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6 16:35:45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篇1

一、深入学习统筹谋划,着力构建脱贫攻坚新格局

党的十以来,四川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有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5年底的380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5.8%,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四川仍是全国6个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剩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大都处于深度贫困,特别是藏区、彝区等极端贫困现象依然突出。面对严峻繁重的脱贫任务,省委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勇气和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斗志,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是始终将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作为工作的基本遵循。党的十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新思想新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从政党性质、执政责任、巩固制度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鲜明提出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思想。特别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从扶贫对象识别精准、项目资金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界定精准等方面,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工作要求。还提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动员社会各方参与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强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导等系列新论断新要求。

这一系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清晰指明了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为我们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二是基本形成“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的总体推进思路。省委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位置,2015年7月召开十届六次全会,专门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出台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与之前制定的扶贫开发《纲要》和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会后制定的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教育就业、生态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惠民、社会保障、社会扶贫、财政金融等10个专项方案,共同构成了四川新时期脱贫攻坚的“3+10”制度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省委以“四大片区”作为主战场,明确“六个精准”总体要求,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健全以“五个一”驻村帮扶、东西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帮扶机制,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四川脱贫攻坚总体思路。

省委始终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在识别扶贫对象上,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的“六个有”工作要求,构建起了全省统一的“六有”大数据平台。在推进“五个一批”行动计划上,结合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因病致贫量大等省情实际,将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和医疗救助帮扶一批单列为“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聚焦每年计划摘帽的贫困县、退出的贫困村、脱贫的贫困户,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五个一批”行动计划的落地落实。

三是创新构建“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相统一的工作目标体系。中央提出“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脱贫总体目标,不仅考虑了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的需要,还考虑了教育、卫生等发展需要,这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必然要求,也是实事求是、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省委深刻学习领会“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精神,综合考虑四川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所处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我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思路,将解决居住条件最差的村和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放在优先位置,鲜明提出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的工作目标。“四个好”的工作目标与中央“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既要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四是始终将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障。省委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从省到乡组建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明确各级党委副书记协助书记分管脱贫攻坚工作。持续优化贫困县班子,对88个贫困县党政主要负责人逐一分析、考核评估,对表现优秀的及时提拔但不离岗,做到“不脱贫、不摘帽、不换人”,对不适宜脱贫攻坚工作的坚决进行调整;选派178名省直机关干部到“四大片区”担任市(州)部门副职或贫困县党政副职,选派88名优秀年轻干部挂任贫困县专职副书记。努力配齐配强各级扶贫机构力量,贫困县扶贫机构在规定限额内全部单设,省市两级扶贫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同级政府副秘书长,贫困县扶贫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同级政府党组成员。

同时,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启动脱贫攻坚领域违纪违规问题专项查处行动和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二、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推动关键任务实现新突破

立足全省“量多、面广、程度深”的贫困实际,正确认识帮扶工作推进“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的辩证关系,坚持所有资金、项目、资源等都聚焦“四大片区”,聚焦当年计划摘帽的贫困县和贫困村、计划脱贫的贫困户,优先解决贫困对象最紧迫、最急需的住房安全、产业增收、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等重点问题。

一是切实解决住上好房子的问题。突出区域特色,以彝家新寨、藏区新居、乌蒙新村、巴山新居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新建、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惠及贫困群众146万人。围绕“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16万人的目标,落实人均建房面积标准,对藏区、彝区建房成本按80%给予补助,对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按70%给予补助,对片区外按60%给予补助。为确保完成今年2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下达各类资金189亿元,144个项目县开工住房建设96161套、占计划的119%。

二是切实解决增收脱贫问题。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编制完成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产业脱贫规划,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703户、农民合作组织5.6万个、土地股份合作社3417个,基本实现每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都有市场主体带动。积极推进财政金融扶贫,为每个贫困村落实15―20万元共20亿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在此基础上,每个贫困村整合成立了规模约3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各贫困县建立总额12.73亿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截止今年9月底,全省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28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2254亿元。

三是切实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始终将保障贫困人口接受义务教育放在教育扶贫的优先位置,累计投入126亿元,全面加强1万多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对全省77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三免”;在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设立规模为300万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特殊困难。着眼加快补齐民族地区教育短板,不让民族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的51个县实施15年免费教育,扎实推进大小凉山彝区“一村一幼”建设,惠及10多万名学生和幼儿;大力实施藏区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惠及5.8万名学生,今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93%。

四是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始终把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作为医疗扶贫的优先选项,着力抓好县、乡、村三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8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达标率达到98.82%,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99.66%,县医院100%达到二级水平。在全省实施“十免四补助”政策,贫困群众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和院内会诊费,全面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等8项免费医疗服务;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0-6岁贫困残疾儿童等4类贫困人口给予特殊治疗补助;在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设立规模为300万元的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对享受医疗保险和补助政策后仍然因病负债的贫困家庭给予特殊支持,确保不因病致贫和返贫。

五是切实解决社会保障兜底问题。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121.1万贫困人口,重点加大低保统筹力度,全面完成“不落下一人”目标。从2016年起,将全省农村低保标准低限由2280元/年提高到2880元/年。今年计划摘帽的5个贫困县和计划脱贫的32.9万低保对象的低保标准低限提高到3100元/年,率先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目标。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到2017年四川农村“三无”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满足率达到65%,全面完成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低保兜底工作,确保实现全省“两线合一”。

六是切实解决因灾返贫问题。坚持把恢复重建与扶贫解困统筹起来抓,确保“4・20”雅安芦山地震灾区17万贫困群众与全省同步小康。始终把群众安居放在首位,2014年以来,共完成193个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9.3万户农村住房、3.5万户城镇住房重建任务,5107户“三孤”人员、五保户、特困户等特困群众全部住进了新家。今年年底前灾区1.2万贫困群众、150个贫困村将如期脱贫摘帽。

三、强化督导严格考核,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乡抓落实”推进机制,层层分解落实减贫任务、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唯此为大、念兹在兹,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督查,切实推进各项脱贫任务落地落实。尤其是紧紧聚焦今年计划摘帽的5个贫困县、2350个贫困村、105万贫困人口,精准施策、严格督查,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必胜。

一是高规格调研督导。深化省级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及“走基层”活动,确定40位省级领导和48个省直部门分别牵头联系指导1个贫困县,包村包户推进精准扶贫。开展了6次大规模的脱贫攻坚督查督导活动,省领导每次都以身作则、示范带动,走村入户了解实际情况,带动各市(州)、县(市、区)和省直部门实现对11501个贫困村全覆盖调研督导。

