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制度何去何从

时间:2022-10-18 08:09:12

住房公积金制度何去何从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实行已有15年。截至2008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超过2万亿元,累计个人住房贷款总额超过1万亿元。在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公积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公积金制度的目的性已经丧失

《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利于转变住房分配体制,有利于住房资金的积累、周转和政策性抵押贷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职工购、建住房能力,促进住房建设。”到目前为止,住房分配制度早已改变,购买住房的贷款制度基本完善,都不可能因公积金制度的存废而发生逆转。公积金实质上是一种国家支持的社会互助购房基金,意图在于通过众多民众住房资金的积累和周转,而采取金融互助方式提高全民的购房支付能力。

公积金制度之初,或许还具有互助资金的功用。公积金出台时的设想是,职工工作到40岁左右才有可能购房,而购房之前的一段时期缴存的公积金就可为其他人提供互助资金。然而,时过境迁,公积金制度的这一设计目标早已荡然无存,互助资金早已有名无实。第一,民众缴存了公积金,就一定要设法尽早使用公积金,越早使用,受益越大。每个人都设法尽早使用,那么谁都无法“借用”到别人的资金,而只能是各自使用自己账户的资金。第二,由于中国人偏好于购买自有住房而不愿意租房,所以人们刚参加工作就考虑购房。只要购房,那么他就预支了未来的公积金,根本不可能再为他人提供互助资金。第三。每个人工作30年左右,贷款25年左右。每个人都设法贷款或支取,基本上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互助”。第四,在现行的公积金运行机制下,同样的一笔资金,除了更繁琐的手续、更低的收益外,存到银行与缴纳公积金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正由于上述因素,导致公积金不足以正常周转运行,各地缴存比例不断提高(提高到个人工资12%的缴存水平甚至更高),可见其难以为继。在现行机制下,即使提高到20%~30%,其结果同样可想而知。所以,公积金的互质已经不存在了,实际上就是每个人都只能使用自己账户的资金。这样一来,公积金制度还有什么意义呢?公积金的使用,也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悸论:如果让每个人都使用公积金,那么公积金根本难以为继(即使缴存比例提高到更高水平);如果不允许每个人都使用公积金,那么就不是一个公平的制度,必然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资金占用。

公积金制度实施过程中问题多多

在公积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首先,目前住房公积金制度具有“劫贫济富”的特征。该制度下,公积金贷款主要受益者为高收入群体,而中低收入群体受益效果不明显。世界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分析,都有类似的结论。由于公积金主要用于购买住房的信贷,不能用于租赁支付,导致买不起房的低收入群体,永远也享用不到自己长年缴存的公积金,只能到退休时全额领取。无力购房的低收入者,非但不能从公积金制度中受益,反而被强制性地缴存公积金供中高收入者购房信贷使用,实际上还要承受利息损失,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制度安排,对于已有自有住房者、无意愿购买住房者也是不公平的,迫使他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真实的消费意愿而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

其次,作为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公积金,享有免收个人所得税、低息购房贷款的政策优惠。可是,政策性免税和低息的受益者是中高收入者,而低收入群体受益较少。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也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其三,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体制是“统一管理、专项使用”,即由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配置使用。从正常的金融体制中,切出一块资金,归一个非专业的利益团体来管理,增加了经营成本和风险。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超过2万亿元,非常庞大的一笔资金。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机构,成为了制度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管理者又缺乏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导致住房公积金管理不规范、缺乏监督机制、加大资金风险。全国各地较为普遍地存在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变相进入高风险领域等现象。近年来,有关住房公积金的大案要案频发(住房公积金领域的案件,动辄涉及上千万元、上亿元资金),反映了公积金管理制度的先天缺陷。公积金管理制度(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一个既缺乏效率性、又缺乏安全性的制度安排。各地频繁出现的“公积金套现”现象,就是公积金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寻租的一种表现形式。公积金管理方式的落后,也加速了公积金制度的难以为继。

