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百货抢滩中国

时间:2022-10-17 03:59:40

外资百货抢滩中国

2007年11月8日,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马莎百货确认,马莎百货计划从2008年4月开始在中国开设首家百货公司。

2007年11月14日,乐宾百货副总裁陈彦嘉在出席华南MALL全球招商会上透露,乐宾百货2007年首度进军中国,预计未来5年内在中国的乐宾百货将达20多家门店。

一直蠢蠢欲动的各路外资百货终于按捺不住,先后“侵袭”中国市场。而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是引发外资百货新一轮扩张的最好契机。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百货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有关专家指出,简单的规模扩张远不是中国百货业健康发展的全部内容。在中外百货巨头大举并购、拓店的同时,百货业亏损、关店的消息也随之传来。盈利前景趋淡、人才匮乏、管理滞后或成为零售业提升盈利能力的最大阻碍。

目标,北京

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是2003年的4.3倍。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外资百货巨头纷纷抢滩中国。

分析人士表示,外资百货巨头选择进军中国市场,更看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带来巨大的商机及中国内地市场的高额回报。

2007年11月8日,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马莎百货(Marks & Spencer)高级公关经理Bella确认,马莎百货计划在下一个财年(从2008年4月开始)在中国开设首家百货公司,首站选择上海。另外,马莎百货也在北京寻找开店的机会。

英国马莎百货成立于1894年,是世界知名零售商。目前马莎在全球36个国家有257家商店。其26周内的销售额达42亿英镑,基础利润为4.518亿英镑。

2007年4月1日,连卡佛关闭了杭州卖场;同年4月3日,连卡佛哈尔滨卖场也宣布停止营业;而连卡佛位于上海的首家内地旗舰店已于2006年12月结束营业。大部分人士认为,连卡佛连续关闭几大卖场的举动表明,这个顶级港资百货败走内地已成定局。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近日连卡佛公司透露,将于近期以两年前开设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连卡佛旗舰店”的模式进入北京,连卡佛看好国内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零售商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外资百货巨头正向中国内地零售市场大举“进攻”。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日前宣布,其旗下百盛百货集团在中国内地将新开50多家分店,在5年内完成其在内地“百店”的计划,将在北京城南、城北再投资新开4家百货商场,完成其在全国的网点布局。

在中国市场持续扩张给百盛带来高额的回报。2007年一季度百盛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22.554亿元,增幅58.4%,其中纯利1.802亿元,增幅53.7%。也正是这样的市场回报更增强了其在中国扩张的信心。

除了百盛计划进京外,香港新世界百货继2007年3月位于北京CBD彩旋店开业后,日前又与望京嘉美中心签订进驻协议,其在北京的第三家店将于今年4月开业。2007年4月中国台湾新光三越投资的10多万平方米的高档百货新光天地也在大望路开业;日本的两家知名百货也在2007年宣布将落户京城,其中伊势丹将在今年进驻西单商圈,永旺也将在今年开设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

国际物业顾问公司戴德梁行的公告称,2007年是北京商业项目集中开业的高峰期,计划开业商铺面积达410万平方米,相当于增加10个西单商圈的商业面积。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指出,2006年北京百货店的店铺增长率创下10年来的新高。2007年,这种增长势头仍然强劲。这表明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内地百货业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业态寒冬后,进入了新的黄金发展周期。

而在新一轮的高级百货业大战中,北京将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一个原因是北京奥运会举办期日益临近,它将给京城带来高达540亿人民币的直接消费商机,没有商家能不为这样的市场动心。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的高级百货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相比之下,北京的商业基础比较差,商圈不够成熟,高端消费业态的开发空间还很大。而且,北京商圈还能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形成辐射,其高级百货业的发展前景比上海更好。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楚修齐也认为,北京市场容量大、购买力强、奥运商机是吸引外资百货巨头的重要原因;而资金、品牌、管理优势是一些外资百货巨头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这表明在内地新一轮的高级百货业大战中,北京已取代上海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并购或成主流

有关专家认为,受限于中国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和中国城市商业用地、设施日趋饱和,尽管中国零售业已经全面开放,但外资百货要想通过自己布置网点快速扩张仍旧比较困难,而并购则是一条捷径,因而外资并购、兼并、重组等动作将频频上演。

2007年春节刚过,全球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宣布购入台资超市品牌好又多35%的股权,成为2007年零售业并购首战。不久前,沃尔玛和北京中信已确定在上海合资组建华东沃尔玛;最近又传出消息,台湾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新光三越百货将携手北京华联在渝合作开店……

事实上,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其在国内市场的并购也将不断展开,未来2至3年内,外资并购将是零售市场的热点。外资百货必然将发展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大城市,而这些地区的优秀百货企业也将成为外资并购的重点。

随着有关政策的放开,外资百货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已是不可避免。为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其必定会在国内市场采取购并重组等方式。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外资并购将成为百货业的热点。

目前中国已有部分百货上市公司具有外资背景,这些百货企业大多已与外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部分企业甚至还被外资持有股份。但由于政府有关规定,目前外资百货仍无法取得控股权。根据入世承诺,控股权这一约束将于两年内放开,在已有良好合作的前提下,这类企业有望成为外资购并时的首选目标。

从目前合作情况来看,鄂武商与迪斯尼合作主要在娱乐设施方面,第一百货与日本丸红等的合作主要在批发方面,被收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其余几支股票被收购的可能性则相对较高,其别是深国商,目前马来西亚和昌父子有限公司已是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未来将有可能成为该公司大股东。

