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范文

时间:2023-09-19 03:49:17

英汉翻译

英汉翻译篇1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著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另外,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早已在头脑里根深蒂固母语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中与汉语和汉文化相异或貌似实异的因素必然干扰和阻碍英语翻译,造成所谓的“语际负迁移”和“文化负迁移”。我们应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汉语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或语料库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并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英汉词语的语义完全对应时,就可能产生“语际正迁移”。如toshowone''''scard与“摊牌”,toturnoveranewleaf与“揭开新的一页”,“Easycome,easygo.”与“来处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与“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当英汉词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则可能导致“语际负迁移”妨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词语。如dragon(龙)在英美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凶恶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国是“吉祥、高贵”之义。如“龙风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褒义习语。如英译“望子成龙”中的龙时,如果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则会让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产生误解。因此,“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的,可意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词语英译汉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语义解释和英汉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对于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译者要从宏观上了解文化的蕴含、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且加以对比和分析。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译。

最后,在习语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总结起来不过是直译、意译、增译与注释这几种。笔者认为,翻译习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识和习语知识的积累与广泛了解;其二,对翻译之根本理念的认识,即翻译的本质与目的是什么。可以说,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会造就不同的翻译风格。很难说孰对孰错,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对应不同的时代,可以也应该在翻译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汇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多数读者对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必须本着一贯的作法,对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语都来一通注释,以达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译为罪恶之源呢?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和知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与变化,翻译理论不应也不会停滞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必须不断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观察,才能找出最适合最可行的翻译法,这也许才是翻译的正道!

英汉翻译篇2

[关键词]汉译英 技巧 句子主干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29-01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进行新题型改革。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校园、金融、儒学、政治经济学、世界遗产等方面。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要求考生把整篇英语文章全部翻译为汉语。分值由原来的5分增加至15分。难度系数有一定的提高。其实汉译英一直是学生害怕的一个练习。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对汉译英的翻译技巧作些探讨。

第一,汉语句子常按时间顺序或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排列。而英语主要按主次从属关系排列,然后在主干上添加修饰语及限定语。所以做汉译英练习时要正确判断句子间的关系。

例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If you wish good advice, consult an old man.

用连词if把原文中是隐含的假设关系给表达出来。

例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the green hills remain there, we needn’t worry about firewood.

用as long as把原文改成了一个带有条件的复合句。

第二,汉语同英语在句子的基本框架上趋于一致,句子主干都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因此,汉译英时,原文的句子主干在译文中能够保持不变。但在有些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具体地说,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所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其主语的句法功能很弱,有时不易识别,或干脆省略。而在英语中,主语的地位十分突出,是整个句子最为关键的成分。除了省略句和祈使句等例外,英语句子一般均须有主语。

例3.该厂产品的特点是工艺精湛,经久耐用。

The products of this factory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ine workmanship and durability.

将修饰原文主题或主语的定语“该厂产品”译成主语。

例4.在那些日子里,只要一提到她已故丈夫的名字,她就伤心欲哭。

In those days, even the mention of her late husband’s name would brought her to the verge of tears.

把动词“提到”转换成名词mention,用做主语。

第三,汉语特殊句式的英译。汉语中有很多只有谓语部分没有主语部分,却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的句子。因此英译过程中要增补主语或改变其句式,以确保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5.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

A person must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before he can catch up with or surpass them.

例6.楼梯上坐着一位黑头发的小女孩。

On the stairs was sitting a small dark-haired girl.

第四,对于长句或段落翻译,一定要有语篇意识。即把整个语篇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其内在连贯性。如果缺乏整体观,翻译中就只会盯住一个个孤立的句子,译出来的句子语法正确,但上下文无法串联或主次不分。

例7.生命没有寄托的人,青年时代和儿时对他格外宝贵。这种罗曼蒂克的回忆其实并不是发现了儿时的真正了不得而是感觉到中年以后的衰退。

One who lives a life without high aspiration will treasure all the more the memory of his own youth and childhood. As it is, the sentimental recollection marks his awareness of post-middle age decline rather than his discovery of anything truly remarkable in the bygone days.

例8.美丽迷人的西湖,位于市区的西面,总面积5.6 平方公里。纵贯南北的苏堤和横列东西的白堤,把全湖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湖面波光闪闪,湖边茂林修竹,景色四季宜人。

Lying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city, the charming West Lake covers a total area of 5.6 square kms. Su Causeway and Bai Causeway, the former passing through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latter from west to east, divide the lake into five sections: Outer Lake, Inner Lake, Yue Lake, West Inner Lake and Lesser South Lake. With glistening water and luxuriant trees and bamboo groves along its bank, the West Lake appears picturesque all the year round.

