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德育对策思考

时间:2022-07-08 04:59:01

当前高校德育对策思考

摘要:当前高校德育呈现出实效性弱化、地位边缘化等现象,改变当前高校德育现状刻不容缓,要改变现状就要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改革创新,从强化师生德育意识、德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德育教辅团队建设等方面来推动高校德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德育;对策

高校德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保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高校德育呈现出效力弱化,地位边缘化等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外部因素是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让大学生思维转变巨大,学生思维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内部因素是高校德育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脱轨、分离以及德育实践环节的薄弱等。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让德育在高校内切实有效地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把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一是强化师生德育意识、巩固高校德育地位;二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三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角度出发,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四是强化德育师资队伍,打造精英教辅德育团队;五是树立和发挥优秀学生德育先锋模范作用。

一、强化师生德育意识、巩固高校德育地位

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良好行为习惯、拥有正确三观等复合型高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高校党委、行政应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效果。围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熏陶、社会合作”的模式来开展贯彻德育教育。所谓“学生主体”即德育的目标、手段和效果都是针对学生而言。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德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主动内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效果;“教师主导”即以德育专业教师、全体学工人员为主导,把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相结合,共同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德育专业教师是学生德育知识的授课教师,学工人员(即辅导员)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生活老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熏陶”即高校在党委、行政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从宏观战略上把握好德育教育的方向、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巩固德育教育的地位、打造德育教育精英团队、营造一个具有良好德育氛围的校园环境;“社会合作”即是补充德育实践薄弱的一个重要措施,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充分的德育知识后有一定的场地来让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成果,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相印证,完整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想结合。教师应该把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改变以为被动接受的情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引导思想为主,传授知识为辅,扮演思想上的引领者角色。在德育教育中一味地采用说课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上的误区,即学生认为德育学习是以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为主,以课本教材参考为辅,通过考试就是德育教育的目标效果,把德育教育的目标以分数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忽视了德育是改变人道德品质的目标,德育的教育也就流于形式,成了摆设。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德育的目的是什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内化德育理论知识,激发道德上的需要和认知;高校培养具有优秀品德的人才最终是要给社会提供需要,学生学习德育不是孤立的,最终是要与社会相联系的,即德育的实践环节要突出对德育理论教育的印证,德育教育是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需要,学生应充分认识到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让学生自行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到对于今后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和意义。没有理论做指导思想的德育则无目标化和指向化,没有实践印证的德育则显得空洞化和失真化。

三、从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角度出发,推进德育课程改革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为本、课程为中心、实践为着力点。所谓生活为本即德育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要来的设置,结合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创新创业、生活发展、时事要点等元素。高校德育课程的设置不能是凭空臆造,也不能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机相结合的。所以,德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让大学生感兴趣的,能主动接受并内化的。以课程为中心即课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有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要改变以往在课程中“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和学生相对立的情况,在课程教学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中共同进步;以实践为着力点即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学生学习德育不能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最终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德育实践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很多高校都是重知主义突出,忽视德育的实践,造成行知脱节,这种情况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品行脱节,表里不一。重视德育的实践不仅仅是德育学习的必须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德育实践方式上高校应该大力支持和关注高校德育坛的建设和发展、在校级层面上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辩论大赛、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关注程度较高的现状(如热心助人后反被无赖,碰瓷等现象)等等。

四、强化德育师资队伍,打造精英德育团队

从目前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德育专业课教师保障学生德育的理论知识,学工队伍教师则保障学生德育知识实践方面。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这个主导不仅仅针对课程上教师的授课,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在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改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端正的行为习惯,从而让学生以“人”为镜,把德育教育和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首先,学校党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视德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改变高校德育边缘化的现状。学校党委和行政要把高校德育团队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有针对性地开设德育教师培训课程,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开设学工队伍培训班,增强学工人员对学生管理的水平和改进引导学生品行的方式方法。对德育专业教师和学工人员的招聘要严格把关,所谓术业有专攻,德育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不是随意性、偶然性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划性和计划性,德育教育要良好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当今高校普遍存在一种重知轻德的现象,认为德育教师从事的课程教学不重要,学生学会知识才是重点,认为学生工作是谁都可以从事的,不管专业符合与否,这种错误的认知必须纠正,让德育团队在跟随高校的发展而发展,让德育教育在高校切实地发挥作用;其次,高校要建立起德育团队完整的保障体系。要建立起德育团队完整的保障体系就要把保障切实地落实到德育教师的个人生活、学习、发展上去,要多点多面全方位地覆盖。要保障德育教师的薪酬待遇,让其能够安心地在高校德育建设和发展上作出一些成效;要在德育方面针对性的大力开设科研课题,保证德育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能把自己的经验得到升华和凝练;要保障德育教师的个人发展,如个人待遇的提升,职务的晋升等等,高校德育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德育教师团队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承,所以高校要把德育教育的发展和德育教师团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五、树立和发挥优秀学生德育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德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党员、团员、学生干部队伍等在德育方面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学校中W生是主体,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例,一个学校1万人,德育教师充其量也不过80人左右,从比例上来说一个教师对应的学生远远超过了1:200的比例。课堂教学只占据了学生每天时间很小的一部分,剩余的时间之中学生是自行安排生活和学习,树立优秀学生德育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让普通学生以优秀学生的良好行为作为典型,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来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让德育外化于行从学生的角度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德育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互相配合,尤其是以辅导员老师为主。辅导员在学生的党建和团建方面要严格要求,优先发展品学兼有的学生,对入党、团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团员在考察期内要严格考察其品行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在学生入党方面要加强党课的培训和建设;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是普通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方面也要以德为先,要求学生干部首先必须品行端正,对人、事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和观念。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在德育理论教育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往往能把德育教育中外化于行的效果很好地展现出来,给广大的普通同学形成一个模范先锋榜样,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周围的同学,让众多的普通学生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逐渐地改变自身的品行和行为,向德育教育的目标逐步靠拢。

总之,高校德育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全校师生对德育的正确认识、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要回归学生的生活本源、在德育的学习上教师要以引领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德育团队的建设上党政领导要齐抓共管,高度重视、在学生中树立优秀学生德育先锋模范的作用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创新高效德育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张艳新.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8(01):1-5

[2]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9(11):85-90

[3]郑永廷.论高校德育领域与功能发展.清华大学学报[J],2001(01):10-14

[4]李大健.人性化动态化多元化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研究.中国大学教学[J],2007(11):71-74

[5]卢军霞 卢益东 刘翔.通识教育:高校德育的有效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3(04):150-154

[6]石书臣.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J],2011(08):18-21

[7]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高教探索[J]2005(06):4-8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学生工作部(处),四川 达州 635000)

上一篇:互联网视域下的伦理道德问题探究 下一篇:板蓝根种植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