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03:05:50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4]田瑞琪,黄莺.大学生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及建议[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学习兴趣

心理辅导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对唤醒学生良好情绪、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本人通过多年从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理辅导教学活动,有如下体会:

1 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

1.1心理辅导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主要能够帮助端正学习态度,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情绪、磨练学习毅力。如开展“我喜欢上××课”、“学习是苦还是乐”、“成功之路”、“我的理想”等辅导活动,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1.2心理辅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有一个小窍门”、“学习医生”、“学习格言集锦”“学习经验介绍会”等辅导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3 心理辅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能够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适应及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创造的小天地”、“欢乐的留影”、“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小组”等辅导活动,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环境;

1.4 心理辅导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主要能够帮助学生开发、培养、训练各种学习能力。如开展“注意力训练”、“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想象力训练”等辅导活动,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1.5 心理辅导让学生提高学生应试心理。主要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掌握考试策略、减轻考试焦虑、做好应考期的身心保健与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在困难面前”、“放松训练”、体育锻炼、考试技巧知识讲座等辅导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

2 心理辅导是克服学生学习障碍的金钥匙

2.1克服厌学心理。在学生中存在较多的厌学现象,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学校、对老师态度冷漠。一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严重者逃学、辍学。

对此,应从心理辅导入手,了解厌学的根源,以情导行。如布置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确定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适度减轻学习压力,努力让他获得学习的成功,使其在成功的喜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及时鼓励,以树立其自信。

2.2克服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胆小,不敢与人交往,不敢与人竞争,不敢抬头出现在同学面前,总是怨恨自己。原因一般有身体及生理上的欠佳,如过于矮小、肥胖,五官不漂亮,肢体残疾等;智能略低,反应迟钝,记忆力差,或家庭贫困、或家庭不和睦等。

对此,通过学习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让家长、同学、科任老师都来研究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寻找“闪光点”。对于既成客观事实,如肢体残疾、犯过错误,要予以正视,保持坦然心态,以心补体、以勤补拙、以功补过、以优补劣。

2.3克服青春期的一些困惑。进入青春期后的部分学生,由于性意识萌芽与觉醒,有一部分悄悄进入了恋爱阶段,或多或少影响了学习。

对此,通过学习心理辅导,一是告诉学生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论此色变,不能以“坏学生”、“坏行为”视之。二是开导,即让学生对恋爱现象有整体认识,破除神秘感,开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问题。

2.4克服倔犟心理。 “犟”学生的几种类型及开导对策:一是智力障碍型。这类学生智商较低,难明或不明事理,因此固执己见,冥顽不化。对这类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真正做到诲人不倦,要平等对待,不要轻视冷淡,在各方面给予适当关照,用真情去感化他们;二是家庭障碍型。这类学生往往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或溺爱家庭。他们一般冷漠敏感,自尊心极强,比较自私,放纵任性,有较强排斥性。对此,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工作,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三是人格型障碍。对这类学生,要在师生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关系,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可采取疏远、排斥的做法。要加强责任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随时注意其言行,及时发现危险苗头,预防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四是综合障碍型。同时符合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某些特点,在实际中这类学生是较为常见的。他们的危害性具有综合性效应。较某一种类型更为严重,遇到这类学生应分析情况,找出原因,科学施教。

3 心理辅导是丰富学生学习经验的有效路径。

3.1让学生知晓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道理。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鹜远。

3.2让学生知晓学习必须善于独立思考的道理。要引导学生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防止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3 让学生知晓学习必须一丝不苟的道理。学习切忌似懂非懂。例如,习题做错了,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要在初中乃至小学学习阶段就要培养这种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

3.4 让学生知晓学习必须善于总结的道理。学完一章,要做个小结;学完一本书。要做个总结。总结很重要,不同的学科总结方法不尽相同。常做总结可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3.5 让学生知晓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俗话说"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因此,最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常自我监督,严格要求,每天或分阶段自己或让父母检查,是否完成了学习计划,为什么没有完成,怎样补救等等。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3篇

