商标名称所指的商品从原语国家或地区进入“风不同,俗相异”的异国他乡时,产生语言文化障碍和冲突的并不是商品自身,而是传递语言文化信息的商标符号,翻译中做恰当的修整和文化转换,使原文的形象效果可以在译文中以其他形象对应出现,使商标的隐喻形象达到等效传递,不失为商标文化的最佳移植。

(三)与世界接轨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音译和对译的传统翻译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现代商标名称的翻译可以更灵活,不必以“忠实原文”为准则,而应注重译语的实际效果,尽可能使命名商标名称的英语符号与汉语商标名称产生同等的心理效应和效力,亦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译语与原语的效能等值或语用等值。可以从名称意义对等、名称意义补偿及谐音寓意三方面考

虑:

名称对等部分包括传统的对译法,但其应用范围更宽泛,如“松鹤”喻指长寿,是汉语商标惯用名称,但对英语消费者来说,“Longevity”或“Longlive”更具同等心理效应。因此,名称与意义皆对等的商标可完全对译,否则可以其他形象对等出现。

名称意义补偿是指在揣摩和分析译语潜在消费者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语语言的潜能和优势,对汉语商标名称的意义进行增加或补充。“雄山”是中国丝绸内衣的商标名称,其英语译名既不是“Hero Hill”也不是“Great Hill”,而是在保留汉语商标名称基本意义基础上加了一个字母“O”,形成与“Hill”义近,与“Hello”形近的“Hillo”,这种组合形体在消费者心理增添了“远山的呼唤”等语义信息。

谐音寓意是指译语与原语商标名称音同或音近并携带原语商标名的语义信息。这种方法与其说是为产品的商标翻译,倒不如说在产品有商标名称前,商家已经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将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英语文辞与寓意极强的汉语紧密结合,为其产品策划出音义俱佳的名称。如Haier海尔,与higher谐音,象征着更高更好。Youngor雅戈尔,与younger谐音,象征着更年轻。Tide汰渍,既说明洗衣粉的泡沫丰富,又暗示这种洗衣粉是一种潮流和趋势。Whisper护舒宝,既有如耳语般的轻柔、细致的关怀,又指安全、舒适之宝。HISENSE海信,源自于highsense高度灵敏。Frestech新飞,源自于fresh technology保鲜技术。

五、英文商标中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都应该渗入到英标中译的方方面面。按照这两个原则,商标译名应做到“意美、音美、形美”。

(一)音美

是指译名发音响亮,节奏感强,乐感十足,朗朗上口,给人以听觉上的美的享受。如Vumon是一种抗癌药物,其化学名称为“鬼臼噻吩甙”,若取此中文译名,专业化较强,因而简洁地译为“威猛”,象征其药效。

(二)意美

意美是指译名应该具有意境美,实际上指的是文化内涵的美,是原文、译文二者之间文化异的跨越和消除。因此,英文商标的翻译需经过文化的同化、吸收、转移等过程成为切合中国大众风俗习惯,符合其消费心理的译名。首先,尽量采用吉祥喜庆的字眼。以b、f、l、h开头的音节都可以译成宝、福或富、利、喜等。如,Marlboro-万宝路、Wonderful-万德福等。其次,多用具有优美意蕴,符合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字词。如Whisper-护舒宝,照顾女性舒适安全地度过生理期,Safeguard一舒肤佳,保护和嫩滑你的皮肤,Tide-汰渍,帮你摆脱衣服上的污渍。

(三)形美

形美讲究商标译名简洁明了,朴实通俗,要求易读、易看、易懂,尽量采用美好的字眼,避免生僻难写,笔画繁琐的选词,这样才能易于被消费者接受,便于他们记忆。如,

“麦当劳”比“麦克唐纳德”更适合MedonMd's,而Budweiser译成“百威”就比译成“百德威瑟”简明干脆得多。其次,多用美好字眼,尤其是翻译女性用品的商标时。例如:Arche-雅倩、Pantene-潘婷、Estee Lander-雅丝兰黛、Hazehne-夏士莲、Channel-香奈儿、等等,都是好看好写,符合中国大众欣赏品味的译名。

