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时间:2022-10-20 01:14:34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摘要】控制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局限性及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致使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对现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存在问题的成因加以探析,提出了企业加强完善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完善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发展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确保企业战略的实施,并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程序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企业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活动的自律系统。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不到位,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连续、不断改进和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实施由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实施的,它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各项业务和各项环节,它的有效实施必须要依靠一套授权合理、责任明确、程序清晰的控制制度,并通过制度被所有员工理解接受并有效地执行。

在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等四个阶段,其中以1992 年美国COSO 委员会出版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为标志。目前,内部控制已发展到了整体框架阶段,它的概念已超越会计和审计的范畴而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进入到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成熟阶段。

(二)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

企业通过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并公布相关信息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公信度,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的防范能力,实现发展企业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满足外部监管的需求,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外部监管和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具有核心的竞争力,必须抓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以及合理规避和利用风险的重要基石,更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现实企业中,许多企业内部控制薄弱虽然很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内部控制环境方面。控制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企业的环境中人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而我国企业在人员素质的环节上就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管理层、董事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员工职业道德、胜任能力的缺乏;其次,企业内部责权划分不明确,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决策人职能越权,出现了高管成了制度的破坏者的现象,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另外企业内部控制还普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

(二)风险评估方面。风险评估包括了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到风险评估和应对整个过程,意味着分析和辨认实现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风险评估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然而,大多数企业一般只注重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对其他的风险不予关注或重视,从而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三)控制活动方面。控制活动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实现有效的控制。控制活动旨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活动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主要方面。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的控制活动情况来看,企业内部一人兼任数职,控制失效、没有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信息与沟通旨在取得及时、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内部控制提供条件。企业中内部信息沟通不通畅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种种原因各部门统计的数据、搜集的信息来源口径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处理信息来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

(五)监督方面。许多企业没有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监督机制体系,监督内容不具体、不详尽,监督工作难以有效发挥其职能。监督者对所发现的问题没有处置权,监督乏力,缺乏权威性。许多企业监督流于形式,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失实,又不愿意接受外部的指导和监督,使得监督效力弱化。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与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有关。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管理人员舞弊控制性方面存在局限

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是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会自身素质以及可能会出现和营私舞弊的可能性,使内部控制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二)对于串通舞弊的控制效果方面存在局限

不相容职责的恰当分离可以有效的控制违规行为,但是一旦有关不相容职责人员串通舞弊,内部控制必将出现一定的失效性。

(三)对于人为因素影响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

内控效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执行人员的实际运作,由于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信息的沟通顺畅与否都会导致内控效率的低下。

(四)对于内部控制成本方面也存在这局限性

企业在实施内控过程中,必然会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原则,如果内控的成本过高,企业内控就会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便削弱了内控效能的充分发挥。而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成本也就越高,在考虑内部控制成本问题时,企业内控通常会犯“近视眼”病,只顾当前成本的高低,而不顾及未来风险的大小,只顾了眼前利益,丧失了长远利益和潜在风险的防范。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到企业内部控制领域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防范舞弊和减少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就如何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内控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法律环境等。影响内控环境的具体因素主要是“人”的因素,无论从公司的治理角度,还是从构建我国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层面出发,均对完善其内控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体系

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遏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机构应使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目标保持一致。要想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关键还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设立职能机构以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当然,企业应根据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来进行职责的分解,要使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相互制衡,使企业内各部门相互协调、目标一致,以便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转效率和效果。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然会无形中影响内部控制的效能。企业应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逐步使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相结合,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良好的企业氛围来引导员工正确履行责任,使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以发挥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强人力资源政策建设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在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还能保证企业有关执行政策的人员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包括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薪酬、考核、晋升和奖励,关键岗位的轮换以及离岗的限制和规定内容等等。显然,没有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做后盾,内控的有效实施难以实现。

4.注重法律环境建设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并充分意识到法律风险的存在和有效控制对企业的严重影响性。企业应加强法制教育,结合工作实际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并尽可能地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制度,以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二)增强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树立全员重视内控观念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企业管理者若没有起到带头作用,自己本身并不按照制度执行,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只是用来控制基层人员的,使得领导成了内控制度的破坏者,使得内控制度执行无力。除了管理层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外,还必须要树立全员重视和参与内部控制的观念,好的制度要有好的领导,更应该有好的执行力的员工,只有企业全员参与内控的建设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建立一套完善、适合的内控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都需要法律规范的引导。但仅借助外部力量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责任机制,加大企业相关违规成本,以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制约惩罚作用。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并专门作了有关讲解,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这对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作了全面、详细的规范,对企业而言内部控制体系架构必须建立。所以,建立一套完善、适合的内控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必须结合自有的经济状况和自身环境状况,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切忌脱离企业实际和经营目标,生搬硬套。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实施环节中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变具体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发挥其效能。

(四)充分发挥内外部的监督机制作用

现实中,有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执行力普遍较差,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企业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在人员方面,提高员工的素质的同时,要责、权、利三者相挂钩来提高制度执行的效力。要通过制度来约束人,要建立良好的奖惩激励制度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制度方面,要接受相关政府监督部门、社会监督部门和企业内部自身相关部门的监督,并主动接受企业内外各个方面的监督。只有这样,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建立和健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机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应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而展开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和监控等八个方面进行全面风险的管理。针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进行防范,按一定的量化方法来对风险进行大小排序,分析不同应对方法的风险类别,进而帮助企业识别其面临的关键风险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企业应重点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对重大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设立风险控制点,实施有效的控制,使企业建立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动态和连续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要随时自检,随时完善,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崔文英.试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9(5).

[3]黄莉娟,杨得正.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借鉴于启示[J].商业会计,2009(6).

[4]王民治,徐良金.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报,2009(5).

[5]王凤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论坛,2009(10).

[6]杨有红,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J].会计研究,2011(3).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河南省上市公司融资模式及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研究”(编号:112400450251)的阶段性成果;航空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航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编号:2011ZG55022)的阶和河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提升竞争中的河南企业软实力研究”(编号:11240045025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俊霞(1972―),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和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浅析项目融资模式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风险管理模型及其对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