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7:30:12

英汉学术论文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术论文 第三人称 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语言使用中,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何自然,1988)。

学术论文是作者通报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研究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赵有斌,2001)。以往对学术论文的研究多将其视为一种特殊体裁,对学术论文及其各部分从体裁角度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Brett,1994;Holmes,1997;Nwogu,1997;Post

eguillo,1999),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根据Myers,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Myers,1989)。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陈治安&彭宣维,1994)。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黄国文(黄国文,1999)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无标记用法,(2)有标记用法。所谓无标记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惯常的或约定的用法……所谓有标记用法指的是特殊的、个别的、例外的或不常见的用法”。黄国文指出标记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为这里所列出来的标记或无标记是主观的。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称代词的标记性也随着不同使用语境而有程度之分,标记性过强则可能造成在该语境的交际失败。

3.社交指示

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孙飞凤,2006;田海龙,2001):其一为人称代词的语法词法研究,即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陈治安(陈治安&彭宣维,1994)。其二为人称代词的篇章连贯性问题,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黄国文(黄国文,1999)。其三为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用,及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最后为将人称代词置身于社会语境之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本研究涉及到对人称代词在学术语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我们需要考察论文作者在学术语境下对自己与读者身份和关系的定位以及态度。国内类似于此的研究有黄国文(黄国文,1999),陈治安&彭宣维(陈治安&彭宣维,1994),孙飞凤(孙飞凤,2006)以及杜小红(杜小红,2003)。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是通过对具体句子结合情景进行讨论,对说话人在该语境下的选择的意图和功能进行分析。他们都认为语境是理解不同人称代词使用的关键,只有充分把握具体语境,才能理解说话人对于人称代词选用的复杂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陈治安和彭宣维在其论文结论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的理念。他们在文中通过隐喻动态考虑人称代词使用与具体语境的关系,认为对人称代词动态的研究已经“覆盖了人们在‘社交指示语’这一术语下讨论的绝大部分语言事实,而且这些事实也的确是反映语言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人称指示信息的。”根据他们所说,这样可以使人称代词与语境之间的问题更加简化清楚,同时也符合语用学一贯将语言现象置于动态语境中考察的方法。

我们认为,无论保留“社交指示语”或者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都无法改变语言交际中说话人根据社交需求灵活地选取人称这一复杂现象,而分歧却存在于对这一语言现象解释的过程中。陈治安先生引入隐喻来说明“社交指示”不过是人称代词使用过程中的一种进化而已。在本文中,我们只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所以在此支持用“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这一语言现象。

4.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第三人称不仅包括封闭的代词系统,还包括其他各种第三人称短语。通过语料检索第三人称代词,我们发现很少有标记性用法存在,而第三人称短语的使用却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本文选取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第三人称短语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如“本文或本研究”,“笔者或作者”以及一些指称短语。英文论文选取与中文对应的第三人称短语。

在中英学术论文中,我们经常见到用第三人称短语指代第一人称的情况。下面的例子均为这一社交指示用法:

(1)但笔者深入考察相关文献, 发现对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2)笔者比较扳机点与穴位后认为扳机点与阿是穴十分类似因此可以把扳机点看作阿是穴的现代医学解释。

(3)作者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建议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

(4)本文旨在探析当今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新矛盾新冲击和新挑战,为从伦理学角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5)本研究围绕上述两个问题采用书面话语完型法(DCT)的问卷方式收集语料。

(6)下文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7)3.2节按先行语的句位分布分出LDR与先行语的三种回指关联式。为描述与讨论的便利起见,这里从不同侧面划分三类篇章回指式。

(8)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personalized short text messages(SMS) to reduce snacking.

(9)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osure assessment process.

(10)Some recent work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call for an epistemological change.

(11)Figure 2 provides a list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openings and closings of the twenty-five speeches together with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上面所有例子实现了保证论文客观与权威性的社交指示功能。作者作为所有陈述或者观点的发起者使用第三人称短语来指称自己,减少了论文的主观性。同时,类似于“本文”“本研究”或“3.2节”等此类用法也实现了论文的简洁性,使用完整的表达会使行文冗长繁琐。比如例(6)的完整表达为“在下文中我们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类似社交指示功能的第三人称内部互用现象:

(1)根据F值和P值分析,调查组倾向对他者面子和相互面子的维护,对比组倾向对自我面子的维护。

(2)传统哲学观认为,对概念进行定义就是把概念分析成为其各个组成部分(constituents),反过来,这些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组合也就构成了概念本身。

(1)和(2)中的用法均使用一个抽象的第三人称短语来指代对应的群体。如上面的用法一样,这种指代用法实现了论文的客观性和简洁性的功能。

5.结束语

通过对四十篇英汉论文的总体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学术论文英汉第三人称的使用体现在第三人称指代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内部的互指,这两种用法在确保论文客观性与权威性的同时,也可以使论文的行文更加简洁明晰。当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习惯,第三人称学术论文这一社交语境具有了这些共同的社交意图与目的。

参考文献

1.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1), 47-59.

2.Brown, G. (1960). 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吴玉文, Trans.). In 祝婉瑾(Ed.), 社会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Halliday,M.A. K.,&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British: Longman.

4.Holmes, R.(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 321-337.

5.Muhlhausler, P.& Harre, R. (1990). Pronouns and People: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6.Myers, G.(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texts. Applied Linguistics(4), 1-35.

7.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8.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2), 139-160.

9.蔡建敏.(2009).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人称使用问题剖析.疯狂英语.

10.陈治安&彭宣维.(1994).人称指示语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91(3),28-34

11.杜小红.(2003).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及其语用探析.山东外语教学(93),25-28.

12.何自然.(1988).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3.黄国文.(1999).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71(1), 47-49.

14.孙飞凤.(2006).英汉人称代词社交指示功能的语用对比研究.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1).