二是全方位评估检查。今年6月中旬,由省领导带队,严格对照脱贫指标对今年5个首批计划摘帽县开展了“解剖麻雀式”检查评估,分别建立了问题台帐和责任清单。国庆节前,召开全省脱贫攻坚评估检查电视电话会统一动员培训,省、市、县三级联动,对全省160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市、区)开展全覆盖评估检查,省级领导和省直部门重点评估检查了藏区彝区及计划摘帽的共55个贫困县,每县抽查8个村、每村抽查10户贫困户。评估检查结束后,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别向市县和省直部门“发点球”督促限期整改,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篇2

制定脱贫路径图时间表 切实“兜住底”“补短板”

经过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昌邑区扶贫办先后出台了《昌邑区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昌邑区2016年脱贫攻坚“双过半”实施方案》以及《昌邑区2016年春秋两季攻势工作计划》等配套方案和计划,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序推进。

为让贫困群众生活条件尽快改善,昌邑区多渠道筹措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村屯换穷貌、展新颜。2016年1月至11月,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068万元,实施脱贫项目13个,完成投资2003万元。

为了让帮扶落实到户、落实到人,这个区采取“四位一体”的包保帮扶机制,25位区级负责人、12个市级包保单位和50个区级包保部门,多次深入村社和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开展帮扶工作。市、区两级包保部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91万元,主要用于“送温暖”发放慰问物资、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危房改造,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加快贫困村屯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兜住底”“补短板”,编织一张张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按下回放键,2016年,昌邑区脱贫攻坚的一幅幅画面,让贫困户看到了小康生活的梦想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多措并举 多管齐下 近期脱贫兼顾长远致富

紧盯省级贫困村年度脱贫目标,市区乡村上下联动,2个省级贫困村脱贫项目进展顺利。产业扶贫方面,在市级包保领导和包保部门的帮助下,投入434万元,实施产业脱贫项目5个。左家镇马虎头村日光温室项目已建设完成。土城子乡前苇村光伏发电项目已完工,正在办理并网手续;1500平方米温室项目建设完成。2个省级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标准。通过马虎头村黄牛养殖项目、前苇村黑木耳种植项目,共带动74户贫困户增收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设施扶贫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村倾斜,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市级包保帮扶,筹集资金1634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项。前苇村的“六清”整治工程、农田水利工程、5户危房改造工程等已经竣工。马虎头村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村部、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8公里路桥工程项目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7个自然屯自来水设施建设已完工,28户危房改造工程已完成20户,其余8户列入2017年建设计划。

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在市区包保单位及智囊团的指导帮助下,昌邑区兼顾近期脱贫和长远致富,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帮扶,发展特色种养加庭院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安置就业,包保部门帮扶和低保兜底等帮扶措施,积极扶持贫困户增加收入。据统计,这个区近400户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目前,这个区正在组织各乡镇及包保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确认退出销号工作。

推进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这个区按照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区级审批的程序,确定需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其中,C级危房户41户、D级危房户67户。

为确保全面消除贫困户危房隐患,保障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区级扶贫资金列支专项资金110.75万元,补齐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各级包保部门及时跟进帮扶。截至2016年10月30日,已竣工86户,完成贫困户危改总任务的80%。

行业专项扶贫行动有效开展。这个区贯彻落实“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分类推进重点行业扶贫。健康、教育、低保、交通、水利、产业等12项专项扶贫行动有序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为贫困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制定了相应的健康干A计划;申请的14项市级扶贫基金通过审核2项,到位资金185万元,带动贫困户37户;建立了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就业动态台账,依托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建立了神农创业基地,努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在前苇村和左家镇马场村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挂牌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积极为电商扶贫创造条件;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支持计划”,为270户贫困户510人进行了低保兜底保障;发放“扶贫攻坚法律援助服务卡”到户到人,确保贫困群众及时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篇3

民生事务涉及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以及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内容,而且投资巨大,比如2012年贵州省完成各类民生支出达2157.04亿元,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78.4%;2013年计划投资550亿元为群众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实际投资70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8%。

兜住民生底线是发展重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说:“要以‘马不停蹄’的步伐改善民生,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高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准化扶贫水平,倍加关爱老人孩子、困难群众和返乡农民工,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首要民生:精准扶贫

扶贫,是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的核心目标。

“贵州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一个主战场。向贫困发起总攻,发展就是最大的扶贫,发展是解决贵州贫困的关键。”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日前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道出了贵州发展的主要障碍和任务。

扶贫是贵州的第一民生工程。2013年贵州首件“民生实事”提出“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完成的情况是,6个县172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166万人。

经过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2011―2013年,贵州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4%下降到22.2%,累计有14个重点县366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

“减贫摘帽”、精准扶贫居2014年贵州“十件民生实事”之首。今年的目标是,新增8个县、95个乡镇“减贫摘帽”,建成全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

跳出扶贫抓扶贫,扶贫需要大思路。今年1月4日至6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威宁县迤那镇调研时,首次提出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重要措施。当前,贵州省已经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全省11590个村都已派驻同步小康工作队,精准扶贫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协同共进。

精准扶贫的要义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需要对贫困人口、贫困状况等进行精准识别。贵州省已将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县并基本完成贫困人口识别工作,为“六个到村到户”帮扶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贵州省成立了“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这个专题组发挥着“特攻队”作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14]23号)于5月16日印发。该实施意见从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等十五个方面对贵州扶贫开放工作进行了部署,并配套出台了《贵州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和《贵州省财政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这份实施意见强调,从2014年起,对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扶贫导向考核,把扶贫开发工作实绩作为评价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扶贫,更要扶教育

教育落后成为贵州“穷”的突出表现,“只有让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才能割断贫困的世代传递。”近3年来,贵州投入1500亿元启动教育“四项突破”工程和“9+3”计划,将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再用“两个五年”的时间把教育搞上去。2013年,省级压缩5%行政经费共计5992万元,全部用于支持教育“9+3”计划。

在贵州,不少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欠缺,百姓对改善基础教育条件期盼很高。作为全省民生实事之一,2013年新建或改扩建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400所,建设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10万平方米。2014年,这项民生工程继续推进,其计划是,建设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8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200所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

目前,贵州省教育厅已下拨公办幼儿园建设资金2.82亿元,现已开工建设241所,开工率为61.6%,其中竣工24所,竣工率为6.14%。供2014年建设学生宿舍使用的10.6亿元资金已经下拨,共计实施项目749个,目前已开工建设658个,开工率87.85%,其中竣工148个,竣工率19.76%。

