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18 09:37:49

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开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能够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必要性,以及自己需要学习、更需要向别人学习和在别人帮助下发展的重要性。

一、误区透视

交流与合作学习不但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而且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公关能力、团队精神和思想情操。但在当前,部分教师在采用这一学习方式时,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交流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果低下。

1.交流“浅尝辄止”。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马上“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示意结束时,学生总能迅速安静下来并派出一名代表发言。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有些小组的讨论还失去了目标,没达到交流的目的。

2.合作“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多次合作,少则五六次,多则十余次,通常老师们都掐好讨论的时间,时间颇短,学生还未进入合作状态,教师就要求学生停止合作,进行全班交流。这样,事实上已失去了实质性合作的意义。

3.学习“场面混乱”。有些教师只追求课堂氛围的热烈,或为公开课装饰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看似非常热烈,其实十分混乱的场面。学生那种本能的放纵、漫无目的的“探究”,充斥整个教室,最后导致教师无法驾驭的局面,只好以“有声总比无声好”,使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二、策略探析

1.抓氛围营造,让学生“愿交流,肯合作”。①着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他们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②着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③着力营造教师的主导氛围。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交流与合作的伙伴;引导学生弄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探索适合于自己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2.抓习惯养成,让学生“善交流,会合作”。①独立思考的习惯。交流与合作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交流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学生相互交流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②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③团结协作的习惯。在小组交流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这样,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促使学生乐于合作。同时,要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与个人学业成绩挂钩,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体现合作的乐趣。

总之,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许多课本中无法展示的知识,并逐步确立自己的个性,提高判断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得到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上一篇:大道至简 3期 下一篇:学习数学语言,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