一、整合资源,明确辅导目标

聋校心理辅导总体目标为充分开发听障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听障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可将聋校心理辅导总目标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发展性心理辅导,注重引导听障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听障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类是补偿性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少数有心理偏差的听障学生进行辅导,引导他们尽快改变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因此,聋校自主探究式心理辅导课应紧紧围绕整体目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整合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然后组织听障学生以此目标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低年级心理辅导目标可设立为合作探究自己身心的变化和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高年级心理辅导目标可设定为自主探究如何具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分享交流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方式方法。对于补偿性心理辅导课,务必把所要纠正的错误认知行为作为目标靶子展开心理辅导,培养听障学生正确的心理体验,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自身的行为。例如,针对有攻击倾向心理偏差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辅导目标应具体确定为增强听障学生辨析情绪的能力,掌握自我控制能力的技巧。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中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指控,学会应用有效的行为代替攻击行为。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听障学生听力损失后,视觉成为他们感受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创设直观形象的心理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听障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心理情境的创设,一般可分为四种形式:围绕着问题展开的“问题式心理情境”,促进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的“合作式心理情境”,注重强化体验和感悟的“体验式情境”,以培养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探究式心理情境”。探究过程往往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紧紧围绕辅导目标创设的“问题式心理情境”,是探究活动展开的原动力。例如,在“认识情绪”心理辅导课中,理解情绪ABC理论是辅导的难点。教师根据一些心理故事,创设问题式心理情境,设疑激趣。在观看形象生动的视频后,请听障学生思考,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为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呢?然后围绕这一富有情趣的、蕴涵哲理的心理问题展开探究,抽象概括出埃利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这样就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心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激发听障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最终将难点化解。此外“合作式心理情境”在聋校心理辅导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深受听障学生喜欢的“无敌风火轮”,要求各小组先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部小组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然后各小组成员站在大圆环内,边走边滚动大圆环向终点冲刺,这就需要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密切合作、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说,“合作式心理情境”给听障学生自主探究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三、自主探究,切身体验感悟

心理辅导课不是以传授系统的心理知识为目的,也不是要解决知识与技能的问题,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切身感悟而不是认知。因此,聋校自主探究式心理辅导课应立足于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挥听障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听障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要求教师以听障学生个体经验为载体,精心设计热身游戏、校园心理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角色模拟、心理行为训练等一系列活动,为听障学生自主探究提供蓝本和平台,让听障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心理体验,在参与中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初步体验了“风雨同行”心理辅导活动后,教师及时引导听障学生思考:“你在当‘盲人’的‘导行人’时,‘盲人’信任地将自己的安危交付给你,你有什么感想?回想现实生活中,还有谁如此信赖你,经常和你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你又是如何对待这份信任的呢?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人吗?值得信任的人身上有哪些特点?”教师在听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画龙点睛,适时引导听障学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感悟体验,反思自省。再如,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听障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表、性格、兴趣爱好,部分听障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残疾问题出现自暴自弃的情绪和行为。针对这一问题,如果创设体验式心理情境,让听障学生亲身体验无肢人士的学习生活,将令他们受益匪浅。如听障学生绑住手脚,模仿身残志坚的四肢缺失人士去完成洗脸刷牙、吃水果、画画等任务后,他们的感触都很深。

四、合作交流,互助辨析求通

如果没有探究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辨析求通,那么仅靠听障学生个人自主探究的力量是难以全面地建构起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感悟的。聋校心理辅导课的合作交流是指听障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发现和形成问题后,通过各成员之间的讨论、研究、交流、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等一系列活动,共同建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也是听障学生对心理辅导知识的深化理解、整合内化促成自身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根据合作的对象不同,聋校心理辅导课可分为听障个体之间的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听障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合作探究、听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但是不管采用何种合作探究形式,都是要经历探讨交流,互助析疑,最终形成新的认识。例如,在增强耐力的心理辅导中,掌握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技巧是辅导难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直接指导听障学生学习贝多芬、张海迪等名人,学生会感觉挫折离自己很远,感悟和体验不深。如果修改为合作交流方式,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么?请你说说遇到挫折时,是怎样成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的。”小组交流会后集体讨论交流,辩论探析,共同形成承受困难、战胜挫折的具体办法,顺利突破了辅导难点。但要注意的是,合作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听障学生形成共同的观点,有时观点鲜明、见解不一的辩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升华

