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范文

时间:2023-03-14 11:15:41

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accommodation is relating the foundation aspect which each person enjoys a good and prosperous life, safeguards each person's housing is the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society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his article shallow needs to analyze the housing safeguard the essential phase, simultaneously proposed that the housing safeguard power's basic concept 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proof.

关键词: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权

key words: Housing safeguard Housing safeguard power

一 文献综述

茅于轼(2008)主张要取消经济适用住房,大力发展廉租房。他认为政府要帮助社会上最困难的那部分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先解决最困难的人,因为这部分人根本买不起房,所需要的仅是改善一下糟糕的住房条件。所以政府应该将有限的财力处理社会上的平等问题,也就是先关注这部分人,应该大力发展廉租房。

建设部课题组(2007)提出了针对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含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善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二 住房保障概述

衣食住行乃是人们生活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四项基本问题,其中住房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将生命中的三分之一的时光在住房中度过,住房具有必须性、基础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住房问题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了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即《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了:“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1)可见住房保障权是一项基本权利。

目前,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住房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初步改变了改革开放初福利分房的种种弊端。但是在住房商品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政府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焦点在于高房价的泡沫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的利益博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目前高房价、涨幅快现象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住房保障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从公平正义角度看住房保障。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写道:“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是评价社会制度的道德标准,正义的对象是社会基本结构,要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景天魁认为“一个公正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该社会与经济上的不平等必须有利于使得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无力自行解决住房的群体应该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2)

三 住房保障权概述

住房保障权是指由于人类的社会化趋势不断增强和土地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促使国家机关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建造房屋或者调动社会力量来建造房屋为贫困者提供住房从而满足其居住需要的具有宪法属性的权利。(3)

3.1 住房保障权的主体

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和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下,住房保障权的主体范围都是不同的。概括来讲,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国家或区域内,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上或者社会上解决住房问题的人群,都是享有住房保障权的主体。

3.2 住房保障权的客体

住房保障权的客体应该是国家为享有住房保障权的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措施。针对不同收入阶层有着不同的保障标准与形式。主要分为立法保障、实物供应、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措施。

在立法保障方面,美国先后通过了《住宅法》、《国民住宅法》等;日本先后通过了《公营住宅法》《日本住宅公团法》等;英国先后通过了《住房法》《住宅与建房控制法》等;新加坡制定了“五年建屋计划”与“居者有其屋”计划。财政政策方面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为主,使其自行去市场上进行租赁房屋,政府负担部分房租。向购买房屋者提供金融支持,通过抵押贷款来获得购买房屋资金。

3.3住房保障权的内容

1 住房所有权。指居住人对于房屋享有的占有与掌控的权利,不过占有权是有限度的。因为住房保障权客体为政府为解决困难居民提供的住房,比并不是所有的住房所有权都归居住人所有,是一种有限度的占有权。在公房出租范围内,居住人通过和政府之间的协议居住其所提供的住处,并不享有完全的产权。政府出售部分的公房给私人,购买者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这是低于市场价格购得的住房,是政府的补贴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国家法规,居住者通过补缴差价或者进行产权转换可以完全获得住房所有权。所以,住房保障权人的住房所有权是分层次的。(4)

2 住房使用权。居住人在使用房屋的时候具有对其的决定控制权,就像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在居住人以各种形式取得住房的同时就取得了对房屋的使用权力,在这个领域内属于自己的私有空间,虽然是有限所有权,但在权利范围内享有绝对的控制权。

住房人的义务。住房保障制度是为了不能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所制定的,所以它的对象具有特定性。享有住房保障权的群体应该如实、积极的申报自己的财产与收入状况,根据当地政府划定的保障线来确定自己是否属于国家住房保障的范围之内。(5)

参考文献:

[1] 《世界人权宣言》

[2] 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第13页

[3] 乔晓辉:《住房保障权的性质浅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

[4] 褚超孚:《城镇住房保障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住房保障范文第2篇

住房保障政策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各国和地区各具特色,其中规律性的政策经验对构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以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较早和经济发达的国家。自1890年制定《工人阶级住宅法》以来,历届执政党政府在制定和改进住房政策和住房制度时,根据各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制定适宜的住房政策。推行公房出售政策,1979年保守党上台后,充分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对公共出租住宅按住户的承受力,采取不同的价格政策出售给原承租住户,把提高住宅自有率作为主要的住宅政策目标;实施减免税政策,英国政府为了鼓励居民购房,实施减免税政策;推行“住房补助”,“住房补助”分为租房补助和买房补助两大类,由地方政府自行组织,不少保险公司也进行房地产投资、抵押贷款等房地产金融活动,住房融资的畅通为住房自有化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撑,同时英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共住房的运作以及保障中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的住房。

美国政府在吸收英国等欧洲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措施。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内容:低收入阶层住房租金信用政策,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发放税金信用证,给相关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税金减免,鼓励私人开发商和非赢利机构大力兴建提供低收入家庭租用的住宅;住房租金补贴方面,一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有住房,二是发放住房券;建设老人住宅,美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住房建设,政府有专门的信贷机构管理住房信贷,各项措施通过立法保障落实和实施美国在政府直接干预下运行的住房金融体制已经相当成熟,在1934年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组建了“互助抵押贷款保险基金”,负责中低收入家庭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凡满足规定条件的分期付款购房者,可向政府申请贴息担保,个人只付首付并承担一小部分利息,政府则承担还款风险以及大部分利息。此外,对中低收入家庭实施特别资助法案。住房信贷保险方面,由政府出面对符合条件的居民购房进行担保,从而支持了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对购买自有住房实行税收减免,鼓励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自有住房。

新加坡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航运的枢纽。如今的新加坡已经是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无论从质还是量都大为改善。它的住房保障制度有许多特色:一是制定长远规划,政府出资建房。新加坡于1960年成立了房屋发展局,专门负责住宅建设的计划安排、施工建设和使用管理。房屋发展局是一个半官方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房屋发展局的主持下,新加坡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二是实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允许动用公积金存款的一部分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不足部分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该项规定只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中央公积金制度对解决“居者有其屋”计划遇到的住房筹资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因地制宜。根据其人多地少的特点,新加坡房屋发展局在规划设计小区和新建组屋时,既考虑建筑体形的高低错落、色彩变化,又能充分利用室内面积合理布局。所有的居住小区都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商业中心、银行、学校、图书馆、剧院等。另外,政府还通过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对公共住房以及中低收入阶层进行调配,使公共住房能够良好运转;同时新加坡公共组屋管理施行立法与政策相配套,不仅解决了建房问题,而且解决了公共住房的转售转租问题。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的比较

