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战略外部支撑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18 10:43:54

企业国际化战略外部支撑体系研究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因此,通过鼓励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来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每一国家政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战略;外部性;支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10-0102-06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际贸易、投资和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跨国公司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力量。在2004年中国企业高峰会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指出,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是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李荣融主任2006年12月1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提出,到2010年培育出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是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归根到底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著名经济学与战略管理学家钱得勒认为,大企业是过去一百年里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在钱得勒的思想体系里,大企业是一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核心机构。中国企业要在21世纪的国际经济中成为有力的竞争者,就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鲁桐,2000)。中国企业和企业集团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使国家强大起来的重要途径(刘冀生等,2001)。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研究完企业竞争战略之后又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国家的竞争战略。在分析研究了将近十个国家的无数个企业案例之后他发现,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如此一体化的今天,国家在产业和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减反增。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写道:“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原因是它创造并延续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持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因此,通过鼓励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来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每一个国家政府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依托。因此,要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方针,就必须努力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并且使它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成思危,2001)。21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能否为本国经济利益服务?能否提供更多的利益回报?就我国而言,关键在于我国政府能否为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能否为对外投资主体的国际扩张及行为规范化建立可靠的法律体系(梅子惠,2001)。

企业跨国投资既是企业内在的市场经济行为,也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目标和利益的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借助政府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许多优势,我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来对待企业的投资行为,从国家利益目标出发。依据市场经济规则,通过法规、政策及相应措施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与扶持,使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能够稳定协调地发展(崔永刚,2005)。

市场竞争环境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外生变量,国家政府对于采取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所给予的优惠政策也是企业“走出去”的强有力支撑(冯琳,2004)。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培育本土跨国大企业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跨国经营是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要营造推动企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宏观环境,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以增强其对全球战略资源的控制力,从而保证其战略资源的安全供给(吴玉督、周华,2006)。因此,从当前和长远来看,构建有利于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完整的外部支撑体系,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大企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

企业国际化经营萌芽于16世纪,进入20世纪5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从外交、法律、税收等方面鼓励美国企业对外投资,并保护投资自由和安全,从而使得美国企业大量实施国际化战略,一批大型跨国企业迅速出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国际惯例,本文提出如下中国大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外部支撑体系:

(一)对外投资法律支撑体系

世界各国为了帮助本国企业拓展境外市场,促进和保护境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都要通过立法确定境外投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国家保护境外投资的原则立场,将国家的具体保护措施公诸于众,而且还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修正相关内容,以符合本国企业在新的国际投资环境中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企业对外投资安全、有序的必要保证。

中国现行对外直接投资法规是由中央各部委在不同时期分别颁布的法规、条例。其中包括国家计委2001年12月24日颁布的《“十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1999年2月1日颁布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等综合性管理法规,还有对外经贸部制定的《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试行稿)、财政部制定的《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外汇管理局颁布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外经贸部分别颁布的各种专项法规等18项,这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极大的法律支持。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调整境外直接投资的国内政策法规数量不多,且较为零乱,不成体系。一些主要的政策法规尚不成熟和规范,有的是“试行稿”,有的是“暂行规定”,有的仅是“意见”,明显具有探索性和临时性的特征。有些政策法规由于颁布时间较早,其内容、手段和覆盖范围都不适应当前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需要(聂名华,2003)。同时这些法规、条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一个基本法规来统辖各专项法规,不可避免地造成各专项法规缺乏相互协调的基础;二是这些法规、条例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如缺乏关于海外投资保险等内容的法规(李洪江,2003)。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一部系统化的调整境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法,也缺少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这

