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学生如何走出“心理贫困”

时间:2022-10-19 11:35:05

高职贫困学生如何走出“心理贫困”

摘要:探讨了高职贫困学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高职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旨在帮助高职贫困学生走出“心理贫困”。

关键词:高职贫困学生;心理贫困;心理问题

当前,高职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已经采取了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办法,并在最近相继出台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措施,下大力气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已收到明显效果。但必须指出,全社会在关注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同时,大多数人都把贫困等同于经济贫困,并为之作了大量工作,而忽视了贫困大学生当中已经滋生的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大学生心理解困提供帮助。

一、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分析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否定的情感体验。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易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女生的比例比男生略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心理比本科生重,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为明显。表现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悲观失望、郁郁寡欢、离群索居、遇事避让、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2.过度自尊

一些高职贫困生由于经济地位较低,消费水平有限,心理负荷较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之中,敏感多疑,过度关注别人的言行举止和态度,时刻担心被轻视甚至误解别人的善意;自卑容易滋生过度自尊,把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极力回避,拒绝和排斥同学、老师的真心关心与帮助,致使正常的人际关系紧张化。

3.抑郁和焦虑

由于经济拮据的困扰,尤其是那些因家庭突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导致的贫困生,除了对个人上学费用和家庭生活状况的担忧外,还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焦虑和郁郁寡欢的不良心理状态之中,并且缺乏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形成抑郁心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无论大事小事都表现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行为拘谨,缺乏主见。

4.攻击和冷漠

有的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自卑或者过度自尊,全方位封闭自己,脱离集体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攻击心理和冷漠心理。攻击是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引起内心的愤懑或不平,从而表现出种种敌意行为,犹如一个刺猬难以靠近,其攻击方向可能是自身,如实施自责、自伤行为,还可能是他人和社会,认为社会、学校、老师和他人对自己不公平,因此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都不满意,反感社会形势,过分扩大社会的阴暗面,抵触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表现出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漠不关心甚至敌意,对任何事物都缺乏热情,得过且过,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导致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1.教育资源的缺乏

大多数贫困学生来自于相对落后的农村,较之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普遍滞后。许多地方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音、体、美等课程都不能充分开展,有的学校为了谋求高升学率,甚至停开此类课程;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也较差,有的贫困学生升入大学后连打字等最基础的电脑操作都无法独立完成,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2.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压力

每一位新生出入校园,都需要一个生活环境上的调整和适应过程。而对于多数贫困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于农村,对于大学生活、城市的现代化环境、生活习惯的接受和适应,不仅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面对这种新旧环境的落差,使得贫困学生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挖掘和培养,而这种培养目标将贫困生置于极为不利的位置。除了学习成绩,在知识面、交际能力、兴趣特长上贫困生与其他同学存在明显差距,压力也随之产生。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和缓解这种压力,就会陷入自卑、自我封闭,甚至自暴自弃、偏激厌世,严重影响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3.贫困生自身的特征和素质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贫困生自身的特征和素质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很多贫困学生不能理性对待自己的家庭背景,不把贫困当成是一种人生的磨难,而把贫困当成丢人和耻辱的事,当成是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有的把学校、社会或他人的帮助看作是对他的一种同情、怜悯;还有的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看到同宿舍其他同学的穿着打扮、生活用品要比自己好时,常常感到低人一等,情绪十分低落形成自卑心理,不能正确地面对和缓解压力,最终势必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产生。

三、帮助高职学生走出“心理贫困”的措施

1.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要解决心理问题,前提是要对他们提供实际的经济帮助,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对于贫困生来说,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贫困的影响。因此,必要的物质资助是不可少的,这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在物质资助方面,一是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二是多为贫困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鼓励和帮助特困学生,使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勤工助学活动,不仅能缓解贫困生实际经济困难,而且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报酬,心理上得到平衡,自尊心得到维护,能重新审视社会和生活,能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热情。

2.提高贫困生自身素质

鼓励贫困生学好本领,正确对待困难,自强不息。作为在校大学生,学好专业本领是最重要的。这不仅是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重要基础,更是为人民服务、回报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作为贫困生,平时得到的帮助和温暖远远多于其他学生,因此,要学好知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3.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贫困生的健康人格。从贫困生心理特点出发,通过心理健康教学、讲座、培训等形式,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悦纳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合作、真诚、责任感等。

4.提高贫困高职学生的自我解困能力

自我解困能力是指贫困生意识到自身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社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时,充分认识、分析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运用各种技能,积极获取和调动自身基本需求的能力。贫困生本身要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快乐求知,勤劳治贫,抛弃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自尊”,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在商业银行助学贷款日益扩展的今天,贫困生要及时抓住这一有利于完成学业的大好时机,敢于借债,用于投资,完成人生历程中的关键转变。深入研究高职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青年的和谐成长的问题。应当发挥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力量,共同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史马力.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安康师专

学报,2004,(2).

[2] 李景玉.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析[J].教书

育人,2005,(4).

上一篇:设计业的职责 下一篇:三维设计软件应用于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提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