15.田海龙.(2001).英汉语WE/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3),17-20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学术论文导言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类分析作为一种语篇组织形式,学术论文导言体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其特定的语类模式。本研究以学术论文的导言为研究语料,从跨语言的视角来研究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以便帮助国内学术界了解国际刊物的写作规范,从而使我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符合国际惯例与要求。此外,本研究能够为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提高学习者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是以语类理论为理论基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体学、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已从对语篇的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转向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深层解释,并试图从语篇的语类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于是,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中的一个新课题“语类分析”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语篇类型,学术论文导言阐明论文撰写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概括论文的观点和结论,是一种具有交际目的的社会行为,有其特定的谋篇原则。学术论文导言的研究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框架是Swales(1990)提出的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CARS Model)。该模式是以语步(move)和步骤(step)为出发点的语类结构分析模式。1981年,Swales提出了学术论文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1990年,Swales改进了这一结构,提出了CARS模式,将学术论文导言分为3个语步,每个语步由数个步骤(共11个步骤)来完成。

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包含3个步骤:步骤1,提出研究中心点和或步骤2,具化主题和或步骤3,回顾前人研究。

语步2:建立研究空间,包含步骤1,A提出与前人研究相反的观点或B指出研究不足或C提出问题或D继承传统研究。

语步3:填补研究空间,包含3个步骤:

步骤1:A概述研究意图或B阐述当前研究;

步骤2:阐述主要发现;

步骤3:介绍论文结构。CARS模式为研究各类语篇的交际行为及其交际目的的实现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二、研究语料及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是从应用语言学领域语言教学实证研究的论文中随机选取的。英、汉语论文导言各50篇,均选自应用语言学领域权威的学术期刊。英语语料选自Applied Linguistics;汉语语料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

语料选取后,笔者根据Swales提出的CARS模式分析英汉学术论文导言的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语步构成,对其语类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三、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步构成和分布对比

根据Swales提出的语类分析理论,本研究对选取的英汉学术论文导言进行语类结构分析,发现了CARS模式各语步出现频率和分布规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存在以下相同之处:CARS模式中的3个语步均在英汉学术论文的导言中出现,且分布均匀,大多数导言的语步结构沿着“语步1――语步2――语步3”的顺序展开。其中语步1在两种语言的论文导言中出现率都是100%,是出现率最高的必选语步。语步3在英汉语论文导言中出现的频率差不多,分别是90%和84%。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导言中,步骤1A概述研究意图或B阐述当前研究方法,都是语步3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步骤。

(二)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步数量对比

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CARS模式语步数量对比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90.0%的英语论文导言同时包含有CARS模式中的3个语步,只有10%的英语导言包含2个语步,没有含1个语步的英语导言。而汉语论文中只有58.0%的导言同时包含3个语步,17%的汉语导言包含2个语步,还有4%的汉语导言只包含1个语步。

由此可见,英语导言的语类结构比汉语导言更完整,更符合CARS模式。汉语导言CARS模式的不完整主要是因为导言写作者倾向于省略语步2。在导言语篇中省略必选语步被英语学者认为是语类修辞结构缺陷,因为缺少一个或几个基本的结构成分会影响到文本信息的呈现。Carrel(1984)和Salager-Meyer(1990)的研究发现,当一个文本存在修辞结构缺陷时,读者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减弱。结构好的导言应该同时包含并按照逻辑依次呈现CARS模式中的3个必选语步。对于这个国际论文写作惯例有的汉语学术论文作者并不了解,因而没有严格遵守国际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这也是汉语论文导言不完整的一个原因。

四、结语

学术论文导言的研究,对于理解一篇论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英汉学术论文导言中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语境下同一语类的不同语篇结构,并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原因。受语料所限,本研究只对应用语言学领域语言教学实证研究方面的英汉语学术论文导言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后的研究可增加语料的数量和范围,使分析更加客观和全面。

尽管如此,本研究可以帮助国内学术界更好地了解国际写作惯例,从而使我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符合国际要求,更好地为国内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同时,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改进语言写作教学效果,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延江.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中批评性言语行为的语类视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Swales,J.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3]Swales,J.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s. Birmingham:The University of Aston,1981.

[4]滕延江.学术语篇中的批评言语行为研究.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2,(01):28-32.

[5]Carrell,P.L.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organization on ESL readers.TESOL Quarterly,1984,(18):441-469.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献综述 英汉学术论文 分布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32-02

近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成了语言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对各类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对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尤为突出。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和讨论部分),而对作为学术论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综述的研究甚少,其英汉对比研究更为少见。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并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文献回顾能够体现论文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性认识,论证研究必要性的能力,以及宏观综合文献的能力,是整个论文中最难写的一部分。[1]鉴于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文以Swales学派体裁理论以及Connor的对比修辞理论为基础,从分布特征对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同一体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异同。

一、数据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总共包括40篇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学术论文。根据Nwogu(1997)提出的建立语料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声望(reputation)和可读性(accessibility)的原则[2],确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种杂志:《外语界》《现代外语》《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这些杂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运用Wolfram Mathematics 60软件进行随机抽样,从4种杂志中分别任意抽取10篇论文,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语料库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献综述宏观结构对比,主要是针对所建立的语料库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应用语言学领域实证性学术文章的宏观结构主要包含IMRD(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s and Discussion)四个部分。[3]文献综述在论文中呈现的最主要的形式为引用,占据了文献中综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 (1990) 将引用分为两种类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以括号或上标数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现。[4]运用PDF转Word转换器软件统计这两种引用在英汉论文中四个部分(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中的字(词)数。英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单词数为单位计算的,而汉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中文字数为计算单位,因此不能仅通过统计英语论文的单词数和汉语论文的字数得出文献综述的分布比例。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也作为分析的依据。在统计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分布特点。

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宏观分布对比分析

1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 是文章各部分文献综述字(词)数占相应各部分字(词)数的百分比。 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论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最多(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文献综述单词数24527,占引言总单词数的637%;汉语论文中引言文献综述字数16650,占引言总字数的495%),结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献综述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而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则相反。对于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中的比例而言,英语论文略高于汉语论文(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词数38401,占英语论文总词数的266%;汉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字数33667,占汉语论文总字数的225%)。除了上面说到的英汉论文篇幅以不同的单位衡量的原因外,这样的结果不能足以比较文献综述在两种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因此有必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语料文献综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显示了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t=1615,1953, 0215,-1870,1875;df=38;p>005)。

2.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

表3和表4是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对比。从表3可以看出,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都多于汉语论文,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为明显(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数771,汉语论文中为275;方法部分英文论文为185,汉语论文为50)。文献综述在论文中的出现频率与句子的比较结果相似,也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较结果和讨论部分要大。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同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这两方面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表5和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5)。研究表明,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显多于汉语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也是英文论文居多,但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在英汉论文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分布最多。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就句子数和出现频率而言,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多于汉语论文中的句子数,出现频率亦是如此。这两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英语论文作者更加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这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写作习惯差异。中西方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人际交往讲究“客气”。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直截了当。[5]因此,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时,中国学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直接、明快的写作风格。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不同之处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汉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文化习俗和写作风格都会影响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对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有助于学术写作者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各自的写作修辞特点,提高跨文化意识,加强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姿懿,高桂珍.中外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体裁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104-106.