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是贵州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据贵州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13年,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约为240万人,其中,在校生留守儿童为98万人,2014年为94万。建设8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列入今年贵州全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中。

配备电脑、电话、电视机等设备的留守儿童之家,可以让孩子们和远在他乡的父母视频聊天,孩子们也能在这个“家”里阅读、娱乐。留守儿童之家多作为农村中小学的软硬件设施,各地投入力度较大。比如在大方县,2012年至今,已经建设了100多所留守儿童之家,县财政投入400万元统一配备了标牌、阅览桌椅、电子琴、篮球等设施,每所留守儿童之家有市级投入100万元配备电脑、电话等物品。

贵州省教育厅4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拟新建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818个,其资金来源是省级补助与自筹相结合。6月底,部分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陆续启动,预计9月份完成近60%的建设进度。

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在2014年贵州省“十件民生实事”中,住房保障工程也与扶贫直接相关。根据部署,贵州省今年要开工城镇保障房40万套、竣工1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35万户,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4.3万套。

“早安排、早部署、早开工”,提前完善项目土地、规划、施工等各项建设手续,贵州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014年项目于去年12月中旬提前开工。

务川县是部级贫困县,其农村危房改造已于5月底全面开工建设,预计11月底完成。2014年,务川将投入各级补助资金1761.95万元,对1800户危房进行改造。在锦屏县,农村危房改造指标已分解落实到各乡镇,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部竣工入住,受益群众将达5000余人。

安居方能乐业。作为我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在完成了自2008年以来的192.48万户后,贵州计划自2014年到2020年再改造完成农村危房178.63万户。

据《贵州扶贫生态移民规划(2012―2020)》,到2020年,贵州将建成1041个集中安置点,对全省47.7万户204.3万人实施搬迁,安置地以小城镇、产业园区为主。在该规划实施的前两年即2012、2013年,贵州省已搬迁贫困人口25万人,建设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302个,住房5.9万套,共投入资金49.33亿元。

贵州引导生态移民到城镇、产业园区、企业等地就业,将进城移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移民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通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人均收入增加。2013年,全省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732元。截至目前,贵州搬迁移民中,97%的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实现就业,14.7万人参加新农合,5.58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4年,贵州省继续推进“3个15万元”政策,新增扶持微型企业2万户、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8万人。2014年年初至5月,“3个15万元”政策新增扶持微型企业6832户,共投入扶持资金 2.6亿元,带动就业3.6万人。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一个很大的民生问题。

按照工作计划,今年7月前,贵州要完成全省88个县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及县域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为实施严格的水、大气质量管理监测,省环保厅已制定并引发了《贵州省环境质量公示》、《贵州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月度排名及公布办法》,目前,省环保厅每月10日在其官方网站及官方微博公开全省13个设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及排名,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按月公布。

5月6日,《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印发。该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省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5%以上。贵阳市、遵义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削减7%以上,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要稳定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前列。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篇4

根据自治区的安排,2016年我县__镇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__镇__村、__乡__村等6个行政村1710户7115人将要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按照贫困村“一低四有四通三解决”、贫困户“八有一超”验收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贫困发生率偏高

根据精准识别情况,并结合本次调查统计显示,__镇__村贫困发生率为8.64%,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3.55%,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6.5%,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1.86%,__镇__村贫困发生率为5.3%,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8%。

(二)合作组织没有实现全覆盖

目前,2016年6个预脱贫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分别是:__乡__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__乡__村__茶叶专业合作社、__镇__村大果山楂专业合作社。__镇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且贫困户参与合作组织比例相对较低。

(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县产业扶持较为分散,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力度不大,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苗木补贴种类单一、农资扶持力度不大、种植资金缺乏等问题。

(四)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依然突出

全县1710户预脱贫对象中有194户无房或危房户。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6年预脱贫户有362户存在缺水、饮水困难问题,12户尚未通电,79个贫困家庭户无路通自然村,301户没有解决看电视问题。

(六)教育和医疗保障尚未实现全覆盖

__乡有1户2名适龄学童因为没有出生证明,无法进行户籍登记,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没有得到享受,__乡有1名贫困家庭户适龄学童辍学,__镇__村等多地方贫困户存在因超生、在家生产缺乏出生证明等原因致使子女户籍无法进行登记现象;__镇、__乡、__乡、__乡、__乡共有23户贫困户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七)部分贫困户无固定收入来源

全县尚有43户2016年预脱贫家庭户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生活比较困难,大部分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未达到验收标准。

(一)认真研究产业扶持方向,大力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

建议产业发展专责小组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农经、水果、扶贫、发改、财政、水利、林业、核桃等部门和乡镇逐村调研,选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将资金和政策向贫困户、贫困村倾斜;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培训、完善设施、多种经营、集中发展等方式大力扶持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规模发展产业;研究鼓励、扶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新路子,扩大贫困户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面;完善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产业规模上档次、合作发展有成效、贫困人口参与高、农民收入有保障”的目标。

(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基础

建议基础设施专责小组将2016年预脱贫村、预脱贫对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年内建设重点,尽快确定建设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加快推进水、电、路、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年内顺利通过验收夯实硬件基础。

(三)强化沟通协调,全力解决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

通过调查,2016年预脱贫对象尚有188户无房或危房户,这些贫困户普遍存在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后仍无能力建房问题。住建部门反馈,2016年,自治区尚未下达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具体补助标准尚不明确。另外,由于各级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未下达,大部分预脱贫户担心今年补助标准仍然与以前一样,出现资金缺口大问题,不敢先行启动房屋建设或改造,年内实现预脱贫户有稳固住房目标难度大。建议住建部门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明确农村危房改造面积控制、补助标准、验收标准等,抢时间、赶进度做好预脱贫户房屋建设或改造工作,确保如期完成2016年预脱贫户住房建设或改造任务。

(四)建立协调机制,解决贫困户社会保障难题

建议召开由公安、教育、人社、

卫生计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参加的解决贫困户社会保障问题协调会,解决贫困户子女户籍登记、新农合参合、新农保参保、教育扶持等社会保障问题。(五)加大干部帮扶力度,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篇5

