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时间:2022-10-19 11:35:13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1 当前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是具体教学实践的指导(王正胜,2011:84)。课程设置反映了专业的核心内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1.1 英语专业人文课程的缩减

复合型人才培养由于涉及到英语和相关专业两个学科的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来说,课时有限。由于这个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就需要进行取舍。通常众多高校选择保证英语技能课的课时,以便能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对相关专业学科确保一定的授课量,以此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传授,从而在英语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这两个方面达到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语言文学文化等英语专业人文课程由于与复合型人才的应用能力没有很直接显性的联系,通常其课程的多样性受到控制,课程授课量也被缩减。部分认识有偏差的理工科院校随意减少甚至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人文性是英语专业的学科本质属性和内涵,人文课程的缩减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饱受质疑,以至于近年来在英语专业教育界“人文回归”的热潮不减。

1.2 英语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缺乏有机衔接

在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讨论和研究中,关注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双语专业课程的建设和使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培养上,对于英语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鲜有提及。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肯定和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在如何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方面却欠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众多院校的做法就是将两个学科的课程进行叠加,生硬地拼凑在一起,出现课程体系的“两张皮”,造成两种局面。一种是两个学科的课程不作过多取舍直接纳入复合课程体系,学生课程任务繁重,疲于应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难以保障;一种是在一定课时量的限制之下,对课程进行大幅削减,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两个学科知识体系都无法系统地进行了解和学习,不能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本功,为后续的学业和工作以及学术研究埋下隐患。

除了在课程整体总量和两个专业学科的课程均衡上存在问题,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衔接的系统性也存在疑点,给实践的教学造成了很多困惑和困难。一种情况是,在完成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后,直接开设全英文讲授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跨度过大,学生学习难度高,上课效果不佳;另一种情况是,相关专业教师用汉语授课,把英语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的情况就完全违背了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和培养的意义。复合是需要知识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如果只是这样两门课程的拼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1.3 英语技能课和相关专业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尽管对英语技能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确保了相对较充分的授课量,但实证调查的结果表明,这样的课程安排并没有成为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在对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应增加新的内容,课程的侧重点、目的性应更明确,课内课外的任务应明确,教学效率需提高,急需改革(付红霞、郝玫,2008)。反映了英语技能教学的老问题:高成本、低效率。相关专业课程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核心所在,但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却表明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处于困境,同时教学效果不佳。调查显示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就是相关专业知识课,其内容、深度、广度、系统性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付红霞、郝玫,2008)。

2 构建科学系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对于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认为需要加强技能训练,通过更多课程的开设和更多学时的投入来解决问题;有的建议相关专业通过双学位或辅修形式来解决。不少主流学者们主张“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完全可以通过辅修、副修或第二学位的办法来解决(何其莘,2008:432)。”粗略看来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折中方案,但这样的方式只是相当于完成了课程的相加和复合,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学科课程不但需要交叉,还要进行融合和渗透。辅修开设的课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是否一致?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相似?这些都是需要给出确切答案的重要问题,否则其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

合理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为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作为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其本质学科内涵除了语言的工具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文性;第二,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学习者认知规律。语言的学习如果不能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语言能力不可能进一步提升;第三,英语语言能力的科学界定。英语根据语言使用域的不同,能力要求也随之而变化,所以要对英语能力准确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第四,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原则。《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复合的解释为:“复合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大纲》,2002)。”这也是对英语学科课程与相关专业学科课程如何进行有机衔接的指导原则。本文以这些原则为基础,针对当前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出改革建议。

2.1 运用内容依托教学法,实现课程融合

在对国内外英语教学专家的调查统计发现,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起来(蔡基刚,2011:35)。这种共识的理论支撑即是当前外语学界备受推崇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法。CBI理论的核心是外语学习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语言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人际交流基本技能”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目前的英语专业新生在人际交流语言能力上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如果仍然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低层次的语言技能训练上,则不能满足其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语言能力自然就较难提升到高层阶段,这就能很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英语技能课程一直存在耗时低效的问题,就其原因是技能课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也就不能提升到较高的层面。

因此,在课程设置优化中,迫切需要对英语技能课程进行改革。一方面大幅减少英语技能训练的课程,一方面大胆运用当今西方广泛实施的内容依托教学法,将语言技能的提升和英语专业课程结合起来,通过语言文学文化等英语学科人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接触大量真实的英语语言材料,为习得语言提供语境,更有效地习得语言。学科知识对认知能力形成挑战,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思辨能力的提高,让语言能力能提升到“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的层面。与此同时,课程的融合可以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为开设更多系统的英语学科人文知识课程提供了空间,这样也充分确保了英语人文性的凸显,英语专业本质属性的主导地位。

2.2 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有效衔接英语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

一定的社会背景赋予了英语专业不同的学科内涵。作为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英语能力主要体现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上,对英语教学的定位应是比较明确的ESP。那么英语教学的内容不仅停留在一般用途英语基础训练上,还应该涵盖专门用途英语的传授。总体来说,教学包括一般基础英语、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三个层面。这是从英语能力发展的规律出发来有序定位的,在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明确了学术英语的定位,前后有承接,程序明晰。前一个层面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为后一个层面英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课程设置是学科目标定位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也要依据这三个层面来设定。

当前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对学术英语这个层面进行考虑,英语专业学生与一定专业领域相关的学术英语能力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所以专业英语的教学较难正常有序开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英语专业学生在完成了基础阶段的英语技能课程后,仍然不能进行有效的专业英语文献阅读或接受全英文专业讲课,导致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难以适应。

因此,优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在英语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中,要明确学术英语的承接作用,增设相关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课程体系的“两张皮”局面,让学生依靠合理有序的课程安排来有目标地逐步提高英语能力,为顺利进入英语专业教学打好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3 结语

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建立在理据充分的原则之上,要兼顾到英语学科的人文性、遵循语言学习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明确英语能力的定位以及课程的交叉、融合和渗透,这样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真正有效地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学生才能在合理的课程设置中接受良好的学科教育。

上一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下一篇: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