六、中文商标英译时的常见问题

(一)汉语拼音化

目前国内许多译者往往简单地把汉语商标译成汉语拼音,商标汉语原文包含了许多美好的象征、含义、风俗和情感,可是,拼音替代的英语名称只具备符号功能,美好的寓意荡然无存,使活灵活现的商标变得索然无味,令英语本族语消费者根本欣赏不到这些商标的内涵。如:爱妻牌洗衣机给懂汉语的人以美好的印象,丈夫买回这个品牌的洗衣机,以表自己深爱自己的妻子,一心要免除妻子的洗衣劳苦;译成AiQi WashingMachine,却只给英语本族语者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让人看后难以产生购买的欲望。

用汉语拼音音译商标还会恰巧造就出不良的英语词形,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如:一种口红,商标叫“芳芳”,国人看到会与“花容月貌”、“香气袭人”等联系起来,可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后,英文读者一定会生恐惧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义指狗的长牙或蛇的毒牙,于是,他们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了口红的少女,却是条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恶狗或毒蛇,由于这一败笔,口红的销路可想而知。

(二)汉英对译

汉英对译是指用汉语对应的英语作为英文商标来使用,这种翻译方法看似忠实原文,实际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差异,最容易导致文化误读。一种出口干电池的商标叫“白象”,英译成“White Elephant”,应该说是百分之百地正确。殊不知a whiteelephant是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沉重的负担”(aburdensome possession)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useless)。

要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我们就应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内涵上存在的差异,避免拼音现象的发生。在英汉对译时摆脱文化误读现象,深入了解英语短语的用法及搭配原则。

七、结语

在当今经济发展飞速,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为了使商品成功并且快速地占领市场,商家在商品的命名及其品牌翻译方面下足了功夫。商标翻译不仅仅是译名的文体,还涉及到出口商品的形象及商业机会。一个商标的译文优劣有可能决定着带此商标的商品的国际命运。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中英文商标的命名及翻译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的命名和互译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朝着更加简洁、形象,更加注重内涵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2]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陈全明,论进口品商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1996(5)

[5]唐德根,文化差异在品牌翻译中的运用[J],上海科技翻译,1997(1)

英汉互译篇4

【论文摘要】:"信、达、雅"为一般英汉互译之标准,而音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翻译是一门艺术"。音译,其为求其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有更好的难度,不仅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对译者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引言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音译作为英汉互译中最特殊的一种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的英汉互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音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使打翻译达到美的享受,有其以下两个特点:

1.音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音译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音译,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例如:

AWidowBird

Awidowbirdstatemorningforherlove

Uponawintrybough;

Thefrozenwindcreptonabove,

Thefreezingstreamblow.

Therewasnoleafupontheforestbare,

Noflowerupontheground,

Andlittlemotionintheair

Exceptthemill-wheel''''ssound.

译文为:

孤鸟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译者紧扣诗眼,将state译成"悲鸣",将wintrybough译成"寒枝",将freezingstreamblow译为"冷风何萧萧",将mill-wheel''''ssound译为"喧桔槔"。可以说,这种译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译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私以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音译美表现出来。

2.音译是一种创造性的美

音译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FitzGerald)译波斯诗人俄玛(Omar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

徐志摩的《哀曼殊斐儿》,其音译之美曼殊斐儿,乃是爱尔兰女作家,年轻早故的她在志摩笔下有着令人眩晕震颤的美;而曼殊斐儿这四个字将其冰清玉洁的美好气质衬托得贴切无比,令人神往。这仙女般的名字,是KatherineMansfield的音译-现时译作凯瑟琳o曼斯菲尔德,但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诗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英文名字罢了

柏杨的《翡冷翠》其音译,引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irenze、Firenge或英文名Florence)令人读后瞬间心里仿似从仙境掉到了人间。

还是徐志摩的独创,将Cambridge译作康桥。虽然主观,但比起同样半是音译半是意译的剑桥,却多了些象征的意韵。歌咏康桥的诗篇也和这独特的名称一起经久不朽。

把Violin译作梵婀铃,来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换作小提琴,大约就少了一种婉约清丽的和谐。