与纷繁复杂的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于缺乏政策指导和立法工作滞后,导致我国境外投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投资的区位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投资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失调。有些不法分子甚至钻政策法规不完善的空子,在境外投资中损害国家利益,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也使遵纪守法的经营单位失去境外投资的正确依据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为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顺利发展,必须建立较为完善并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体系。建议加快《海外直接投资法》和《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规的制定速度,统一和规范对国有企业、民营、私营和合资等各类性质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标准、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把投资支持、鼓励措施、争端解决等问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同时,应积极参加世界保护国际投资组织和区域一体化组织及签订多边双边协约,通过政治外交支持,改善投资环境,保护企业的跨国发展。我国政府应利用WTO规则,继续与更多国家谈判,避免国际间双重征税,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争取东道国的国民待遇。应积极推进我国同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工作,积极有效地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利益。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投资框架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双边经贸磋商,减少和排除境外贸易投资壁垒;抓紧与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司法协助、社会保险、检验检疫等政府间双边协定。

(二)政策支撑体系

1.改革管理体制。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权威性管理机构和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境外企业的投资、经营、产权和外派干部进行统一管理。我国目前的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加入WTO以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要求,表现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导致管理政策不一致,缺乏统一规划,办事效率低,监管力度差等。因此,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海外投资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减少企业海外经营的政策障碍(鲁桐,2002)。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政府的管理能力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面临自身技术落后和实力较弱的竞争劣势,更严重的是,在体制、观念、政府管理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妨碍着中国更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内在的游戏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孙玉娟等,2006)。

目前中国有关的企业政策、体制是基于“引进来”的思路而设计的,还缺乏一整套如何促使企业真正“走出去”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中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拥有企业股权,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被严格限定在债权债务关系之内。但是,纵观世界上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无一不是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方面,现代股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集团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产权融合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跨行业、跨地区及其由此而来的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也需要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高层次融合。因此,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政府要为企业跨国经营创造一个和国际惯例接轨、相对宽松的政策体制环境(李海舰,2002)。

从目前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改革看,我国的政策体系(尤其是专项法规)是比较细致的,但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调查看,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对外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上不尽人意,这说明管理实务中效率较低。另外也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审批程序繁琐、时间长,这也会贻误投资机会。这就要求我国要理顺管理体制(如建立统一管理机构),还要提高工作效率(李洪江,2003)。因此,必须改革政策体制约束,形成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体制环境。要加强政府各部门、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组织协调功能,减少政策之间不匹配现象,应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合理缩小审批范围,科学设计审批程序,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和手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等。

2.明确制定我国政府发展境外投资的总体战略、产业政策和管理措施。应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境外投资项目行业指导目录。结合落实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加大对本土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对国内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能保证国内紧缺的资源供应、战略资源开发、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和明显的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应给予鼓励政策,放宽对企业的直接限制。我国要发展对外投资,应考虑具体产业、行业的企业跨国行为对本国经济、社会的影响,通过实行有差别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来鼓励、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规范我国境外投资主体的行为、各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境外投资市场的竞争秩序,这既有利于改善政府主管部门对境外投资的管理,又有利于企业在境外投资业务中明确方向、规范自身的行为。还有利于东道国政府在吸引我国企业投资过程中予以配合。

3.加强海外投资市场监管。中国目前跨国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有必要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监督和管理。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733.3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万余家,其中,中央驻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驻外子企业近1000户,投资额占境外总投资的35%,中央管理的企业拥有境外投资存量的83.7%,境外国资控制的资产应在万亿以上。通过政府监管,规范我国企业海外市场竞争秩序,创造公平有序的对外投资市场竞争环境,制止在境外进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我国企业的整体利益、商誉和形象。提供面向企业的服务,建立和完善高效快捷的上下沟通和合作机制,认真听取企业的呼声和建议,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和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海外市场的一些实际问题。为防止资本外逃、国有资产流失和海外投资企业逃税等,要完善海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海外企业必须向政府部门公开和披露法定信息,便于政府对海外投资进行监管。

4.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形成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制度保证。目前,我国某些境外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内部人员失控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大公司的核心层应当改造为控股公司,把各个分公司作为由公司控股的独立经营实体来对待。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按照商业原则参与国际竞争。

5.实行大企业倾斜政策。美、日、韩等国在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时,无不注意通过政策倾斜来引导企业集团的发展。我国政府同样也可以采取倾斜政策来促进大型企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比如国家在产业政策