[2]Nwogu,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119-138.

[3]杨瑞英.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学术文章结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29-34.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 元话语 农科学术论文

一、引言

结论部分是对整个研究做出总结与评价,并在前文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包括指出研究的重要性与局限、对未来的研究给出建议(Yang&Alison,2003)。因此,结论部分在学术写作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就要求作者要慎重考虑语言的选择问题,才能做到简洁有力地收尾。

元话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Harris(1959)提出,此后,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其中,Hyland和Tse(2004)认为,对元话语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观点强调元话语的组织篇章的功能;广义的观点是,元话语体现了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和修辞的方法,以及把话语组织和话语含义结合起来的方法。

在元话语的分类上,前人从词语、标点、视觉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分类。Hyland将元话语分成两大类十小类,两大类分别是文本交际型元话语(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文本互动性元话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前者发挥语篇衔接功能,后者则帮助作者建立起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更细微的功能差别,文本交际型元话语又可分为:过渡标记(transitions)、框架标记(frame markers)、内指标记(endophoric markers)、证源标记(evidentials)和解释标记(code glosses);人际互动型元话语可分为:模糊限制语(hedges)、强调词语(boosters)、态度标记(attitude markers)、自我提及(self mentions)和参与标记(engagement markers)。

近些年的研究显示,元话语研究领域更加宽泛,研究内容日益深化,研究对象也愈加精细化(付晓丽、徐赳赳,2012),而跨文化的元话语研究便是其中的一大趋势。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元话语研究主要聚焦于英语论文的对比分析:Abdollahzadeh(2011)探讨了英美作者和伊朗作者所写的英语论文中的元话语使用差异,结果显示,差异主要体现在互动元话语上;Perez-Llantala(2010)在研究中采集了三方语料,即1/3由北美作者撰写的英语论文、1/3由西班牙学者写的英语论文及1/3由西班牙学者撰写的西班牙论文,综合考量了跨文化和跨语言因素对元话语使用的影。国内跨文化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不及国外丰富。鞠玉梅(2013)对比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发现汉语论文元话语使用少于英语论文;徐江、郑莉、张海明(2014)以中国大陆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英语论文为语料,集中讨论模糊限制语,研究显示前者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比例略高于后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跨语言视角下的研究都更为丰富(Peterlin,2008、2010;Abdi,2009;鞠玉梅,2013),相比之下,跨文化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研究英汉学者所撰写的英语论文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以期丰富这一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

在研究领域上,国内外的元话语研究涉及的学科都较为广泛。Hyland(2001)对机械工程、物理、哲学、社会学等八个学科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进行了研究。M.Milagros del Saz Rubio将Hyland的元话语与Swales的CARS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农科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的元话语。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科,如鞠玉梅(2013)所选取的语料来自于《外国语》等语言研究期刊,而近年来随着传媒的发展、元话语研究领域的拓宽,新闻中的元话语逐渐得到重视(穆从军,2010;黄勤、熊瑶,2012)。可以看出,国外的元话语研究虽然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但针对农科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的元话语研究在农科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为农科科研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术论文元话语的学科领域。

从数据的容量来看,国内外元话语研究样本数量小。例如Ting Li&Sue Wharton(2012)的研究选取了80篇中国学生所写的英语文章,从跨语境、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周岐军选取了60篇学术论文,对比了文理科学术摘要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不同于小样本的研究,本研究依托大数据,组建的语料库由286篇学术论文组成,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偶然性结果出现的可能。在研究方法上,McEnery&Wilson(1996)曾指出传统意义上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过于依赖计算机而忽略了具体语境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因而,本研究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借用大数据的优势,又通过人工判断减少误差。

无论是从研究视角、学科还是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对元话语的研究都趋于成熟,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学者对学术语篇元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较于国外,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跨文化视角,这一领域的研究都值得不断拓宽、不断深入。本研究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究英汉学者在动物科学、植物科学、水产科学和园艺林学这四个农科学科的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元话语使用异同,并尝试在教学层面为中国学者提出一定建议,帮助其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二、语料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语料库HZAU CQPweb为语料来源,选取动物科学、植物科学、水产科学、园艺林学四个子库中的结论部分,组成农科英语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其中又分为两个库:专家库和学习者库。专家库收录英语母语者发表的期刊论文,共40835词;学习者库收录中国农科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撰写的英语学术论文,共17418词。

本研究根据Hyland(2005:218-224)给出的元话语列表分别对专家库和学习者库进行检索,统计出十类元话语的使用频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出现次数的统计,判断英汉学者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并统计出十类元话语中高频词的使用情况,从跨文化角度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

三、数据结果与讨论

(一)专家库和学习者库在英语学术论文结论部分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2.黑体字代表差异显著

3.“+”代表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使用得多,“-”代表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少

如表1所示,专家库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比重是32%,人际互动型的比重是68%,而学习者库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比重是39%,人际互动型的比重是61%。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中,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多且差异显著(sig=0.000-),其差异主要是在于框架标记、过渡标记、内指标记和证源标记。

1.过渡标记

根据语料库检索结果,中国学者比英语国家的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过渡标记(sig=0.002-),差异显著。过渡标记是表达句与句之间的各种连接关系,如添加、因果、比较、对照等,是一种基于语篇内部的元话语,帮助读者理解观点之间的连接。(鞠玉梅,2013)

在过渡标记的高频词中,英汉学者的前五类高频词基本一致,都是“and,also,but,however,further”,只是具体的排序有所差别。从各高频词的每万词的频率来看,中国学者使用的频率都更高。

2.框架标记

数据显示,中国学者比英语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框架标记(sig=0.000-),差异极其显著。这一结果和过渡标记的结果一致,这两类元话语都属于组织篇章结构的显性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长期以来对它们的强调可能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这类显性的衔接手段,即过渡标记和框架标记,因而往往忽略了隐形的衔接手段,如使用同义词、上下义词、替代、重复等手段来组织语篇的结构。这一研究结果应当引起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的注意。

