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实验中心

时间:2022-10-17 11:10:44

ERP实验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就业难”和“人才紧缺”的矛盾,提出了要培养适应erp普及时代需要的物流信息化应用人才,随着以ERP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的迅速“全员化”,应用人才短缺成为推动物流信息化应用的瓶颈。“ERP实验中心”采用校企结合的新模式,搭建了一个紧密联系社会需求、真实仿真企业的人才培养平台,并且采用更切实际的科学训练方式。

关键词:ERP实验中心;信息化应用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13-03

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企业资源规划,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于1998年创造提出的。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二是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三是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而这些管理思想能够实现的基础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因此,ERP可以说是管理信息化和管理软件的代名词。作为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现代物流管理中的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物流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而流程的高效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平台,因此,以ERP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日益成为人们所依赖的经营管理工具和手段。为适应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物流企业中普及应用,必须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以适应规模培养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社会需要。

一、高等教育的兴旺与大学毕业生遭遇的尴尬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在校人数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23%,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0年到2007年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6年间净增388万毕业生,近3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7万,是不是培养的人才过剩造成了就业的巨大压力呢?

最近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报告中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大学毕业生,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中国正处于努力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向服务和研究产业转变的过程中。中国面临人力资源困难,尽管中国目前毕业新生数量巨大。麦肯锡预测,跨国公司欲在华招聘高质量员工也将困难重重,因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华扩张业务。

该报告基于对83位人力资源高管的访谈。这些人士认为,中国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而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达到25%。“一方面是短缺,另一方面是丰富,这是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中国每年新培养出约60万名工程师,是美国的9倍。然而,在中国160万名年轻工程师中,只有约16万名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

该研究报告称,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中国目前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

二、中国的企业将面对ERP普及时代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ERP普及时代到来的时期。正像100多年前福特的“T”形汽车改变了汽车工业,改变了现代工业的方式,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样,ERP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实践,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ERP普及的全新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回顾中国企业应用ERP历史的沿革,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7年,ERP导入时代,主要以国际厂商的产品为主导。在导入阶段ERP的推行和应用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应用ERP失败的例子较多。第一,因为引进的系统很庞大,很复杂,不适合中国的商业环境,不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特性;第二,当时中国大量企业的管理基础还不具备实施ERP的条件;第三,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

1997―2004年,ERP成长时代,一批国产ERP产品和国内ERP厂商发展和成熟起来。在这一阶段,国产ERP产品在中国整体份额首次超过国外产品在中国的份额,成为中国ERP市场主要产品的提供者。随着国产ERP产品的不断成熟和交付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ERP,并取得了成功,产生了效益,企业对ERP的疑虑逐渐打消。同时,国内ERP厂商和中国ERP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建立了相应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国产ERP大力发展和国产ERP成功应用的基础上,中国ERP应用开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2004年开始,ERP普及时代。ERP普及时代对产品有特定的要求,它要求产品更加易用,也更容易实施,要求客户拥有一套ERP并实现运行的整体拥有成本不能太高。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见国内厂商将会继续成为这个市场的主导,而且会形成一个更大的产业链来支持全国广大企业用户,支持ERP的普及发展。

在这个阶段,正如下图所示,ERP应用将从贵族式消费变成广泛企业的大众消费。

在企业内部,早期ERP应用是少数人在用,现在的ERP是一些职能部门在用,但是在普及时代,ERP不光是职能部门用,而且公司每一个人都要用。ERP的普及应用是全员应用,也不再是一把手工程,而是全员工程。

整个社会的ERP人才也从几年前只有少数的ERP精英变成现在ERP人才的社会化,越来越多的ERP人才将分布在社会各个行业和众多企业之中。本土厂商将作为ERP普及的核心企业,并以这些核心企业为先导,带动和形成整个中国ERP产业链的发展,服务于中国多数企业客 户。

三、“ERP实验中心”是规模化培养ERP普及时代人才的创新模式

在ERP普及时代中,ERP一定是全员的应用,是企业管理者和决策人不可缺少的工具。为了弥补信息化人才匮乏,全国800所高校建立了“ERP实验中心”,它构建了一个校企沟通、合作的平台,是有效地规模化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必然趋势。在大众化教育时期,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一定是培养复合的并能在变化的职场中找到职位的公民,因此,学校能否规模化“交付”成果,取决于以下三个问题:①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真正的需求?②训练平台是否合适?③培养流程是否有效?