和行业规划指导下,对企业集团中国有资产的股权收益,可批准适当留作母公司资本公积,或者用作补充企业集团的流动资金,以确保企业集团建立不断增殖的资本营运能力;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限额内,可优先安排企业集团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计划项目,一些重点项目还可委托给有能力的企业集团进行投资建设(黄晋蜀,2004)。有必要将宏观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微观化,在实行地区倾斜、行业倾斜政策的同时,实行大企业倾斜政策,切实强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跨国公司的优势。对实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尽可能地创造并给予中国大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同等的竞争条件,赋予企业比较完全和充分的经营自。建议国家加大对大公司的扶持,争取国家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产业投资的形式扶持大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实施。

(三)金融保险支持体系建设

1.尽快完善财税政策。金融财政的支持是促进和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从理论上来看,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比国内经营增加了额外的运营成本(包括信息搜寻、环境差异等),需要一定的推动力或吸引力才能抵消。因此,一国在企业跨国发展初期,金融财政的支持是必要的,要实行优惠的金融政策。鉴于我国企业规模和实力限制,特别是在跨国经营初期,一般会面临较紧的预算约束,国家可适当放松外汇管制,允许企业的外汇资金在内部调整,并给予追加投资方面较大的自。同时,商业银行亦应根据跨国企业投资项目的类型、风险等情况提供优惠贷款,或在国际金融机构融资时提供担保。要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担保及保险等更多的服务;制定海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在海外的发展;改革现行外汇管理体制,给予企业海外投资外汇使用和结汇方面更多的自由和方便。

采取切实措施,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积极组建银企集团。银企集团是跨国经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组织形态,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工业为主体,以贸易为纽带,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巨型、综合企业集团。为此,我国应积极推动企业的跨国投资和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通过生产企业与金融企业的股权渗透、并购形成金融一产业集团式跨国企业,增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资金融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建议扩大贴息范围(现仅为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和贷款期限不超过一年的周转外汇贷款贴息)、继续提高贴息比例(现人民币中长期贷款贴息比例为实际支付利息的50%、对企业周转外汇贷款为年贴息2个百分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都在财政、金融方面给予支持。美国政府为减轻海外投资者担负的双重纳税义务,除了与许多国家签订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外,还采取税收减免和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公司对外投资扩张。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对外贷款业务中,有两项贷款是专门支持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是开发资源贷款,用于开发某个国家的资源,特别是用于战略物资的资源;另一项是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贷款,即是跨国公司给予贷款(按企业成交额的45%提供贷款),帮助他们扩展业务,提高在国外的竞争力。

3.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由于跨国投资活动是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要面临政治(如国家征收)、经济(如外汇巨幅波动)以及极端状态的战争等企业无法抗拒的风险,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即为此而产生。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资本输出国旨在保护和鼓励本国海外投资,通过特设的或指定的保险机构对海外投资者在投资所在国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直接保险,一旦海外投资者的投资与投资利益因东道国发生政治风险而遭受损失,即由该保险机构予以补偿,然后由其代表国家替代海外投资者的地位向东道国索赔的一种国内法律制度。中国企业在国际投资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如中兴通讯公司在刚果投资的项目,由于刚果国内,导致项目搁浅。目前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投资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为保证中国企业投资的利益与安全,鼓励他们积极对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始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保障,应该尽快完善并推广这一做法。可以借鉴德国对保险业务管理的“分离制”,即分别建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的审批机构和经营机构,以缓解对外投资的风险。

(四)信息服务支持体系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然而,对于庞大的国际市场跨国公司又难以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网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初期阶段,企业更难以承担如此重任,通常做法是由国家职能机构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新加坡在1986年《新加坡经济新目标》政策文件别强调抓住海外机遇,积极鼓励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为对直接投资提供便利,建立了海外投资机会库。