大仲马的《三剑客》,里面多次提到法王行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还有巴黎的著名大道"香榭丽舍"(lesChampsElysees)。只觉得实在是妙不可言,一定是极为美好的场所。枫丹白露其法语本意是"枫树茂密有清泉的所在";而香榭丽舍本意是"欢乐所在的田庐";此情此景,如诗如画-不仅字音几近,字意也非常美妙得十分相似。

"香奈尔(Chanel)"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音译;我想很多女孩儿一见这个名字就会喜欢上它-如梦似幻的性感、温柔和芬芳,作为女性化妆品和时装的品牌实在合适不过了。

中式的美丽音译,还有很多体现在电影名字上。比如把非常平淡直白的的《滑铁卢桥》译成《魂断蓝桥》;气氛悠然而出,让人感觉一定是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译作《廊桥遗梦》、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婚外情,恰恰是这样如此平凡的题材,却被高明的艺术家渲染得缠绵悱恻,哀惋动人,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的人格魅力,使得整个作品甚至亘古以来无数男欢女爱悲欢离合的故事,升华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外的收获》译作《鸳梦重温》...如古典的四字骈文,优雅微妙。美国有个以前的印第安人居住地Yosemite,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因经常有灰熊出没,就用了印第安人语的"大灰熊"作地名,谁知中式的音译却把它变得如此巧妙。

二、结束语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含有物象的基因,具有某种空间性和可视性,有一种模糊的图画美,正如著名诗人闻一多所说:"惟有中国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变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可是中国文学,你不必念出来,只要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立刻就可饱览绘画的美。"老舍先生说的"我们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我们特有的,无可替代的"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之美译后使读者看到思想之美,意境之美,感情之美,做到音、形、义兼美,"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在英汉互译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2]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3]《论英汉翻译技巧》,《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英汉互译篇5

关键词: 习语 文化 负迁移 翻译技巧

一、习语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石。习语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从广义上讲,汉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和歇后语,英语习语不仅包括谚语和俗语,还包括部分俚语。英汉习语是英汉民族生活生产劳动的结晶,是经历了长期的约定俗成并见于典籍流传确定下来的,蕴藏着各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众多文化信息,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哲理,素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通过英汉习语,我们可以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同时,透过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语中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迁移与文化负迁移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M.S.James)。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在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当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目的语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冲突时,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规则和模式套用目的语,导致语用上的错误,造成交际的困难和误解甚至失败。这种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被称作文化负迁移,它对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多方面的影响。

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由于英汉习语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在意义与表现形式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英汉习语互译常使英语学习者感到伤脑筋。习语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影响到英汉文化的迁移,影响到英汉双方能否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若要避免英汉习语互译中可能引发的文化负迁移,我们首先就要找出隐伏在习语背后的可能引起误会和文化冲突的因素,然后加以正确的理解。英汉民族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文化因素中存在差异,由此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对英汉习语互译的影响不能轻视。

1.价值观念差异。价值观念涉及个性、谦虚、审美、时间、金钱及道德等,它植根于民族的思想观念之中,反映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于同一种品质或事物,英汉民族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谦虚是优良美德,自古就有许多赞美谦虚的习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满招损,谦受益(Complacency brings losses,while modesty brings benefit.)”。英语民族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与自身价值的实现,在他们看来,谦虚是自信的反义词,是缺少自信的表现。有关“谦虚”的习语也常带有贬义色彩,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肉吃)”,“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谦虚源于胆怯)”。如不熟知英语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把这些习语按表层意思逐字译成汉语,中国人就会觉得难以理解,从而造成文化负迁移。

2.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约定俗成、一脉相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制于它,外民族常常难以适应,严重时甚至出现“文化休克”。各民族丰富的风俗习惯是习语赖以生存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共性,但“食”在英汉民族习惯中有很大的区别。英语民族的食物通常以面包和蛋糕为主,英语中就有许多与它们有关的习语,如“take one’s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某人的饭碗),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等,英译汉时为了避免英语对汉语造成的负迁移,这些食物名称由汉民族熟悉的词语替代了。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白色表示伤心与悲哀,在英语国家中,白色代表纯洁与明亮,如习语white handed表示美丽,white moments of one’s life为“人生最得意之时”之意。汉语“红白喜事”指喜事与丧事,但若把它按字面译成英语,则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英译过程中受汉语的影响,直接把它译成“weddings and funerals”更利于人们理解与接受。