1.“ERP实验中心”正在搭建获取社会需求的有效桥梁

社会真正的需求来自于社会本身。当今社会经济最大的特点可用前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的话概括:变革是唯一不变的变量。社会每天都在产生着新的职业,即便是传统的职业,就其工作内容和对人员能力以及工作方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信息时代企业用人的标准,用微软人力资源总监的话:“招聘人才,关键是看其与岗位的吻合程度……”那么,对岗位吻合度的把握上,传统的学院教育暴露出对社会经济环境和职场环境的变化不敏感的固有缺陷,如果没有来自企业的意见,没有来自行业的需求,学校要随时把握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是办不到的,因此,校企结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搭建校企有效沟通的渠道问题。

2.“ERP实验中心”可以构建一个真实的仿真企业平台

自然科学理论的验证可以营造一个按照理论的逻辑来证明理论正确的模拟实验环境进行,它是可以反复再现的,是科学的;而社会科学理论的验证,这种营造的环境往往在真实的环境下不能再现。比如,有的模拟实验软件,在填制一张单据时,将规定的填制项目作为实验点,当漏填项目时,本实验提示出错,或扣除实验得分,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会再现这样的平台,或者很少能获得这样的报错提示。现实社会只有根据最后的结果来判定提供信息的可用和正确性,所有提供信息的人员应该知道如何判断最终的信息是否准确与正确,如何保证信息的准确与正确,如何修订错误和误差。在真实平台上进行这样的训练,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受训者经过训练,能够掌握真实环境的操作要点,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在真实环境下解决问题。

“ERP实验中心”就是坚持以真实的管理工具作为训练工具,在一个复杂、竞争的环境中,让学生们了解企业,学习如何在企业工作。“ERP实验中心”把企业搬进了课堂,将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等要素抽取微缩,用一种全新的模拟形式再现企业生存的环境,用数据、案例、模拟场景、模拟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正是真实的软件平台和仿真的企业环境构建了崭新的社会实践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的死结,同时也创造了更为贴近社会现实的实训环境。

3.“ERP实验中心”可以开创更为科学的训练方式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认知教育的课程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认知教育是一种报告式的传授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知”即可,不能体现结果检验的管理精髓,也正是目前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根源所在。作为管理者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如何行动才能得到合适的结果,而根据结果重新确定下一步的行动,目前的教育恰恰缺乏这样的训练手段。因此,改变教学方式,按照科学的认知规律安排学程,是培养现代信息化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以结果目标为判别标准的教学活动很难或根本不能在传统的教学组织下进行,主要有以下两点理由:

(1)很多管理过程是由产生结果的各个环节组成,不经过完整过程,是无法得到结果的。而一个完整的过程的实现均需要相当的时间段,而目前的课程是分时段进行的,很难再现过程,因此,在常规的课程时间内无法完成以最终结果为检验目标的过程训练。

(2)传统的教学只能在专业的某一点上展开,我们称之为点教育模式,专业的教师往往难以顾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知识孤岛,目前院校课程中基本没有贯通应用的实训方式和课程。

利用“ERP实验中心”,研究适合于结果检验的实训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让更多的学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受训从而受益,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总之,当前许多高校正在利用“ERP实验中心”,不断地创新现代信息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整合学院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为规模化培养信息化应用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刘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www.省略/img/news101/daxuesheng.htm,2006-04-03.

上一篇: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与群内企业优势共建互动模型... 下一篇:中国“海归”为何不喜欢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