框架标记又分为四个小类:顺序标记(first,finally,then)、阶段标记(in conclusion,in summary,overall)、目的标记(focus,objective,purpose)和话题转移(well,return to,with regard to)。具体的使用情况如表2,阶段标记是造成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故而只分析阶段标记的使用情况。从阶段标记的高频词来看,中国学者倾向于并集中使用“In conclusion”(中:17.80>英:3.67)和“In summary”(中:8.61>英:1.71),这也表明了中国学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阶段标记,如“overall,in brief,all in all,to sum up”,增加用词的丰富性。

3.内指标记

数据显示,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使用更多的内指标记,且差异显著(sig=0.048+)。内指标记用于标示语篇中的某个成分跟其他部分之间的一种相互照应的关系(鞠玉梅,2013)。具体来看,专家库与学习者库前4个高频词都是“Fig,Figure,table,above”,说明在用词类型上,英汉学者比较相似。但是,专家库中的每一类高频词的每万词频率均高于学习者库中的数值,这表明在每类词的数量上,中国学者使用较少。因此,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中国学者应适当增加内指标记的使用数量,提高用词多样性,但应避免过度使用。

4.证源标记

数据结果显示,专家库和学习者库中证源标记的使用差异显著(sig=0.019),英语学者使用更频繁。证源标记是指标示其他渊源的观点,即来自其他语篇的信息,主要功能在于引导读者理解并且建立作者对信息的控制。在学术语篇中,主要是指来自同类其他文献的资料,可用于支持作者的论证(鞠玉梅,2013)。由于在结论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发现与总结,所以在两个库中,证源标记使用均较少,专家库中出现次数为53,学习者库中为11。并且,在专家库中,绝大部分证源标记以(姓名,日期)的形式出现,如“Videos from the detector were recorded at a speed of 17 frames/s as previously described(Bai et al.,2013)”,即在观点或论点后标明出处。除此之外,“according to”“quote”和“said”数量极少。而在学习者库中,“according to”出现10次,(姓名,日期)形式仅为1次。相较于英语学者,中国学者证源标记使用数量少可能会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推测学习者在结论部分引用较少。第二,学习者有一定数量的引用,但由于z漏或者欠缺必要的学术论文规范的知识而没有将应该标记出来的地方标出来。故建议中国学者在进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时要注意论文格式与规范,避免一些不应出现的错误,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质量。

(二)专家库和学习者库在英语学术论文结论部分人际互动型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如表1所示,在人际互动型元话语这一大类中,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多且差异显著(sig=0.002+),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模糊限制语和参与标记(两者的sig值均小于0.05)上。中国学者对模糊限制语和参与标记的使用量不及英语学者。这说明中国学者在农科科研论文写作中对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使用不够恰当,缺乏与读者互动的意识。

1.模糊限制语

根据语料库搜索结果,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用了更多的模糊限制语(sig=0.006+),差异显著。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数量上,本族语学者除论文结论部分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总体比例高于大陆学者外,其余各部分使用总体数量均低于中国大陆学者(徐江、郑莉、张海明,2014)。科研论文中,结论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通常需在前文所述的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在此部分提出新的命题,而根据Hyland的观点,模糊限制语可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命题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论文作者为自己以及其他持不同观点者保留余地。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在动物科学等农科的论文写作中未能充分利用模糊限制语降低话语肯定程度,保护自己的观点。因而,为提高农科科研影响力,中国学者需在论文中恰当使用更多的模糊限制语。

英语学者与中国学者在高频词的使用上的差别不大,都用到了“may”“could”“would”“might”,但有所差别的是各自的使用比例,如在学习者高频词列表中,“could”在每万词中的数量为2526.12,是专家列表中相应数据的两倍多,这表明中国学者存在过度使用“could”的趋势。虽然同为模糊限制语,且这前五位多为情态动词,但这些词实则在使用上有着细微差别。以“might”为例,Hyland和Milton(1997)就曾认为,用“might”表达可能性似乎太弱而无法表达说服意图,从而使作者显得“模棱两可、缺乏自信或者幼稚可笑”。而根据上表,中国学者有过度使用“might”的倾向(861.18/每万词>759.15/每万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学者在对模糊限制语尤其是情态动词的使用上不够精准。这可能是因为中学是我国学生集中学习情态动词的主要阶段,大学基本不再涉及,然而中学英语教学由于教材等原因往往只是有选择性地对情态动词的用法进行讲解(程晓堂、裘晶,2007),加上情态动词的使用较为复杂,中国学者在后期英语论文写作中便容易误用。

2.参与标记

总体而言,专家库中的每万词频率高于学习者库,且差异显著(sig=0.000)。参与标记用于明显地建立与读者的关系,用于直接地与读者交流,目的在于聚焦读者的注意力或者将他们视作语篇的参与者,与读者建立某种直接的关系(鞠玉梅,2013)。这说明在结论部分,英语学者更加注重读者的参与,引导读者去思考,将其看作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其更能接受自己的观点。从高频词(如“use,develop,increase”)来看,英汉学者都更倾向于使用动词。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学者在元话语上的差异,原因如下。教学过程中,对过渡标记,框架标记等极其显性的连接手段的过分强调可能导致中国学者比以英语学者更频繁使用这两种元话语。在语篇内部的连接上,中国学者可能较为缺乏以此引导读者阅读的意识,以及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方式,因此造成对内指标记和框架标记的使用不足。对自身研究成果过于自信,缺乏严谨性会导致模糊限制语使用较少。对读者的忽视会导致参与标记的使用不足。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各元话语的作用,避免对某几类元话语的过分强调而忽视其他元话语。中国学者也应尽量多阅读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习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在学术研究态度上,要尽量严谨,避免绝对,学会为自身研究成果保留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此外,应充分考虑读者,让读者参与其中,毕竟这关系到自己的研究能否为人所理解。

本文是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项目编号:2016313]。

参考文献:

[1]Hyland,Ken.Meta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5.

[2]Hyland,K&J.Milton.Qualification and Certainty in L1

and L2 Students’Writing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2):183-205.

[3]Hyland,Ken and Polly Tse.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156-177.

[4]McEnery,T.&Wilson,A.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5]Yang,R.&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4):365-385.

[6]鞠玉梅.英h学术论文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从亚里士多德修

辞学的角度[J].外语研究,2013,(3).

