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中的浮躁现象及对策

时间:2022-10-20 04:21:30

高校管理中的浮躁现象及对策

摘 要: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模式过度地依靠外延而忽视内涵建设,承担教学科研重任的高校内部浮躁现象越来越普遍。列举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浮躁现象,分析主要成因,并提出稳定管理队伍、完善职员制度、废除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估体系和建立和谐大学文化等拒绝浮躁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管理;浮躁现象;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85-02

当前,浮躁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能承受之重。具体表现就是教育腐败、目标短视、学术道德缺失、“假、大、空”满天飞。这不仅导致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离,直接危害他们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也是我国造就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障碍。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的要素之一,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等功能的基础,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对高校的正常运行有直接的作用。行政管理的浮躁,催生了浮躁的管理制度,直接激化了高校内部矛盾,助长了高校发展、学术、科研等一系列浮躁。

一、高校行政管理浮躁的主要表现

1.高校发展浮躁

在学校定位上不顾本校实际,片面追求高层次、大发展,在急功近利、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升为学院,学院升为大学,千人大学变成万人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几何级数增长。大学盲目升级、疯狂扩招,学位点泛滥后的结果是国内遍布万人大学,公务员考场扎堆硕士、博士。一边是大学生大量积压,找不到工作而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另一边公司找不到有用的技术技能工人。所谓“政绩”的受益者只有高校领导和地方官员。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多年的苦心经营,靠政策一夜间不可能蜕变成一流大学。实际上,大量天赋各异、才华出众的学生经过大学这个熔炉锻炼出来就是规格统一、批量出产的“庸才”。

2.学术浮躁

学术研究上片面追求“短、平、快”,把量化的统计评估指标作为衡量学术成效的唯一方法,刺激了学术的浮躁。学术需要长期积累、潜心钻研,不可能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学术要创新,但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前人的学术成果。也不是“标新立异”。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淀下来的,学术的发展也只能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每年发表的论文、专著、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然单篇论文被引数只排126位[1],我国科研能力的世界排名也在后退。

3.教师浮躁

现行高校的教学管理执行“棒压”政策,科研管理走“吹捧”路线。教学不仅要备课、上课、考试、改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评估、检查,五花八门的教学事故认定等。科研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只要有项目有论文,就什么都会有,即使造假也没人追究。高校的分配体制更倾向于科研工作,科研工作量的计算远远超过教学工作量。此外,埋头教学,不去挖空心思写论文,东奔西跑拿项目,职称上不去,收入不增加。虽然,高校教师大都既搞教学又搞科研,但大部分的教师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尤其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基本上不给本科生上课,带研究生的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4.学生浮躁

浮躁的校园、浮躁的教师培养出的大学生必然是浮躁的,主要表现为:学习上不求甚解,只求考试及格,不愿意深入钻研、更畏惧开拓创新;工作上好高骛远,不愿意从事艰苦基础的工作,事事想走捷径,总梦想一夜成功;人际交流中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意识强,虚荣心强,对别人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对周围的诱惑抵御能力差、享受思想严重[2]。

二、产生浮躁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高校生存在社会中,高校管理的浮躁现象必然和历史文化、传统观念以及社会大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改革开放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以后,发现我国的物质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巨大差异时,便产生了急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心态。当一夜成名、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时,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便成了只有在文件上、会议中才能找到的文字,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部门一心想着凭借快速发展使学校发展的客观地位赢得社会人的承认和尊重,那么,走捷径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2.高校管理职能定位存在问题

由于高校管理层缺少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正确认识,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上也就缺乏十分有效的调控机制和管理手段,并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高校发展需要,因而造成了导向方面的失误,助长了浮躁情绪[3]。

目前,大部分高校管理机关的管理职能定位于“领导+服务”,领导就是制定发展规划,服务就是保证教学和科研的有序进行。然而,当前管理体制下高校管理部门的政绩和人才、项目、论文、奖项等指标“荣辱与共”。只有学校成了一流高校、教师成了著名学者,部级科研项目增多、成果署上了国际领先、论文被SCI、EI收录,管理部门才有了成绩,管理干部才有了晋升的希望。

3.管理领导自身的浮躁

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大都是从各个相互隔离的学科领域走出来的教师[4],领导则是相应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专业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凤毛麟角。学术水平并不等于领导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强并不等于管理能力强。大部分高校、尤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中上到校长、下到处长个个“双肩挑”。管理领导每天须在天上和马路上穿梭,开会、做报告、跑课题、写论文、带研究生。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很多智者穷其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情,管理、学术两座大山重压下的教师能够做出多少成绩,实在让人怀疑。