3.差异。宗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英汉民族宗教背景和信仰不同,在西方社会,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过去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们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出现了许多反映当时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之人),better to reign in hell,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王,也不在天堂为奴)”等。实际上,汉语中的“天”并非完全对等于英语中God的或Goddess。因此,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译成英语时,把习语中的God变成Heaven更恰当,这样可以避免受英语文化的影响。有的习语借用教堂作比喻,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把它译成“像庙里的的耗子一样穷”的话,就是受汉语文化的负影响,没有弄清楚英汉差异。中国庙宇里常摆放着供佛的供品,庙里的耗子常有食物可吃,不会穷得那样可怜,而西方教堂没有供品,把它直译为“像教堂里的耗子一样穷”“赤贫如洗”更佳。

4.思维方式差异。英语民族强调个体、逻辑和抽象思维,汉民族更注重整体、直觉和具象思维。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习语往往会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语言中有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习语,但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设喻时喜欢使用本民族文化中熟悉的食物。如汉民族自古就对竹子有好感,常用“雨后春笋”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蓬勃兴旺。“雨后春笋”常直译为“spring up like bamboo after a spring rain”,其实这是英译过程中汉语造成的文化负迁移,如用英语民族熟悉的mushroom来替代bamboo更容易让人接受。类似的有“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tread upon eggs(如履薄冰)”等。

(2)相似的喻体产生不同的联想。如汉语中“龙”在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与“龙”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但如果把“望子成龙”译成“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就是汉译英过程中文化负迁移的典型的例子。英语中dragon是“怪物、魔鬼”之意,如果说人有点“dragon”的话,则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因此,英译中把dragon换成tiger更符合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此外,还有一些像magpie(喜鹊)、turtle(龟)、peacock(孔雀)有关的习语,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都要防止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负面干扰。

5.自然环境差异。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习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汉语中许多农谚就是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起来的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他们知道“斩草不除根,逢春必又生”、“根不正,秧必弯”。英国是个岛国,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大海息息相关,“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知所措)”等习语就来源于水手的航海术语;海洋性的气候使英国伦敦成为著名的“雾都”,用“not have the foggiest(根本不知)、in a fog(困惑)”等习语形容人或事就不足为奇了。在汉译过程中,人们都看不见原来习语中的“海、雾”了,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对汉语的负迁移。

6.历史背景差异。英汉民族各自悠久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丰富了英汉习语,但它们又为英汉交际和翻译带来了众多障碍。在翻译时,首先要弄懂典故的意蕴,注重民族文化特色,采取恰当的译法,以避免由此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如“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译成汉语典故“鲁班门前舞大斧”,两者结构和意义虽然相近,但给英语习语带上了浓厚的中国历史色彩。

四、教学中的英汉习语互译技巧

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英汉习语互译翻译过程中采取有效方法,把一种语言中的习语所表达的信息准且无误地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避免交际双方错误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对方,造成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产生?

1.直译法。在能确切地表达原义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为了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一般习语采用直译法。如“对牛弹琴”通常直译为“to play the harp to a cow”,它可以使英语国家的人望文知意,虽然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同义习语“to 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但它出自《圣经》,明显带有西方色彩。

2.同义习语借用法。英汉部分习语不但意义和隐义相同,而且内容、形式和色彩及形象或比喻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截了当地借用同义习语。如“油嘴滑舌”(to have a well-oiled tongue),“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但在使用时仍需特别小心,如“pull one’s leg”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汉语中的“拖后腿”,其实英汉两习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翻译时不要被英汉习语的貌合神离现象蒙蔽,切勿望词生义。

3.意译法。当英汉习语无法直译,或直译与原文整体不协调,或在目的语中找不到适当的习语可借用时,只好舍弃某些习语形式上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使用意译法。

4.结合法。在上述方法都无法把原习语意思表达出来时,可采取同时兼用上述几种方法中的两中来翻译,此方法有很强的灵活性。如“后台老板”译为“wire-pulling boss”,就是借用同义习语“wire-pulling”,再结合“老板”直译的方式;“眼高手低”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To have sharp eyes but clumsy hands”。

总之,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习语间的互译,实际上就是英汉语言间的交流与整合,就是英汉文化的相互传递。因此,教师要深刻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5.