[7]徐江,郑莉,张海明.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

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科技》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

[8]程晓堂,裘晶.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J].外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句法类英汉学术论文 摘要 对比分析

1.句法类汉语学术论文摘要分析

句法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主要属于理论性研究(thenoretical research)。本文选取的汉语学术论文主要来源于核心期刊,为了便于分析,指选3篇典型摘要作为例子。

(1)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

摘要:“NP+的+VP”结构是指“这本书的出版”、“春天的到来”、“她的走”和“长城的伟大”、“柠檬的酸”这样一类结构。本文在介绍、分析汉语语法学界对这种结构的分歧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形式语法学理论中的“中心词理论”(headtheory),对这类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认为这种结构实际是由主谓词组中间插入“的”所形成的名词性结构。文章还对比说明了主谓词组加“的”所形成的两种名词性“的”字结构(“的”加在主谓词组后所形成的“的”字结构,以及“的”插在主谓词组中间所形成的“的”字结构)的异同。

这篇摘要共计236字,由3个比较长的句构成。第一句是对标题中出现即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NP+的+VP”进行解释。第二句指出了前人研究的弱点,并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三句进行了进一步的对比和讨论。

(2)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摘要:以往各文献对“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一结构的认识均未能准确地反映这种语言现象的事实。生成语法的轻动词句法理论为这种结构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本文假设这种结构中有一个轻动词,这个轻动词在词汇关系结构中选择一个NP和VP分别作为它的标志语和补足语后投射到句法的底层结构,随后,底层结构补足语VP中的动词和轻动词合并生成表层结构。该结构轻动词假设的依据来自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句。

这篇论文也属于理论性研究,共计185个字。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指出了以往文献所存在的缺陷。第二句以生成语法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2.句法类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分析

(1)Light verbs and structural case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a group of the Kurdish,Korean and Persian Light Verb Constructions(LVCs);consisting of a semantically light verb(LV)and a verbal noun(VN).It is argued that the LVs,capable of case marking and hosting verbal features,in combination with T function either as nominative and accusative case markers or only as nominative case markers.It is shown that the arguments of VNs can be structurally licensed via T and LV whose case assigning roles are not thematically restricted.Although these LVs as the most thematically bleached natural verbs seem very similar to v in theMinimalist Program,the way they are analyzed in this work indicates that the LVs can not support the notion of v(P) as a head above VP in a clause.

该摘要一共包括132个字,平均每句话都在22个字以上,因此多数是长句。导言部分在英语论文摘要中这一部分缺一不可,作者以“In this paper,we focus on”的方式引入话题,使读者对论文要讨论的内容一目了然。第二句提出了传统研究的观点。第三和第四句则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得出新的结论。

3.结语

通过对句法类英汉论文摘要的对比,我们发现英汉摘要基本上长度都在150字到250字之间。汉语摘要更喜欢用长句,大部分在22个字以上。而英语中会常出现中句或者长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英语论文摘要的宏观格式为导言―方法―结果―讨论的四语步结构。国内外都是用一般现在时占主导。总体上相差不大。在语态方面,国内外期刊英文摘要相差较大。目前在国外主动语态占主导,而在国内被动语态占主导。英语更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如“we argue”“we show”“our goal”等类的词语,而汉语类的摘要中几乎不出现类似的词语。这可能也是汉语被动语态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信息,充分反映文章的创新之处。有的作者认为将论文的大小标题复制在一起就是论文的摘要,导致摘要的信息价值降低,没有实质性内容,可读差。而很多汉语在表达上不够清晰,不能够充分概括论文的内容和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另外,多数摘要缺乏创新,只是把国外的理论借用过来并进行简单的加工而已。

参考文献:

[1]蔡建敏.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人称使用问题剖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1).

[2]滕真如,谭万成.英文摘要的时态、语态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4,(01).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16.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6]张曼.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的情态配置[D].厦门大学,2009.

[7]赵有斌.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特点[J].中国科技翻译,2001,(01).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情态附加语;学术语篇;中英对比

学术语篇不仅传播最新学术知识,推动科学发展,并且旨在说服读者和学术团体接受作者的研究成果,认同其论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情态附加语作为实现人际功能的一种资源手段,表达了学术语篇作者的观点和判断。本文在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学术语篇中的情态附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了情态附加语在中英学术语篇中的分布异同。

一、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韩礼德(Halliday)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根据纯理功能,英语附加语分为情境附加语、情态附加语和连接附加语这三大类。在语篇分析中,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情态是实现人际元功能的主要手段,而作为“认识情态的最纯正的表达”,情态附加语是用来表达说话者个人态度和评价的重要词汇语法资源之一。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对英语附加语和汉语附加语进行了分类和界定,并尽可能做到分类明确且英汉功能对等。

二、情态附加语在中英学术语篇中的分布特征

1.语料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人文学科领域国内外权威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在语料收集上,随机选择了中英人文社科领域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言学、历史、哲学。其中语言学学科领域有《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Applied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历史学科领域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哲学学科领域有《哲学研究》《哲学动态》、Synthese、The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从以上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各随机选取10篇,共计120篇,来构成本选题的语料库。语料库容量为中文688,842字,英文544,070字,共计1,232,912字。确定语料库组成后,运用AntConc等计算机软件对语料库中的英语情态附加语和汉语情态附加语进行考察和统计。

2.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双语平行语料库中情态附加语的检索及统计,中英学术语篇中情态附加语的总体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英学术语篇中,语气附加语的使用频率均远远高于评论附加语。且英文学术语篇中语气附加语和评论附加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中文学术语篇。相较于评论附加语,语气附加语与语气结构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外学术语篇的作者都更倾向于通过语气结构含蓄地表达情态。而英文学术语篇中语气附加语和评论附加语均高于中文学术语篇中的附加语数量,可见英文学术语篇作者更加注重学术语篇表达的个性化,他们的学术语篇中带有更多的个人标记。

表2显示,中文学术语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表达时间的语气附加语,其次是用来表达情态的,最少的是用来表达程度的。而英文语料库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在英文学术语篇中,表示程度的情态附加语最多,其次是表示时间的,最少的是表示情态的。除了表时间的语气附加语在中文学术语篇中使用频率高于英文学术语篇外,英文学术语篇中表示情态和程度的语气附加语均高于中文学术语篇中同类语气附加语的使用频率。尤其突出的是英文学术语篇中表达程度的语气附加语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中文学术语篇。

