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使用感悟

时间:2022-10-19 10:02:11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使用感悟

从2007年秋季开始,随着陕西省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省内各校开始使用基于新课标的教材。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感悟颇多。应该肯定地说,随着新教材的使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好新教材,发挥其最大效能。

笔者认为,要用好、用活新教材,应首先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第二,要准确把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因为它既是教学的指南,也是教材编写的指南;第三,要真正理解教材,吃透教材。

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基础上,教学实施中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新生的基础知识摸底调查

面对新课程,我们不仅要认真去“备教材”,还要认真去“备学生”,尤其是对高一新生。由于目前初中阶段各校开课情况不太统一,如果在开学之初就能摸清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还欠缺哪些知识以及渴望学习哪些知识,对下一步教材内容的调整、合作学习的分组等非常有利,教学也能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新生摸底工作。教师可以在开学初通过问卷调查、摸底考试、学生写自我介绍等方式来进行。

恰当、科学地调整教学顺序

教材编写人员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来编排各章节的内容,但这种按知识体系编排的顺序有时并不一定适合教学。这时,教师就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对教材内容做出调整。

例如,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必修模块的《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包含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作品的与评价这几部分内容。显然,教材顺序是按规范的多媒体作品制作过程来阐述的,这样编排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如果教师直接按这样的顺序教学,一开始就会让急于操作的学生面对较多的理论,他们的学习兴趣将大受影响。为此,笔者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校学生实际,将教学顺序调整为:先讲素材的采集与加工,再讲作品集成。在讲作品集成时,结合对实例作品的分析,穿插讲解前三课内容,即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的知识要点和具体实例的集成方法,最后讲与评价。实践表明,这样的顺序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在学生掌握素材加工的基础上再学习多媒体集成的基础理论和集成的具体方法,不仅满足了学生急于操作的学习愿望,而且使教学更直观,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效果也会更好。重组教材内容的顺序,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规律,选择学生最乐于接受和最容易理解的顺序。

抓住主干,突出重点,弱化枝节

新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实际课时有限。要解决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笔者的做法是抓住主干,突出重点,弱化枝节。例如,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必修模块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的,主干知识就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与管理。重点章节包括:第一章的《信息及其特征》;第二章的《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第三章全部内容;第四章的《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信息的与交流》;第五章的《认识信息资源管理》、《使用数据库》;第六章的《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等。突出这些重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去掉其他章节,其他章节的知识点仍然是课标所要求的,只是相对主干和重点知识来说,教学中可以相对弱化处理。例如,通过简介、自主阅读或整合到其他相关章节学习,既能突出重点,又能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合理增补教材中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新教材不仅是非零起点,且有很多章节的内容讲解较空泛,尤其是必修模块,这给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必修模块的《素材的采集与加工》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图像加工、声音加工、视频加工、动画加工等,内容多、难度大,几乎涵盖了初中阶段多媒体的大部分内容,但教材这一部分讲解较空泛,而教师摸底的结果表明,学生这一部分的知识与技能欠缺较多。如果就教材讲教材,学生学起来肯定会感觉很空。为此,笔者针对这一部分内容专门增加2课时,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分开增补学习内容,弥补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实践表明,恰当地增补学习内容,不仅有助于弥补学生和教材知识的不足,还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提高。

做好教材学习资源的搜集、开发与建设

新课程下的“备教材”,重点是备学习资源。首先,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新课程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需要充足的学习资源来支撑,否则将流于形式。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部分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再次,教材中有许多难点知识的描述直观性不强,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最好是多增加直观、动态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用好新教材必须做好教材学习资源的搜集、开发与建设。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教材学习资源的搜集、开发与建设,不仅在局域网上开通信息技术教学网站,方便师生间的交流,还坚持每一节课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增补必要的学习资源包。例如,对于理论概念较多而又难于理解的章节,笔者会精选一些相关的文章、故事、图片或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如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必修模块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社会》、第六章《信息系统的安全》等。对于操作细节较多的部分,如第三、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会尽可能提供一些操作细节的视频、软件教程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重视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经常不带教材。这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够。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非常重要。其中,学会阅读教材、自主分析和理解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为此,从高一开始,笔者就坚持每节课都安排5~1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并配以一定的思考问题来督促检查。阅读的基本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尽快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为后面的听课学习做好准备;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自学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所追求的。实践表明,长期坚持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重视教材知识的习惯,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养,主动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也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自觉提升专业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宽度及深度上扩展了很多,特别是各选修模块,有些领域可能是教师此前尚未教学过的,如人工智能、流媒体技术等。教师只有首先自觉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教材中的这些新技术,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吸引学生学习新技术。正如一句老话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因此,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必须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学习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主动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当然,任何教材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推陈出新。在此,笔者也结合自身教学体验,对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教材的课后练习有待改进。建议尽量增设一些选择型、归纳型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要点通过练习进行归纳和整理。第二,除纸介质教材以外,出版社还应开发立体化教材,如电子版教材,与教材配套的素材、补充资料、优秀课例的光盘或问题交流的网站等,使教材能真正为教学服务。第三,相关部门应尽快研制并推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材,保证各学段教学内容能够真正有效衔接。第四,适度加深各模块的技术深度,尤其是选修模块。技术是这门学科的立身之本,但教材中的多数技术仍停留在技术表层,建议将一些深度技术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增加到教材中,这样既保持教材知识的完整和丰富,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教学。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高级中学)

上一篇:游戏让课堂教学“动”起来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程将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