英汉翻译篇3

关键词:汉英翻译表达习惯

在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上,

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的字面移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英汉翻译如此,汉英翻译也是一样。

它并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而是反映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一个种族的表达习惯是长期思维习惯的结果。汉英语族的思维习惯不同,因此表达习惯也不同,这是造成中国式英语的重要原因。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句子的语法形式而忽略表达习惯。因为有些句子翻译成英语后可能完全符合语法形式,但若仔细体会,却可反映汉英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

一、汉语先叙述某件事情,再表达自己的感觉。而英语通常先说出感觉再叙事。

1、答不出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堪。

汉语表达习惯(以下简称汉):BecauseIcouldn’tanswerthisquestion,Ifeltashamed.

英语表达习惯(以下简称英):Ifeltashamedofnotbeingabletoanswerthequestion.

2、玛俐没有被邀请,所以很失望。

汉:Becauseshewasnotinvited,Marywasdisappointed.

英:Marywasdisappointedthatshewasnotinvited.

3、他这样对待我,我很生气。

汉:Thewayhetreatedmemademeangry.

英:Iwasangryatthewayhetreatedme.

二、和对于英语语族的人来说,汉语族人喜欢用动词表达自己,而英语族人注重抽象思维,常化动为静。

名词化是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1、因为有桩生意要做,所以我进城了。

汉:BecauseIhadsomebusiness,Iwenttotown.

英:Businesstookmetotown2、我们经常在家和地铁站之间来往。

汉:Weusuallywalktoorfromsubway.

英:Ourusualwalkwastoorfromthesubway.

3、参观了位于茂物的国家博物馆和植物园后,我们就结束了这次的旅程。

汉:AfterwevisitedtheNationalMuseumandtheBotanicalGardensatBogor,wecompletedourtour.

英:TheNationalMuseumandtheBotanicalGardensatBogorcompletedourvisit.

三、汉语中经常会看到无主句,而英语强调以主体为中心。因此,翻译时应添加必要的主体词。

1、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不能在英语上取得很大的进步。

Withoutgoodhabit,youcan’tmakeagreatprogressinEnglish.

2、当时几乎不可能回到那家旅馆。

Itwasimpossibletoreturntothathotelatthattime四、汉语中经常主客体交融,而英语中事物所属关系清晰。

1、这两幢楼的外表很相似。

汉:Thesetwobuildingsappearancesaresimilar.

英:Thesetwobuildingsaresimilarinappearancetoeachother.

2、孩子们的岁数从5岁到7岁不等。

汉:Thechildren’sagerangefrom5to7.

英:Thechildren’srangeinagefrom5to7.

五、汉语句式描述在前总结在后,而翻译成英语后变成总结在前,描述在后。

1、居然还有学生在考试之前踢足球,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汉:Thereweresomestudentsstillplayingfootballbeforeexam.Thisseemedincredible.英:Itseemedincrediblethatsomestudentsstillplayedfootballbeforeexam.

2、拳击尚未开始,对手就故意认输了,这还是第一次。

汉:Beforetheboutbeganthefighterwastotakeadive.

ThisWasthefirsttime.

英:Itwasthefirsttimethefighterwastakenadiveevenbeforetheboutbegan.

六、汉语的句式中,指代词通常指代前面所提到的名词,而英语句式则不然。

1、当约翰18岁的时候,他的第一本书就发表了。

汉:WhenJohnwas18,hehadhisfirstbookpublished.

英:Whenhewas18,Johnhadhisfirstbookpublished.

2、在约翰写的《健康》一书中,他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将来成功的基础。

汉:OnJohn’sbook《OnHealth》,hepointsoutthathealthisthefoundationofone’sfuturesuccess.

英:Onhisbook《OnHealth》,Johnpointsoutthathealthisthefoundationofone’sfuturesuccess.