政府住房保障的方式选择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资源背景下确定的。虽然各国或地区的住房政策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一些共性。

(一)发展阶段相似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住房严重短缺时期,政府在生产环节直接干预住房市场的运行。第二阶段是全国性住房短缺得到缓解以至于消失,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时期,各国政府都对购房实行退税加补贴的政策,推动个人购房,提高住房的自有率。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历史沿革来看,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由解决住房困难到增加住房面积,再到提高住房质量以至提高居住水平的发展过程。如英国的住房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战以后到80年代初,政府对低收入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建造低收入者住房的开发商也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修改了住房政策,鼓励公房的承租者可以优先购买自己租的住房,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公房出售以后,减轻了政府对公房修缮管理的负担,公房进入市场可以流通。

(二)住房政策目标面向大众

“住房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人人都应享有合适的居住设施”观点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政府作为一国经济的宏观管理者,担负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保障全体居民的基本权利实现的职责。从国外的情况看,各国的《住宅法》和《住房计划》中,对住房政策的目标都有具体的描述。新加坡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经过40多年的奋斗,新加坡政府实现了每个家庭都有一套住房。美国的《住宅法》规定:“尽可能通过私人企业和政府的支持,使每个美国家庭有舒适的住房和适宜的居住环境。”以上案例说明这些国家的住房政策的基本目标都是立足于每个国民,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三)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多种形式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这些福利国家由政府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同时对住房出租做出限制,必须以“成本租金”出租给家庭条件和收入符合规定的住户。依靠非营利房地产企业,解决住房紧缺困难。所谓非营利企业,包括公私合营的公司、工会系统组织、住房合作社和各种住房协会等。这些企业或组织申请政府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并可享受免税待遇,因此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租所建住房。总之,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的。我国的房屋自有率已经达到了75%以上,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高自有率。商品房是高收入者的生活用品,是按市场规律运行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应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对于市场运行的商品房,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税收力度,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扶持中低收入者的租购房,特别是扶持低收入者。

(四)倡导住房的公平政策

住宅和教育一样被认为是“美好”的物品,它有利于社会稳定、进步和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政府部门通过住宅补贴、提供廉租房、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美国住房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就是帮助低收入者解决住房问题。一是鼓励建造低收入者“住得起的住房”;二是通过控租与补贴、担保贷款等形式帮助低收入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新加坡政府认为,住房是居民的福利,在分配上必须体现社会公正性。政府十分明确自身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责任,在住房运作过程中,设计出高收入者的住房福利少、低收入者的福利多的分配方案,体现国家富裕了,居民也能分享利益的理念。

(五)配套的住房法律保障

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国家住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住房保障法律在住房保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法律,这些国家以法律为依据成立专门的机构实施法律规定的各项保证措施,同时引导和规范其它经济主体的行为,鼓励其服务于住房保障的整体目标,从而保证住房政策落到实处。美国重视住房立法,使住房保障政策措施有法可依,进而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如《合众国住房法》就规定了要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国民住宅法》要求建立住房管理署,设立联邦存款和贷款保险公司,由政府提供低利息贷款,鼓励私人投资于低收入家庭公寓住宅;《开放住房法案》以帮助穷人成为房主,规定在10年内为低收入家庭提供6叩万套政府补助住房,并禁止在购买和租用房屋时的种族歧视,被认为是“20世纪第一个公平住房法令”。美国注重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的住房保障要求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修订或推出新的相关法律,目前在住房保障立法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涵盖了公共住房补贴、房租补贴、消除贫民窟等诸多方面。新加坡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了《新加坡建屋与发展法令》,明确了政府发展住房的方针、目标,同时政府还颁布了《建屋局法》和《特别物产法》等,从而逐步完善了住房法律体系。

三、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从发达国家住房保障体制的演进和实施效果来看,尽管各国住房保障体制各有利弊,其中一些有益经验无疑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保持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住房保障总目标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住房政策和住房制度都经历一个从住房短缺、住房改善、富裕型住房等阶段。每个住房阶段住房政策所实施的重点是不同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根据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制,定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从现实来讲,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新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住宅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目前,我国的城镇居民居住情况是已经告别了短缺时期,正进入全面建设住房小康阶段。因此,要建立一套以反映全面居住水平的指标体系和发展目标,为实现住房生存型向住房发展型的转变提供导向。

(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政府应承担起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保障的责任,通过政府的调控来弥补市场失灵。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住房短缺时期政府于预较多,随着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政府的干预相对减少。目前,政府对住房问题干预的手段主要是制定住房建设计划、调控住宅市场需求,对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保障等。参照国外的经验,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认定住房保障对象;二是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状况,在住宅建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障性住宅;三是向低收入家庭发放差额住房补贴等。目前,我国高房价和低收入的矛盾相当突出,这极大地遏制了个人住房消费市场的形成。因此,要理顺房价构成,控制房价不合理的上涨,提供合适价位的住宅。

(三)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机制,推行住房产权多元化

国外的住房保障制度,保障面宽窄不一,但从总体讲是向低收入家庭倾斜。目前,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经济发展水下低,住房保障面控制的范围较小。为了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我国已经制定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应当在国家统一政策下,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政府住房保障的力度和保障面。从发达国家情况看,虽然提倡住房私有化、住房私有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一般水平在60%--70%,欧盟国家住房平均自有率仅为56%。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在住房政策过分强调私人住房,而忽视租赁住房。因此,应坚持住房产权多元化,实行租售并举的策略。

(四)完善住房金融政策,形成多元住房开发建设融资渠道

住房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住房金融的支持。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住房体系,发育成熟的住房金融市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住房消费的需要。我国的住房金融起步较晚,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住房金融市场发展逐渐加快,初步形成了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金融格局,住房抵押贷款有了较大进展,住房消费贷款大幅度增长。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距离。从我国住房消费市场的需求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抵押贷款的品种比较单一,贷款的保险、担保问题亟待解决。这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扩大融资渠道,为多元开发住房建设给予金融支持。