4.管理队伍缺少能动性

高校普通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不争的事实,工作待遇问题给管理教师带来了比较重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职位的限制和竞争的激烈使得他们通过职务的晋升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又成了泡影,这便扼杀了普通管理教师在本岗位上实现成功的愿望。于是,他们随时要考虑升职无望后的转岗问题,为了成功转岗,只能拼命学习、充电、读博士,提高学历,写论文、拿项目,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转到待遇较好的教辅和教师系列岗位上去。一部分教师在转岗无望后,千方百计过兼职、兼课、挣工作量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三、克服浮躁,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1.稳定管理队伍,层次化满足管理人员需要

首先,必须保障管理人员基本收入。当前,高校侧重教学科研工作,相应的校内收入和各项激励措施也向教师系列领域。行政管理人员收入和教学科、研教师差距很大。他们的收入主要因职务而异,也有部分高校实行“职称、职务双轨制”,职务低的按照技术职称来定。但由于职位有限,行政人员职务晋升十分困难,再加上工作性质的原因,专业技术职称晋级也很困难,导致管理人员收入长期得不到改善。

其次,努力畅通多样化晋升渠道。充分考虑行政人员的请求,给出薪酬和晋升空间,为行政人员设计好跑道[5]。针对职员平均晋升机会少的实际,可考虑适当增加上下级职务之间级别重叠部分,以满足职员正常晋升级别的激励需要,缩短职员级别晋升时间,使级别的晋升获得较为充分的弹性空间。在此基础上,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领导职务应享受的各种待遇和行使权力的范围,以弱化领导职务的附加权益。

最后,建立明晰的考核标准,完善全方位的考核机制。结合高校教育职员管理工作的特点,为职员合理的奖惩、升降与培训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职员应该参与本人的绩效考核,其他考核者可由其上级、同事、下级和管理服务对象组成,考核内容应根据职员的工作岗位特点,包括待人接物、工作态度、责任感、创新思维、工作实绩等方面,尽可能多角度、更全面地去评价。

2.完善职员制度

目前,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经进行了职员制度改革,并在全国高校逐步推开。虽然,在职员制度下高校管理人员不再设行政级别,薪酬待遇根据职员级别和考核成绩来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制度下高校管理部门“政府化”倾向和职员聘任中所遇到的“双肩挑”问题。但是,教育职员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建立一整套适合本校管理工作特点的管理新机制。要在高校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不像教学、科研工作那么单纯,高校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较完整的管理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队伍专业化但并不排斥高校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管理人才。

3.废除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估机制

高校浮躁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科研浮躁现象的源头却是现行的科研评估体系。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都要以特定任职期间的科研成果为依据,科技人员只能以几年为周期安排自己的科研计划。而科研出成果的平均周期为10年以上,“速度快、效率高”的科研成果只能是数量巨大,而质量低劣。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科研管理的特点和学科发展要求,制定新的指标体系。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创新、提高质量,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而不是“逼迫”科研人员早出、快出创新成果,摆脱“急功近利”的纠缠。

4.建立宽松、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

大学处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交汇点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的发展与创新需要以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研究环境为依托,科研成果,特别是原创性成果的诞生必须要有一个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只有让失败和成功都变成科研的常态,科研工作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很难在科学上有重大突破,也难以在国际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个人的成就也与其工作团队和发展环境紧密相连,个人必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才能创造社会价值。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术的繁荣,更有利于驱除浮躁,凝聚力量,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大学之大,在于其精神之大,高校之高在于其学问、品行之高。这种精神既表现为大学应始终保持一股昂扬向上、刻苦钻研、笃志求学的拼搏之气,又表现为一种纯洁、严谨、科学、务实的学术之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长远规划,不可急功近利。大学必须远离世俗的影响,去功利、戒浮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以深邃的文化、厚重的积淀闻名于世。

参考文献:

[1]徐光木.急功的制度和近利的科研[J].学习月刊,2007,(1):36-37.

[2]唐国战.论大学生浮躁与教育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5,(26):62-63.

[3]杨志红.试析高校领导干部作风的浮躁现象[J].湖南社会科学,2007(6):179-181.

[4]欧阳志远.远离喧嚣,克服浮躁—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05,21-22.

[5]朱敏.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之我见[J].闽江学院学报,2008,29(1):125-128.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有效教学 下一篇:大学生危机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