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去杠杆化”趋势的分析

时间:2022-10-18 02:46:27

对我国“去杠杆化”趋势的分析

作者简介:王文欣(1989.08——),女,民族,河北省承德市,大学本科,河北大学,银行方向。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源被普遍认为是过度证券化所致,因而引发了全世界的思考。“去杠杆化”作为全球经济从危机中走出的必经阶段,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进行,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极大,甚至可能导致流动性枯竭、金融危机的加深和扩大。同时,2013年6月,中国银行业“钱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几个小的方面探讨了我国“去杠杆化”的趋势和方向问题。

关键词:杠杆过大;经济复苏;杠杆系数;去杠杆

1.去杠杆化的概念

1.1 去杠杆化的含义

“去杠杆化”,是在金融危机下的一个现象,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去杠杆化”一词开始被广为流传。所谓“去杠杆化”,是指公司或者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来通过各种方式“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一个潮流。

“去杠杆化”,顾名思义,是去掉“杠杆化”的意思。经济学中财务领域的“杠杆化”,狭义上是指资产与股东权益之比;广义上是指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在持续的低利率环境、金融监管宽松而催生的大量金额衍生品(如资产抵押证券、债务抵押证券和信贷违约掉期等)、家庭、商业以至国家层面盛行以借贷累积金融资产的风气影响下,近乎全球所有资产都因过盛的流动性而被大幅提高,这样就容易导致过盛的高杠杆。“杠杆化”,简单地说就是积累负债的过程,借入资金越多,杠杆比例越高,风险就越大。“杠杆化”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各种衍生工具不断推陈出新的大环境下的产物。“去杠杆化”是对“杠杆化”的反向操作,就是为了降低杠杆比率,防止因杠杆过度膨胀、货币资金流动性不足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2.西方发达国家去杠杆化现状

2.1 发达国家去杠杆化状况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开始了广泛的去杠杆化进程。事实上,全球经济复苏是在各国政策刺激推动下的复苏,然而金融体系尚未完全修复,去杠杆化进程仍远未结束。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5月份零售销售连续第二个月下降;PPI降幅则下降1.0%;除经济增速下滑外,就业市场也陷入乏力状态。5月份失业率回升至8.2%。虽然经济增长减速和就业市场疲软,美国经济仍然呈现温和复苏的趋势。如果新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复苏出现反复,美联储可能将扭转操作延期或是重新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欧元区经济在2012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长为零,勉强避免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衰退”。但希腊、西班牙等国的债务危机远未解决。西班牙房地产泡沫破灭,房价已较危机前最高水平下跌超过30%。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国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都将有较大转变。从财政政策来看,主要以调整过度紧缩的政策以刺激经济恢复增长为主;从货币政策来看,欧洲央行可能随时出台政策以支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为了推动新一轮再融资的可能性,欧洲央行可能随时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金融市场。

发达国家政府试图通过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向金额、居民与企业部门提供刺激来减轻财富缩水的冲击,进而控制去杠杆化的速度,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因此转移到政府部门。根据统计数据,截止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背负上了高达7.6万亿美元的沉重债务,其中G7国家今年到期的债务及其巨大的融资缺口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去杠杆化进程已经逐渐进入政府部门的去杠杆化阶段,而政府“去杠杆化”仍然步履艰难。

2.2 西方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对我国的影响

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样,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2.1 从实体经济角度分析

信贷市场上持续紧缩后,商业银行为了符合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其向金融机构、居民和企业部门提供新增贷款的能力和意愿均出现下降,导致居民消费降低,企业投资减少,金融体系流动性缺乏,影响从资本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从实体经济来看,去杠杆化会影响我国的出口量,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与金额机构去杠杆化之间相互强化,发达国家居民和企业的去杠杆化导致我国等出口导向型国家外部需求的大幅减少,出口的下滑可能引发此类国家的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疲软、制造业工人失业等连锁反应。

2.2.2 从金融角度分析

从金融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外汇风险等方面。在中美贸易的资本循环中,我国积累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且将其中超过80%的份额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实际上将大量贸易顺差重新投资于美国消费市场。美元的贬值、美国企业对我国投资的撤出等都将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状态。

3.我国去杠杆化问题分析

3.1 我国杠杆过大问题

2013年6月3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一面是流动性格局的突变,银行间利率罕见大幅飙升并达到历史高位,另一面却是货币当局和管理层意志坚定,坚持货币不放松。在央行出手救世的期望破灭之后,领悟到高层正计划从根本上收缩货币供应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资产配置策略上挥泪斩马谡:一方面不计成本筹措应急资金,另一方面则开始大举抛售债券,回笼现金以满足备付需求。资金紧缩预期并没有因为6月末的临近而消散,市场开始相信这次监管当局的决心。

