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时间:2022-10-20 05:47:47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摘要] 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与难点,心理护理技能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技能。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其基本策略,指出应该从课程体系、护理理念、教师素质、教学管理、实训实践、校园文化等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护理技能进行培养。

[关键词] 高职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29-03

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成为当前各界所公认的最佳模式。整体护理模式认为,健康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的完整结合,并明确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与难点,它贯穿于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全过程,也是该模式优于其他模式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就应围绕心理护理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目前,综合医院临床心理护理整体水平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心理护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2],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满足各级医院以及社区服务机构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各级医院、社区服务机构要想提供高水平整体护理的服务,具备高素质的具有优秀心理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必须从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抓起。

1 心理护理技能的内涵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影响或改变其不良心理状态或行为,在帮助服务对象提高适应与应对能力的同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心理护理技能是指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评估能力、心理援助能力等。

2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心理护理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社会发展、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现代护理模式得以推广的需要

当前,学院护理教育以及医院护理理念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很大,致使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现代护理理念的教育与临床护理事件得不到有效的开展,通过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让学生把最先进的护理模式带到各临床实践单位,是现代护理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2.2 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护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护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这是一条护理专业学生成长、发展为一名优秀护士的有效途径。

2.3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胜任护士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质量要求为标准,坚持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还不尽合理,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学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加强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2.4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因而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适应人民生活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护理工作者,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特别是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的核心。护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护理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有效应对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心理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5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中国已加入WTO,将促进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而加快护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国际护理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中国护理教育已经认识到培养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重要性,只是在认识水平上还需要提高,具体的实施也有待加强。强化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内外护理教育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护理人才的输出。

3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因素

3.1 学生因素

①学生整体素质不如以前:高等院校扩招后,录取分数线自然下降,特别是专科录取分数线,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届不如一届。入学之后,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计划性。整体上来看,虽然高职生已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观、组织纪律观念及法制观念,但是部分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较差,与老师、同学、医护人员之间协调、适应能力不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差,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多,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②学生缺乏专业认识: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专业认知,尤其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心理护理技能的重要性。郭捍华等[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意愿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针对“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一问题,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由此可见,护理专业学生没有更深入认识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③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大多数学生对将来的职业缺乏认识,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郭捍华等[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76.7%、10.2%和2.3%的同学分别选择“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有55.6%、9.2%和5.4%的同学分别选择“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

3.2 教师因素

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人生的理解,教师的师德、教育修养、教学技能、专业基础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学习,尤其是任课教师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目前,许多任课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楚所授课程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讲课时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3.3 教学管理因素

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做的不是太好:①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统一的、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②教师业务进修、临床实践等制度不健全,也缺乏对业务不太成熟教师的再培训;③对学生在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还有欠缺,对完不成见习和实习任务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处罚,致使学生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流于形式;③考试制度还需再完善、再全面。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护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4 临床实习环境因素

临床实习是护理学生步入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实习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进行有效转变,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临床实习单位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实习生的成长与发展,如医院的护理理念、护士管理制度、护士地位等。

4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途径

4.1 构建护理专业学生以心理护理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专业特点,逐步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形成稳定的专业技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现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必须设置《心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必修课,同时,增加一定额度的实训实践课,并设置《人际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礼仪》、《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为必修课。

4.2 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更新以有助于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情景式教学,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有患者、患者家属、导诊护士、门诊医生、住院部护士、病房责任护士、护士长等),例如,让学生扮演护理人员,体验作为护士面对患者时该如何进行心理护理,或者扮演患者,体验作为一位患者有何种心理需求,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例如,每学期举办1~2次心理护理技能大赛,前3名同学可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加分并记录,在评优评先上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4.3 强化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教育理念

护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调意识、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真正地把专业、照护、应用科学与服务对象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具备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科研等各方面能力。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强化心理护理理念,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专业认识,在学习中把握好方向,掌握心理护理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

4.4 提高护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人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握着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正确的发挥,因此,注重护理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造就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在职进修、培训、到医院实践学习等,强化教师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教育理念,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4.5 强化实训实践活动

张惠萍[4]认为护生的学习包括在校学习、临床实习两部分,它们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教育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护理人才的培养。实训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要想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训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强化,首先是增加实训课时数,并在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实训活动;其次,利用寒暑假为学生创造去临床岗位锻炼的机会,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继续重视实习,把实习当做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

4.6 打造有利于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校园文化

对于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教育固然重要,课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营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展开,是学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启迪的主要形式。因此,首先应加强学校环境治理,对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创造文明、整洁、优美、有序和心理护理相关的育人环境;其次,应加强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内的醒目地方悬挂校训、校徽,张贴护理专业领域内著名科学家、学者画像和求知成长的名言警句及文明用语,设置反映心理护理特色、有教育意义的纪念碑、纪念亭和名人雕塑等人文景观;最后,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宿风、校规、校纪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文明程度,为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提高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氛围。

护理人才是 21世纪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之一,提高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培养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护理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8]。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亟需加强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实习单位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仁清.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2):87-88.

[2] 张玉芳,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9-181.

[3] 郭捍华,李殿双,孙建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涯发展困惑问题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160-162.

[4] 张惠萍.护生素质教育环节浅议[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66-68.

[5] 方敏.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6(2):74-75.

[6] 任伟,喻志坚.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资讯,2009,3(2):183-184.

[7] 赵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5,2l(l3):1771-1772.

[8] 黄小华,李晓琼.临床带教中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探讨[J].2006,9(1):96-97.

(收稿日期:2013-04-23 本文编辑:袁 成)

上一篇: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下一篇:我院妇科2009~前11位病种及费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