什陇村属于“十三五”规划贫困村,位于贡川乡西南部,东邻隆江村,西邻共和乡中良村,南邻马山县周鹿镇,北邻共和乡弄乐村,距乡府所在地约9公里,距大化县城约27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327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1827亩,人均耕地面积0.92亩。全村共有18个自然屯,分为4个片,其中岩门片包括古尧、板乐、局沙、岩门、娅乱等5个自然屯;良好片包括将军、同马、板江、良好4个自然屯;刁井片包括内刁、外刁、刁井、局大、局钗5个自然屯;古方片包括板上、古方、农乐、局金4个自然屯。2014年底公安户籍人口743户2662人,主要居住着壮、瑶、汉等3个民族。已于2018年脱贫摘帽,主要产业发展增收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劳务收入为主。目前村内基层党组织7个,正式党员73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9户676人,其中2014年退出户25户108人,2015年退出户28户103人,2016年脱贫12户66人,2017年脱贫33户144人,2018年脱贫户52户188人,2019年脱贫10户31人,2020年预脱贫户9户32人。边缘户8户36人,低保户74户245人,特困户18户,搬迁户35户。2019年贫困发生率1.2%。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扎实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确保识别精准。为扎实开展动态调整工作,确保扶贫对象精准,2016年以来,精心部署,扎实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组长,包村领导和包村工作组长为副组长、包村工作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结合乡党委政府方案制定了2017-2019年《什陇村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素质。每年都召开了所有参加动态调整工作人员的动员会和业务培训会,做到人员、业务知识要点全覆盖。三是加强政策宣传,使动态调整政策、目的及意义深入人心。通过印发宣传册、进村入户宣传等方式,尤其对因灾、因残、因病、因学等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户,充分宣传识别的目的、标准、步骤和要求等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有效杜绝错评漏评现象的发生。四是组织包村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第一书记等对各村民小组动态调整对象及原因进行逐一核查和分析,有效提高了动态调整工作质量和贫困人口信息数据的准确率。

(二)有序开展脱贫摘帽“双认定”和脱贫摘帽计划制定工作,确保退出精准。2016-2019年,我们根据市、县工作部署,对照贫困户脱贫摘帽“八有一超”标准,组织开展年度 “双认定”工作,贫困户有序出列。为进一步提高贫困户退出准确率,2018年,我们组织开展了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摘帽分年度、分措施制定工作。通过脱贫摘帽计划“二上二下”,对照市、县下发的问题清单进行比对核查,尤其对住房、饮水、医疗、教育未达标的计划脱贫户进行详细的确认,对计划实施的脱贫项目完成时限反复推敲,科学合理谋划脱贫退出时序,2018年脱贫摘帽指导性计划52户188人;2019年脱贫摘帽指导性计划为10户31人;2020年脱贫摘帽指导性计划为9户32人。

(三)落实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确保帮扶精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人,驻村工作队员4人,组织乡、村55名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一帮一联”活动帮扶活动,其中后援帮扶单位帮扶干部1人10户,乡人民政府帮扶干部9人33户,县农业局帮扶干部33人80户,乡卫生院帮扶干部3人8户,乡村教师6人20户,实现了全村贫困户贫困生结对帮扶全覆盖。

(四)全面落实增收渠道、住房、公共服务“三个保障”全覆盖,确保施策精准。

1.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展,落实增收渠道全覆盖。我村结合县委县府下发的大化瑶族自治关于《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增收渠道全覆盖工作方案》、《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发展奖补方案》,充分发挥帮扶干部的帮带作用,对于既没有外出务工,又没有创办经济实体的贫困户,通过帮扶干部职工动员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 227人。产业覆盖贫困户160户604人,无劳动力12户69人。目前共发展产业有:七百弄羊4户365只,其中贫困户2户223只;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户22人;巴马香猪委托经营带动贫困户80户271人,杂粮杂豆种植贫困户35户136亩,贫困户糖料蔗种植25户150.6亩。

2.扎实推进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全村共完成搬迁户数35户154人,其中凤凰新区易地扶贫搬迁4户19人,城区安置点的贫困户有31户135人(拿银安置点19户84人,古江安置点12户51人)。积极谋划解决搬迁户搬出后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群众搬迁后的后顾之忧,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3.落实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全覆盖。组织全村帮扶干部职工进村入户走访帮扶户,宣传医疗、养老、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动员帮扶户积极缴费参保。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动员帮扶户缴费参加城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户参保率达到100%。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动员贫困户患大病家庭成员接受住院治疗。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一步明确签约服务具体内容和价格,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提供服务保障。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对有辍学儿童的家庭,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今年以来,对外出务工、因病因残、厌学等不同类型学生制定不同劝返对策,通过派出所、司法所执法劝返、工作队跨境跨省劝返等办法,集中开展劝返活动,劝返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村4名辍学儿童已经全部成功返校读书。

(五)狠抓作风建设,从严问责问效。

1.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自专项活动工作开展以来,为营造浓厚氛围,全村共制作宣传标语和宣传横幅35条,在道路两旁或各村村部设置专项治理工作固定宣传牌12版。并设置专项治理工作宣传栏,定期通报曝光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通过多种途径向全村群众公布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监督举报电话。

2.结合全村脱贫攻坚集中大接访活动。先后在什陇村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公开大接访活动20场次,联系我村的处级领导亲临现场接访和指导。仅2018年全村共收到群众反映问题6人次,反映问题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低保救助为主,均已安排相关人员做好回访答复工作,未收到群众反映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方面的问题。

3.严格奖惩,施行严厉问责问效办法。贯彻落实乡级脱贫攻坚帮扶责任问责问效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领导责任和帮扶责任,落实贫困户增收渠道全覆盖、住房保障全覆盖、公共服务保障全覆盖“三个全覆盖”的具体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我村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160户644人脱贫,全村贫困人口下降到9户3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一是扶贫产业取得新成效,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借助全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的契机,推广“党建+”模式,创建了“党员+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特色种养殖示范点、“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示范点,“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特色产业示范点,截至2020年7月,全村共建设村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2个,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个,发展肉猪养殖、特色农产品种植、鸽子养殖等产业,共带动贫困户33户129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建成标准化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个160平方米,投资32万元,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新建或改扩建硬化屯级道路8条9.05 公里,投入资金343.67万元,修建山塘改造4个726米,投资55.46万元,维修排洪渠道5条2210米,投入资金163.893万元,解决全村群众出行难和防洪排涝以及其他应急的问题,全村18个村民小组全部通水小泥路;建设家庭水柜32个,投入资金41.6万元,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危房改造贫困户1 户,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村681户群众稳住住房率均达到98%以上。三是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贫困群众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采取政府兜底的办法,贫困群众患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有效防止了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村贫困户子女34名学生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22名学生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孩子读书不再成为家庭负担。有14名中职高职学生、大学生享受雨露计划学历教育补助,就学压力得到缓解。33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村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人,60周岁以上(含)参保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达到100%。全村现有低保人口74户245人。