[2]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英汉双解)[Z].天津:天津科学出技术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

[4]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Idioms[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英汉互译篇6

关键词: 英汉互译介词选择

一、研究意义

英汉中的介词同属虚词。汉语中的介词分为表示时间、空间、对象等的介词;而英语中的介词分为简单介词、合成介词等。英汉介词的运用虽异中存同,但英汉中内涵、语义一致的介词较少。

介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其鲜明的特色。从词类来看,介词是虚词,意义“虚”而不实;从数量上来比较,介词属于“寡”不敌众;但从重要性上来讲,介词在句中却属于“一发”,牵一发而动全句。英语是介词的语言,而表示空间和时间的介词又属于介词中最基本的词汇。因此,比较并分析英汉中表示时间的介词和空间的介词的运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介词的省略与否

英汉互译时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介词什么时候该省略,什么时候该翻译出来。英语使用介词较频繁,而汉语使用介词的频率较低。因此,英语里许多介词译为汉语后,或转移成汉语动词,或省略不译。表示时间、空间的介词译成汉语时如出现在句首,大都可以省略。

My family came to America in 1987.1987年我们全家来到美国。(省略表示时间的介词in)

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e storehouse. 仓库重地,不准吸烟。(省略表示地点的介词in)

But a passenger at the back of the bus saw him.但坐在公共汽车尾部的一位女乘客发现了他。(表示地点的介词at译为动词)

用作时间状语的汉语介词短语译为英语后,应转译为由连词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如:

自从参加了体育锻炼,我身体好多了。I’ve been feeling much better since I started taking exercise.

三、介词的选择

用哪个介词、不用哪个介词是英汉互译时常见的另一个问题。选择介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介词的对应

汉语中表示时间的介词,似乎可以简单地对应为英语中的某个介词。如“从”表示“动作开始的时间”和“动作行为的起点”,和英语介词from 对应;但“从某地离开”译为英文是leave,不是leave from;faint from hunger(饿昏了)中的from的意思是“因为”。由此可见,英汉中表示时间的介词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但异大于同。

英语中常见的一种介词是与处所名词组成介词短语的介词。这种介词译成中文,往往要用“在……+方位词”表示。如:in=在……里;on=在……上;before=在……前;under,beneath,below =在……下,等等。因此,汉语里没有适当的介词来对译这类介词。

2.介词的选择

汉语对时间的表述主要采用词汇形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标记,或只有一些不很明显的“点段指示”。因此,时间点、段的区分通常需要语境来显示。而英文中的时间一般会有明显的介词来表示,如年、月、日、时刻用at,in,on等表示,而每个词又有各自的用法,不能交替使用。

空间介词的运用差异主要源于汉语介词的相对单一性和英语介词的普遍复杂性。英语中表示空间的介词往往译为“在……+方位词”。按照这种思路,介词on译为“在……上”,而on the wall就是“在墙上”。然而,汉语句子中的“墙上”一词译为英文后却用了不同的介词。

“墙上有个洞。”译为:There was a hole in the wall.(洞在墙内)

“墙上有几张照片。”译为: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 (指挂在墙上,直接接触)

“一架梯子靠在墙上。”译为:A ladder is leaning against the wall.(指倚靠在墙上)

类似现象还有很多,如“在东方”一词,在译为英文后要根据句意在in,on和to 之间选择,而不是处处都用on。

显而易见,在英汉互译时采用简单的甚至是武断的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3.介词的位置

语言学家王还认为,任何人学外语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母语习惯套在外语上,有时套对了,有时就套错了。那些母语和外语不同的地方就一定会套错。英汉中表示时间的介词和空间的介词在句中的位置就属于这一情况。这两种介词在英汉句子中主要用作状语,但所处位置却不同。

人们熟悉的有,汉语句子中表示空间的介词一般放在时间介词的后面;汉语中介词引导的时间和地点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汉语中时间介词作补语,用“数量词+时间名词”放在句末;汉语句子中表示空间、时间的介词作状语时,一般放在主语之后或之前,而英文一般放在句末或句首。

需特别注意的是,英语强调时间时可以把时间放在句首,但不能像汉语中一样插在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