英汉翻译篇4

关键词:词汇;语言差异;翻译学习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对比英汉语言,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

语言的差异,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

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像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

英汉词类的数量大致相等,类别也基本上是对应的。但是,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像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英语中没有单列的量词,一些起量词作用的词划归名词类。汉语中没有冠词,汉语中的数词和量词或是代词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英语冠词的作用。

在词类使用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英语多用名词而汉语多用动词。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表词达意的能力非常强,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它们由谓语动词连接,使英语语言的态势相对平稳和安静。汉语的代词、介词、连词使用的频率远低于英语,汉语造句主要依靠动词或是动词词组,从而造成了汉语的一种动态语势。

三、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上,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英汉词类的名同实异。这中“同名异质”恰恰解释了语言现实中不同形式(词类)表达相同内容(词义)的“形异实同”现象。从翻译理论上说,这就是“词类转译法”的理论基础。英语语言可以通过派生法(derivation)和转化法(conversion)等构词方法的变化引起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进而引起英语词汇词性的变化,而汉语中的汉字和词汇没有任何这样的功能。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象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所以英汉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词类转换,亦称为词类转译就成了英汉翻译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基本的翻译技巧。常见的词类转译有: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互相转译;2.名词向代词的转译;3.动词向介词的转译。词类转译法的采用可使译文既能够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能使其多样化。[例]Rocketshavefoundapplicationfortheexplorationoftheuniverse.

[译文]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英语例句中的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是在动词“apply”和“explore”后添加名词性后缀“-tion”而转变过来的。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引起了词性的变化,而汉语没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英语例句中的名词在翻译时转译成了汉语的动词。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由于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象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另外,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而汉语的动词是构成句子的主要词汇;所以,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译入语(英语)的词义加以补充、限定,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上表现为增词法。

[例]Wemustmakeacomprehensiveanalysisofaproblembeforeitcanbeproperlysolved.

[译文]我们要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

英语例句中的不定冠词“a”为英语独有,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类,所以在翻译时将其省略。

四、结束语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在具体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不能很透彻的理解诸如增词法、词类转译法等的具体理论基础,更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两种语言,确保翻译译文的准确、流畅。所以,如果能够吃透英汉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在词汇上的差异及翻译时的对策,对提高翻译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

[2]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英汉翻译篇5

关键词: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译者对两种文化熟悉的程度。而了解两种不同文化远远难于掌握两种语言,这给我们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问题在英汉成语翻译中显得尤其突出。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吕叔湘,1998:160)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的词数虽然与汉语成语不同,但是其基本特点与汉语成语类似。请看英语词典对英语成语(idiom)的解释:idiom:phraseorsentencewhosemeaningisnotclearfromthemeaningofitsindividualwordsandwhichmustbelearntasawhole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李北达,2002:734)

由于忽视成语负载的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的错误俯拾即是。以《中国日报》上的一段文章为例:

WashingtonsaiditopposesTaiwanindependence.Butithaseatenitswordswhileofferingmilitarysupporttotheisland.Washingtonalsopromisesitadherestotheone-Chinapolicyposition.Butitspromisesappearfaint,givenitsincreasinglyupgradedrelationswithTaiwan.(WuYixue,1994:6)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承认错误admitwhatonesaidwaswrong,因此这段文章的汉译为:华盛顿曾说反对。但是它在军事上主动岛,已经承认自己说错话。华盛顿也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但是如果与台湾的接触有增无减,华盛顿的承诺就显得含糊其辞。很明显,该作者把eatone’swords误解为gobackonone’sword;breakone’sword/promise“自食其言/轻诺寡信”了。

上述错误是单纯理解成语的字面含义、忽视其承载的文化所致。像国内的权威报纸《中国日报》都出现如此严重的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失误,一般的对外宣传资料就可想而知。因此,很有必要做英汉成语比较与文化翻译策略之研究。

一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一国的文化。人类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不乏其例。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朱耀先,1997:8)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瓜熟蒂落,瓜田李下,等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weather(rideout)the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因此,就产生下列成语说法的差异。

汉:挥金如土(throwmoneylikemud)

英:spendmoneylikewater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动物的喜好有所不同。汉文化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而英语文化中的dog多带褒义。例如:

汉:狗尾续貂(patchupasablecoatwithadog’stail)

英:writeadeplorablesequeltoamasterpiece(给名著写可悲的续集)

英:Loveme,lovemydog

汉:爱屋及乌

在汉英语言中,牛与horse几乎代表近似的文化概念,所以汉语成语喻体用牛,英语成语喻体用horse。

汉: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likeanoldcow)英: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工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植物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雨后春笋(springuplikebambooshootsafteraspringrain)

英:springup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

2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汉语古典成语多出自像“四书”、“五经”、《红楼梦》等之类的古典名著,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翻译这类成语,必须首先考虑历史文化的转换,不能把汉语成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比较下列成语的表达差异。

汉:骑虎难下(unabletogetoffthebackofatiger)

英:have/holdawolfbytheears(抓住狼的耳朵,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汉:胸有成竹(visualizeabambootobepainted)

英:haveacardupone’ssleeve(袖中藏牌)

3宗教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英成语翻译时应该予以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失真。

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杨宪益译)

英:Manproposes,Goddisposes.(Hawkes译)(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汉:五体投地(liedown,head,feetandhandstouchingtheground)

英:takeoffone’shattosb.(向某人脱帽致敬)

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dragon这个词。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runlikewaterandhorseslikedragons.)