以上分布情况表明中文学术语篇作者在表达强度方面有所保留,而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时态的情态附加语,表明了中文学术语篇作者在表达观点时的严谨程度,这和中国中庸的文化传统也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英文学术语篇作者则更倾向于使用表达程度的语气附加语,这体现了作者个人对于他人及自己各种学术观点和事实的认同程度不一。

中文学术语篇中使用最多的是表达事实的评论附加语,其次为表达断言性的评论附加语(表3)。这说明中文学术语篇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时更加注重对事实的描述和对结论的断定。

英文学术语篇中使用最多的是表达断言、有效性、事实、以及表达个人介入的评论附加语。这说明英文学术语篇作者在学术成果的呈现中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体现出学术的个性化。同时,也通过其他语气附加语来表达自己对于学术观点有效性和事实性的评判。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表达个人介入的语气附加语都是集中在表达精确方面,这也体现了英文学术语篇作者在突出自己观点个性化的同时,对于学术研究成果和结论持有相当的保守度,体现了英文学术论文作者的严谨性。

在中英学术语篇中,表达事实和断言的语气附加语均比较丰富。这一现象表明了学术论文,不论中英,不论作者是否要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都是基于对学术事实的客观描述。这与学术语篇追求客观、科学的传统观点是相一致的。与此同时,大量表达断言的语气附加语的存在提醒我们,学术语篇不只是其作者在客观地铺陈学术信息和试验结果,更是作者表达自己学术观点,赢得学术话语权的一种方法。

此外,不同于其他语类如新闻和个人评论,学术语篇主要目的是传达学术信息和作者的学术观点,几乎不涉及智慧品德等方面。因此,表示智慧和道德的语气附加语在学术语篇中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计。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学术语篇中均存在着丰富的情态附加语,但分布情况有所差别。这些异同也反映了中英学术语篇作者在传达学术信息和表达学术观点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期望本研究可以对揭示中外学者在学术语篇中体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对我国学生的英汉学术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 revised by Christian M. I. M. Matthiessen. London: Edward Arnold,2004 .

[2]常晨光.作为评价手段的情态附加语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杨信彰.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5]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摘要 体裁分析 交际目的 促销性语言策略

引 言

近些年摘要写作(学术语篇的一个部分)在应用语言学方面得以广泛的研究。摘要写作一直以来被认为对于英语是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简单的任务(Lores,2004),实际上摘要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具备其特有的特点,对于那些英语不是母语的人而言,摘要写作对于他们非常困难而且写作中出现诸多的问题(韦吉峰,2008)。

研究背景

The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ANSI,1979)给摘要的定义是“文章内容简短的准确的概述”。这个定义指出了摘要的总结和概括的作用,Bathia(1993,p.78)指出“摘要的目的是给出读者某篇文章的描述和对于某篇文章的描述”,后来研究发现“摘要成为一种掌握和管理某个学科的知识的工具,是指引读者“组织会议接受或者拒绝文章的导读”。国外对摘要定义的不同的解释体现了摘要功能的多样化,同时也体现出摘要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

国外学者除了对摘要功能和定义进行全面的研究之外,已经展开了从微观角度研究使用何种策略提升摘要的“促销”功能。Hyland(2000)分析800篇国际期刊上学术论文的摘要用来分析写作者在摘要中使用哪些“促销性”策略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内树立自己的地位。Hyland和Tse (2005)从作者如何用评估性的语言这一角度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来研究摘要写作。Afros(2009)研究了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所使用的“促销性”语言,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国外学者对摘要中出现的“促销性”语言策略的研究为我国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开设新窗口。

我国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发现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目的在于规范论文摘要的摘要写作。王征爱和宋建武(2002)发现摘要写作的主要问题是英文摘要内容取舍不当,缺乏逻辑,最普遍的弊病是可读性不强。韦吉峰(2008)研究表明我国学术论文摘要中的问题是信息简单重复,要素残缺,内容陈旧。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学术写作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的这种体裁语篇结构以及功能的不了解,造成了在论文摘要写作时出现的种种问题。

鞠玉梅(2004)比较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语篇结构。刘婷婷(2008)研究了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写作应注意语步结构、各语步的实现等的语言特征等等。这些研究对于规范摘要写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并未明确提出摘要的“促销”功能,鞠玉梅(2004)明确指出摘要的交际目的是“推销”作者的研究成果,葛冬梅(2005)指出摘要具有吸引读者的交际目的。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课题提出“促销性”语言策略这一新的概念,通过研究学生在摘要中使用何种“促销性”语言策略来实现吸引读者阅读其全文的交际目的,旨在给EAP课程提供一些教学启示,提高学生的摘要写作水平。

研究设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取的办法,采用了200篇来自西北政法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2006年-2009年三年的毕业论文。笔者使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确定我国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摘要中所使用的促销性语言策略,借鉴Hyland(2000)“促销性”语言策略作为通过研究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摘要促销性语言策略的研究框架。

结果与分析

总体来说,我国学生使用第一种“促销性”语言策略的比例远远高于第二大类建立作者学术身份的比例。这一发现与姚俊(2010)的发现一致,我国学生受到中华民族的谦虚谨慎传统美德的影响,在建立自己在学术界身份表达自己对学术界的贡献时,表现得比较谨慎,中国学生不倾向于建立自己在学术界的身份的这种“促销性”语言策略。

64%的学生使用第一大类的“促销性”语言策略关键性促销词语的策略来吸引读者,下面分析一篇具体的摘要:

Abstract 1

Culture teaching has been given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t is still under the strong influence...