如: After breakfast we went to town. 我们早饭后进了城。

表示时间、空间的介词在英汉中作定语时位置也不同。汉语中介词短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英语则相反。

如:I think a weekend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do us good. 我认为到乡间去度一个周末会对我们有好处。

四、原因

1.认知差异

英汉介词互译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中西方人认知方式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结构具有“非任意性”,即语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他们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因此,不同语言和不同民族由于社会、文化、地理诸因素的影响,语义结构约定俗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汉族人的认知方法倾向于感性和具体;而西方人认知方法比较理性和抽象,要求严谨、周密、精确、明晰的逻辑推理方法和精确性思维。汉语表达空间位置是模糊的、大概的,是基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A在B的上下/里外/旁边”等;而英语则按“点、面、体”的三维空间关系来确定事物的位置。Quirk(1985:674)说明如下:

英语的三种维度

由此表可知,英语对不同维度关系运用不同的介词,而汉语对不同纬度关系往往使用同一方位词。如,汉语无论是接触还是不接触,平面还是立体,都用“在……上”,而英语要用at,on,in,above,over,up等介词来分别描写点、线、面、域和体的不同维度关系。

对时间关系的表述也有很大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和一的哲学思维,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一个统一体。而西方人的二分法的哲学思维观认为时间上的过去和将来是不同的。因此,在汉语中可以用“后”表示过去或是将来,如:“两天后他去了美国”;“两天后给你回信”。而译为英文后分别要用later和in。

2.语法的差异

英汉表示空间的介词的运用和汉语语法的隐性与英语语法的显性有关。储泽祥(1997:365)提出,“比较英语及藏缅语诸语言,现代汉语方所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介词的结合问题。汉语方所的表达,不一定完全依赖介词,……但印欧语里的英语、汉藏语系里的许多语言,脱离了介词或(结构)助词,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方所”。如汉语可以说:“(在)桌子上有杯水。”省略了“在”;而英文必须把“在”译出来(on the table)。其原因正如余祥越等(2006)指出的:“英语是形态标记相对发达的语言,对不同的语义范畴用不同的形式标记来表明,介词因此必须强制性显现;对于形态标记相对匮乏的语言,相似或相异的语义范畴可以用相同的形态标记表明,‘处所’前介词的隐性因此成为可能。”

此外,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对介词的运用也有影响。汉语更注重词序与时间顺序的一致性,即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他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而英语倾向于将最主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作为重心来强调,其他关于范围、条件、原因等是次要范畴,放在后面。如句子“两天后给你回信。”译为“I will write back to you in two days.”。

五、结语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现出来(吕叔湘,1999)。语言也不例外。英语是介词的语言。表示时间和空间的介词是英语语言的根本。影响语言的因素很多,其中英语表达重形合、汉语表达重意合的特点,以及英汉两种语言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两类介词在英汉句中的准确运用。英汉互译时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必须“知己知彼”,才能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自由、快乐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82.

[2]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1.

英汉互译篇7

关键词:商标 英汉互译 文化内涵 跨文化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互通有无,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而各国在相互的经济交流中,无论是销售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商标。在各国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活动中,商标英汉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国外市场的开拓。商标在体现一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同时,也显示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商标英汉翻译时,译者应从跨文化的角度,使译名简洁清爽,不仅能释义,而且能传递出商标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商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提到商标,人们往往从经济层面上来解读,而忽视了商标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商标可以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组成,这些要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图像,二是语言,而现在的商标主要以语言为主。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商标本身必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商标作为企业形象、信誉、价值等的综合代表,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一般包括以下两种。一是体现传统文化。产品都是依据人们的生活需求制造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商家为能最大限度地销售自家产品,设计商标时,一般会将生活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引入到商标的联想意义中,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例如一家服装公司的商标是“红豆”。人们对红豆可谓耳熟能详,并且都知道它的出处和象征意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消费者看到“红豆”,可能就会思念家人或朋友,希望这个品牌的衣服能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带给家人和好友,这样商家就达到了刺激消费的效果。又如一个化妆品的商标为Revlon,汉译名为“露华浓”。这是非常成功的商标翻译,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露华浓”出自中国伟大诗人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揽露华浓。”给人以清香、浪漫的感觉。二是表达企业追求。商标象征着企业文化,自然包括企业对产品质量或销量等的追求。如一个药品商标为“999”。在中国文化中,“9”与“久”谐音。“久”意指长久,体现了该企业的追求是将长久的健康带给消费者。再如汽车品牌“奔驰”“捷豹”“保时捷”,都让消费者联想到汽车快速飞驰的画面,又如洗发水品牌“飘柔”,使消费者联想到长发飘飘,柔软顺滑,这些联想意义都体现了企业对产品性能或品质的追求。