二、主要困难

(一)自然条件恶劣。石山面积占全村幅员面积比例较大,满山都是石头,石漠化严重,缺土缺水,山上连灌木都难以生长,可开发利用价值低。

(二)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防洪排涝工作很大程度的制约农民的经济发展。

(三)产业基础薄弱。全村耕地面积少,而且以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少,局部地区人均不足0.9亩。耕地土层薄、土地产出率偏低,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先天不足。

(四)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贫困群众长期分散居住于信息闭塞的大石山区,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接受能力差,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少,创业能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强化政策解读,按照《大化瑶族自治县2018年脱贫攻坚大培训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强脱贫攻坚政策的学习和解读,确保各级帮扶干部政策领悟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强化政策宣传,脱贫攻坚政策特别是对与贫困户直接相关的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保障、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通过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一对一宣讲,将脱贫攻坚政策送到贫困群众家中、送到田间地头,做到基层干部清楚、贫困群众明白。强化问题整改,针对各级各部门督查检查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原因必查清、整改必到位、责任必追究,确保问题解决到位、工作推进到位。

(二)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注重与贫困户沟通、交流,用心用情开展帮扶工作,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鼓励和帮助其通过自身努力争取早日脱贫。同时,结合树立脱贫致富典型等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脱贫攻坚良好氛围,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篇6

一、村基本情况

永远村位于林甸县南38公里处,G015国道西2公里,南邻大庆,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幅员面积87515亩,其中耕地37003亩,国有草原26908亩,集体草原7319亩,林地5303亩。有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屯,2014年末户籍总人口1236户、3619人,截止今年年初,常住户有857户,2814人;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71名,其中女党员10名,35岁以下党员13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21人,现有脱贫40户68人,未脱贫22户53人,贫困发生率为1.46%。按致贫原因分,因病致贫37户64人,占比60%;因残致贫21户52人,占比34%,缺劳动力4户6人占比6%。按照贫困属性分类,低保贫困户16户45人,一般贫困户46户76人。

2013年以前全村通屯硬化道路13.4公里,由于当时设计路面宽度为3.5米,不能适应现通车需要,重新规划设计为4.5米宽,目前已有2公里完成硬化,另外11.4公里已完成路基达到待铺状态,2019年硬化4公里,六屯至十屯屯内巷路7.26公里已完成路基达到待铺状态,计划今年6月末之前完成18.66公里的道路硬化。完成绿化带筑台及路边沟清理10000延长米,绿化村屯5个。

“三通三有“按照上级标准全部达标,有1个村卫生室、1个村文体广场、1个农家书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水平大幅度提高。现有奶牛牧场1个,投资1500万,目前养牛720头,2017年带动村民种植青贮饲料2000亩,提高了村民收入。木材加工厂3个,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带动村民增加收入。玉米烘干塔2个,玉米初步加工,通过雇工带动就业。养猪场1个,存栏数300头。村民收入主要分三部分,一是种植业,以玉米为主。二是外出务工,永远村地理位置较为便利,距离市区较近,尤其是采油六厂、让胡路区,青壮年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三是依托村内产业带动。贫困家庭吃穿问题均已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村民基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住房土房较多,大部分为安全房;1至5村民小组使用净化水,6至8村民小组使用自来水,9至10村民小组使用自备井水。

二、政策落实情况

安全住房方面:原有住房1014户,原有安全房365户,维修加固213户,危房279户;无人居住157户,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我村翻建D级危房279户(其中2019年翻建180户),维修加固163户,其中贫困户原有安全房11户,翻建46户,维修加固6户,土房1户(已进行维修、待翻建),聘请专业机构对这些房屋进行鉴定,全部达到安全标准。保证所有农户不住危房,群众对解决住房问题全部满意。安全饮水方面。自脱贫攻坚以来,县投入我村建设安全饮用水资金50万元,铺设管线16000延长米,新建水房2处,维修翻新水房1处,全部达到国家农村安全饮用水标准,实现全村98%农户自来水入户(其中有17户因施工条件限制,暂无法施工入户),群众对安全饮水工作满意度百分之百。教育扶贫方面。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人(王瑞雪、曹颖、刘春芳),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及寄宿生补助和生活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失学辍学情况发生。其它阶段学生3人,其中:高中阶段2人(刘丹丹、许言鑫),中职教育阶段1人(邵莉涵),已落实免除学费、困难学生家庭生活补助等政策。健康扶贫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所有人口全都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实现常见病、慢性病在三甲医院都能及时诊治,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我们通过认真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四重保障线,全部贫困人口实现了医疗有保障。截止今年年初,我村贫困人口在医院住院治疗11人次,共计发生医疗费用115643.31元,经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共计报销金额108595.02元,平均报销比例为93.9%共为贫困户办理慢病卡21人。产业扶贫方面:奶牛产业项目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托牛入场”带动贫困户62户,每户每年收益2000元—4000元;生猪资产收益项目办理47户,每户每年收益3000元,收益期3年;落实鹅雏养殖项目,全村贫困户共订购大鹅2458只,种植小园14亩;2019年光伏发电、乐尔兔业两个项目产生村集体收益40万元,带动贫困户31户39人增收6.2万元;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实现了贫困户户均增收7000元。同时,根据市场前景和群众需求,这些产业项目收益期将进行适当延长。另外,驻村工作队筹措资金8万元组建了,永远村剪纸社、服装加工车间,达产后可吸纳劳动力60人,预计人均月收入2000元。就业扶贫方面。我村结合实际,不断拓宽农民群众就业渠道,2019年全村转移就业劳动力1200人,实现户均增收10000元;聘用公益岗20人,其中:保洁员13人,护林员9人,光伏电站管护员2人,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就近就地灵活用工300人;四是苇帘加工和中国结手工编织项目已落实102户,预计每户至少年增收10000元,通过扶持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金融扶贫方面:县政府出资为所有贫困户购买了30元扶贫小额人身意外保险,为11户贫困户购买了种植业保险,面积238亩,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享受到金融扶贫的阳光 。政策兜底保障方面:我村不断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截止目前,全村低保人口101户213人,其中贫困户16户45人享受低保待遇;特困供养人口10户10人;残疾人100人,重度残疾人26人,其中贫困户21户52人;贫困户中4名老人享受高龄津贴,通过各项政策落实全面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生态扶贫方面。为提高贫困户收入,选聘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从事生态护林员工作,通过日常考核,实现每人年增收3780元。驻村帮扶方面。村驻村工作队有3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派驻2人,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派驻1人。驻村干部吃住在村;62户贫困户有20个帮扶责任人,县政府1人、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16人、花园镇政府4人,每个帮扶责任人帮扶2-4户贫困户,人另有包联干部22人,所有帮扶干部都按照县里要求,经常入户,帮助贫困户脱贫,助力全村脱贫攻坚。在县、乡党委的领导下层层压实责任,凝聚各方力量,将包村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包联干部这五支队伍力量紧密结合,打造了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三年,市县乡各级主管部门对驻村工作队进行业务培训30余次,帮扶责任人培训30余次,使帮扶责任人由简单的“送钱送物”转化为办实事解难题、增收上出实招、见实效、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健康生活。