作者在文章开头使用了importance这一促销性词语来建立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旨在告诉读者这篇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来吸引读者阅读整篇文章。这一研究发现符合Hyland的发现,在软科学领域作者更多的要让读者了解到研究重要性来吸引读者。

其次,62%的学生使用给出一种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或者建议来建立文章的重要性,这是所有“促销性”语言策略第二常用的语言策略。具体分析两篇学生的摘要:

Abstract 2

… this essay will tell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English proverbs translation, then offer four kinds of English proverbs trans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ulture sectors…

在摘要2中,作者通过给出英语谚语这一具体的学术问题四种翻译的办法来吸引读者、阅读者。在摘要中使用声称科研论文研究重要性的“促销性”语言策略“学术写作完全是客观的,不带个人主观意见的,报告性质的文章,写作必须隐藏作者的看法,只是对于事实的陈述的论断(Hyland&Tse,2005)”的观点。

至于第二大类促销性语言策略,40%的学生使用了识别出某一学术研究问题,这是建立学术社团身份使用率最高的一种策略,下面分析一篇学生的摘要:

Abstract 3

…therefore how to mas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becomes very worthy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摘要3中作者指出如何在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中掌握英语阅读的能力这一重要学术课题来建立其学术社团成员身份,识别出某一学术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表明他了解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情况,这就证明他是这一学术领域研究者的一分子。

8%的学生使用了结合先前的研究的这种“促销性”语言策略来吸引读者阅读其全文,下面是一篇使用这种策略的摘要:

Abstract 4

…Analyzing this embarrassment, we gain that the translators ignore the culture sectors…

摘要4作者结合了以前的直译和意译造成翻译中的不准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忽略了文化这一因素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策略可以使读者认为作者非常熟悉翻译领域的研究,帮助作者建立其学术社团的身份,劝说读者阅读其全文。

然而采用找出以学术空白来建立其学术身份的比例只有5%,另外只有3%的学生通过表明作者熟悉某一学术领域所隐藏的文化知识来建立学术社团的身份。这两种语言策略使用率很少,其中的原因为以后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至于建立学术社团身份的这一次策略13% 的学生使用通过使用缩写、术语、引语或者其他一些Kaplan等所认定的一些表明身份这一策略来促销其论文:

Abstract 5

Then the author will introduce some software of English study and the utilization of Internet. In the end, the author states some currently existed problems and the prospects of CALL in the futur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在此篇摘要中写作者使用了缩写来“利用某一学术领域的内部知识,而不仔细解释某一缩略语的全称来说明自己非常了解某一学术领域,表明作者非常熟悉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来建立起学术身份, (Hyland, 2000)”。写作者使用缩略语来证明自己是Computer as Language Learning研究方面的内行来建立起学术身份。

结论和教学启示

本研究对于体裁的语言策略的促销性语言策略进行了研究,这不同于规范摘要写作的研究阶段,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对于摘要这一体裁的研究。这一研究识别出学生在摘要写作中最常使用的“促销性”语言策略,而且发现了学生不熟悉和使用较少的促销性语言策略,同时研究证明了使用这些促销性语言策略的摘要的确比不使用这些语言策略的摘要更能吸引读者阅读其全文。

这一研究的发现对于EAP课程有着重要的教学启示,第一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使用Hyland(2000)的这些具体的促销性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其摘要写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些“促销性”语言策略是如何吸引读者,然后在摘要中使用这些“促销性”语言策略,实现摘要的这一体裁的“促销”的交际目的,该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其他高校的EAP教学。

参考文献:

[1]Afros, E. & Schryer, C.(2009). Promotional (meta)discourse in RAs in language and literary studi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8, 58-68.

[2]Bhatia, V. K. (2006). Chapter 4 research genres in academic settings. Analys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London: Longman.

[3]Hyland, K.& Tse, P. (2005). Hooking the reader: a corpus study of evaluative that in abstract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4, 123139.

[4]Hyland, K. (2009). Academic Discourse English in a Global Context. India: Continuum.

[5]葛冬梅,杨瑞英. 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

[6]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5(2).

[7]韦吉锋.学术写作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广西大学学报,2008,30(6).

[8]姚俊.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0(31).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学术论文摘要 体裁 交际目的

研究背景

近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体裁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Swales和Bathia 为代表的Swalesian学派和以Ma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学派。Swalse学派(1990)认为“包含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可看作是一种体裁”,秦秀白(1997)认为体裁按照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程式运用语言在特定的生活中办事的实例,同时指出尽管体裁是一种分类,但是“内行人可以在体裁规定范围之内传达个人意图或交际目的(秦秀白,2000)”。Ventola(2004)认为体裁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一种工具或媒介,这些研究都表明任何一种体裁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国内的研究者(秦秀白,1997;鞠玉梅,2004;姚俊,2010)认为体裁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体裁教学法的根本宗旨之一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那么摘要的交际目的是什么? 简要地说就是吸引读者阅读文章,同时让读者接受自己的学术观点。

国内的研究者很少有人调查研究学生在摘要写作之前对摘要了解的情况。因此,本研究通过研究学生在写作之前对于摘要这一体裁的了解程度,旨在探索论文摘要写作出现问题的根源,为提高学生的摘要写作水平提供一定帮助,为体裁教学法提供一定的教学启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有两个:1.我国本科学生是否明确了解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体裁?2.我国本科学生是否知道摘要的交际目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西北政法大学200名大四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回答问题来调查本科学生对于摘要这种体裁和其交际目的的了解状况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因为问卷调查最能反映学生写作之前对于摘要的了解情况。

结果与讨论

调查发现,140名学生认为摘要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7个学生不明确摘要是否是这种体裁,53个学生认为摘要是一种独立的体裁。下面具体分析几个问卷:

问卷2中,学生回答“我不认为摘要是一种独立的体裁,因为学术论文的摘要是介于论文与论文标题之间的部分,是为论文的整体部分服务的”。还有学生回答到,“摘要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摘要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是普通的记叙文”,还有的学生认为“摘要是附属于学术论文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体裁”。从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并不认为摘要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说明学生对于学术论文摘要的了解非常少。这表明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忽视了学术论文摘要的重要性。学生不明确学术论文摘要这种体裁的性质,没有明确摘要是一种议论文的体裁,更不明确如何利用摘要这种体裁达到特定交际目的。

至于第二个研究问题,问卷调查发现150个学生不知道摘要有一定的交际目的,10个同学知道摘要有一定的交际目的但是不知道是什么,40个学生知道摘要有一定的交际目的。从问卷的回答,我发现学生对于摘要的交际目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描述论文原形和内容的描述,然而这些都没有明确回答摘要的交际目的。极少数的学生认为摘要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所探讨话题的必要,可借助外语来增强其流动性”,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提到了吸引读者的兴趣,阅读整篇论文,但是比率非常少只占问卷调查的1%。如果学生对摘要的交际目的不了解,写作中就会只是简单地概括论文的基本内容,而忽略在摘要写作中建立和读者的关系,“销售”自己的观点以及吸引读者阅读完整篇文章的交际目的,这样学生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摘要写作的水平。