英:anendlessstreamoftraffic(川流不息)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所谓直译,就是把源语(sourcelanguage)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中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1995)为了描写翻译策略而创造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张美芳,2003:2)

一般认为,直译与意译侧重语言层次的处理,而异化与归化侧重文化层次的翻译。因此,在汉英成语翻译中,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直译:ThreedespisedcobblersequalChuKo-liang(采取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

异化:Threedespised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ChuKo-liangthemastermind(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传输文化必需的内容。)

意译:drawoncollectivewisdom(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虽意思相同,但不是成语,造成文化失真。)

归化:Twoheadsarebetterthanone.(套用对等的英语成语,使译文意明、流畅,可读性强。)

1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对于英美人能够理解的中国文化,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我们采用异化策略,英美人确实能够理解其意思,例如:掩耳盗铃plugupone’searswhentakingawayastolenbell。但是,这样的英语是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成语,这与其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不如说会导致文化的失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意义,负载中国文化的汉语是地道的汉语,负载英国文化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原文: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译文:Howeasyitistoaddtosomebody’sjoy,Ioftenthink,andhowhardto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theratiowouldprobablycometoninetoone,too.Butthosewhodonothelpyouwhenyouneeditmostarenottruefriends,muchlessthosewhohityouwhenyou’redown.(潘绍中,2003:79)

我们可直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这些汉语形象,把它们分别译为addflowerstoembroidery、remembersb.withcharcoalduringasnowfall、throwstonesonapersontrappedinawell,可是,直译的汉语形象却会造成不该有的“异国情调”,误导英语读者离开对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

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也应如此。例如:Themanistheblacksheepofhisfamily.如果采用异化手法把这句话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黑色的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是何含义。因为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喻体黑羊为魔鬼的化身。如果把它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对于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英美文化应该采取归化策略,对于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如此。如果把“健壮如牛”翻译为asstrongasacow,英美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英汉成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例子不能证明汉英成语翻译也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些异化派人物提出质疑,运用反证法举出一些采用异化法从英语成语翻译成汉语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应该用异化法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确实,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Timeismoney.时间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catch(或clutch,grasp)atstraws捞一根救命稻草(急不暇择)、shedcrocodiletears掉鳄鱼眼泪(猫哭老鼠)、astick-and-carrot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软硬兼施)、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业非一日可成)、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双鸟(一箭双雕)。有些采用异化手法从英语成语翻译过来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词典。例如:pullsb’s/thechestnutsoutofthefire火中取栗(来自法语:tirerlesmarronsdufeu拉丰丹LaFontaine寓言中的用语)give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来自《圣经》)。那是因为这些英语成语所负载的文化具有共性。例如:Timeismoney.时间、金钱所负载的文化概念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某些异族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的原因,但是这样从英美“进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到中国“安家落户”的词语或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更何况不见得所有中国人已经理解和接受像“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这样的词语。

因此,笔者认为,汉英成语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注重跨文化翻译,一般应该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1采用归化法——从汉语成语到英语成语。

(1)汉英成语具有同样表达法的,不存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之区别。

良药苦口Goodmedicinetastesbittertothemouth.

(2)汉英成语表达法大同小异的,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大海捞针(lookforaneedleinavastsea)

英:l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干草堆找针)

(3)汉英成语表达法完全不同的,也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掌上明珠(apearlinthepalm)英:theappleofone’seye(眼珠)

2采用意译法——从汉语成语到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有些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找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对等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采用意译法把它们译为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再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的英译为例,我们可在英汉词典找到类似的英语成语,但是文化意义并不对等。如果随便套用,会误导英语读者离开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例如:锦上添花:gildrefinedgold在纯金上镀金(有“多此一举”之意);paintthelily:在百合花上涂上色彩(有“画蛇添足”之意);雪中送炭:helpalamedogoverastile济人之急(通常指金钱上的帮助);落井下石: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吴光华,1997:2900&1355)前两个英语成语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只有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与原文相符,因此,潘绍中没有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前两个成语,而是采用意译手法把“锦上添花”译为addtosomebody’sjoy,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必须采取意译法。如翻译“自食其言”,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gobackonone’sword。因为英语成语eat(或swallow,takeback)one’s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说错。(徐元度等,1984:1154)。再如:

“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如翻译“望子成龙”,应该采用意译法,因为我们不可指望用中国的龙文化去替代英美文化。不过,“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dragon。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的“龙盘虎踞”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dragon,因为dragon用来表示“凶险”与英美文化不冲突。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city,atigercrouching,adragoncurling,outshinesitsancientglories;Inheroictriumphheavenandearthhavebeenoverturned.(柯平,1996:47)。

2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补充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恰当运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汉语成语。

如果是翻译专门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书籍,例如:汉语成语故事、双语成语词典等,我们可采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1)采用先直译后归化的方法。例如:

覆水难收There’snorecoveringspiltwater.(lit.)What’sdonecan’tbeundone.(英语成语)(韦少成,1978:201)。

(2)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

(3)采用异化手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

(4)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XiShiisoneofthefourgreatestbeautiesinancientChina.DongShi,anuglywomanlivinginthesameperiodandplace,wasanxioustobeasbeautifulasXiShibyimitatingherblindly,butappeareduglier.)

就可读性而言,先直译后归化的译文最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其次,异化的译文再次,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最差。就介绍中国文化而言,四者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作为翻译手段并没有优劣之分,可是把它们当作翻译标准去评判某一译本时,我们常常说这个译本过度直译/异化了,或者那个译本过度意译/归化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把握好它们的度。

综上所述,造成英汉成语表达不同的是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不单是文字的转换,还有文化的交流,避免受文字的诱惑而掉入文化的陷阱。其次,以归化策略为主,尽量做到文化的对等交流,即把汉语成语译为英语成语。再次,如果没有与汉语成语对等的英语成语,或是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就只得采取意译法。汉英词典提供的相应英语成语只供参考,词典有解释的责任,没有翻译的义务。采取归化策略选择词典上的英语成语时,必须注意它们的细微区别,否则会造成文化失真。还有,在以专门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翻译中,可适当采取直译/异化策略或者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必须考虑文化的可接受性,否则,不仅达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反而会影响文化的交流。最后,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把握好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的度。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之,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熊启煦,2005:342-345)

参考文献:

[1]柯平.第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J]中国翻译,1996,(6):47

[2]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李学禧.汉英成语和常用语[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潘绍中.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讲评[J]中国翻译,2003,(6):82-85

[6]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7]韦少成.实用中文成语,英文成语,英文同义词辞典[Z]香港:实用英文出版社,1978

[8]吴光华.汉英大辞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9]徐元度等.综合英语成语词典[Z]福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0]张美芳.翻译策略透视[J]广东外语艺术学院学报,2003,(4)

[11]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7-14

[12]WuYixue.ChinaDaily[N]2004-06-11(6)

英汉翻译篇6

关键词:目的论; 一字多译; 一词多意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rmeer, Justa Holz Manttari。本学派研究的重点是文本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目的、翻译策略。其中,Hans. J Vermeer 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Hans. J Vermeer 提出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的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

那么翻译目的从何而来?这就涉及目的论的又一个重要概念——翻译纲要。这个概念的前提是“翻译通过指派任务来完成”。在一般情况下,翻译的发起人会介绍翻译的目的、译文的受众群体、使用地点和场景,并说明译文的预期功能等。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但是,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或文本类型,就取决于译者的经验与判断了。

我们在翻译前,应该做的通读全篇,把握原文背景,尽量做到翻译的“信、达、雅”,而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下面以两个例子加以说明:第一个范例是中文“老”。(老工人,老姑娘,老姨,韭菜老了,牛肉太老了,革命的老黄牛,体坛老匠),以上例举的汉语里都有一个“老”字,是不是都翻译成“old”?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时的翻译就需要对语言环境和源语要表达的情感加以揣摩和润色,于是便有了下边更加贴切的关于同一个字“老”的不同译入语。(old, unmarried, youngest, over—grown, tough, devoted, experienced)。第二个范例英文“dress”。(dress sb, dressa lesson, dress a fish, dress a wound, dressing),同一个英文词和不同的词搭配又有了不同的含义(穿衣服,教训,收拾,包扎,调料)。