自主探究式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最后要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聋校心理辅导课总结性评价主要围绕着四个纬度展开: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探究过程个体的体验与感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个体身心发展与提高水平。总结性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听障学生个人自评、团体互评,还可以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总结性评价,教师既要重视对探究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的听障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听障学生的探究信心,又要指出探究活动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听障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听障学生今后解决类似的心理问题提供方法和技巧。另外,总结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拓展延伸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可以根据听障学生探究过程的表现,逐步构建听障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为每位听障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袋,记录听障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探究的能力、心理潜能及发展需求等。就听障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听障学生把有限的心理辅导时间与空间拓展延伸至课外,鼓励听障学生到图书馆、网络教室、阅览室等资源丰富的地方探究心理知识,促进听障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内化与升华。

总之,聋校自主探究心理辅导课五步法,主张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核心,围绕着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情境,为听障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心理发展的平台,培养听障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提高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4篇

心理辅导课有时也叫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因此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近几年,除了心理辅导教师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也渐渐开始尝试开展心理辅导课。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又发现很多教师的心理辅导课设计缺乏系统性,辅导主题分析不到位或不透彻,辅导过程脱离辅导目标,辅导步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特点。基于这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心理辅导课要以目标为导向,系统地设计辅导过程。

一般情况,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态度与情感目标是指形成对社会、自然、他人以及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情感。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是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三个目标层次明确,清晰易懂,在当前心理辅导课设计中较为常用。在确定三个层次辅导目标的前提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就需要围绕辅导目标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材料来设计辅导步骤或环节。因此,一般情况下,辅导过程可以根据三层次辅导目标设计三个步骤,分别针对和实现三个目标。

关于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钟志农提倡“起承转合”的团体动力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过程包括暖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曹梅静、王玲等人提出“导入―展开―结束”的三阶段教学模型。笔者结合他们的辅导设计思想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简称“三阶五步”。三个阶段是“导入―展开―结束”。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包括与三层次教学目标对应的三个教学步骤;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因此将辅导过程概括为“三阶五步”。

一、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阻抗,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

钟志农特别重视心理活动课的暖身阶段,认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笔者赞同其观点,认为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可以是需要团体间个体相互合作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不需要合作个体独立的活动。但无论如何,暖身步骤的基本原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让个别同学参与,其他学生观望,如此起不到整体暖身的作用。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地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渡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之,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感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是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但是对于这个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笔者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因此,根据三层目标模式,笔者认为该教学阶段也基本上可以设计为三个步骤,以对应三层辅导目标。

步骤一,What&Why。该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环节,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艺术欣赏法等,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选用的素材可以来自名人故事、经典寓言,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对学生有很强的励志作用和榜样作用,后者来自实际生活故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的启发更大。一般情况,可以先呈现名人故事,再呈现实际案例,从远到近自然过渡。在故事呈现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可以讨论故事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反馈、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Who。该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该环节主要是根据上个环节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在上个环节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写在纸上,写好之后也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也可以使用想象技术,即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也可以说是催眠),并跟着教师的指导语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在想象中体验各种感受。在想象之后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及体验到的感受。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事件和感受;也可以改编生活故事,体验积极的情绪。此环节的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How。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也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对。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对整堂课作总结,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让学生对整堂课作总结。

有些人认为结束阶段可以包含到上一个步骤里面,笔者并不赞同,因为通过整堂课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依依不舍,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使师生渐渐为课堂拉上序幕。在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心理辅导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即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三阶五步”辅导过程的具体设计则是根据三层次目标而展开的。对一般的心理辅导课设计,“三阶五步”均适用。对于具体的一堂课来说,如果辅导目标层次有所变化的话,那么“三阶五步”的辅导过程设计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灵活运用“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稿件编号:090906004)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钟志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 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1).

