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培育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2-30 10:45:12

高校师德培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也是个体的、隐性的存在,难以具体化和标准化,容易遭到忽视。虽然党的十以来曝光的高校师德失范典型案例与功利世风、高校行政化和平庸化的教师观等社会因素、工作环境及个人素质紧密相关,但是与高校疏于师德培育并非无关。知而后行,师德培育是教师提高师德修养的起点。为此,高校应将师德培育上升为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师德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尹焞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1]教师高尚的师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培育与践行中丰富起来的。因此,关注师德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和社会意义。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在师德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的全方面[2]。下面将通过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典型案例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分析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并提出加强与完善师德培育的建议。

一、高校师德失范及表现

重视师德师风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党的十以来,针对高校出现的师德失范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九项关于高校教师队伍与师德建设的意见和规定。根据教育部公开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警示案例的性质整理、归纳后,认为目前师德失范及表现有:一是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主要包括贪污腐化、危害国家利益、发表不当和错误言论、传播引用国外媒体虚假资料图片和报道、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曲解党和国家政策。二是学术失范,诚信失守。具体表现为学风浮躁、论文造假、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三是不正当师生关系,违背职业道德。包括辱骂学生、猥亵学生、性骚扰学生及其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四是见利忘义,违规违纪。包括接受受贿、违反财经纪律、违规招生、违规培训办班、兼职走穴、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学生或家长宴请、利用教学设施或场所牟利。五是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具体为缺乏爱心、业务能力松垮、敷衍教育教学,还有部分研究生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上述各种师德失范现象,突破职业红线,践踏师道尊严,严重影响了教师群体的整体形象,成为高校教师中的害群之马。

二、高校师德失范的成因

在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师德建设的情况下,师德失范的个案仍时有发生,其实高校师德失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究其成因与功利世风、高校行政化和平庸化的教师观密切相关且互为影响。

(一)功利世风对师德的侵蚀

中国市场经济正好崛起于西方新自由主义革命倡导的全球化时代,继承于欧美国家历史血液中的金钱崇拜价值观也随全球化入侵新兴国家。披着“私有产权神圣”和“等价交换公平”华美外衣的拜金8主义对中华大地发起了猛烈而又隐蔽的冲击,并在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下最终演变为危害甚大的当代中国拜金主义思潮[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唤醒了公民的利益意识,重利轻义思想与行为悄然成风,甚至出现不少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事件和案件。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重利轻义观念的腐蚀,不可避免地侵蚀着高校教师的价值判断标准和道德评判准则,侵蚀着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冲击着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使得少数教师出现了心理失衡和价值观偏误,甚至导致行为偏差。地区差异、行业差别、学科性质导致高校教师在工作氛围、生活环境、经济待遇上存在着诸多差距。由于职业光环为部分高校教师从事社会兼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为民办高校兼课、兼职企业技术顾问或自营小型公司等。兼职带来的经济物质收益,刺激了这部分高校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偿的兼职工作中,乃至其中又有部分教师在学校中敷衍教学、懒散工作,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延误正常教学秩序和质量,更有甚者片面地用西方价值解读我国的社会现象,宣泄个人不满情绪等,影响学生正确认知我国社会。还有的高校教师缺失职业精神,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没能认真准备课程、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吸收借鉴先进教学科研成果。

