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情境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10-19 04:00:55

古诗情境教学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17-02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它们寄托着历代文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达其性情”的艺术魅力,重在意境。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关系,我们的古诗教学往往采用单调、乏味的背诵练习,蜻蜒点水式的应试教学,如注重单个字的构建,解释几个字词,再平铺直叙地译成几句话便了结,不注重作品的内蕴。从而导致了整幅作品的意境丧失殆尽,这样不仅使学生觉得古诗索然无味,而且对文化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创设恰当的情境在古诗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古诗教学中,我重视开展古诗文的情境教学,采用各种手段再现古诗文描写的意境,让学生进入作者创作时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词句,领会古诗文意境,为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创造了条件。

一、借助艺术手段创设情境

1.图画再现情境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拥有相当数量的古代诗文的意境图,这些插图与诗文图文并茂、交相辉映,诚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教师再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主导学生认识的方向,从而充分感受现象、进入情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情境教学,课前我设计两张图画,一张是黄河岸边的鹳雀楼,诗人正在登楼,极目远望:西沉的落日,奔腾咆哮、滚滚而去的黄河尽收眼底;另一张是诗人进一步登高到顶楼,看到更为宽广的画面,为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准备。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自然地由图画联想到诗人当时的位置和心境,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最后两句诗来,完全沉入了古诗描绘的情境中。

2.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容易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音乐能用它特有的感人的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渲染广远的意境,更容易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像和联想,以至心驰而神往。选择音乐渲染情境,具有一定的定向性,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要与诗文的意境相匹配,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我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选用了民乐《姑苏春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眠欲晓时的风声、雨声、鸟鸣声,与诗人产生共鸣。

3.生活展现情境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将情境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教师在选取生活的场景时,要根据教学计划、学校所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如:春天来了,带领学生来到小河旁,看见河岸上新嫩的芦芽,些许含苞欲放的桃花,看着成群的小鸭子跳进水里,在小河里快活地游着、叫着,不正可以体会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二、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情境

1.语言描述是黏合剂。根据课文创设情境的需要,可以图画与音乐同步,也可以是三者合而为一,但这些手段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往往强化了情境,它作用于儿童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主动地进入到情境中,促使儿童观察与思维、想象活动结合进行,从而提高感知的效应。然后图文结合,逐句体会,使学生在如临其境中直观理解诗意,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2.语言描述是催化剂。语言描述可逐步培养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凭借想象中的画面再现情境。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这样一种心理能力,是一种充满着情感,具有美感的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无数事例证明儿童的想象翅膀随时都准备呼扇起航,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想象的契机,在学生情绪激起,同时又占有构成新情境的有关表象时,凭借学生眼前浮现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非常有好处。

三、开展朗诵、演讲等多种活动优化过程

小学生学习古诗,其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培养美感、情感以及想象能力。教师除了要借助艺术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善学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多种学习活动,供学生选择,以发挥个性,持续学习古诗的兴趣。

1.强调吟诵,促进提高。古诗文是一种修饰过的语言,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创设的情境中,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1)教学之初,指导学生琅琅出声诵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合辙押韵的韵律美;

(2)初步理解诗文大意之后,指导学生放低声音,轻声诵读,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感悟诗文的意境;

(3)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之后,组织学生欣赏入境诵读,让学生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诗文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2.古诗配画。学生领悟了古诗的意境之后,教师可以顺应儿童爱画、爱美的心理,鼓励学生根据诗意想象作画。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古诗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自由组合制作,诗画完成之后,要求学生有条理地介绍画中的景与情,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鼓励。

如:杜甫的《绝句》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以任由学生从各个角度出发,将自己对诗境的天真烂漫的想象融会到画纸上,可以是鹂鸣柳、鹭翔天、千秋雪、万里船组成的绚丽画面,也可以是每句一幅的4张独立的图景。

3.想象作文。学完一首古诗,可以利用课余和语文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写想象作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诗文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如:我在教学了《游园不值》以后布置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假象自己是诗人叶绍翁,将看到的、想到的介绍给大家听。

4.阅读拓展。由于课时限制,学生背诵的古诗离《新大纲》所要求的背诵篇目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拓展。

(1)同诗题不同诗人的作品,阅读这类诗文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阅读拓展可提供诗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

(2)诗人描述事物表达情感的语言丰富性。如:杜甫的《绝句》之三的阅读拓展可提供诗篇:《春望》《望岳》。

5.走近自然。“到语言的活水源头去旅行”(苏霍姆林斯基)。打开校门,把学生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绿色宝库。只有和自然保持一致,才能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破译古诗的“以须弥纳万象”的意蕴。当你面对旷野、森林,面对花的温柔、岩石的冷峻,这壮丽,这博大,会在你的心中唤起莫名的冲动,会带你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针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开放型教学无疑极易被学生接受,放眼整个教育领域,其生命潜力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开展古诗文的情境教学,通过情境教学缩短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加形象的真实感,引起儿童对诗文中的人物事件的关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进而对诗文语言的感受也随之敏锐起来,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这样孩子们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的意境中遨游,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诗文的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上一篇:中职机械专业实训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力戒“超限效应”,适度“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