[3]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电邮: )

封面人物档案

张璧宏, 1957年生,河南温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办学理念,在他的带领下,许衡中学在六年多的时间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校,被教育专家誉为“建国以来学校发展史上的三大奇迹之一”。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考察过许衡中学后,称赞“许衡中学素质教育开展得好,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先生这样说:“许衡中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是全国最好的素质教育创新的楷模”。

他上任之初,就率先建立起全市初中学校第一个心理咨询室,他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提出要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的乐园。有人说,许衡中学的成功得益于推行“8+14”素质教育模式;有人说,许衡中学的辉煌是因为贯彻了不分重点班、不许补课,允许学生不做教师超量布置的作业、允许学生随时进入图书馆等教育方针。而张璧宏则说:“我们所做的大家都能做,只不过我们比别人做得更细心、更持久罢了。”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5篇

(一)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18-02 收稿日期:2016-07-14

作者简介:王 馨(1983―),女,湖南永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这个词语的字面解释是为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其他方面的需求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因此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团体心理辅导”就是一群想要进行心理辅导的人组织在一起参与心理辅导。而团体心理辅导这个概念最早的来源是英文。它是指在组成团体的情境下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人际交互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从而实现自我认识,进而探讨自我、接纳自我。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改善与他人的相处方式,调节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因此我们总结,团体辅导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分类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类标准。我国的团体辅导主要的分类依据是辅导的内容和辅导的目标,因此被分为人际交往训练、自我开发训练、自信训练、共情训练等。团体辅导中主要使用的方法多为情境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团体讨论、影视观赏等方法。

二、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许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我国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有效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我国目前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第一,针对学习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学习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我们对这一类型进行心理干预要注意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另一类是针对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进行矫正的心理辅导。我国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针对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能力、学习习得性等方面来开展。

第二,针对学生生活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这类团体心理的辅导主要使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手段,将辅导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促使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针对此项团队心理辅导较有代表性的是陈真真针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被试者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开始适应社会,建立新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针对学生人格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心理辅导主要侧重于意志品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辅导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学生人格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较多,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郑凯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筛选后,选出48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综合评定,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显著提高。李献中针对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王威贤等人针对大学生自尊问题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最后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有明显的帮助。

第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心理辅导。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大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岗位,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质、兴趣、专业特点来准确就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因此,许多高校都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自我剖析、职业分析,对今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伍婷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三、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1.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团队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推行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水平却参差不齐。随着高校对心理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是高校的一个主流趋势。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能设计出专业水平较高的辅导方案,辅导方案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效果。许多高校会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和训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操水平。

2.选用适合的团体辅导方案,规范辅导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心问题应该是“一般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而并非针对心理疾病的矫治。在许多现实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心理老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将所有心理异常的学生都视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这样无形中夸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前提就是要认识到参加心理辅导学生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同时要更加注重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和设计内容的研究,避免随意缩短团体辅导时间,随意扩大团体辅导规模等问题的产生。

3.使用适合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工具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是SAS,SDS,IAS,SCL-90等,这些工具多是从国外引进,主要是针对所设计人群的人格特质。虽然在前人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些研究工具的有效性,但是并无法完全贴合国人的人格特质和中国的文化道德特征。许多研究者正在致力于研究符合我国青少年特质的研究工具,这样更能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效果。

4.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应该注重发展性咨询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我们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案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有研究者将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分为了两类:心理健康者和心理问题者。对于心理健康者我们进行团体辅导,目标是在学生产生心理异常表现的初期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使参与心理辅导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健全在校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的心理品格的形成。不论从现实意义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团体心理辅导都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参考文献:

邓旭阳,郭晋林,王小玲,等.团体心理疗法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2):91―93.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初中生:心理课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我在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育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人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F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 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如“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价值拍卖”、“背后留言”等。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 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 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 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 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 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_展活动和 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心理课或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但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缺乏计划性与连续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培养的需求与应该达到的任务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课没能充分发挥其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急需专业与实操的指导,同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书籍、活动道具、活动光盘等的支持。在此笔者推荐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包,它的设计以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了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手册、活动光盘,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操作性强、可变性大的特点,配套光盘能够更直观地授予心理老师以渔,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即无传统的纸笔作业,也不需要期末考试,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自由,收获了成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一定局限,由于在团体情境中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我封闭、人际交往焦虑过高的个体,通过团体辅导形式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所以,辅之以个别辅导和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珉.清华出版社,2003.12

2、《积极心理学》 彼德森.群言出版社,2016.6

3、《班级心理辅导》吴增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日益腾飞,也使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竞争,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给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由于现阶段的大学配备的专业心理辅导员不足,朋辈心理辅导逐渐在各大高校开展并且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加入,成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重塑良好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一、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尽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朋辈心理辅导的不同形式与路径:一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朋辈辅导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的效果;二是组织朋辈心理咨询小组,开通朋辈热线,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实现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方式,定时,定人,定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2];三是通过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朋辈心理社团、心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咨询者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了解他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并帮助他解决。并且,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现阶段的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体现在:首先,欠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尽管在各个辅导员开展工作之前有过短期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专业性方面的不足逐渐就会暴露出来。同时,辅导员们都由学生兼任,为保证自身学习时间的完整和充分,只能尽量在课余抽出时间来做相关的工作,因此时间的限制也是朋辈工作正常开展的阻碍之一。其次,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从开展时间来看仍然是比较新的一项工作,而且最初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朋辈辅导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再次,没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没有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考评,就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可能会降低辅导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就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沟通,完成根据组织目标而所制定的所预期的效益和产出,并促进团体和个人做出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3]。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对象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的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是否接纳绩效考核信息的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专业化培训,协助和配合管理者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学工处老师作为管理层的一部分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分配、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具体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是决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管理层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的统一制定,在学工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与培训。管理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沟通并进行考核,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沟通中发现自身在辅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目标,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来提高朋辈辅导员个人的辅导效果,从来推动整个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提升。

(二)对朋辈心理辅导实行绩效管理的效用

1.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角色认同

对朋辈心理辅导现加之以绩效管理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规章制度,通过这个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果在培训时遇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培训技能,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咨询服务。

2.有利于加强朋辈辅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根据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辅导效果。学校制定规章下达到各个院系,院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院系将内部辅导信息反馈至学校,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循环。

3.有利于降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成本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发现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效率,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危机的管理成本。其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通过内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轻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压力。再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自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

三、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的管理机制

(一)设定计划

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部门的组织战略时,务必将组织战略细化成具体的有效任务计划,并保证每个辅导员在工作的开展上具体落实。例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疑问划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管理者和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与工作创新,并将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落实到之后的工作开展中。

(二)双向沟通

前期确定好良好的绩效计划后,管理者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管理者要对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指导与培训,以便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之后的辅导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中,管理者及辅导员双方的沟通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变现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及奖励,这个称之为“正面沟通”。正面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在之后的工作开展中能保持高度的热情。而在辅导员在朋辈心理辅导时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及问题时,也应及时与之沟通,如果之后还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及时做出完善。

(三)信息收集

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有必要认真做好信息收集,记录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

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目的

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完整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将绩效评估和有关决策为基础,可以最快地发现问题,以便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收集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态度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长短处,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打下基础。

2.收集信息的内容

并不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的数据,也不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此,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考虑目的,只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朋辈心理辅导员因辅导工作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对问题有帮助的其他数据、就绩效问题的谈论记录等。

3.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所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汇报和总结、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观察、管理者的检查和记录,以及被辅导者的反映和评价。

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方法使用的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朋辈心理辅导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对绩效管理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总结[4]。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实行,并且注意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如此才能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达到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管理水平的目的[5]。