其四,并不严谨的公积金归集制度,为部分垄断行业、部分行政机关为其职工提供了增加实际收入和避税的机会,政策性地强化了收入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部分高收入企业、政府部门,利用公积金政策,大幅度提高其职工的实际收入,且避交个人所得税,实质上以公积金缴纳方式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全民利益。垄断行业可能利用这一制度变相提高产品服务的成本和价格,政府机构则因这一制度而增加了行政成本。

其五,住房公积金使用、运营效率不高。全国住房公积金有数千亿元的公积金沉淀闲置。由于现有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不顺、政策不配套,导致经办机构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公积金提取条件苛刻、手续繁琐。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很低,公积金管理成本巨大。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2009年3月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的“业务支出”高达283.46亿元。正因为管理成本过高而导致公积金的收益水平较低,2008年公积金收益率仅仅为1.4%,远低于同期4.14%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作出必要解释,也没有任何部门对如此之低的收益进行追究。公积金制度是否还有必要维持下去

由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历史作用已经完成,没有多少理由使之继续存在下去。并且,越延续,累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越延续,就会越来越难以为继。公积金制度及其管理制度理应适时地退出,决策部门应及时讨论这一制度的退出机制。鉴于公积金制度已经运行了多年,不可能突然终止,需探讨妥善办法。笔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把公积金转化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二是彻底改变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体制。

把公积金转化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公积金转入社会保障资金账户,有利于做实社会保障账户。对于已有住房贷款者(无论是公积金贷款,还是商业银行贷款),其公积金缴存应自动转为还款,其他公积金全部转为社会保障资金。使资金拥有者可自主用于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再就业等方

面,逐步淡化其住房保障职能。在强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和运营监管的同时,也可以使这一部分资金得到同等力度的监管。

目前的公积金管理一般规定:住房公积金,非购房需要不能随意支取,参加住房公积金职工如因离退休、出国、调离本地、下岗失业等原因可一次性提取其名下的住房公积金。既然规定了可以提前支取的部分情形,何不更加人性化地把疾病治疗、遭遇意外、子女教育等情形纳入?当某些低收入成员,出现疾病治疗、遭遇意外、子女教育等急需资金的特殊情况时,应当允许他们合理使用这一自有资金。这样才是人性化的合理制度,否则就成为了一个只有经济利益、不顾民生疾苦的制度。

既然公积金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公积金尚未得到有效使用、公积金没有使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受益,那么就应当把公积金制度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公积金的使用不能限于住房保障,而要把范围扩大到购房、治病、养老、互助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可以说,住房公积金与其他社会保障相互联动是低收人群体的迫切需要。很浅显的例子,当某人因疾病得不到救治而生命垂危之际,大笔的公积金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此时公积金管理机构应当允许他们提前支取用于医疗支出,这样才符合民众的切实利益。所以,当某些低收入社会成员,出现疾病治疗、遭遇意外、子女教育、再就业、家庭困难等急需资金的特殊情况时,应当允许他们合理使用这一互助资金,这样才是以人为本的合理制度,才符合民众切实利益。

庞大的公积金沉淀数额表明:公积金完全有余力用于低收入群体其他方面的保障,并不会影响其正常的住房贷款需要。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可用于四项内容:购买政府组屋、医疗治病、为子女交学费、养老基金。这是多种保障集于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了住房公积金与其他社会保障间的共通性,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各种社会保障资金,在现行运作方式下,都有一定的资金沉淀而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只有各种社会保障全面推行联动机制,才能“激活”沉淀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才能使社会成员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无论公积金制度存废与否,其管理制度必须改变,必须取消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公积金管理中心(还有各单位的公积金管理人员),完全是增加管理成本,增加资金风险,增加寻租机会的环节,没有必要存在。即使公积金制度继续存在下去,公积金也完全可以交由专业的金融机构来作专户管理。

上一篇:新书介绍 第8期 下一篇:经济数据背离的政策解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