二、跨文化视角下商标英汉翻译策略

随着国际贸易的愈加频繁,一个好的商标译名对企业至关重要。上文提到,商标不仅有经济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在进行商标英汉互译时,必须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考虑,做到译名不仅能释义,更能将商标所隐含的文化传达出来。在探讨跨文化视角下商标英汉互译的策略前,应了解商标翻译的原则。

商标作为一个企业的缩影,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大部分消费者一般都是先对一个企业的商标有所了解,然后再了解企业的其他部分。商家为了能使自家产品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设计商标时都遵循了清爽简洁、琅琅上口、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原则。因此,商标的译名也应遵循该原则。同时,由于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各不相同,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翻译商标时应遵循的另一原则就是符合译入语国家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包括心理期待、审美价值、政治观等等,应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造成的产品营销失败。

在遵循上述商标翻译原则的前提下,从跨文化角度来说,商标翻译主要有四种策略,一是直译法,二是音译法,三是意译法,四是音意合译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特色。直译法适用于在源语和译入语中存在对等词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相似性,不产生文化冲突的商标翻译。如“熊猫”牌的英译名就为“Panda”,在中英文化中,熊猫都是憨态可掬的,直译后能直接让消费者联想起熊猫这一可爱的特点。又如“长城”,长城虽然是中国特有的,但是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长城在世界上已是家喻户晓,并且也有专有的英译,因此也采取直译的方法,可以让消费者想起长城的宏伟壮观,想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产生购买欲。

2.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根据源语商标的读音,在译入语中重新创造一个与源语读音类似的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充分保留源语商标的音韵美,适用于源语和译入语存在词汇空缺的情况。如“美加净”,在英文中没有对等词,采用音译法,译为“Maxam”,简单易记,琅琅上口,并且能让消费者联想到“max”――“至多”,进而想到该产品实惠的特点。又如“Glory”――“歌莉娅”,“Maybelline”――“美宝莲”,“Coco Cola”――“可口可乐”等都是采用的音译法。

3.意译法

意译法又称释义性翻译,即在目标语中用意义相关的文字去翻译原文商标。[1](P69)如上文提到过的服饰商标“红豆”,在中国,红豆代表相思的文化意义为大家所熟知,但是英语国家的消费者对此却知之甚少,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则传递不了源语商标的文化内涵,因此,采用意译法,译为“love seed”。

4.音意合译法

音意合译法是指在采用音译法的基础上兼顾外国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源语商标文化含义,也适用于词汇空缺的情况。如“Budweiser”是世界知名的啤酒品牌,其汉译名为“百威”,就是采用的音意合译法。“百”指数量多,“威”指威武雄壮,因为啤酒的消费者多为男性,所以此汉译名符合了消费者的审美价值和心理期待,是非常成功的商标翻译例子。

总而言之,商标英汉翻译在经济交流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标译名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销售和商家的盈利。商标不仅仅是企业产品的指代,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商标的英汉互译时,应从跨文化的视角,采取符合商标翻译原则的翻译策略,从而使商标不仅有音韵美,而且形象生动,完美地诠释商标背后的文化意义。

注释:

[1]李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标翻译》,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李广荣.商标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视角[J].广州市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1).