(五)区分保障水平的层次性,注重合宜保障手段

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关键是要与本国的国情、低收入居民的需要等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由于保障对象的住房支付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住房保障的水平要区分层次性,以体现其公平。保障水平的层次性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享受不同程度的保障,是一种经济、合理的保障制度,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减轻政府住房保障负担或保障成本,从而使更多的居民按照其所应享受的待遇,享受到政府相应程度的保障。为保证这种层次性的实现,就必须建立严格的收入划分标准和资格审查制度,规定不同收入标准所能享受到的保障待遇。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力、物力、财力制约的条件下,不可能在短期内大范围地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有步骤、分层次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分析史》(3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贺遵政、朱翔:《国土与房地产辞典》,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泰岩:《美国市场和政府的组合与运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王连华:《解决生活困难市民住房问题的方案比较和最佳模式选择》,载《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2期。

[5]潘文辉:《美国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4期。

[6]李珍、刘子兰:《西方社会保障主要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回眸》,载《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期。

[7]邓宏乾:《英国的公共住宅政策发展与启示》,载《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第2期。

住房保障范文第3篇

上世纪末的住房制度改革,将大部分单位公租房屋变成了房改房,它们与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府提供的廉价租赁房一起,构成了城市居民的住房体系。在这个混杂体系里,政府赋予经济适用住房“过渡者”角色,但由于有明确户籍限制,无法覆盖非本地居民,在经适房与廉租房之间的“断层”居民,也未被保障房体系所覆盖。

“十一五”期间,中国保障房出现了低价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改造房等不同的种类,在数量上实现了“跨越”,上述“断层”问题得以部分解决。“十二五”期间,各地规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试图进一步解决“断层”问题。

地方政府为完成中央下达的建设任务,面临较大资金压力,“重量不重质”,于是采取 “偏远建设”“混搭凑数”“以次充好”等做法。由于“保障房”体系不清,一些城市的低价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实质成了炒房主力军,地方保障房建设大多在“钻漏洞”和“打补丁”中艰难前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几次派出巡查组,对全国主要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巡查。这被看作是对全国保障房空置、错配等问题的摸底,系统性改革因此酝酿。

房地产专家建议:国家只建廉租房、公租房这类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房,才能使保障房没有投资甚至投机空间;制定保障房的监管和退出机制,严格住房保障对象的进入、退出条件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才能确保保障房分配的公平。8月7日公布的《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明确将对公租房使用情况等定期检查,承租家庭出现转租等违规行为将被收回房屋,五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性住房。

随着城镇化加速,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有了住进保障房的迫切需求,仅靠对保障房体系进行局部调整,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我们注意到,中央已将保障房问题列入重中之重,各地打着保障房旗号建设的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低价房,或面临全面梳理甚至清盘。我们期待决策层抓住新型城镇化的难得契机,敢于担当,善用智慧,重构保障房机制。

住房保障范文第4篇

1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靠实管理责任。按照年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及时调整年度保障计划,按照“低标准,广覆盖”基本原则,积极扩大保障面,稳步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同时,制定和完善了住房保障工作程序管理、资金筹集管理、统计报表管理、档案管理、规划(计划)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准入退出和动态管理制度,确保了住房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实施。年计划保障5552户,截至7月底共保障4500户,12132人,其中发放租赁补贴4385户、11802人、255.4万元,实物配租40户、120人、1800平方米,租金核减75户、210人、1320平方米。年,省财政已预拨我市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住房租赁补贴发放两批共456万元(市财政尚未下拨全市实际争取到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850万元(帐面累计余额)

2、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各县区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政策,结合廉租住房房源紧缺实际,抢抓机遇,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和启动廉租住房建设项目,通过新建、配建、改建、购置等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廉租住房房源的格局初步形成。截止7月底省上下达我市廉租住房项目19项,建设规模13万平方米,2696套,总投资1.55亿元,其中中央计划投资6055万元,已到位5200万元,地方计划配套投资9496万元,已到位738万元。其中,年省上下达我市廉租住房建设项目11项,建设规模7.66万平方米,1628套,总投资6397万元,中央投资2416万元,地方投资3981万元,已经开工的项目9项,累计开工面积是3.42平方米743套,完成投资1480万元,两当、成县各一个项目未开工,成县的土地已落实,正在做施工设计,预计9月份开工,两当项目土地尚未划拨到位;年下达我市的廉租住房项目8项,建设规模5.34平方米1068套,中央投资2136万元,现6个项目土地已划拨,开始做地勘、设计图纸,预计9月份开工,两当、武都项目土地尚未划拨到位,待土地划拨到位或配建项目落实到位后,方能开工建设。康县正在积极申报廉租住房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用地已落实。年全市计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5.66万平方米,截至现在已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项目18项,建设规模13.96万平方米,总投资1.65亿元,完成投资0.52亿元。

3廉租住房保障方式有所创新。为了探索廉租住房管理新模式,解决廉租住房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市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建设厅关于实施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73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市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实施办法》目前,已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待市政府讨论通过后实施,各县(区)也都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共有产权管理新模式,积极慎重地开展工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市住房保障工作全面展开,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有所重视,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住房保障工作机构还不健全。市、县区住房保障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兼职人员变换频繁,导致工作缺乏连续性,工作落实不到位,进度报表不及时。二是廉租住房项目建设规模不足、渠道单一,工作进展缓慢。有的县区不积极申报廉租住房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或申报规模过小,有的县区实际建设套数与下达计划套数还有较大差距,配建廉租住房项目渠道尚未打通,忽视购改建廉租住房项目的申报和落实,住房保障方式和廉租住房建设方式及房源筹集渠道单一,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单列、优先供应的政策规定执行不到位,对商品住房项目和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配建廉租住房的政策要求落实不到位,极不适应国家住房保障方式政策调整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连贯性。特别是扩大内需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薄弱且不到位,导致下达的项目尚未全面开工,有的县区甚至连年下达的项目都未能开工建设。三是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未到位、使用不充分。县(区)财政预算安排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和土地出让收益资金尚未落实;住房公积金收益计划安排90万元尚未落实;年省财政下拨我市廉租住房购买、改建资金303万元,各县(区)均未使用,滞留帐面。四是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滞后。国家、省上相关办法已出台近一年,市政府也对认定工作做了安排,但各县区对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尚未全面开展,直接影响着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扩面工作。五是租赁补贴发放不及时、保障目标落实不到位。部分县(区)住房租赁补贴发放未做到按季发放,工作滞后现象依然存在导致中央专项补助资金滞留,形成资金假富余现象,直接影响着中央补助资金的争取和落实;有的县(区)对年度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尚未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M2以下的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有的县(区)对住房市场平均租金没有测定,存在着住房租赁补贴标准偏高或过低的问题。实物配租目标任务落实存在很大差距。六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还不规范。各县(区)尚未将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真正纳入年度建设计划实施,直接影响着全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土地供应不到位,项目管理不到位,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有的县尚未将单位集资建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管理,甚至未经政府论证批准就立项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工作改进措施

