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内容·表达

时间:2022-10-19 10:18:45

兴趣·内容·表达

学生愁写作,教师愁指导,这是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愁写作,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兴趣,不喜欢写;二是没有内容,不知道写什么;三是不会表达,不知道怎么写。只要教师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就一定能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激发写作兴趣——“有话想写”

课程标准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学生写作最初的动力,也是永久的动力。如果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积聚在心,并萌生自我表达或与人交流的欲望,如朱自清所说“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写作活动就可能发生了。现实中,学生写作往往不是为了自我表达或与人交流,只是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为了考试时获得高分。这样的写作不能让学生自由倾诉,也不能与他人分享其中的快乐,学生哪有兴趣可言呢?

为此,课程标准定位于“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作内容和形式要求都很宽泛和开放,没有什么限制和束缚,想写给谁就写给谁,有什么写什么,什么都可以写,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可以成文,也可以不成文;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大论,甚至可以配上几幅插图。由于不拘一格,学生不必迎合教师的喜好,不必揣摩评分的标准,“我手写我心”,能够尽情享受写作的自由和快乐,这也有助于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对于单元作文教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写这篇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还是为了与人交流,还是兼而有之?如果是与人交流,那么对方是谁?你与他交流什么?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习作,是一篇看图作文,要求:根据上面的图片报道,进行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由于可供选择的要素太多,学生会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教师不妨预设几个小问题:故事中有哪些角色?(鸭妈妈、落水的小鸭子、巡警、行人、司机等)你愿意做哪个角色?你想写给谁看?是同学朋友,是老师父母,是温哥华市长,是环保人士,还是捕猎者?你想告诉他什么?是歌颂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宣传环保,是表达自己的感动,还是规劝那些捕猎者?学生有了明确的指向和目的,自然就有了写作的动力。

二、生成写作内容——“有话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有了兴趣,但没有内容可写或作文内容空洞无物,很多时候是缘于缺乏生活。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创造素材,如创设情境、动手操作、饰演小品、观察图片等,以弥补学生生活的不足,效果的确不错。这些做法,有时候也没有多少效果,学生看过了,听过了,经历过了,还是写不出来。原因何在?生活本身有时候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内容,写作毕竟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体现出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熟知“胸有成竹”的故事,文与可之所以振笔直遂,一气呵成,不仅因为他对竹子非常熟悉,关键是他有着深刻的体验,才能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很多时候,学生虽然拥有大量的生活素材,但是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切身感受。他们看到了山,只觉得它很高;看到了海,只觉得它很大;看到了花,只是觉得它很美;参加了活动,只觉得很有趣。这样的生活即便丰富多彩、其乐融融,因为没有个人体验的参与或者体验过于肤浅,写作时依然会感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所以,在丰富生活的基础上,关键是引导学生获取、加深个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心理认同感。第一,回忆再现过去的生活。教师运用音乐视频、述说交流、模拟情境等手段,帮助学生把“曾经的生活”具体化、细节化、条理化,或者将过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生活再次呈现出来,引导他们谈谈此时彼时的感悟、启示或想法。在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写作内容就从心间自然地流淌出来了。第二,亲密接触当下的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实地观察、参观、调查、访谈等,获取直接的生活体验。如写一种水果,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实物的大小、形状和颜色,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再与别的水果作对比。之后,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深化体验。第三,适时进行读写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切入点”,采取仿写、改写、续写、补白、诗配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以弥补他们生活阅历的不足。如《黄山奇石》一文,学习了“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后,让学生想象“天狗望月”的模样;学习了《桃花心木》一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生活中,你曾经遇到哪些“不确定”?你是如何面对它的?你从中感悟到什么?第四,拓展延伸阅读的视野。倡导鼓励学生课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并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如专题阅读、辩论会、读书交流会、表演剧本等,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

三、学习语言表达——“有话会写”

写作就是将心中的事物、信息、情感、思想等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语言,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语言表达,即掌握与写作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而且能够综合地、灵活地加以运用。试想一下,学生不会遣词造句,没有文体思维,不懂布局谋篇,又怎能实现“从意到文”的转换呢?关于语言表达,每个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比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新鲜的词语”;“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真情实感”,“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等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遣词造句。遣词造句是学生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的“童子功”。从识字、写话开始,教师就要扎扎实实地开展词句训练,如正确规范地书写词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事物、景物,感受词语的形象、感彩和意蕴,并通过扩词、词语搭配、连词成句等形式,加深理解,丰富积累;感受不同句型、句式的不同语气和语意,而且能够在不同语境中熟练运用;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另外,标点符号也不可忽视,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文必加点”;二要让学生了解常用标点的一般用法;三要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标点,如,“你是英雄。”“你是英雄!”“你是英雄?”这三个句子的标点不同,语气不同,语意也不同。

(二)文体思维。叶圣陶在《文体》中指出:“写作文字,因所写的材料要与写作的标的不同,就有体制的不同。”“淡化文体”有一定道理,但不等于不要文体,不等于不要了解常见文体的特点,不等于不要学写不同文体的作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它的语言特色,理清它的结构和脉络,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如记叙文中的叙述、描写、抒情方式,语言的生动、形象;说明文中的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语言的通俗、准确;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语言的简洁、严密……写作时,注意引导学生借鉴和尝试运用。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写作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组课文的写作特点,可以以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为例,谈谈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如,《桃花心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阐明人生哲理;《顶碗少年》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突出作者从顶碗少年演出中受到的启示。

(三)布局谋篇。写作最终要以“篇”的形式呈现出来,完整的“篇”有主题(立意),有材料(内容),有结构(顺序),最后是有呈现(语言)。布局谋篇就是根据作文立意对所写的内容综合考虑,合理安排,然后画出思维框架,或列出提纲,这就如同盖大楼要先设计一张图纸。提纲内容主要包括:拟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采用什么结构、什么表达方法等。如写一种花,开头可以写对花的总体印象,或与其他的花对比,或用猜谜语方式;然后重点介绍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触感,以及自己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喜爱或赞美之情,或者增长了哪些知识。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初学写作时,不妨引导学生模仿列提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典型范文,让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的,然后运用“移花接木”的形式,“移植”到自己的写作提纲中去。学生整体思路清晰,写作就有章可循、下笔成文了。

在教学与写作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巧时,要力求做到精要、有用。太多了,太系统了,反而会对学生的写作形成束缚。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教师应根据课程学段目标,在听说读写中有序地进行训练,特别注意不可提高阶段目标,增加学生的难度和负担。其次,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和修改,帮助他们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责编/张晓东

上一篇:审题立意与最佳写作角度的选取 下一篇:中学化学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