1.目标考核法

目标考核法是一种基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辅导目标的程度而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核开始之前,管理者告知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完成的辅导要求、辅导的效果、时间期限以及其他的考核的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将这些标准作为这一周期辅导的目标,可用自己的能力并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辅导技能,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时间期限结束时,管理者对照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的辅导情况做出具体的考核评估[6]。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考核评价,找出自己实际辅导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来缩小差距。

2.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指由两名及以上熟悉朋辈心理辅导员辅导工作的管理者,组成评价小组对各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被考核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均由管理者的评价小组的主观评价形成,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为了提高小组评价成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进行小组评价之前熟悉了解考核的内容、依据和标准,在评价结束之后,要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公布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在使用小组评价法时,为了避免受评价小组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应该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当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果差距较大时,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表现和辅导效果进行再次考察和评估,再结合个人评价,然后再做出决定,最后还应对比前后工作成效,对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7]。

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被其辅导者等组成,他们分别对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匿名考核,根据考核时的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等表述自己对其的肯定或者否定,被考核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绩效考核,针对自己心理辅导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管理者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反馈,让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加全面时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

(五)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管理者通过沟通交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者在肯定辅导效果的同时,要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产生这样的绩效的原因,双方共同探讨,制定改进计划,共同努力制定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提高绩效,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反馈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说服法。管理者将考核结果的优缺点告诉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并用实例说服考核的正确性,最后鼓励其发扬优点,改进缺点,再创佳绩。二是倾诉法。管理者如实将考核结果告诉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然后倾听对方意见,相互讨论。三是解决问题法:管理者不将考核结果告诉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而是帮助其自我评价,关键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讨论出有针对性的改正计划,鼓励、督促其执行。

如今,朋辈心理辅导备受关注,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绩效管理能够大大改善辅导的效率,提高辅导效果。学校上层制定规章制度,来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言行进行规范约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对于绩效管理的成本学校也应该提供支持,为改善朋辈心理辅导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常青,董晓薇.刍议朋辈心理咨询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4.

[2]杨佳.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实践及思考[J].校园心理,2013

[3]罗周.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4]李时平,方超林.论绩效管理[J].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6.

[5]唐玉玲.论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考核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

[6]李慧.现代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1.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情商教育;职校班主任

在职业学校多以班级为小团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协助学生在团体情境下促使学生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中自我认识与提高,自我实现,快速消除陌生环境的紧张与焦虑情绪,与团体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个体与班级团体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结合班主任工作――身兼两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职校班级管理第一人是班主任,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推进职业学校情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以共青团工作为切入点,协助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班主任可以多一个身份:班级团支部辅导员。职校学生在目前教育评价标准下不突出,问题较多,光靠单纯的普通教育是不够的。班主任兼任本班团支部辅导员后,不再单纯是学校规定和制度的传话筒,更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团活动计划,定期运用团辅活动开展团活动,注重学生思想上引导,说教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步心理感受与心理活动体验分享。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阳光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青春期叛逆心理关怀与矫正、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工作把好德育教育第一关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情商的技能型人才。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已被职业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广泛地运用到学生情商教育工作中,成为一线基层班主任们的职业品质提高和学生工作创新形式的新方法。

二、结合班级建设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结合班级建设搞团体心理辅导,把班集体作为一个“团辅团体“,从而树立班级正气,提高凝聚力也间接地教育和带动了班内的问题学生。即“小团体运动”,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对新生班主任来讲,在活动过程中留心观察,也会意外收获有带动性和创新性的班干部候选成员。以新生班级建设为例,我们分如下几步开始团辅活动:第一步:开场暖身。如跳兔子舞、“大风吹”、“小风吹”等等,这些都是以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运动性活动。第二步,注重分享。这是团辅的主要活动阶段,注意活动的时间控制,最好每次活动安排3个左右主题相关的项目,具体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目的是为消除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大家变得“亲近”起来,变得乐于交往和互相学习。注意,每个项目都要注重分享,分享与总结是不同的,应该全员参加,防止游离的成员,总结同学们的共,分享是彼此心灵沉淀和触动的过程。第三步,总结收获,处理离别情绪、彼此祝福,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我们采用宁静身心项目,如唱告别的歌曲、祝福留言卡等。