“通常情况下,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目的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权衡并作出选择”。语言的学习一定是灵活的,学以致用,目的是第一原则。最后本人愿和读者一起欣赏下面节选自对外宣传中国艺术的两个翻译。1. 对于中国艺术,美国客人的兴趣在缓慢地增长。2.中国艺术要在西方获得足够的重视,也许还得等上几十年的时间。作为对外宣传资料,译文的受众群体是外国人,而作为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按原字译出“slowly”“wait”之类的词?显然这些字眼都会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开这些敏感的字眼,而用其它更积极的词来代替。(1.The Americans’ interests about Chinese Arts is small yet growing. 2. Another few decades may pass before Chinese Arts generate substantial atten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

参考文献

[1] 梅晓娟.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J].外语学刊,2008

[2] 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H].外文出版社,2007

英汉翻译篇7

关键词:叠词;英汉叠词异同;李清照词《声声慢》;翻译

一、绪论

语言都讲究声音美, 汉语为此, 英语亦然。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重叠词和重叠词组。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和谐, 会有助于意义的表达。而汉语叠词的代表作莫过于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中的十四叠字了,该词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叠词绝唱。当时李清照正经历祖国沦陷, 金石散尽, 丈夫故去等一连串打击,故而全词中弥漫的感伤绝望的氛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无一不带有感伤的色彩,尽现词人孤寂落寞、凄婉哀怨的心境。可是原词愈深刻独到, 翻译难度愈大。因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该词的三个英译本,探讨如何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二、英汉叠词格式

1.汉语的叠词格式

叠词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使用非常广泛。不管是在名词数词两次形容词副词动词都有重叠变化,汉语的重叠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重叠式,另一种是部分重叠词。

(1)完全重叠式。①AA式:花花;绿绿;冷冷;清清。②AABB式:安安静静;抽抽搭搭;吞吞吐吐;郁郁葱葱。③ABAB式:学习学习;讨论讨论;复习复习。

(2)部分重叠式。①AAB式: 水汪汪;天苍苍;绿油油;凉丝丝。②BCAA 式: 波涛滚滚;白雪皑皑;得意洋洋;风尘仆仆。③AABC式: 斤斤计较;楚楚动人;心心相印;步步为营。④ABAC式: 一举一动;尖声尖气;晃头晃脑;成双成对。

2.英语的叠词格式

英语重叠词利用不同方式的重叠构成,而音韵的重叠又各不相同。按现代词汇学的观点,英语重叠词属于次要拟声词,英语中的许多单词是双音节以上的词,可分为头韵词、尾韵词、双韵词、和同名叠词。

(1)头韵重叠词。此类重叠词是通过首字母相同的词语构成语义相关、形式对等的复合表达。如: sea- saw , ship- shape , spick- span。

(2)尾韵重叠词。此类重叠词是通过词语中辅音的更替和主要音节音韵的重叠构成,两词之间语义相关,这种类型中第一个辅音或辅音群被替换。如: bow- wow , helter- skelter, lovey- dovey , super- duper, willy- nilly等。

(3)双韵重叠词。在英语语汇中,通过元音变换或利用双韵构成重叠词,因其前辅音相同形成了双声,而其后辅音也相同,既押尾韵又押头韵。如: chitchat , coca- cola , ding- dong , flimflam, ping- pong , tip- top , wishy- washy 等。

三、李清照诗词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声声慢》是李清照运用叠词营造凄婉意境,达到的艺术“绝唱”,尤其体现在历来被人们高度称颂的十四个叠字的完美运用上。本文综合了三位翻译大家对声声慢十四叠字的译作分析,总结出三种汉语叠词的英译策略。

(1)化难为易。该翻译策略主要以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为例。汉语倾向于使用叠词以求文采,而英语则较简洁易懂。因此在翻译汉语叠词时,许多翻译大家都选择只把握整体内涵,使用简练的语言来翻译原作。许渊冲在翻译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就选择了这一种翻译方法。其译文如下: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b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许渊冲的译文增添很多原词没有的内容,寻觅的是“what I miss”, 冷清的是 “I know not what it is”凄惨的是“without cheer”。这样一来就把原词没有说明的内容显性地表现出来,使得化难为易,避繁就简。同样,许渊冲先生也采用了英语叠词中的头韵和尾韵。如每句开头都用I开头,miss 和is,drear 和cheer相呼应,在强化语义的同时增强了译文的音美及形美。