二、存在问题

1、村级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住房、饮水、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部分村民观念较为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不以贫为耻,存在相互攀比情况和不良生活方式、风气习俗。

3、种植土地土质不好,低涝地多,种植结构比较单一,是典型的“靠天吃饭”耕种生产状态,且种植技术、农机技术等方面指导急待加强,村民对于多样化种植和大型机械作业规模化种植信心不足。

4、农业生产缺少懂技术会经营人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

5、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大,达到94%,且绝大多数年龄较大,劳动能力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调研结果,有的放矢地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协助村两委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帮助村干部提高能力素质,发展新党员,充实党组织力量,做好党员群众教育引导工作,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2、进一步加大思想感化宣传工作力度。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治愚”和“扶志”离不开精神文化力量的感召,贫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接触外界信息多了、思想解放了,才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有更多好主意、好办法,才有更多主动脱贫的积极性。文化扶贫不仅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和质量,而且关系到村民“造血功能”的激活与发挥。建设好基层文化阵地,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体广场,通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放映农村电影,激发村民的文化归属感,使村民“爱党、爱村、爱家”,精神脱贫带动生活脱贫。提高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不断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会同村两委,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完善提升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设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种植方向。协调开展种植技术和农机技术培训,送农业技术书籍上门,提高村民转型信心,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设立1个电商点,促进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和壮大村内产业项目。充分发挥产业项目的带动效应,推动奶牛牧场提高青贮饲料收购量,扩大种植面积,争取达到4000亩,留住年轻劳动力,方便就近照顾家人,提高整体收入。

5、进一步做好扶贫政策的落实。密切与贫困户的联系,会同村两委、帮扶责任人逐户研究脱贫户巩固计划和未脱贫户的脱贫计划,特别是针对年龄较大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落实好健康扶贫计划,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国家兜底政策。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篇7

一、基本情况

梅岭镇下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个分场,人口2863户11683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282人。按贫困深度可以细分为:低保贫困户 107户219人,特困户5户5人,一般贫困户32户 58人;按致贫原因可以细分为:因病致贫35户63人,因残致贫75户157人,因缺技术、缺劳力致贫34户62人;按脱贫时间计划安排为:2015年已实现34户60人脱贫,2016年48户96人脱贫,2017年16户27人脱贫,2018年脱贫7户15人脱贫,现有39户84人未脱贫;2019年计划28户67 人脱贫,2020年计划11户17人脱贫。

二、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成效

(一)贫困村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

立新村2015年列为省“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共546户154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29人;2017年共计整合扶贫资金1047万元,完成实施了34个扶贫项目,并于当年12月顺利“脱贫摘帽”;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2018年继续投入404万元,完成实施了高家、熊家、塘上等自然村综合整治等7个扶贫项目,投入256.2万元,为11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巩固配套基础设施及实施长效管理,落实专职保洁员8名,规范垃圾治理,人居环境得到巨大改善;村扶贫车间完成6名贫困户的就业安置,贫困户增加工资收入0.5万元,避暑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收入达20万元;村集体完成15万元的经济收入;2018年新引进投资3000万元的在芙山房高端民宿项目,已进场施工,建成营业后,可为立新村产业扶贫做出有效探索。

(二)脱贫减贫任务按质如期完成

一是2018年区扶贫办下达我镇脱贫任务15人,于2018年12月顺利完成省交叉检查考核,人均收入达到6750元/人/年,达到了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增收渠道,脱贫质量明显提高;二是根据要求开展的“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会战”扶贫专项行动自我排查,以及省第九督导组检查出台账问题共计22个,按照要求进行整改,销号问题22个,达标率100%,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精准识别更加客观准确

一是按照“七清四严”标准,组织全体镇村干部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逐人核查,积极与区房管局、交管所、区农商行等部门联系,进行房屋、车辆以及财产信息核查,取得相关产权证据,清理明显不符条件的各类人群共10户20人。二是同时对其他农村低保户、残疾户、大病户、危房户、无劳动力户以及独居户六类人群进行大排查大走访,摸排新增贫困人口4户13人。三是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按法定程序开好村民民主评议会,镇村公示公告,全程接受监督,确保“清退有理,纳入有据”,不漏一人,不错一户。

(四)政策落实更加精准有力

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每一户贫困户家庭人力资源、山林田地资源、技能技术特点、就业创业意愿,制定一户一策、开展精准帮扶。

1.盘活资源抓产业扶贫。鼓励各村居场干部、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8个,共计纳入贫困户144户144人,贫困户入社率100%。

全年帮助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67户173万元,户贷比达到44%;

对有山林田地资源的贫困户实施土地流转、资源入股,年终分红,2018年立新村的生态观光园、东昌村的果园采摘基地,共通过村委会、合作社流转租赁32户贫困户土地、林地73亩,吸纳9户贫困户利用小额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入股贫困户年均分红增收1000元;为17户“三无”贫困户建光伏户站17户,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年均增收2500元/户。全镇产业扶贫良态发展,实现产业覆盖96%。立新村贫困户李才秀,依托本村农家乐产业,自主经营农家乐,每年净经营收入可达7000元。

2.扬优借势抓就业扶贫。组织在家贫困户53人参加就业技能(家庭服务业)培训班,组织47名贫困群众参加 “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专项招聘活动”活动;全镇89名有劳动就业能力的贫困户,建立贫困村扶贫车间1个,吸纳在家贫困户6人上岗,人均每年增收5000元;结合农村清洁工程、森林防火工作,安排森林防火“三员”6名、巡山打锣员1名、保洁员3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3名,共计40人就业上岗,人均每年增收5000元。小岭林场王能文,上岗森林防火“三员”,每月工资1200元,年均增收9600元,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3.健康扶贫到户到人。为144户贫困户均购买220元的城乡医疗保险和330元的重大疾病补充保险;全年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0.78万元、医疗救助1.5万元;贫困户一对一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贫困户小病不出门、大病医治有保障,因病致贫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75名贫困户发生住院费用86.81万元,累计实现报销81.19万元,贫困户平均个人自费比例仅为6.5%。