目前中国政府对海外投资信息的提供主要依据国务院各部委及驻国外外事机构,这样得到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一致性,而企业自身又由于处于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收集信息成本极高,因此,建立权威的信息服务系统十分必要,能使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得到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我国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信息资料库,以降低各个企业分散收集信息导致的巨额成本,减少境外投资的盲目性。要完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产业预警机制,及时跟踪分析和预测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走势,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监控和信息引导,特别是要健全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政府应在国内建立集中的信息资料系统,依靠驻外使馆、商务机构获取各国有关外国投资的法令、法规,如投资法、公司法、税法、外汇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环境保护法等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规,并由专人对此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各国现行政策法规的较完整的资料,供国内投资者和研究人员查阅,向国内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加速建立政府主导的对外投资国别地区项目库,将我驻外机构、国内企业在境外办事处、厂点、销售网,以及在各类经贸活动中结识的国外客商的各种信息输入资源库,为希望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我国要发展对外投资,除了一般的信息等服务外,应考虑具体产业、行业的企业跨国行为对本国经济、社会的影响,通过实行有差别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及相关信息来鼓励、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

(五)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支持系统

培养和开发高素质的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将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人才的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够吸引众多优秀人才的企业。我国现阶段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缺乏能够适应跨国

经营要求的人才。企业除了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现有的骨干人员以外,还应不断地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先进的企业制度成为人才聚集的吸引力。在我国,建立一种全面的资本管理模式是完善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其中的关键一环是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和约束问题。与德、日、英、法比较,美国能够成为当今惟一的超级经济强国,是与其国家和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整合高级人才资源分不开的(项兵,2004)。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指出:美国的教育制度是国家经济的根本保证。他认为:美国的最大资本是其人力资源,而非实物资本;美国的优势之一是其人尽其才的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球争夺人才、保有人才的能力,美国的成功在于其一以贯之的对全球精英人才资源进行整合的战略。21世纪对企业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预言的,今后50年,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将会让位于能最系统并最成功地提高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国家和产业。

政府在指导企业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应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包括,一是帮助企业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在推动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注重对企业领导人的培养,拉近与国外跨国公司成功领导者的对话,创造环境使企业家能够对企业行使更多的指导与经营权,促进企业家的成长、成熟。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国家从政策上鼓励对优秀人才的特殊奖励,引导社会舆论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为企业人才创造硬环境,更创造出一种“软环境”,注重人才的潜在价值及未来发展空间。三是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以及对海外人才、跨国人才的吸引,同时培育本土化人才。正如通用电器(GE)总裁韦尔奇所说:“真正的挑战,是将组织的思想全球化,除非一个组织捕捉到其他地区的人才,否则就真的有问题。除非将人才全球化,否则就没有将公司真正全球化。”

1.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大专院校要调整专业结构,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除院校正规培养以外,还要通过在职培训、委托培养、培养、联合培养、国外培养等方式,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通晓国际惯例、会外语、懂法律、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的金融、财会、科技、管理、法律等专业人才。

2.采用多种方式开发跨国经营人才。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和竞争招标方式,在海内外选拔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高层管理人员。同时,贯彻人才使用当地化的经营战略,在销售、技术等领域大胆聘用当地人员,为我服务。此外,应积极吸收和使用学业有成的留学人员,以缓解境外企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表明,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大企业将成为新世纪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近年来中国大企业在迅速成长,中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在实施“大公司大企业”和“走出去”战略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1995年到2006年中国内地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由三家增加到十九家,其中,中央直属大企业有八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世界五百强相比,中国大企业的规模差距悬殊,海外企业的效益欠佳,许多都处于亏损状态,在国际化经营程度上的差距更是十分明显,融资、服务、研发的国际化程度也极低。因此,应尽快构建中国大企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使中国大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同台竞争中处于较有利地位,促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控制。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作者期望本研究有助于中国大企业国际化战略控制能力的培育与提升,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站得稳”,使一批我国自己培育的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国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崛起,基业常青。

责任编校:史言信

上一篇: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下一篇:审计判断专家系统有效性的实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