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时间:2022-10-03 04:16:25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张,专业覆盖面不断延展,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优势使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决定作用,应当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性质与特点的高职课程开发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综合,或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因此,讨论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命和特征等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1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分析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使命

社会上通俗的“蓝领、白领、灰领、银领、金领”之说,形象地说明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我国高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使高等教育发展更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要求更加明确、更加迫切的产物,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的历史需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应当更加明确、更加自觉地以培养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都较高的新型劳动者为己任。这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感不因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波动而动摇。

1.2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分析

一是“育”。高等职业教育本质是“育人”的事业。高等职业教育,不能视学生为物化的生产力。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竞争力,不仅仅在于毕业后马上能就业,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体现于企业普遍看重的责任感、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综合素质。

二是“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事业。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职业院校办学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有着明确的期望,具体体现在期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高技能,能在基层的一线岗位上服务,能够服务区域经济。

三是“高”。职业技术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高职的“高”不应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划上等号,但是这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样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一系列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在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上不能体现高端,是无法为社会服务的。

2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

基于以上对高职教育的内涵分析,我们认为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并据此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国外应用较广泛的职教课程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CBT、加拿大的CBE― DACUM 教学模式等,对我国的职教课程改革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借鉴国内外职教成熟的课程模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了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阶段模块课程模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课程模式等,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较好地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状况。这些课程结构体系注重了体现职业定向性、与生产的直接相关性和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提高的兼容性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①但是,对于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课程形态。基于动态的职业发展观界定了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应从纵横两个维度分析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见图1)。②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须的能力,是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与纯粹的专业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内化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或说关键能力的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时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因此,综合职业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又称为关键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其高不在理论知识的多少,而是高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③

这种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诠释全面的反映了“育人”、“职业”和“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应该作为我们在高职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核心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高水平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包括高职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质水平、社会理论水平等。一个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强的劳动者,会理解和认同群体目标,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有探索热情,并学会学习,这些能力对他的职业行为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2.2 职业特征突出的专业核心课程

应对一个职业领域范围内可能的工作岗位进行提炼分析,提出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有关原理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工作是一个“技术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在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应当注重涵盖职业任务的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工具设备的性质甚至环境保护等工作过程知识,以及职业态度(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认同等)的养成。

2.3 考虑学生充分发展潜能的拓展课程

现代社会具有多样化的趋势,知识、职业的更新经常发生,因此教育的综合化趋势也应加强。拓展课程可以包括专业拓展和综合拓展。专业拓展课程可以针对行业内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综合拓展可以通过讲座、选修课等课程形式,支持学生自主选择,文理兼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促使他们形成优秀的学习能力,以利于他们实现未来的更大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为了改变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所形成的被动学习思维惯性,前期可以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给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文和专业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方法,同时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继而引入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当前的“职业性”问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前期通识课程的成果,围绕综合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培养。在中后期教育中,可以采用多种课程形式的拓展课程,如讲座、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让学生主动关注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特别要关注重点、热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了解这些领域内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体验和生产一线环节提出的新思路、新要求,使学生体验策略性工作与具体实践操作的结合,实现“高等性”,并为未来可能的“职业性”奠定基础,甚至实现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归根结底由社会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来决定。脱离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只能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课程开发的途径必须是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本文主要探讨课程体系的问题,只是课程开发的第一层次。对于具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展现形式,许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做出了贡献。④后续的课程开发还涉及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考核方式等。无论是哪个层次的课程开发,其宗旨都应是把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 下一篇: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