(2)化抽象为具体。汉语的很多叠词都是抽象化的概念,为了追求音律美和节律美,所以会造成词语的重复,所以,很多译者在遇到这种情况下,都采用解释的方法加以处理,使得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概念,更增加读者对内涵的理解。如翻译大家林语堂的译文便如下: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林语堂的译文摒弃了长句, 对原文叠词的处理多用单词或短句。以so 开头的词语对应原文的一组叠词,刻画了词人由于寻而无果所产生的冷清凄凉之感, 可见译者对原词内容的把握十分地道。选择以d开头的几个词语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ead读来倍感压抑。且译文的语义逐渐加深。并且成功了运用了英语叠词的头韵。使得抽象化为具体,使得译文生动形象。

(3)得“义”忘“形”。汉语叠词是集音、形、意、美为一身的特殊表现形式,不过要做到形意兼顾绝非易事。因此,很多译者在准确,完整的传达义的前提下,考虑译文在形上与原文相呼应。如果两者真的不可兼顾,译者只能避形就义,得“义”忘“形”。而王红公的译文则较好的做到了这两点,形意兼顾,其译文如下:Search. Search. Seek. Seek;Cold. Cold. Clear. Clear;Sorrow. Sorrow. Pain. Pain;我个人认为王红公的译文是最好的译文,因为他不光运用了英语的中的头韵,而且用每一个词都对应了原文中的一个词,因此,“寻寻觅觅”就变成了“Search. Search. Seek. Seek.”,“冷冷清清”则是“Cold. Cold. Clear. Clear.”,凄凄惨惨戚戚,也使用了四个英文叠词“Sorrow. Sorrow. Pain. Pain”,这样一来,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义,而且较好的兼顾了原文的形式,这种形意兼顾的译文真是不可多得。

四、结语

汉英两种语言都以其自身的语言体系选择了自己的重叠形式,创造了各自的叠词形式。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中十四叠词的译文分析,我们总结出三种翻译叠词的策略,这三种策略有利于我们把握词义,并将之用于翻译实践中,使译文更好的传递汉英语言的音美,义美,形美。

参考文献:

[1] 陈丽.关于英译诗歌中“美”的几点思考――兼及英汉对比和发挥译语优势.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骊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王凌.古典诗词中叠词的英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1.

[4] 于连江.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4.

[5] 曾宪华.汉英叠词比较初探.语言与翻译,2010.

英汉翻译篇8

【摘要】翻译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发现,母语的负迁移对学习者翻译能力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比较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母语的负迁移在词汇和句法英语翻译能力的限制,以帮助学生顺利学习以及对语言的正确使用与掌握。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汉英翻译

实证研究发现,母语是影响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Odlin(1989)在其专著Language Transfer中指出语言间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二、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三、习得时间不等。语言迁移研究必须要关注跨语言的差异和相似对习得过程的长期影响。

俞理明对中国大学生公共英语写作中的错误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能用母语干扰因素来解释的错误高达70%以上。【1】曾文华,覃江华细分了英汉句式结构差异导致的具体错误的比例。连词、介词等衔接手段的使用错误比例共占10.31%;体、数、主谓一致等方面的句法错误占 24.04%;冠词的使用错误占14.89%。【2】以上研究表明,母语负迁移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本文试着从词汇及句法方面探讨母语负迁移对学生英译汉技能的影响。

一.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一)词汇负迁移:

学习者会将某些本族语的表面形式搬到第二语言的语境之中,例如“to touch the society”及“learn/study knowledge”就是直接将汉语的搭配转换为英语的搭配形式。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汉语中的看使用很广泛,如看书,看电视,看电影,但翻译成英语是不能只用 “see”或者“look”,正确的应该是“read book,watch TV,see the film”。同样汉语中广泛使用的“做…”搭配也迁移到英语中去而导致错误的出现,如“do rice”及“do clothes”被用来表达“做饭”“做衣服”。英语中使役动词“make”构成的“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短语经常被我国英语学习者滥用,这样便容易产生单调的句式。此外,学习者在翻译时也容易受汉语的影响导致词汇冗余,如:上街买东西被翻译成“go to the shops to buy things”,正确的形式为“go shopping”。文化差异导致的负迁移也常出现在学习者的翻译中,如汉语的“挥金如土”译为英文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不是“spend money like earth”。这是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水资源丰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土地随处可见。所以学习者在做翻译的时候不能想当然,尽可能去了解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异同,从而避免错误的产生。

(二):句法负迁移

1、主语的确定

汉语是主题突出性语言,其基本句子结构为主题/述题,而英语是主语突出性语言,其基本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王满良指出汉语主语具有兼类性,而英语主语只具有名词性。汉语的可以只是个话题,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话题:名词性事物可成为话题,动词性、形容词性、数词性及表示情景事物的词语都可以成为话题。而英语的主语必须是而且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语。【3】由于上述差异,学生在做汉译英练习的过程中,句子主语的选择和确定很困难。学习者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减少翻译中的负迁移。如:

(1)培养正确的感情是及其必要的。

译:Cultivate the right emotions is indispensable.