综述问卷调查的发现,我国本科生对于学术论文摘要这种体裁的特点不甚了解,对于学术论文摘要的交际目的了解得少之又少,我认为这才是我国学生学术论文摘要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之一,研究发现也证明了摘要确实是一种被忽视了的研究领域(swales,1990)。

结 语

针对我国学生对于不明确摘要这种体裁和对其交际目的的模糊的现状造成了学生在摘要写作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认为我国本科学术论文课程引入体裁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体裁教学法流派之一澳大利亚学派认为题材教学因步骤可以分成是范文分析,模仿写作和独立写作三个阶段,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在澳大利亚学派提出的方法的基础上对于体裁教学提出自己一点建议:

1.明确学术论文的摘要是一种独立的体裁。在范文分析之前,明确告诉学生学术论文的摘要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而且明确摘要是一种独立体裁的原因。

2.范文分析。摘要写作之前,教师提前告诉学生写英语摘要的时候要符合一定的英文摘要的语篇规范,先分析一篇英文摘要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学习了解英文摘要的结构,因为衡量一篇英语摘要是否合格,首先要考察它是否符合英文摘要的语篇规范(姚俊,2010),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给我国的学生明确一点,让学生了解到英文的写法和汉语的写法是有区别的。

3.了解交际目的。在范文分析的时候,可以选择体现不同交际目的的摘要让学生了解学术摘要都有哪些交际目的。

4.独立写作,教师提醒学生在摘要写作中学生不一定必须遵循I-M-R-D的结构,而在于在摘要中实现其交际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根据交际目的来取舍这四个语步。

参考文献:

[1]郭萍.题材教学法与英专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教学[J].社科纵横,2007,22(7).

[2]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5(2).

[3]王征爱.宋建武. 摘要的类型及英文摘要写作中常见的问题[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 22(4):383-386.

[4]姚俊.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0,4(31).

英汉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评价理论;学术论文摘要;对比分析

1.引言

一直以来,学术论文写作是我们英语学习得一个重要环节。摘要是论文的缩影,是一篇论文的重要部分。因此,本文试图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摘要的评价资源实现形式以及分布情况,考察二者的异同,以期对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2.评价理论及其基本框架

评价系统(The Appraisal Systems) 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评价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中学和其他场所语文水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研究由Martin指导,Caroline Coffin,Rick Iedema,Henrike Korner,David Rose,Robert Vee 和Peter White 参与。这项研究是“写得得体”(Write It Right)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评价理论包括三大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三大次系统又可以次系统化。

态度系统指对文本,人类行为和现象所作出的判断。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任何句子都传递者积极和消极的评价。态度可以明确或者含蓄的表达。态度是指向文化的并与读者的意识形态相关。态度可以通过表品质的词来表达,如happy;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来表达,如like; 通过情态状语表达,如happily。态度包含三个系范畴:情感系统、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判断系统又可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鉴赏系统又可分为:反应、构成和价值。

介入系统深受Bakhtin (1981,1986)对话性和多语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讲,介入资源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说话者或作者自己介入对话中,一定程度上展示加入、承认、回应、挑战或拒绝其他作者或说话者的声音,或者对其他说话者或作者的回应做出可能的预期。介入分为对话扩展和对话紧缩。对话扩展又可次系统化为包容和归属;对话紧缩可次系统化为弃言和借言。介入可以通过情态词、言剧性表达、模糊语等来实现,如may,it is said that等。

级差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的程度的分级资源,包含语势和聚焦。语势有强势和弱势之分,聚焦有明显和模糊之分。级差可以通过一些表程度的词来实现,如 some,plausible等。

3.语料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60篇英文摘要,其中30篇摘要取自《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英语语言教学》杂志,建立语料库JAC。另外30篇摘要取自中国知网中英语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建立了语料库TAC。文章提交时间均为2011及2012年

4.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分别从三个次系统对语料进行分析:态度,介入,级差。首先对态度展开对比分析。

4.1 基于态度的对比分析

态度有明确和含蓄的表达,本论文只关注明确的态度词汇表达。二语料库都含有较多的态度资源,如例(1)中斜体部分显示。

(1)…this distinction has regarded as insignificant || (attitude: appreciation)…

在两个语料库中,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都是以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说明二者都采用较多的鉴赏资源而较少采用情感资源,这符合摘要的性质:客观性。但是,期刊摘要的鉴赏资源要远远高于学生使用鉴赏资源的数量,而判断资源较少。这说明学生更愿意采用间接的判断方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期刊作者更加灵活。摘要中,态度资源经常使用的词汇表达有effective,important等词。

4.2 基于介入的对比分析

介入资源表达的是声音的来源。介入系统包含对话扩展和对话紧缩。对话扩展包含包容和归属;对话紧缩包含宣言和弃言。首先考察对话扩展展开对比分析。

二者都采用较多的包容和归属资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3)和(4)中粗体部分显示。

(2)mothers/fathers of twins or who may || (engagement: entertain) be strangers…

期刊作者采用的包容资源要略多于学生所使用的,而归属资源则相对较少。

在对两语料库的分析中发现二者都采用的弃言资源区别不大。所以这里只针对宣言资源进行分析。二者采用的宣言资源都相对较少,比如例(3)中粗体部分显示。

(3)…hedge surely || (engagement: concur) has an effect on language.

期刊学者使用的宣称资源要远远大于学生;而学生使用的支持资源则较多。这说明,学生在表达结论时更倾向于使用支持。

4.3 基于级差的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本研究的作者发现,期刊作者和学生都采用较多的语势资源,语势中,表示数量和强度的词占多数,如例(8)和(9)中下划线部分显示。

(4)The conclusions tend to be more frequent || (graduation: force)…

在级差资源中,期刊论文作者采用的明显资源要远远大于学生,这说明期刊作者更加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吗,说服力更强。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术论文摘要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评价资源;作者主要通过态度、介入和级差来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其中,态度资源中期刊作者使用更多的鉴赏资源;介入资源中,使用更多的宣称资源;级差资源中,使用更多的明显资源。

总之,将本文所做的对比分析应用于英语论文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英语论文摘要评价资源的使用规律,以提高撰写英文论文摘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2] Martin,J. R. & White,P. R. R.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3] 鞠玉梅. (2004). 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外语教学》. (2),32-36.

上一篇:堵漏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马克思经济哲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