4.教育扶贫应扶尽扶。累计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0.9万元; 36名义务阶段贫困生均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为8名高中学生累计发放国家春、秋高中两季助学金1.5万元;为9名中职学生累计发放中职春、秋两季免学杂费1.1万元、助学金0.5万元、雨露计划补助2.4万元;累计资助62名贫困生金额9.05万元;金秋助学 “双百工程”资助贫困生23人,累计发放1.38万元。确保及时发放到位,贫困生就读无压力。

5.危旧房改造持续发力。以住房安全有保障为原则,按照房屋内外粉刷、四面光洁、吊顶简约、居住舒适等改造标准,对照省市区督查检查反馈及自我排查问题台账,整合394万元对立新村贫困户的房屋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整合扶贫资金94万元,用于非贫困村贫困户房屋改造维修,帮助23户贫困户完成56项“四改”内容,有效保障贫困户的基本住房条件。为2户贫困户筹措   6万元规划建房实施交钥匙工程,现贫困户已入住安全住房。

6.兜底保障应保尽保。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建档立卡户与城乡低保和五保户交叉覆盖,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20.6万元、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资金27.5万元、计划生育利导资金16.366万元以及残疾人补贴15.4万元;发放贫困户生态公益林补偿金6876.89元,耕地地力保护(农资)补贴13114.25元,退耕还林补贴135.6元,做到应保尽保,有效保障贫困户资源增收途径。

(五)产业扶贫成效势头初显

大力倡导能人领办,搭建平台,贫困户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突破产业扶贫的平台瓶颈,目前全镇各村居场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公司,聚集资金10万元,流转土地73亩,成立股份公司1家,贫困户入社入司率达100%,实现人均分红1000年/人。

瓦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吸纳村民入股56人,人均分红达 1000元/年,群众通过劳动致富过好日的意愿成为村民的共识,昔日的上访村,现已成为民风淳朴的小康村。梅岭镇东昌村通过能人领办,成立东昌农林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9户,流转整合闲置土地230亩,引入战略合作企业梅岭奥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江西桑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村里“葡萄园”、“ 桑椹园”“百果园”“玫瑰园”休闲民宿等项目发展效益初显,入社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务工干活得工资、资金入股得分红”三种方式增加收入。合作社成立3年来,合作社资产增长30%,入社村民共计分红25 万元,派遣劳务用工6700人次,发放劳务工资约100万元,其中贫困户共计分红1.2万元,派遣用工180人次,年均增收劳务收入1880元,带资入社的回报率平均达50%,目前村民入社意愿高涨,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为其他村级产业扶贫探索了新的路子。

(六)决胜脱贫的基础更加夯实

全镇已完成28个自然村新农村点建设,七改三网达标率达87%,水泥公路通达率100%。开发和完善西花线、紫阳宫线、风雨池线等6条登山游步道共30余公里;拆除空心房、危房、破旧猪栏、鸡鸭棚舍、路障面积28000余平方米;不断完善长效保洁制度,长年聘请66名保洁员,更新“破、旧、坏”分类垃圾桶162个,清理卫生死角133处、农村垃圾600多吨;全面落实“五长共制”,清理港道、路域垃圾100余吨,新建污水处理管网6200米,镇村环境和河道流域环境明显改善, 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镇村面貌焕然一新,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七)扶贫攻坚责任进一步压实

一是坚持“党委总揽、分线运行、各负其责、共建其功”,实行镇党委履行扶贫主体责任,各分管领导、第一书记带驻村干部包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包片、包户,“一网覆盖、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一包到底”;二是扶贫攻坚站做好总协调,镇各组室做好行业服务对接,分线作战,定期调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迅速,落在实处。

三、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工作

(一)对照自查突出严密细致

3月4日召开了全镇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查反馈问题专项调度会议,成立了专项脱贫攻坚自查问题整改小组,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各村第一书记任副组长,各村(居、场)第一书记分片包村严格按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查反馈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对照检查,镇扶贫攻坚站严格核查各村(居、场)上报问题,梳理问题16个措施92条。

二是整改方案突出责任压实

针对对照检查出的问题,制定了《梅岭镇落实省委关于中央巡视整改、全面加强加强整改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中明确的整改台账问题,进一步分解细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员、整改时限要求等。要求每个责任领导、责任小组对领取的问题要进行“专题研究、定期汇报、跟踪关注”,全面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查反馈问题解决,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目前16个问题都已整改完成,92条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其中42条措施还需长期坚持。所有问题措施已形成工作台账。

中共梅岭镇委员会

梅岭镇人民政府

住房保障扶贫工作计划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根据省政府《移民搬迁安置若干政策规定》、《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市政府《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移民搬迁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原则;坚持资源整合,联合共建原则。

第二章搬迁对象和任务

第三条户籍在县洛河峡谷地带(含吴家河、仙姑河、黄连河、两水河、史家河流域)有移民搬迁意愿的农村人口,均属于移民搬迁范围。

第四条“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搬迁洛河峡谷地带农村人口2679户10994人。

第五条年度实施任务按照省市计划分配指标,由扶贫部门分别下达到乡镇,按照搬迁户提出申请,村组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县扶贫办审批的程序确定当年搬迁对象。相关部门根据确定的搬迁规模,分别申报建房补助资金、基础设施与公益设施配套项目。

第六条移民搬迁按照全县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以集中安置为主,主要向县城和重点镇安置,分散安置从严审批。搬迁安置规模在100户以上的属于集中安置,其它方式的搬迁安置属于分散安置。

第三章搬迁资金

第七条集中安置点建房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农民自筹、整合资金等办法解决。

(一)财政补助资金。每搬迁一户省财政补助1.5万元,市财政补助3万元,县财政补助1.5万元。

(二)搬迁户自筹资金。集中安置小区住房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户型面积建设,搬迁户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选定户型,分别承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资金,超出选定户型面积,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解决。经审核批准,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超出面积费用按当地经济适用房价格由搬迁户自筹,最大面积不超过125平方米。依据住房的楼层、采光和安置区域,可向搬迁户收取调节费。

(三)建房资金不足部分捆绑农村危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洪涝灾害倒塌危窑建房补助、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治理等项目资金解决。安置小区商业用房拍卖所得用于住房建设补助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扶贫移民搬迁户转为城镇户口的,在享受搬迁建房补助政策的同时,符合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按照《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享受城镇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政策。

