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

时间:2022-10-20 08:10:41

中职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令学生打造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具备基本的力量、耐力和柔韧度等;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意志,培养互利合作的团队精神。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强烈的时代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那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呢?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这个载体,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调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教育和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具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将来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使他们把现在的体育锻炼和将来的上岗就业联系起来,在心理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例如,笔者所在校男生较多的机电工程专业部学生,普遍喜欢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那么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所喜欢项目的学时。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技术水平不一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安排几个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

应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和目标。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纵向、横向联系,既要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也应注意到与各专业的联系,处理好不同项目的教学要求,有意图地设置运动项目,选择有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身体素质练习,以便学生适应本专业工种的要求。

例如,汽修、电梯安装与维修等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增强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所以教学中宜多安排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手指、手腕、手掌、前臂等学生身体部位用力的准确性,以及腕、肘、肩等关节的灵活性。为预防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容易损伤和患职业病,体育锻炼中除了应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锻炼、提高身体机能外,还要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我处理意外损伤和采取卫生保护措施打下基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不管作为学生还是职业人,都必须要做到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敬他人、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等。对于这些,体育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如体育课的师生问好、体育器材的合理使用与回收、打扫场地卫生等环节,都渗透着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一般自律性比较差、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活泼好动、随意彰显个性的现象随处可见,在体育课堂上也往往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迟到、早退,身体不适不能运动要请假,这些都体现了对个人纪律的约束。

通过耐久跑和一些难度较高的项目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如在耐久跑中,学生往往害怕“极点”,错误地将“极点”当成极限,练习中不敢主动加以克服。往往产生不想坚持、甚至退下跑道终止练习的想法。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学生练习前给他们讲明“极点”的原理以及克服“极点”的有效方法,并用语言鼓励他们,让学生以顽强的意志跑下去,注意呼吸的节奏。让学生坚持下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健美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手脑协调配合能力,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教学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教学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制作体育器材、设计场地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提高,都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并且通过很多的实践练习,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此外,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全体学生要集合、立正、看齐等,要求学生们团结一心、步调一致、整齐划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随着时展,当前社会不仅对中职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对其身体素质、精神气质、意志品质等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中职院校在今后的办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中职体育教师,我们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术去教育和启迪学生,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