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与高校德育

时间:2022-10-18 08:31:03

传统孝文化与高校德育

摘 要: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传统美德失范的现象,孝道观念在部分大学生中缺失,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我国跨入老龄化社会之际,在高校学生的德育中引入传统孝文化,对提高学生修养,继承优良民族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 孝文化 大学生 德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伦理的民族。“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范畴,是一切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传统社会人生的基本价值准则。中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原因,传统孝道观念在人们的心中逐步弱化。特别是近些年,受社会市场经济大潮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家庭、学校孝道教育的缺失,“善事父母、友于兄弟”等传统伦理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已难觅其踪。这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传统孝道观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身修养,促进其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弘扬优良民族传统,培育时代精神,意义重大。

一、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涵

汉字中“孝”为会意字,《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侍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1]传统孝文化随着中华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孝最早可见于《尚书》,在《论语》中孝被认为是仁之本,而在《孝经》中,孝被称为德之本,被推崇成为最高的伦理范畴,孝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具体。

第一,珍爱生命,孝敬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2]《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曰:“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3]“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3]这些论断告诉我们,子女的身体和生命都是父母赋予的,是父母生命在世间的延续,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损伤自己的身体,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这是孝敬父母的基本前提。

第二,反哺报恩,敬养父母。《礼记正义·祭义》曰:“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4]《诗经·小雅·蓼莪》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5]反哺之情和报恩之意在这些论断中充分流露,感人肺腑。它既是一种生命根源意识的体现,又是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一种表征。父母不仅给予了子女身体和生命,而且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最无私、最忘我、最精细的爱。因此,子女要知恩图报,孝顺父母,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父母全面的赡养和满足。首先就物质层面而言,子女要从吃穿住行到生老病死对父母照顾周到,无微不至。《孝经·纪孝行》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言,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2]其次从精神层面而言,子女侍奉父母要心怀崇敬,和颜悦色,使父母从精神上得到安慰。《论语·为政》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6]《孟子·万章章句上》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7]《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曰:“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3]

第三,尊亲承志,建功立业。尊敬父母,要做到顺从无违;同时要认同和继承父母的精神志业,建功立业。《论语·为政》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6]《论语·里仁》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6]《论语·学而》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6]《孝经·开宗明义章》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孝道观不仅强调尊亲无违,持家守业,而且要求进一步创造事业,成就功业。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在我国独子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因而其价值观念、自我意识和行为方式都有其显著的特征。他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孝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孝道观念淡薄,主要表现为:敬老意识薄弱,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能理解和尊重;不懂得照顾和尊重父母,多数大学生把父母照顾自己看成天经地义之事,考虑问题只顾自身感受;不能满足父母的成长期望,部分大学生入校后贪图享乐,互相攀比,荒废学业;忽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一些学生入校后感觉终于从父母的唠叨中解脱了,很少与父母联系交流,往往只有在缺钱时才会想起父母。

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缺失的原因较复杂,既有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家庭和学校教育失衡的因素。

第一,近代以来,传统孝文化的不断边缘化。从历史看,在我国古代,始终把“孝道”作为德育之核心,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孝道文化的社会作用。人们从生到死,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孝道教育,并把遵守孝道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之后,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日衰。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党内“左”的思想盛行,不断地“批孔”、“破四旧”,传统孝道观自然被批判,孝文化被从学校教育中剔除,不断边缘化。

第二,家庭教育失衡,学校教育缺失,孝道教育失位。从家庭角度看,由于受社会生存压力等因素影响,加之目前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因而家庭教育多存在严重失衡现象。家长对孩子期望通常较高,要求孩子学习好就行,道德教育往往被无意识地无视。加之中国家庭的4-2-1模式,四个老人照顾一个孩子,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使得部分孩子认为长辈照顾自己是天经地义之事,孝道意识淡薄。另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自己对待长辈的言行,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影响。

从学校角度看,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贻害,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比较缺失。而高校德育中受功利思想影响,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对孝文化的知识传播比较欠缺,导致大学生对孝的理解流于表面。

第三,市场经济和功利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我国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在变化。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遵守的一些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准则还未确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成为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受到商品经济大潮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人们现在做事都讲求利益,要求回报。这种思想严重混淆了大学生的是非、善恶观,对高校的德育是极大的挑战。

三、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重大意义

传统孝文化内涵丰富,对个人的修身养性、人格塑造和为人处世都有不可低估之作用。在高校德育中开展传统孝文化教育意义非常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文化认同,热爱祖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其思想道德状况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大学生爱国,中国人讲叶落归根,这其实不是对家乡的物质认同,而是文化认同。孝是中国文化的根,没有对孝文化的认同,怎么有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自然就更谈不上爱国了。所以,古人认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怎么会忠于国家呢?只有孝于亲,才能忠于国。

第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传统孝文化首先要求子女要珍爱生命,善待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敬养父母。当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要求也是要大学生珍惜生命,善待自己。由于各种原因,当今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高达百分之十以上。[8]近几年,高校学生自杀事件更是呈上升趋势。所以在高校中把孝道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让每个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可以使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校园悲剧发生。

第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情深义重,做子女的永难忘怀。因此,孝敬父母,报答父母成为人们年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与准则。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亲教育,弘扬传统孝文化,有利于培养其感恩情怀,使得他们理解长辈,懂得尊重和照顾长辈,这对减少现代家庭人情冷漠问题,建立“父慈子爱”的和睦家庭意义重大。同时,从孝的内涵出发教育大学生,能够使他们心存感激,心怀感恩。这样,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就能宽以待人,友爱同学;以后参加工作,勤勉尽责,努力积极,实现理想,报答社会。

第四,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老风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11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9]而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可见,赡养照顾老人,尊重关心老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中华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容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人们要尊老、敬老、养老、送老。在大学生中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他们敬养自己的父母,而且推己及人,还可以使他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境界,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助老风尚。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道德进步,和谐有序。

四、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主要途径

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开展传统孝道教育时要有所扬弃,注重融入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着重进行感恩与爱国教育。

孝道教育要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教师要把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教师在讲授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章节中的“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敬老爱幼”、“爱心奉献”等内容时,要把传统孝文化的内涵阐述清楚,积极引导学生弘扬传统孝道观。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典型事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传统孝道观的现实意义,从而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

孝道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传统文化讲求知行合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应充分利用其特殊的教育环境,坚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如感恩方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孝心、爱心的形成。比如,学校要充分利用“重阳节”、“清明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实践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一封家书”、“我的学期账单”、“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的艰辛,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父母。

高校引导学生弘扬传统孝文化还应该注意在校园中培养“孝”的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美德的魅力。学校应该对校园中涌现的孝行典型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不仅对学生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给予奖励,而且应该对教师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表彰,达到孝行彰显,孝义广播之目的。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道德状况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国古训亦云:“士有百行,以德为先。”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对大学生进行传统孝道观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1979:39.

[2]生,陈美兰译注.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1,254,221.

[3][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82,85,83.

[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51.

[5]靳勇等注译.诗经[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224.

[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5,15,43,8.

[7]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66.

[8]王志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有效遏制——齐鲁文化对山东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2.

[9]田豆豆等.慢慢变老,怎么浪漫的起来[N].人民日报,2012-3-2(2).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 下一篇:论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