第八条分散安置搬迁户建房资金,每户省财政补助1.5万元,市财政补助2万元,县财政补助1.5万元。不足部分由搬迁户自筹。分散安置户要向扶贫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供户口迁移证明、自购住房房产证,经审定公示后,方可兑付补助资金。

第九条对在搬迁安置中的智障、残疾、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纳入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不再重复建房。

第十条各相关部门根据扶贫部门确定的年度移民对象,按照各自的行业管理要求兑付资金到户,或按工程建设进度兑付施工单位。分散搬迁户入住后,通过“惠农卡”直付资金到户。

第十一条搬迁户申领补助资金需提供移民户搬迁申请书、搬迁审批表、搬迁协议书、宅基地复垦协议书、户主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购(建)房证明,户主惠农卡号等资料。

第四章安置地与搬迁用地

第十二条集中移民搬迁安置地为县城、交口河、旧县、石头、老庙、槐柏、土基六个建制镇,交(口河)杨(舒)化工园、畜牧科技园、苹果产业园、相思川生态观光园四个园区,王家村、冯家村、桥西、谷咀、南安善、北谷、太夫塬、石泉街、秦关街、百益街十个社区(简称“一城四园六镇十社区”)。年度安置点依据省市要求确定。

第十三条县政府负责征收、划拨安置点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主要用于扶贫移民搬迁。

第十四条集中和分散安置用地,要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参照保障房用地报批程序。

第十五条移民搬迁占用林地、宜林地要按程序审批。

第十六条县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现行的土地确权登记政策,为移民搬迁户免费登记发证。

第十七条移民户搬迁后六个月内退出旧宅基地,由国土部门组织复垦。复垦后土地权属不变。

第五章住房建设

第十八条移民建房安置点选址须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并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第十九条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规划编制工作须聘请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规划要按照拟建设规模,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配置。规划编制完成后,由住建部门依据安置户规模按照既定权限负责技术审查和审批工作。

第二十条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规划和建设,要按照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实施项目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分散安置的搬迁户可参照集中建房图纸,实行分户自建。

第二十一条搬迁户住房设计和建设执行《住宅建筑规范》标准,在较小套型内实现基本使用功能,并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六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二条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与公益设施按照安置点的建设规划布局,各相关部门根据搬迁计划分别进行项目申报,并同步跟进实施。

第二十三条移民安置点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防洪堤防等基础设施由交通、水利、电力、住建等部门负责建设;学校、幼儿园、通信、卫生室、警务室、文化室、村级活动阵地、活动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由组织、民政、教育、卫生、公安、电信等部门负责建设。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围绕搬迁安置点规划,在安排项目时对搬迁安置点给予倾斜。

第七章能力建设

第二十四条依据搬迁户的自身能力,农业、苹果、畜牧、农机、交通、能源、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要采取贴息、直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等方式,扶持搬迁户发展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拓宽搬迁户增收渠道,增加搬迁户收入。

第二十五条县民政部门要优先将搬迁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城镇公益岗位要优先安排移民户就业;人社、扶贫开发等部门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搬迁户子女参加技能培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第八章权益保障和税费优惠

第二十六条移民户安置房屋按《继承法》相关规定继承使用权,不得出租、出售或变相出售,确需转让出售的,要足额补缴各级政府补助资金,或由政府按原售出价收购后继续用于移民安置。

第二十七条进县城和重点镇的搬迁户转为城镇户口的,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原有土地承包地权、集体资产收益权、林木所有权及自留山使用权、宅基地权属不变。移民搬迁安置地政府负责办理安置户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籍迁移登记等手续,负责解决安置户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

第二十八条移民工程承建单位(包括县乡政府委托的移民工程建设单位,承担建设的施工企业,移民搬迁工程公司及分散安置建房的个人),按照政发《关于印发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的通知》精神,享受以下税费优惠政策。

(一)承建单位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列支拨付到承建单位。具体由县财政局按缴纳的数额,全额拨付到承建单位(应由省市财政列支部分,年终通过上下财政结算办理)

(二)承建单位在承建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期间按规定应缴纳的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予以免征。

(三)承建单位占用耕地用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的,对原宅基地复垦且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面积的免征耕地占用税,对超过面积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其征用的用于搬迁安置的土地、房屋权属发生转移的,以及搬迁安置移民购买安置房所涉及的契税,予以免征。

(四)承建单位承建的移民住房安置项目的土地增值税暂不预征。

(五)承建单位免征政府性基金,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其中需报国家审批的有关基金,采取即征即返的方式办理。

(六)承建单位免收行政性收费,包括排污费、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消防基础设施配套费、防震减灾技术服务费、防雷装置检测费等。

(七)承建单位免收其他部门管理的各项收费,包括土地证书费、劳保统筹费等。

(八)承建单位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的银行贷款,比照执行保障性住房贷款利率政策。

(九)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单位需提供政府主管移民搬迁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按移民搬迁安置建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免征相关税费。

(十)移民建房工程建设相关税费不能免收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十一)承建单位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时配建的商品房,如果商品房比例不超过其建设规模的20%,对配建商品房也执行上述优惠政策。

第九章组织管理

第二十九条县上成立县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与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一套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负责全县移民搬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经发部门负责移民搬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评审;财政部门负责筹集资金;其它相关部门按照行业职能各司其职。

第三十条各有搬迁任务的乡镇政府负责本乡镇移民政策的宣传、年度搬迁对象的确定、搬迁工作的协调联络、接待、搬迁后的后续跟踪服务及建档立卡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安置小区建成后的管理工作,按照《物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搬迁安置点由扶贫部门牵头,经发、财政、住建、国土、民政、房管、消防等部门参与竣工验收,合格后搬迁户方可入住。

第十章考核奖惩

第三十三条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每年与乡镇政府签订移民搬迁目标责任书;相关部门将移民搬迁工作列入年度目标任务。

第三十四条移民搬迁考核按照年度县、乡(镇)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执行,县扶贫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做好检查、考核等工作。

第三十五条建立督查通报机制。县政府每季度对移民搬迁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进展缓慢、措施不力的乡镇主要领导实施约谈问责,限期整改。对移民搬迁工作成绩显著的乡镇予以奖励。

第三十六条加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资金管理。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移民搬迁资金安全、良性运行。对于转移用途、截留挪用、等问题,由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责任。

第十一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省市出台新的移民搬迁政策后,以新政策为准。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日废止。

上一篇:人行扶贫帮扶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扶贫前期准备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