[2]王友琴.从文化视角探析商标翻译的方法[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

英汉互译篇8

【关键词】英汉互译;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习俗;地理环境

所谓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设计的总模式。它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由社会习得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指受社会成员决定和制约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不仅包括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还包括语言。文化具有象征性,而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语言也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间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却未提到文化的再现。所以,要想搞好翻译,必须注重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该部门文化的理解。如果他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在汉译英中,需要了解大量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别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给我们带来了难译性,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度标志着等值等效的翻译度。为此,译者不但要精通目的语和源语,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文化转换。笔者拟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和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与此相反。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造就了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不同。在文化个性上,东方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崇尚个体价值;东方人讲究社会伦理,西方人则讲究个体道德;东方人性格内向、表达情感含蓄,而西方人性格外向、直率;东方人以形象、综合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西方人则以抽象、分析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都有体现,翻译应特别注意,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东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一大差异表现在称谓用语上。首先是对父母以外的亲属的称呼。英语中用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几个词分别表示亲属中的长辈、平辈和晚辈;而汉语中则多达几十种,要把是否血缘关系、是否姻亲关系以及姑、表、堂等各种关系用称谓全部表达清楚。这种复杂的称谓系统严格地划分出家族中的长幼尊卑,而英语中人们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这里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中国受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尊称和谦称的运用在中国也很普遍,称自己为“鄙人”,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别人的为“令郎”;称自己的老婆为“贱内”,称对方的为“尊夫人”;称自己的意见是“浅见”、“愚见”,别人的是“高见”等。对待谦虚,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英美人对别人的夸奖往往欣然接受,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却不像他们那样直率,习惯用“过奖了,过奖了”、“哪里,哪里”一类用语来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这样价值标准的不同,就容易造成误解,以至于还会闹出笑话来。有这么一则笑话,一女士会见外国朋友,要求翻译要严格按她的意思翻,不许走样。老外一见到她,立刻拍马屁道:“You are very beautiful.”翻译照翻,女士心花怒放,嘴上还要谦虚一下:“哪里,哪里”。翻译不敢怠慢,把女士的话翻成英文:“Where?Where?”老外一愣,还有这样的人,追问哪里漂亮的,干脆马屁拍到底:“Everywhere,everywhere.”翻译:“你到处都很漂亮。”女士更高兴了,但总是要客气一下:“不见得,不见得”。翻译赶紧翻成英文:“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家都把赞扬看成是对他们的鼓励、认可、赞同,只不过表达对这种赞扬的方式不同,西方人习惯向称赞他们的人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要表示谦虚。在翻译时就要了解这样的差别,对语言进行调整,甚至于要符合对方语言习惯,即使意思有很大改变也在所不惜。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误解,甚至尴尬的场面。

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

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 转贴于

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旗red flag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等等。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红”,应该译为green-eyed而不能译为red-eyed。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yellow livered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能够表示汉语中的意思的词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等。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笑话,bluefilms黄色电影等。蓝色blue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有时也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如:blue talk下流的言论、blue video黄色录像。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葬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黑色black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颜色。在翻译时译者多选用表示悲哀的字眼。black在英语中还象征愤怒和气愤,如:black in the face脸色铁青。总之,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英汉颜色词的词义有时相当,有时相佐。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意识、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的习语体现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有超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信仰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间的万物。例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因此人们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例如,“sell one’s birth 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因小失大、见利忘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切不可硬要将异族文化向本族文化靠拢,一定要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娴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上的差异

汉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常常用牛耕地,由于“牛”在生产劳动中成了人们的好帮手。中国人对“牛”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因此,中国人说“他像老黄牛一样干活”,“他有一股牛劲”,而英国人则说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而汉民族则在亚洲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水),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比喻,其喻体均取自海洋,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比喻,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魔鬼和深海之间)。汉译则取意为进退维谷。

五、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 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 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 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 End 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再来看看“apple”组成的两个习语“be the apple of someone’s eye”和polish the apple”,译者若按照字面上去理解和再现,便会使读者不知所云。只有深挖其文化的沉积和习俗才知前者源出圣经《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32 章第10 节一段所说。在西方,古代以“apple”比作瞳孔,用相应的汉语来译,应为“掌上明珠”。而后者,因为过去美国学生为了讨好老师而把擦得闪闪发亮的苹果送给老师。这一习语从此风俗而来,用汉语即“阿谀奉承”。

六、结束语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的失误,往往并不是因为译者遇到了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障碍,而是由于译者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忽略了转达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造成的。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尊重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观念,不能把源语读者的文化观念强加给译入语读者,也不能用本文化类型和标准来解释其他文化。因此,译者要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通过两者的对比,作出对等的文化传译翻译技巧和原则,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使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和谐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 尤晋年, 李德新.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上一篇:中医治疗范文 下一篇:西域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