本例中,汉语的主语是动词短语“培养正确的感情”,学习者将汉语的主语直接作为英语的主语。但英语的主语必须是名词,因此,译句应为:

Cultivating the right emotions is indispensable.

(2)正是通过倾听人们的话和观察他们的举止,我们才知道了了解社会的能力。

译:By means of listening to what people say and observing how they behave strengthened our own capacity to learn about society.

上例中,介词短语“By means of”被用做主语,不符合英语语法习惯,这是负迁移的结果,应改为:

It is by means of listening to what people say and observing how they behave that we’ve strengthened our own capacity to learn about society.

2、谓语的选择

汉语的谓语和英语的谓语差别很大。前者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用来充当谓语的成分也多种多样。名词、形容词、数次和介词短语均可直接做谓语。英语的位于则只能由动词来充当,其形式比较稳定。所以,在将汉语中的以名词、形容词、数次和介词短语作谓语的这类句子译成英语时,需要用联系动词“be”;【4】但在实际练习中,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直接将汉语的结构转换为英语的结构。如:

(3)这本书很有趣。

译:This book very interesting.

汉语句的谓语是“很有趣”,这是形容词短语,不能直接作为英语译文的谓语,应该为:

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

汉语的谓语无人称和数的变化,而英语的谓语的单、复数和人称要依据主语来定。这些差异易引发负迁移,从而导致翻译中错误的产生。如:

我是学生,他是学生和你是学生的翻译分别是:

I’m a student.He is a student.及You are a student.

3、衔接连贯

在篇章的衔接连贯方面,英语衔接手段主要包含三种:照应、省略和连接。其中连接只将任何两个语篇成分连接成一个连贯的语义单位。常见的连接成分有三种,一式位于小句内的介词,二是小句间的连词,三是小句复合体见的连接副词。【5】英语是一种重形合(hyjpotaxis)的语言,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重意合(parataxis)的语言,其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种差异常负迁移到汉译英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在翻译中较少使用连接手段,文中的主题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明显的照应。这是因为汉语主要靠语义关系进行衔接,几乎不用连接词。与此相反,有的学生在汉译英时过度使用连词,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的连用,这也是受到汉语迁移的影响。例如:

(4)说曹操,曹操到。

译文1:Speak of the devil,he appears.

译文2: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6】

许多学生由于已经习惯于汉语的流水结构,在英译汉时也不注意英语句法。英语中用逗号而不用连词连接两个句子便有语病。上例中,译文1句与句直接组合,与汉语形式一致,中间没有衔接手段,语义含蓄而不太显露;而译文2 句间结合处使用and 一词为显形的逻辑连接手段,语义转折明显透彻,更加地道。又如:

(5)我们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赞扬不仅仅是出于礼貌。

译:We praise the Chinese leadership and the people;we are not merely being polite.

汉语句子没有太多的语法限制,可以一个句子加一个句子的继续下去,也没有太多的关系连词。语篇衔接的中式英语表现形式主要在于连贯性问题上。上例中,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译者没有使用连接用词语,直接把两个单句堆在一起,将英语句子生硬地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出来。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两个小句是主从局关系,应译为:When we praise the Chinese leadershipand the people,we are not merely being polite.

4、“There be”的使用

说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过多地使用 There be 存在句,他们往往用这种句型引出新的所指对象作为后续主题,有时产生语法错误。如:

(6)有许多人参加了这个会议。

译:There were many people attended this meeting.

译文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语言学习者简单地套用汉语语法规则,忽视了两种语言在语序排列及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正确的译文应该是:Many people attended this meeting.

二、结束语

母语负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母语的负迁移会影响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努力减少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差异,让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在实践中掌握和加深对翻译技巧和方法的用。另一方面更学生需要加大知识的摄入量。多阅读些有关西方文化,地理,历史,文学,经济政治等的书籍,通过接触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培养英语思维转换。

参考文献:

[1]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曾文华,覃江华.汉英翻译中的错误与母语负迁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 王满良.英汉主语比较[J].外语教学,1999:106。

[4][5] 陈宏薇.汉语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77—183.

[6] 李 勤.从李白的《静夜思》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上一篇:社区护理学范文 下一篇:工资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