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长期性任务,工作政策性强、量大面宽、涉及面广、程序严格、责任重大,应本着实事求是态度,针对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创新工作,切实把各级政府为民所办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1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住房保障工作机构。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研究廉租住房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灾后重建政策、财政政策,适应国家住房保障政策调整变化的需要,用足、用好、用活政策,积极转变保障方式,切实加强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尽快组建市、县区住房保障实施机构,落实编制、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提高市、县区政府住房保障办的综合协调能力,加强工作力量。

2落实住房保障责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进度。各县区要按照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的年廉租住房保障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逐项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落实和超额完成。建议市政府督促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尽快落实、限期开工已下达计划的廉租住房建设项目,扭转省上多次批评迟迟不能开工建设的被动局面,落实建设用地、配建项目和购改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建设用地一时不能落实的县区,要以配建为主,积极落实配建项目,适当集中建设,并重视购改建项目的争取和落实。

3加强调研论证,搞好项目储备。各县区要在确保已下达投资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全面开工的同时,认清和适应国家住房保障政策调整变化和扩大内需政策需要等形势,依据各地实际和住房保障规划,抢抓机遇,高度重视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廉租住房建设项目争取申报工作和购改建廉租住房项目的争取申报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未争取到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国家投资的县和已争取到投资但规模偏小、实物配租房源紧缺的县区更应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和储备工作,尽快解决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和薄弱的问题,多渠道落实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房源,确保廉租住房项目建设顺利开展。要切实加强廉租住房配建项目的落实工作,尽快落实集中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务必从供地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项目审批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统筹安排廉租住房项目,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单列、优先供应的政策规定,认真落实商品住房建设项目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配建廉租住房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5%和10%的政策要求。

4进一步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各县区要认真执行《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办法》依据住房保障规划和城镇居民住房灾后重建规划,统筹安排经济适用住房和城镇居民住房灾后重建项目的同时,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将单位集资建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城镇居民住房灾后重建问题。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含单位集资建房)未经县(区)政府批准,发改、建设部门不得办理立项、建设等审批手续。

住房保障范文第5篇

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保事业的顺利进行。但是因为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保工作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社会保障档案并没有被引起一定的重视。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数量多、范围广,加之档案整理工作环节繁杂,导致了有关领导的不重视和工作人员的不认真工作,硬件投入不足,软件管理不到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没有专门档案室的情况,档案不能如数的归档,甚至有些部门将档案随意放置,有的甚至丢失,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保障工作的工作效率。

1.2社会保障档案没有一个准确的管理机制。在社会保障工作中,档案资料的涉及面广泛,相应的部门对档案进行管理,因为档案归属类别不同,导致一个人的保险资料被分别保存在不同的机构里。各个机构管理方法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

1.3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针对以前的相关制度中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现实工作的需要,有些地区制定了一些具有地方标准的社会保障档案,但在全国范围内却极度的不统一,导致在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别中,出现了管理标准不一致的情况。这便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

2.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的意义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会有效地补充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工作进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维护社会保障对象的切身利益,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1优化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保障档案的规范管理和保存,会高效地解决社会保障工作的住房领域刘友海秦皇岛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066000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铺设了道路。

2.2优化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是切实维护社会保障对象利益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住房保障档案中,记录着该地区社会保障对象的大量的真实的资料信息。是保证社会保障对象享受和使用各项合法权益的重要的真实凭证。保证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方法,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

2.3优化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社会保障工作部门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社会保障对象的居所并不是具有固定性,所以住房保障的档案记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只有保证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进行,才能使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有序、科学、高效开展。3.4优化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对积累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和加大社会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住房保障档案的整理与分析,探究其规律和发展方向,总结在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搭建结实的桥梁。

3.如何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来完善社会保障工作

在我国的住房保障档案中,虽然内容并不是过于复杂,但是工作量极大。所以在现实工作中,负责住房保障的部门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整理方法,并根据本部门的情况将档案分类。比如,部门中档案室空间较大,就可以采用目前很普遍使用的住房保障档案整理方案:“一户一档、一档一盒”,档案形成时,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档案资料全部放在一个档案盒中,在利用时,便于查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合理的整理保管档案资料,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住房保障档案的定期准确鉴定。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定时进行鉴定,在部门领导的统一领导下,由档案管理人员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鉴定组,对所有档案进行针对性的抽查鉴定,保证本地区的住房保障档案更加真实准确。这样一来,在进行社会保障工作时遇到实际问题,就可以利用这些整理好的档案进行快速的解决。加强住房保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住房保障档案除了纸质的档案存根,更应保证信息系统中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并加强系统管理,使其具有开放性与安全性。在住房保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包括数字化和网络化。住房保障档案的数字化,是对于纸质档案可以进行高速扫描的,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整个档案的管理模式运营过程中,电子档案具有纸质档案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档案的网络化,即是进行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也是档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加强住房保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4.小结

因为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高效进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所以各个地区与工作部门都设法利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来有效地补充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对住房保障档案的科学整理,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最全面准确的住房保障档案资料来服务于保障对象,并且更有助于社会保障工作的及时有效的进行。很多地区与部门已经认识到现今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究方法,得出利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有效补充社会保障工作的方案探究。

住房保障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房合一 租补分离 梯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84-01

一、保障模式的提出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目前是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形成了一个覆盖全体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但随着制度的普及和深入,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开着豪车住经济适用房,条件转好也不退出廉租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烟台地区提出了“三房合一,租补分离,梯度保障”的保障模式。

“三房合一”就是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合并在一起,统一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租补分离”就是保障房租赁和租赁补贴分别来实施,即不租不补,明收明补,以发放租赁补贴作为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主要模式。“梯度保障”就是按照保障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分层次发放,家庭收入高的补贴相对就少,收入低的补贴相对较高,实现保障公平。

二、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提出的背景

(一)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我国住房私有化改革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重要的住房供应模式,主要为了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利,实现居住公平而实施的,兼有调节资源分配、住房供需结构、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的作用。从实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以来,它在扩大居民经济消费、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平抑住房价格、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从实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以来,出现了一系列与政策目标偏离的现象,如住宅单价水平偏高或单套住宅面积偏大,导致经济适用住房的总房款与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不相适应;又如住房位置偏僻、配套设施落后,致使工作与生活不方便遭到弃购,再如审批管理不严,销售对象失控,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停放很多高级轿车,引起种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致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陷入困境。随着社会对经济适用住房的诟病,已有部分省市决定逐步停止建设经济适用住房。