一直以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并购大多是对于弱势企业、亏损企业的并购,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以前的审批制下,由于对上市企业名额的限制,致使许多业绩优良的企业无法获得上市机会,只能通过股权收购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企业参与重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藉此上市,对于重组对象选择的着眼点也大多在于其重组成本的高低。亏损企业由于经营业绩差,ST企业还面临退市危机,因而要价较低,重组成本小,往往会获得欲通过重组间接上市的企业之青睐。

而外资的并购将有可能突破这一传统模式。一方面,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大多规模宠大,实力雄厚,在资金上不虞馈乏。此外,近年来有关政策已有所松动,外资企业的上市问题有望于近期内获得通过。据了解,有部分外资企业已通过辅导期,政策的变化拓展了相关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因而进入资本市场将不会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目的。

另一方面,相对于获得资金而言,外资企业在并购中更看重并购之后所能带来的市场效果。从目前国内已发生的数起外资并购案例可见,外资企业所并购的企业大多是为了重新整合其在国内的资源,以期能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份额。

针对这一目的,外资百货在并购过程中将更重视企业的商誉、流通渠道等竞争因素;而相对优势企业而言,弱势企业往往商誉较差,流通渠道不畅。因此,总体来看,在未来外资百货并购过程中较多实现的应是强强联合型的重组模式,一些业绩较差、竞争能力不强的企业将无法获得外资百货青睐,而一些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则有望与外资百货携手共进。

目前中国零售市场仍呈现显著的不平衡。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的商品零售额主要集中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的销售额则远远落后。仅以上市公司为例,62家商业类上市公司中除少数三四家外,其余均地处各省会城市,而其中又以上海、北京及武汉居多,三地共有20家上市公司,占商业类上市公司总数的30%。对于外资百货而言,要占领国内市场,首先必须占领这些地区的市场,而这些地区也正是入世后中国对外资开放较早的领域。

由此可见,在未来2至3年内,外资百货必然将发展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大城市,而这些地区的优秀百货企业也将成为外资百货并购的重点。

隐忧挥之不去

作为零售业主要业态之一的百货业从建国之初开始,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持续了四十多年的辉煌,创造了一个行业“只赚不赔”的神话。

然而,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市场上行业竞争的加剧,新兴业态层出不穷,百货业的生存空间日趋狭窄,利润整体下滑,百货商场的繁华逐渐消散。如今随着中国内地零售市场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中国百货业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临了?

有关专家指出,在中外百货巨头大举并购、拓店的同时,百货业亏损、关店的消息也随之传来。渠道优势不再、盈利前景趋淡、人才匮乏或成为零售业提升盈利能力的最大阻碍。

渠道优势不再?尽管在2006年9月和10月,商务部先后出台《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以化解日益紧张的零售商与供应商矛盾,但业内人士称,受制于目前仍然明显的零售渠道优势,零售商对供应商的利润挟持仍无法根治。

根据相关规定,零售商不得滥用优势地位与供应商签订特别供货条款,禁止收取服务费、进场费,并对零售商赊销期限做出“不越过60天”的要求。

然而,部分零售商目前仍可以通过多种变相方式向供应商收取费用,而向供应商延长付款期,已经成为品牌卖场最重要的资金周转方式和盈利渠道。如果这方面优势不存在,卖场的盈利能力可能更低。

盈利前景趋淡?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零售业的亏损已不在少数。日前广百集团高层透露,其与法国品牌家乐福的合作过程中,广百非但没有盈利,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未能学到外资的先进经验。因此,广百集团要求将其在合资企业中所持的25%股份减至5%。

一位外资品牌店长表示,表面上看来,外资凭借先进的管理经验抢占了大量市场,各店面销售一片兴旺,但真正盈利的企业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卖场经营费用较大,影响了利润率的提高。

尽管经营业绩优劣不齐,但外资的扩张目标却惊人地一致。据统计,包括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TESCO乐购、麦德龙在内的五大外资零售商,2006年一年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平均增加20%以上。

然而,由于扩张速度过快,同类零售业态扎堆开店,单店盈利能力下降的趋势已经显现,加上商业地产租金上调,外资零售商曾无往不胜的光环正在淡去。

整合成本过高?与积极兼并拓店、融资整合相比,零售业专注于管理本身的精力远不及前者。2006年7月开始,国美电器以“股票+现金”形式出资52.68亿港元并购永乐。但业内对整合后的家电零售巨头的发展,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隐忧。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零售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动因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但并购后的很多企业并没有有效整合双方的实际资源。招牌和店面变了,但各店仍独立运作,多套采购体系、信息管理系统、配送系统并列运行的局面多,故难以改观,这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由于企业用于并购的资金数额已经非常庞大,再整合资源需要的资金可能面临匮乏。同时,企业内部如果忽略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经营理念的统一也无从谈起。

近日传出消息,浙江最大百货企业银泰百货将于近期在香港展开路演。但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银泰系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携银泰百货香港上市仍然是资本运作的内容之一。结合此前银泰系收购鄂武商股份等一系列动作,银泰系在融资上投入的精力显然超过对百货零售业本身的关注。

人才资源稀缺?兼并整合的背后是零售业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以英国TESCO收购乐购为例,2006年12月14日,TESCO对外宣布斥资3.5亿美金再购台湾顶新国际集团持有的乐购超市40%股权,由此完成了对乐购的绝对控股。来自乐购的员工介绍,该变动在此前没有任何迹象。消息当天,乐购管理层即实现大换血。

业内人士表示,TESCO试图通过快速入主乐购,完成TESCO在乐购的洗脑与更新。但人事的动荡对零售业来说是最大的忌讳,在行业人才本就缺乏的情况下,大举换人只能令员工更紧张无序。

分析人士指出,“挖人”在零售业是非常普遍的做法,有时一挖就是一个团队。这说明目前零售业的简单扩张和专业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已经产生人才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

上一篇:安置小区蹊跷“变脸” 下一篇:西方为何爱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