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电业“过冬”

时间:2022-10-18 10:27:49

中国彩电业“过冬”

“家电下乡”有望消化部分CRT库存,但产品升级乏力、出口代工锐减,中国彩电企业仍将面临严峻考验

对中国彩电企业来说,2007年的寒冬来得异乎寻常地早。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7年1月至12月份,中国彩电出口4788万台,同比下降44.6%。在中国彩电企业普遍主业不振,彩管生产企业又集体“疲软”的情况下,这一消息无异于雪上加霜。

2006年,中国彩电产量和出口曾短暂上升。但是,随着彩电平板化时代的来临,中国彩电业用20年时间积累起来的CRT(传统显像管)生产优势正在丧失。加上结构升级乏力,欧美市场专利、环保压力日益高企,中国彩电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2007年11月举行的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会议上,国家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指出,2007年以来,不少CRT及玻璃壳工厂相继停产关闭,下一步如何走是整个CRT产业必须慎重考虑的。

岁末年初,财政部、商务部推行的“家电下乡”试点正式启动。一些人士认为,“家电下乡”既可促进农村消费,又可帮助消化CRT企业库存,将能收到“一箭双雕”之效。不过,识者指出,这一“惠民工程”并不能解决CRT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彩电企业如不能在新一代平板彩电上取得突破,寒冬,也许才刚刚开始。

「出口代工全面萎缩

2007年,“整体负增长”是中国彩电行业频频提及的一个名词。

据1月22日的2007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统计,2007年中国共生产彩电8807万台,与2006年生产规模基本持平,但产量结构调整明显,CRT电视产量回落至6000万台,占总产量的比重不足70%;液晶电视产量2600万台,约占总产量的30%。销售方面,2007年国内彩电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83亿元,增幅为14%;销量达3560万台,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液晶电视销量为780万台,销售额超过了彩电销售总额的50%;等离子电视销量为65万台。出现近年来降幅最大的市场结构性调整。

“不可否认,今天中国彩电企业的市场和利润仍然更多依靠CRT产品,CRT电视销量萎缩,将使中国彩电产业面临新的考验。”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张学斌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坦言。

张学斌认为,2008年,全球CRT彩电市场规模可能从2007年的1.6亿台锐减至1亿台左右;国内市场则将从3500万台左右降至3000万台以内。

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彩电出口形势的严峻。2007年1月至12月,中国彩电出口总台数同比下降46.4%。广东黄埔海关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7年,广东省共出口彩电2312万台,价值28.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1%和6.2%。广东是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全省彩电出口90%以上为代工产品。

海关总署的相关报告指出,中国彩电出口之所以会锐减近50%,一是受全球彩电从CRT向平板升级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CRT出口大户损失最重;二是面对欧盟、美国等国际市场高筑的专利壁垒和环保壁垒,国内彩电企业缺乏有效对策。

比CRT产品出口下降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在平板领域,中国内地彩电生产企业正面临着“代工困局”。

Display Search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三季度,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为2010万台,23%(约462万台)来自代工,而上一季度的代工数量是350万台。其中,台湾冠捷以19.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其后分别是唯冠、捷普、瑞轩、纬创资通等来自台湾地区的专业代工厂。台湾企业已成为国际电视代工市场的新“主角”。

就在全球液晶电视厂商不断提升代工比例之际,内地彩电企业代工规模却不如从前,CRT时代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在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十大平板电视代工企业中,内地彩电企业甚至未能进入十强。

张学斌坦言,在CRT时代,内地彩电企业的代工优势是基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价格和国外市场需求。但是,随着平板时代的到来,拥有自主液晶屏生产产能的台湾企业成为新的生力军,直接冲击了中国大陆传统的代工市场份额。

市场人士指出,代工比例的下降,说明了中国大陆彩电业在规模、成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

「业绩“飘红”背后

与严酷的产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厦华电子(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70)了业绩预亏公告,各彩电巨头业绩全面“飘红”,背后的原因在于这些上市公司充分发挥了财务杠杆的作用。

此前,海信电器(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60)公布的2007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海信实现净利润约4000万元,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净利润突破1亿元。

在2007年第二季度扭亏为盈后,TCL集团(深圳交易所代码:000100)在三季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财报显示共实现营收98.64亿元,净利润1.45亿,同比增长437%。

深康佳(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16)2007年三季度营收虽然仅为28.78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净利润同比却大涨51.37%,接近1320万元。长虹电器(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39)2007年三季度财报也显示,净利润高达9380万元。