(二)廉租住房制度是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住房保障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有效解决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保障模式之一。廉租房的供应对象为城市失业人员、生活困难的低保户;或是收入水平低,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就业和其他消费的群体;以及刚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收入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廉租房申请者一旦申请成功,虽然他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随着个人努力,社会变化,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从一个社会团体转入到另一个社会团体,其仍将原有的廉租房视为其个人私有财产,更有甚者将其出租或转让给其他人居住,已渐成为困扰政府相关部门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要培养正确住房观念。居者有其屋是指有房住而不是指拥有房屋。中国历来有“居者有其屋”的传统观念,而且这里的有其屋往往被理解为是拥有所有权。中国现在的年轻人其他方面的观念都喜欢学习西方,对于西方的新产品、新观念接受很快,但惟有住房方面的观念非常传统,追求自有住房而且追求一步到位的大住房往往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基本观念。当前很多女性甚至把是否拥有自己的住房作为衡量男性的经济实力甚至是结婚的必备条件之一。正因为如此,很多男性都急于买房,所谓“筑巢引凤”,这是推高我国房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年轻人为了买房,往往负债累累,成为房奴,个人的事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很多西方的年轻人则根本不考虑买房,在出租屋内同样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个人的事业发展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实际上我们年轻人应该改变观念,年轻时,事业比拥有一套住房重要很多,只要能有房住,不管是租的还是买的,都可以,居者有其屋是指有房住而不是指拥有住房。

三、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制度设计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是指投资者(政府、企业或社会非营利机构等)持有房源,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租给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方式,其租金水平高于廉租房,低于商品房。应根据住房的地段、面积和质量确定不同的租金标准,再根据家庭收入的水平,划分不同的保障梯次,家庭收入高的补贴相应就少,收入低的补贴相应较高,这样在房源之间形成合理的级差,而不同收入的家庭享受政府不同梯次的政府补贴,有利于各类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住房保障的一种保障模式。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可满足所有中等偏下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需要,也可满足新就业无房职工以及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保障者可以租赁政府出资建设的保障房,也可以租赁社会上闲置的房子(鼓励这种方式),这样既解决了政府建设的公租房不能完全满足保障需要的矛盾,又能解决社会上房屋空置现象的发生。租赁补贴标准根据保障面积和市场平均租金的一定比例进行确定。

保障面积各地方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而定,烟台市的保障面积的标准为以下列标准与其自有产权房屋的建筑面积之差计算:

1. 家庭成员1人的,为建筑面积30平方米;

2. 家庭成员2人的,为建筑面积40平方米;

3. 家庭成员3人及以上的,为建筑面积50平方米。

市场平均租金的一定比列,烟台市是按照下列情形进行分类:

(1)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每平方米住房租赁补贴标准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的100%确定;

(2)经民政部门认定的低保边缘家庭,每平方米住房租赁补贴标准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的80%确定;

(3)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市政府公布标准的80%,不含上述(1)、(2)款的家庭,每平方米住房租赁补贴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的50%确定;

(4)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市政府公布标准,不含上述(1)、(2)、(3)款的家庭,每平方米住房租赁补贴标准按照市场平均租金的30%确定。

(5) 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承租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按规定可以享受住房租赁补贴,住房租赁补贴标准按照实际承租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租金的30%确定,承租其他住房的,不享受住房租赁补贴。

市场平均租金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住房保障、财政等部门,统筹考虑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同地段同类型普通商品住房的租金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只租不售,以及带有过渡性的性质,可以使这种保障性住房成为一种公有的流动性资源,相对而言能更好避免各种问题。租赁型保障住房具有政府的干预性、保障对象的特定性、非营利性、租赁价格的优惠性、退出的灵活性等特点。比如申请人员不符合保障标准,政府停发其补助,其就退出住房保障;再比如其收入原为低保户,现在审核为不超过政府公布的标准,可直接核定为发放租金30%确定,不用为其“退不退房”而发愁。

住房保障范文第7篇

作为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三类,其供应对象、供应方式、建设标准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以较低价格或租金向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出售或出租的住房。在政府干预居民住房问题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后,各国普遍形成了市场调节和社会保障双重机制并存的住房体制,我国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与美国的“可支付住宅”、新加坡的“组屋”、日本的“公团住宅”、香港地区的“居屋”、德国的“社会住宅”等相似,都是一国(地区)住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提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至今,中国的住房政策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前行,但在保障住房政策方面却一直处于摸索、实践及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下,尽快建立保障住房政策体系已经提上日程,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障住房政策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完善我国保障住房政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障住房政策应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

制定住房政策以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权益,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保障住房政策模式的设计、选择上,不同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类型、住房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国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做法和经验。比如,同样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崇尚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尽量不对住房市场进行直接干预,只对低收入等特殊阶层提供住房保障;瑞典作为福利国家的先驱,既强调以市场配置住房资源为主体,又实施比较广泛的住房保障政策,并把出租住房和合作住房作为满足社会各阶层住房需求的长期策略;新加坡的市场经济模式属于行政管理导向型,政府充分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参与保障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帮助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居者有其屋”。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居民的住房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住房市场运行的环境、保障住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与其他国家都不相同,因此,在设计我国保障住房政策的模式和实施方案时,虽然要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现成模式。

二、注意住房保障的层次性

为了体现保障住房的公平分配,在国外的保障住房政策中,很注重住房保障的层次性。一方面,通过保障住房政策,所有的保障对象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国家的住房福利,以缩小与其他阶层在居住水平上的差距,达到政府规定的住房标准;另一方面,不同消费能力的保障对象从保障住房政策中受益不同,处于劣势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住房福利。例如,新加坡对购买组屋的低收入居民实行分级补贴的政策,购买房屋的面积越大可以获得的补贴就越少;美国政府对可支付住宅实行“按收入交房租,按人口分住房”,要求承租户必须拿出家庭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房租,政府只对超出消费能力的部分给予补贴。在我国的保障住房政策中,虽然有针对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和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两限房,但并未充分体现保障水平的层次性和保障受益的公平性,尤其对于经济适用住房,其保障对象定位比较模糊、差异较大,另外还有一些处于各类保障对象之间的夹心阶层游离在政策之外,单一的供应和分配方式已不能适应所有保障对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因此,针对某类保障住房也应该提供不同水平的保障方式,使得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尽其所能地消费适当的住房。比如,对于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尝试变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提供一定比例略低于市场租金、可承担的租赁住房,解决那些既不属于廉租房保障范围、又确实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的夹心阶层的迫切需要。