三、结合主题班会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班会是班主任工作的又一利器,有效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心理上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的完美结合,让主题班会形成各个系列化的小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团辅的形式多样化相互补充,将成为班会创新和发展的新趋势。统一安排和布署主题班会,运用团辅理念和游戏辅导、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法等多种形式等把主题班会有序地连接,以提高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自我省悟和主动改变。所谓“系列主题班会”充分发挥了团辅的创新应用性与拓展性,与传统班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班主任要尽量保持中立立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看法;重视学生的意见,理解和尊重学生;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学生学生。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情商素质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与中职学校班主任情商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完美结合与运用,利用其团体心理转导自身的优势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开展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项,应引起班主任们的重视和注意,提高决策力,掌握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2]吴磊,钟国芳.谈团体心理辅导与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6,2(1):73-75

[3]李心意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1):179,198-212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入学教育

一、新生概况

从中学跨入大学,大一新生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感觉到紧张和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担心和迷茫。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生对新环境心理不适应

新生进入了完全陌生环境,面对的是生疏的面孔。虽然彼此都有新鲜感,也渴望沟通交流,但由于青春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

(二)传统入学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传统入学教育包含开学典礼、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学生手册》、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等内容在内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为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其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学生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只是被动、机械地参与,不易调动新生主动参c的积极性。

二、解决方法

在充分分析新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中。

(一)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的形式,模拟社会生活情境,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成长。

(二)过程方法

1.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准备工作

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地点;心理教师对各班班主任和骨干学生提前进行培训。

2.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

班级成员围圈而坐,领导者站在圈中央,首先宣布团体纪律规则和鼓励方式。

接下来正式进入辅导过程,开始阶段为“大风吹,小风吹”等热身游戏,目标是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打消新生的防卫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间阶段陆续开展“无家可归”、“滚雪球”、“万里长城”“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以及“我的大学”等活动。这几项活动逐个开展,层层深入。首先“无家可归”要求成员按领导者指令的规定人数进行分组,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新生也体会到归属感的重要性。“滚雪球”中八人一组“叠罗汉”的自我介绍,让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认识、相互熟悉。“万里长城”和“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让新生感悟团结和合作的力量;“我的大学”小组讨论则是通过交流,帮助新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适应环境的方法。

最后阶段是总结回顾。“一句话感悟”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歌曲合唱帮助新生交流各自的体会,相互激励、巩固友谊,将团体辅导活动推向高潮。

三、结果评价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共用时约3个小时。活动过程中,新生们情绪高涨,活动现场气氛融洽和谐,效果显著。

(一)满足新生心理和情感需求,加快适应新环境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在短时间内相互熟悉,相互了解,消除了刚入校的陌生感;同时该团体辅导所针对的问题来自新生自身的需求和困惑,学习的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当前的生活中,比如在“我的大学”活动中了解到有的新生不满意校园环境,有的新生担心期末考试挂科;有的则为想家而烦恼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班主任的积极引导和总结,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班主任更快的了解新生信息,有效建立师生信任关系

在团体心理辅导自由、安全的氛围中,通过互动和坦诚交流,班主任不但快速的认识了解了更多学生,也缩短了师生距离,更加轻松的建立了信任关系,为以后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入学教育形式,提高入学教育效果

与传统的入学教育形式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这充分表明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它使参与成员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院的认同和归属。

四、结语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时间定在迎新生入校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此时所有新生已经入学完毕,陪伴新生报到的亲人已经返程。此时新生的孤独感体验最为强烈,此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事半功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不是娱乐,而是实现辅导目标的途径,在游戏结束后成员坦诚地交流和分享感受,领导者积极地加以引导和总结,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下一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