彩电巨头业绩“飘红”,大都得益于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其主营业务彩电产品赢利能力却出现了一定下滑。

康佳在2007年三季度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本报告期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加51.37%,主要是由于本期公司取得新股投资收益及按新会计准则规定对去年同期未弥补子公司亏损项目进行调整所致。”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张晓亮认为,由于彩电出口与内销增长的停滞,一些国产彩电销售收入出现了负增长,主营业务的收入增长远不及非主营业务的收入增长。上半年,海信彩电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9.5%,康佳彩电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6%,TCL彩电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37%。

张晓亮分析,一些彩电厂商正在扩大非主营业务,以保持总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TCL彩电的家电和手机业务均出现负增长,电脑、固定电话机、低压电气等业务收入则保持增长。2007年,康佳投入了4.5亿元用于申购新股,获利数百万。TCL更投入了10亿元之巨用于“打新股”。

除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庞大的CRT产品库存积压依旧是中国彩电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据各企业公布的2007年三季度财报显示,长虹电器母公司库存依旧高达40.4亿元;海信电器母公司的库存则基本维持在14.7亿元左右;康佳电子母公司的库存也高达21.1亿元。

在经历了2007年市场需求锐减和销售价格大跌之后,如此庞大的CRT产品库存如何消化,将成为2008年中国彩电企业的一大难题。

而相对于彩电整机企业,上游彩管行业早已提前“入冬”,举步维艰。主要生产CRT玻璃壳的深圳赛格三星,2007上半年亏损达1.65亿元。河南安彩高科和咸阳彩虹2007年前三季亏损也分别达到了1.5亿元和4481万元。

2007年7月,深圳赛格日立四条生产线全部停产,宣布退出CRT行业。上海旭电子玻璃、上海永新彩管也表示停止经营彩管相关业务。分析人士认为,2008年中国彩管产业的萎缩趋势,必然将向下游整机企业延伸。

「“家电下乡”难治本

2007年末,财政部和商务部宣布启动“家电下乡”试点工程,让一些面临内忧外患的CRT生产企业看到了一线希望。

此次“家电下乡”可谓雷厉风行。财政部、商务部2007年11月26日招标文件,正式宣布启动“家电下乡”试点;12月6日即公布投标企业;12月20日,公布中标企业名单和实施方式,至此,“家电下乡”政策试点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正是在这短短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六大彩电巨头海尔、海信、创维、TCL、长虹、康佳迅速中标,入围产品全部是CRT彩电,型号集中在21英寸至29英寸之间,均价在1000元左右,最高的为1499元,最低的是康佳一款599元的产品。

恰逢中国彩电出口下降、库存大增之际,“家电下乡”试点能否成为中国彩电企业的救命稻草,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有分析认为,这既是国家扶持家电企业、刺激农村消费的重大举措,又将为国内众多家电企业开拓一种新的销售模式。

长虹多媒体产业公司董事长郭德轩认为,“家电下乡”将有效延长CRT的寿命。这次“家电下乡”的惠农举措之一,就是国家向购买1500元以下彩电的农民提供13%的现金补贴,目前只有CRT电视符合条件,能进入补贴范围。

郭德轩预测,“家电下乡”将可使CRT产品销售增加10%左右,并有望在10年之内不会退市。“除非32英寸电视售价达到600元的时候,CRT就退出市场了。”郭德轩说。

康佳多媒体营销事业部总经理穆刚则表示,“家电下乡”通过规范招标、政府补贴,将使名牌家电产品终端价格下调近20%,无疑会拉动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此外,“家电下乡”还将极大压缩“杂牌军”在农村市场的生存空间,农村消费者以往只重价格、不重品牌的消费习惯有望得到改观。

不过,张学斌对于“家电下乡”将使“CRT重新崛起”的说法持保留态度。他表示,目前“家电下乡”流通环节的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单靠农村市场来弥补中国彩电近年来的出口下滑,不大现实。毕竟,“家电下乡”的普惠政策,难以和彩电产业升级的步伐相抗衡。

中怡康副董事长李基祥则认为,从产品结构来看,2008年,液晶电视销量预计会突破1100万台,在部分一、二级市场有望超过CRT电视,取得市场主导地位。由于物价上涨、关键零部件价格的坚挺,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关键因素影响,2008年彩电行业可能会爆发新的价格战。■

上一篇:保荐制度生变 下一篇:冷观风电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