三、保障住房政策的长期实施与动态调整

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住房供应体系中,消费能力不足的中低收入阶层始终是住房问题的核心,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会有中低收入阶层,其住房问题的长期存在决定了一国保障住房政策的长期性,即使在人均居住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政府也长期承担着为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的社会责任,保持了保障住房政策的延续。比如,新加坡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四十多年,既有科学的总体安排,又有固定的分布实施计划,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了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许多国家对长期实施的保障住房政策又建立起动态的调节机制,以利于在新情况下解决新问题。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在住房发展的不同阶段,保障住房政策的内容就有所改变,其中,政策的保障对象从房荒时期的绝大多数居民过渡到供求缓和时期的中、低收入阶层,现在又逐步缩小为以低收入阶层为主;政策的侧重点则经历了从直接兴建保障住房到提供租金补贴和金融支持、充分利用存量住房的转变,通过政策的动态调整推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住房水平的升级换代,形成住房的自然淘汰,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保障住房政策的目标主体,因此,保障住房政策绝不是政府的权宜之计或临时的政策,而是一个长期都将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政策,随着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

四、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

从手段上说,保障住房政策包括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保障住房、对保障住房建设的用地支持、信贷优惠和税费减免、对住房购买者的金融支持、对住房租户的租金补贴以及帮助社会团体等非营利住房合作组织建房等,在欧美和亚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手段,以适应不同的政策安排和居民多层次的保障需求,虽然各国的政策手段并不完全相同,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以促进保障住房消费的措施为主(欧美国家)或者对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措施并重(新加坡)。②住房金融手段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为保障住房建设提供低息贷款;二是为购房者提供各种形式的住房抵押贷款,如新加坡的公积金贷款、瑞典的住房合作社储蓄贷款、英美两国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抵押贷款等;三是欧美国家还普遍为低收入者购房提供抵押贷款担保和保险,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③注重公司合作,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私人金融机构为保障住房建设和消费提供贷款,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参与保障住房建设,扶持住房合作社、住房储蓄银行、住房协会等社会团体筹集住房资金或者从事保障住房的建设、经营、管理。④用间接手段促进保障住房的建设和消费。比如,欧美国家通常运用税收政策调节保障住房的供应和需求,美国还通过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促进银行为居民发放抵押贷款。与这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保障住房政策侧重于以促进供给的措施为主,而促进消费的措施不足,住房金融手段还比较单一,社会团体在保障住房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各种配套措施也很不完善,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好的做法,在政府实施住房保障的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来促进保障住房的建设和发展。

五、用立法推动保障住房政策的实施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与住房保障相关的专门性法律,尤其在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的保障住房政策基本上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并包含在各国不同时期的住房法规中,这些法规不仅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还为居民享受住房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例如,美国的《公共住房法》、《住房和社区发展法》,英国的《住房法》、《租金法》、《住房与建筑法》,日本的《公营住宅法》等,都从法律上保证了保障住房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保障住房政策法规,保障住房政策的依据仅仅是政府的几份相关文件,显然缺乏法律效力。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从法律上规定保障住房的保障对象、建设标准、建设资金来源、用地原则、价格机制和管理机构的职能等,这将为政策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立法对保障住房的准入对象及其供应主体的行为形成制度约束、规范保障住房的销售和管理、杜绝种种违规行为,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和落实到位。

住房保障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主要问题;成功经验借鉴;措施

一、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现状

保障性住房通常是指提供给特定人群使用的,在政府的统一规划统筹下建房,并限定了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的住房。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各种问题。(1)法制化程度不高导致政策性随意性较强。纵观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历程,中央政府均是以《通知》、《意见》和《办法》等文件的形式来推动的,甚至部分文件是在住房保障性问题很突出的情况下出台的,没有高层次的立法的硬性约束,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管理机制混乱,而在执行过程中,造成部门利益高于群众利益、地方利益高于全国利益、经济建设投入重于住房保障投入等问题。(2)资金配套困难、政府住房保障的投入力度不够带来保障性住房的长期供不应求。保障性住房建设地方财政即无法获得高额利润,反而倒贴进不菲的配套资金,从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大而缺乏动力机制,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重复强调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各地经年累计欠账仍然很多,尤其是财政预算渠道不畅资金配套困难,导致保障性住房是“雷声大雨点小”。(3)保障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导致保障性住房的公正性受损。保障性住房准入机制实行的审批核准制存在许多缺陷,首先要查清一个家庭的收入并非易事。其次由于配套政策的不完善,许多业主同时拥有几套经济适用房,并不是居住而是用于投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缺乏科学严格的退出机制,一旦拥有便无可更改,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不符合适用条件了还继续占有住房,这就形成了福利固定化,终身制,相应的大量等待排队的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无法正常进入。(4)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不符合规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自实施以来,由“民心工程”变成了“民怨工程”。保障性住房一般大多集中在地段偏僻,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不足,打折的建筑质量,安居程度不高,造成住户的生活不便。

二、优化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措施

(1)制定相应的住房法律法规,为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英国制定有《住宅法》、《住宅与建房控制法》等;日本有《公营住宅法》、住宅金融公库法》、《地方住宅供给公社法》等;美国有《住房法》、《住房贷款法》、《住房再贷款法》等。目前我国应从立法上规定住房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水平、保障资金的来源、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以及给一些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如豆腐渣工程、户型面积过大等。在符合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制定出地方性的住房保障法规,严格制定进入、退出机制管理办法,严格针对不同的保障对象提供不同的保障方式。(2)确立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运用“看的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失灵保障公民的基本居住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英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政府采取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福利房、公房、对居者发放住房补贴、发展住房信贷等方式,积极发挥着政府的职能,保障“居者有其屋”。我国有必要组建一个独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营的专门机构,发挥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3)开拓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首先要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融资体系。其次把保障性住房支出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加大加强中央政府、省政府对地方财政给予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执行力度,提高政府政务的透明度。此外,政府还可以运用地方债、房地产信托基金以及优惠的信贷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房地产商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还应重视非政府组织、费盈利组织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开拓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4)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进入、退出机制。第一建立居民个人信息公共平台,构建我国居民收入申报制度和信用评估体系,实现个人收入的完全透明化。第二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申请作严格的审核,不同收入的可纳入不同的保障范围。第三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居民收入发生变化时,保障措施也应相应的变化。建立完善进入、退出机制可以保证保障性住房使用的效率性,保证保障性住房政策较高的开放性、公平性、效率性和社会监督性。