(二)高校行政化对师德心理认同的破坏

受到诟病的高校行政化,并非指高校组织内外部正常的、高校运行客观需要的行政管理,而是特指高校组织内外部行政权力与行政逻辑在高校的运作、决策与管理等各方面的全面主导以及由这种行政化管理而形成的高校组织酷似行政组织的特质[4]。其实质是行政权力主导与控制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导致高校行政作风弥漫、滋生,管理习惯于行政命令指挥,教师热衷于求官逐利,缺少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的精神和风气。高校行政化带来的不良校风严重地破坏了教师师德心理认同,无疑对师德建设起到了弱化作用。首先,有的领导干部缺乏艰苦奋斗的形象。具体表现为明哲保身没有干事创业意愿,以集体决议回避个人职责,在高级技术职称(职务)评聘上与民争利,生活工作安排特殊化,遇事退缩不担当。其次,有的地方存在官本位思想。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及学院领导班子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制度等方面有较大话语权,所以相对拥有较大权力。加之高校监察机制相对薄弱,治学与治事人员重叠,致使“官本位”、等级观念、官僚意志明显,从而驱使高校教师对行政(管理)岗位趋之若鹜。再次,重科研,轻教学。大学、学科排名以科研为主,因此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教师的职称、地位及收入无一不与科研业绩密切相连,这种导向必然会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三)平庸化的教师观对高尚师德的漠视

教师观是关于教育活动和教师价值的根本问题,既有社会对教师职能的定位和要求,也有人们对于教师的态度和期望,还有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价值信念、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的深刻体认[5]。高校师德因受到功利世风、行政化作风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层面表现为缺少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或落实不到位,在教师层面则表现为教师观缺失。教师只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没有将其作为关乎人民、国家事业发展的特定的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认识。“怎么看”往往直接影响“怎么做”。虽然,高校在保障底线师德建设中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且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恪守;但是,这种底线思维决定了高校教师只能做到道德上的合格者,很难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服务”“四个统一”“三个传播”和“三个塑造”的高尚师德要求相差甚远,更难做好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培育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家国情怀的教育,培育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第一,理解、接受祖国历史文化,正确认识国家发展道路。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正确的选择,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与国家发展的大势,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宽广的视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二,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第三,勇于担当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敢于直面国家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具备引导学生在反思、讨论中分辨事实、认清主流,坚定拥护并自觉履行立德树人崇高使命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教育,形成率先垂范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不仅对你所任课的那个班的孩子是这样,而且对社会、人民、家长所托付给你的那所学校的所有学生也都是这样。而如果你担任了校长职务,便认为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才能就可取得成功,那你还是打消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6]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高校领导干部的身份主要包括学术身份和管理身份,管理身份通常也是凭借学术身份而获得的,所以高校领导干部天然具有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这种榜样与示范不是领导干部获得优越感的资本,而是党和人民对其的信赖和托付。为此,领导干部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品格,以此带领和感召教师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办学理念是办学主体理想中大学的形象,是蓝图是目标是发展方向。只有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才能切实干出成效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校建校之初不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但这一宝贵财富需要现任领导干部有效继承或赋予新的内涵。艰苦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无一不是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三)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教师自觉修德立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德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遵守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度规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把他律转为自律,再把自律升华为自觉,把有形的制度约束变为无形的自觉追求。首先,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需要综合施策,既要立足长远又要从实际出发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落实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不同群体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着力构建横向完备、纵向贯通的良好制度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将提升高校诚信,赢得教师的尊重与信任,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教师使命担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其次,坚持价值引领,提振师道尊严。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教师加强自身道德内省和个人师德修养、塑造稳定持久道德人格的基础[7]。继承创新中华优秀师道传统,讲好师德故事,激励教师自觉地维护师道尊严。最后,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师德考核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完善师德考核体系,发挥其指挥棒作用,必将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高校师德考核应确保考核制度公正合理,注重教师自我教育和道德自觉,避免师德评价与师德问责混同,做到多维度、多元主体、多种手段综合考评,重在全面了解师德状况,研究与解决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与整改。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3.

[2]李壮成.以新举措推动形成高校师德建设新常态[N].中国教育报,2020 09 21(5).

[3]韩田.当代中国“拜金主义”的根源解析:基于马克思和凡勃伦理论[J].思想政治教育,2018(5):62-66.

[4]陈金圣,钟艳君.大学用人制度的改革与大学的“去行政化”[J].教育学术月刊,2010(6):44-46,97.

[5]白冰.后现代教师观的现实追问与理论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49-156.

[6]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5.

[7]吴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N].中国教育报,2018 10 29(5).

作者:佟有才 于佳宾 艾瑞波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清风校园建设路径 下一篇: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