其实如果以2007年为起点,我国的金融业整体发展趋势可以用“急剧膨胀”来形容。由于产业体系出现断层,为应对危机而大量投放的货币让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一降再降。资金充裕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正因为这个原因,更多资金则涌向了投机市场,让本应该抑制泡沫的房地产市场更为膨胀,而借钱主体的资产负债率必然不断上升。从上升公司近几年逐步披露的财务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不管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五年之内财务杠杆率都在不断增加。

虽然我国监管当局在2010年就开始对银行资产负债的急剧膨胀有足够的警醒,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监管政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金融机构已经找到了规避监管的方法——表外化。这样,使得即使银监会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但商业银行实际运行的资金杠杆率有可能继续居高不下。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正是因为数年以来的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金融机构放心大胆地去挑战高风险业务。

在实体经济下滑以及债务率飙升的背景下,大规模的信贷更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根据央行金融统计数据,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2.02万亿元,同比多1.3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2.8%。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的大幅增加,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和背离,释放出来的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和虚拟经济内自我循环。因此,6月份以来上演的“流动性危机”和“利率风暴”,正是监管层倒逼金融资产负债表管理,拉开“去杠杆化”的序幕。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不改变,这种加杠杆的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经济泡沫会越来越大直至破裂。

3.2 去杠杆化趋势及思考

3.2.1 从经济方面分析我国的去杠杆化问题

经济危机是由于人们盲目“杠杆化”从而导致经济泡沫造成的,所以,“去杠杆化”是还原经济本来面貌的必然趋势,政府等监管当局应该放宽经济管制、使经济自身调整机制达到能够自己合理运行的最佳状态,这样才能使经济机制得到恢复。

首先,投资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过去,中国和亚洲的高储蓄和制造业通过欧美的市场进行循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中国的大量产能是为了国际市场,特别是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我国的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2008年对四大经济体的出口总额为735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1.4%。然而金融危机以后,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大幅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月份出口下降17.5%,二月份下降20%左右,贸易顺差从一月份的391亿美元降到70亿美元,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重创性的伤害。

另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使财务杠杆系数不断扩大,使资本市场效益不断上升,使人们看到了利益,因为金融衍生工具杠杆的作用,更多的人放弃实体经济转而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如果市场秩序紊乱,理性的投资者不敢进入市场,而大量的投机者可能会盲目进入市场,使得市场信息错位失真,加大企业投资风险。

对于我国的经济现实环境,金融市场刚刚起步,市场管理水平及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我们必须首先重视法制的建设,合理监管金融机构并及时提示金融产品杠杆率提高带来的风险,在维持现代金融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防范过度杠杆化带来的风险。

如果想要中国经济与金融持续的发展下去,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采取正确的政策和合理的措施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得到转型。在实施救市措施时应坚持基本方针不动摇,不随意改变基本政策方针,为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

3.2.2 从银行业角度分析我国的去杠杆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离不开美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审慎原则的背离。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中,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过度看重抵押品的市场价格,不关心客户的信用记录,不注重贷款的还款来源。同时,投资银行的高杠杆融资以及证券化资产的过度衍生又助长了银行次级贷款的增加,放大了房地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泡沫风险,由此引发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金融危机中,世界上很多知名的银行都受到极大的打击,中国银行业也不例外。在经营业绩方面,利息支出的成本逐渐上升、风险资产逐步增多、中间业务开始受阻、拨备支出也明显增加;风险控制方面,杠杆率的提升造成各方面的风险加剧。

通过全球银行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规定,银行业杠杆率的高低是用资本充足率指标来表示的。并且,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系数呈倒数关系,资本充足率越低则杠杆率越高。如图(见图1),是2006—2009年12家商业银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汇总表。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而我国银监会主席曾指出我国金融机构中资本充足率在8%甚至10%左右都属于高杠杆率。根据金融危机爆发之前2006年的数据,交通银行(10.83%)、中信银行(9.41%)、浦发银行(9.27%)、民生银行(8.2%)、兴业银行(8.71%)、华夏银行(8.28%)六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已明确属于高杠杆行列。而近年的大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较高水平,也有央行投放资金帮助提高的原因。

根据多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高杠杆率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容易受到更大的冲击,而降低杠杆率是提高安全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4.总结

“去杠杆化”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又是在金融危机下最好的应对措施,解决好高杠杆化问题即使不能够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的伤害,至少可以降低损失。在如今的金融危机时代,“去杠杆化”会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另一方面,去杠杆化并不是不要经济杠杆,只是尽量让杠杆系数保持在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要正视“杠杆化”和它所带来的利与弊,通过合理的手段将“杠杆”控制在一个良好的水平上,使它最大程度上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高积极向上的力量,使“杠杆”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钟伟、顾弦.从金融危机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及其风险[J].中国金融,2009(2).

[3]王庆.去杠杆化的五个阶段.财经网,2009.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山东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下一篇:促进吉林省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财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