保障性住房政策改革应该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张宇详等.典型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经济.2008(3)

[2]张晨子.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性政策对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2011(10)

[3]李蕊.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0(7)

住房保障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住房保障住房政策保障模式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且当前的住房保障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政策运行结果偏离初衷。本文以广州市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对住房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动态发展进行重新思考。

广州住房保障体系现状分析与理论框架重构

(一)广州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

广州市住房供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通过商品房来解决高收入者的住房需求;通过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来解决中低收入者家庭的住房需求;通过廉租住房政策来解决没有购买能力的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通过限价房满足夹心阶层的住房需求。廉租房的适用对象最初为城镇双特困户,根据2004年8月的统计数据安置的廉租房住户为1024户,同年制定了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的廉租住房保障方式的工作方案。但直到新社区的建设中的廉租房才在2007年底着手解决5643户双特困户住房困难问题。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方面在安居工程结束后,基本没有持续建设,在2006年在房价上升速度过快的情况下才重新规划建设。同时,广州也开始了限制价房的土地供应和住房建设,第一个限价房项目于2008年2月开售。

广州市住房保障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和长期的机制与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缺乏与居民收入相符合的保障对象界定标准和保障对象宽泛性。目前的收入分组法是国家统计局按人均生活费收入将家庭数量分成五组,只是能够满足统计需要,沿用这种中低收入的分法总人数则有60%,范围过大。保障标准偏高。部分经济适用房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脱离保障的意义和目的。缺乏对经济适用房的有效规划和管理,尤其是再上市的管理。保障体制使需要保障的对象游离于保障层次的之间,影响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首先是体现夹心层中的相对收入较低的阶层排除在经济适用房之外;其次住房公积金制度没有有效发挥住房保障的作用。

(二)广州住房保障体系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本文在传统住房保障供给与需求分析基础上,立足于广州市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将住房保障实施的保证性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构广州市的住房保障体系的静态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广州住房保障需求的动态变化

(一)以收入分类法的差别化来识别保障对象及区隔各阶层住房门槛

居民的住房需求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承受力,也就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与房屋价格水平下,各阶层居民实际能承担的住房面积或者总价。在广州市现有的商品房市场、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给上,不同收入群体承受能力差别极大。因此,完全由市场或政府来提供住房都是不可行的,按照收入群体不同进行差别化的住房需求结构设计势在必行,详见表1。

(二)广州住房保障需求动态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家庭消费能力和养老模式,对广州市的住房保障带来影响。2003-2007年常住户籍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表明,2007年末全市常住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9.8%,比上年末提高0.05个百分点。老少比为67.83%,比上年末上升2.95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35.46岁,比上年末增加0.33岁。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14.67万人,占19.4%,比上年末上升了0.9个百分点。广州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在进一步老化,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年龄中位数也逐年增加,庞大的中年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老年人口将持续增加。随着全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规模,必将受家庭生命周期影响的住房消费带来很大的影响,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冲击。

广州居民收入阶层的分化的趋势必然导致住房保障的动态调整。广州市的居民收入呈现出分化严重的趋势,这种趋势将对居民在自己生命周期中的总收入水平下降,势必导致对住房消费等大额支出的消费能力下降,而对于住房消费能力的低下就将导致住房保障压力的提升。2006年的居民收入统计数据表明,按照企业、事业和机关分类,占职工人口数的78.10%左右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合计的平均工资,企业和事业与机关之间收入分化;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也有82.07%的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合计的平均工资,而且在不同的行业中工资水平相差很大,最高的电信行业与最低的农业之间相差59227元,是农业行业职工的4.52倍。而且在同一行业之内收入差距也很大,电信内部的差距是28349元。

广州中低收入者住房消费能力与保障住房供给结构调整

(一)广州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能力分析

基础数据的设定与基于职业生涯期间居民收入的静态假设。本文对于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采用静态分析为前提假设:家庭中有2人工作,假设家庭人口为3人,2006年消费水平为18903元/人,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的消费为平均消费的70%,同时也选取2006年的职工平均收入作为基础数据,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的收入为平均收入的70%,即26122元/年。可行性判断标准选取两个:还款/收入比,根据现行专家的建议标准为30%;还款-收支,如果小于零,则表明具备还款能力;计算利率为2007年3月18日后利率下限,考虑到中低收入对象的住房公积金少或者没有住房公积金的现状,表2数据采用商业贷款计算。经济适用房的面积为60平方米,价格4000元/平方米;限价房面积80平方米,价格为6000元/平方米。具体的消费能力预测分析(见表2)。

(二)广州保障住房的供给结构调整

住房保障供给结构的调整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是保障体系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之间的供应结构调整,由于收入阶层的分化现象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导致居民的消费能力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住房价格的增长速度,从上边数据可以看出低于平均职工收入水平的职工占总数的80%左右,在行业之间和行业之内的分化现象也很严重,根据当前的限价房的消费能力测算可得出结论,在三者之间必须要加大前两者的供应。其二是在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面积结构上考虑调整,由于成本的因素,价格调整的空间相对较小,结合国外的经验,保障性住房的面积在50—60平方米比较合适,这也合适当前保障对象的消费能力。其三是基于长期趋势中的总体居民收入变动的情况动态调整保障性住房的结构。

结论与建议

(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住房的调查结果和保障住房供应情况,在住房保障体系的方面要从房屋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其完善。完善保障住房的土地供应、建设、征集、分配和回收体系,确保保障住房不出现断层。采用各项优惠政策优先安排保障住房的用地,保证需求的数量;制定保障住房建设和征集的规模、质量、成本和标准(房型、面积和价格),保证住房保障需求的层次上得到满足。在开发建设和房源的供给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的结合:政府组建开发建设公司直接进行保障住房开发建设;通过招投标安排经营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保障住房委托开发;要求房地产开发商按法定的一定比例缴交保障住房房源;收购一手房、二手房和经过腾退、过滤或改造过的低标准旧公房,建立廉租房和廉价房的供应资源。对已不符合再使用保障住房标准的享有者,回收廉租和廉价房,对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也可以考虑回购制度。

(二)完善保障住房家庭的遴选机制和个人信用制度

确定住房保障对象是住房保障制度执行的难点,对住房保障对象的遴选要根据广州社会经济和收入的发展水平,按租金、售价标准和住房解困目标,划定和调整不同层次的享用保障住房的客观标准和比例;接受居民户享用保障住房的申请,并进行分层次认证;每隔一定年限,对分层次享用保障住房的居民进行资格动态再认定。对家庭和个人的收入监管可以从代缴单位、税收、银行和公众等渠道进行监督。同时也要同个人的信用结合起来,对申请保障住房的家庭或者个人,要对其进行信用评价,而对于信用评价的主体主要由银行来承担,充分发挥银行的监控职能,建立个人收入和信用档案,对个人及其家庭收入变动情况跟踪调查,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估。

(三)拓宽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和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

当前住房公积金的交纳要考虑完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雇员、自由职业者的自愿缴存政策,逐步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全市各类就业者的全覆盖。要鼓励和扩大中低收入者使用公积金的比重,提供适合于弱势群体使用公积金的新品种和新方式;要尝试运用公积金进行廉租房、廉价房的开发建设、征集和货币贴租的新途径;要研究调整组合贷款中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比重和还款次序问题。

(四)多渠道就近筹措廉租房房源

廉租房房源过少,分布不合理,门槛标准高,是廉租房的实物性配租比例过低的重要原因。凡是符合条件的廉租屋享有者,政府、单位和社区一要认定,二要在规定时间里给予保障,三是房源要尽可能地就近,四是通过政府、单位和个人都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分担责任,筹集房源。

参考文献:

1.施育晓.低收入人士住房政策.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12-31

2.董藩.关于房地产市场的17个观点与两万言书.房地产门户-搜房网,2005-8-4

住房保障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 analyzes the affordable hous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solve it.

Key words: affordable housin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2011年我国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建筑面积是2010年全部住宅成交面积之和,占整个住宅市场比重的20%左右,许多城市更是规定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占到全部住宅建设用地的50%以上。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既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改善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近年来为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加大了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为此,我国已经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住房是居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住有所居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广大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大决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效益的内在要求。保障性住房建设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对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发挥房地产业链条长的作用,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推进棚户区改造,既解决了贫困人口集中成片居住的问题,促进了社会结构优化,又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形象,吸引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有利于实现产业再造和经济转型,起到“建设改造一片、带动提升一方”的作用。

2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一是地方政府投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二是政府投向保障性住房的土地放量过少。因此造成保障性住房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建设无法满足众多特别困难的家庭需要。根据收入测算,属于中低收入的家庭一般占社会总家庭的比重为80%。也就是说,市场上住房总量的的80%应纳入保障房体系供应。

2.2保障房类型体系不清。目前,政府向社会家庭提供的保障住房类型主要包括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限房和公共租赁房四种类型。有些地方为了回笼资金廉租房也公开向社会出售,成了事实上的“廉售房”。而各类型保障房之间的衔接关系不能很好的覆盖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造成城镇住房保障对象欠清晰,过度保障和保障不足并存,出现了“租不到、买不起”或“买不到也买不起”的夹心层家庭。这主要是因为保障房类型体系设计不合理造成。缺乏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家庭需要的差别化保障住房体系的详细设计,对各种房型的保障功能定位不清、保障层次厘定不明。

2.3 居民收入审查形同虚设。按政策规定,保障性住房只能出租或出售给中低收入的家庭,但在现实中,这一规定执行不力。不排除保障房还是解决了一批生活非常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但大量保障性住房被高收入家庭或已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所租用或购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众多学者呼吁取消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原因。出现问题根本的原因就是形同虚设的审查制度以及缺少相应的公开透明的程序所造成。按照目前的就业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家庭理财体系(包括家庭储蓄、投资、继承等等),就凭单位一纸证明很难核定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或财产价值。而在核定上述收入上,又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在收入核定上,瞒报、少报、不报现象存在,弄虚作假随处可见。2.4 保障性住房构建无统一标准。由于各个城市经济和发展水平的差异,除去保障房主要以小户型为主,其他条件无具体要求。由于资金不足以及市场冲击等影响,有些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为了节约投资会将保障性住房选址远离市中心,不便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低收入家庭对保障性住房的满意度。

3 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3.1 制定出台住房保障法,做到有法可依,责任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而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议尽快制定《住宅法》,对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加以规范。在《住宅法》中应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稳定增长保障性住房资金投入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消费等环节加以规范,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加强考核监督。

3.2 尽快开征房产税,用经济手段调控房价。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住宅难题,需要从房价收入比以及房价上涨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关系入手,科学调控房价水平,足额供应土地,合理确定保障房供应量。开征房产税可以使地方政府能有一个稳定合理又不推高房价的房地产财政收入渠道,缓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开征房产税还可以使居民拥有多套房屋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特别是抑制了一些不通过信贷而用自有资金购买多套房及别墅的需求行为。

3.3 建立稳定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础。既然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的保障房,其建设资金应主要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因此,应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同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弥补政府财力不足。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闲散住房,租住给居住困难家庭,政府通过补贴、减免税费等,给房主一定补偿。土地收益应该首先用于保障房建设支出。

3.4 建立和完善保障房建设标准。要区分地段和类别制定保障房建设标准,以适应不同类别保障性住房的居住需求。不能因为保障房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就降低建设标准,或位置偏远,形成新的贫民聚集区,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政府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是责任而不是施舍。所以,政府应该按照一般住房要求来建保障性住房,这些住房当然要有基本的功能,否则政府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其次,政府所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是要住人的,因此应按照人们的生活要求来设计。保障性住房的面积可以小一些,但是基本功能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生活要求,穷人和富人是一样的,所以政府不能因为是为穷人提供保障性住房,就可以“偷工减料”,简化保障性住房的功能。

3.5 严格把好审核关,准确定位受益对象。由于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申购申租者的资格审查力度不够,使得部分高收入者混入,造成保障房小区停放着为数不少的高档轿车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收入申报制度,我国居民也没有将自家收入公之于众的习惯,只能通过个人所得税来判定个人收入,但很多居民 有可观的隐形收入等其他非常规收入的存在,因此,只凭借一纸证明就来判定申请者的资格,必定会违背国家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初衷,让那些本不在保障范围内的人钻了空子,更严重的是将真正需要保障性住房来保证正常生活的人拒之门外。所以在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中要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审核,充分把好入口关。

4 结束语

政府建没保障房是民办实事。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透,不能让一些不因难人也混进来购房。我们要想住房困难户所想,急他们所急,要学习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要建立一整套完善制度,规范保障房购房行为。并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定期地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真正地把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要体现出政府为民做实事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吴德娜. 调控房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经济视角,2005

上一篇:保险业务范文 下一篇:保险投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