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中晚期住院梅毒患者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17 03:22:53

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中晚期住院梅毒患者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中晚期住院梅毒患者的原理,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梅毒患者141例,随机分成联合组和驱梅组,驱梅组68例梅毒患者采取常规驱梅治疗,联合组73例梅毒患者在驱梅组的基础上,采取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包括(RPR、TP-IgM)检测,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联合组Ⅱ、Ⅲ期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85.71%;明显高于驱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免疫调节剂;梅毒;苄星青霉素

[中图分类号] R75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045-03

梅毒为一种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的常见性传染疾病,近年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除损害皮肤黏膜,还可累及器官,造成多脏器损害,危害极大[1]。临床上部分中晚期梅毒患者经过常规驱霉治疗,梅毒抗体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治疗困难。经临床研究表明,使用免疫调节剂辅助常规驱梅治疗可提高梅毒抗体检测转阴率。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梅毒患者,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中晚期住院梅毒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梅毒住院患者141例,随机分成两组,为联合组和驱梅组,联合组73例,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23~45岁,平均(33.8±9.1)岁;其中Ⅱ期梅毒59例,Ⅲ期梅毒14例;驱梅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25~46岁,平均(34.1±8.8)岁;其中Ⅱ期梅毒57例,Ⅲ期梅毒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过TPHA检查后,确诊为梅毒,外周血RPR和TP-IgM检查均呈阳性。并排除有梅毒病史、驱梅治疗史以及一期梅毒患者[3]。

1.3 检测方法

两组梅毒患者均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其中包括RPR、TPPA和TP-IgM。RPR试剂由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公司提供,TPPA试剂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TP-IgM试剂由爱尔兰Biotra Meditech Ltd公司提供,检测方法根据试剂盒仪器的说明书操作[4]。

1.4 治疗方法

1.4.1 驱梅组 本组68例梅毒患者采取常规驱梅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行青霉素皮试,57例Ⅱ期梅毒患者,青霉素不过敏患者采取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每次240万u苄星青霉素,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青霉素过敏患者采取四环素类药物治疗,每次500 mg盐酸四环素,每天4次,15 d为1个疗程;11例Ⅲ期梅毒患者,青霉素不过敏患者治疗方法和剂量同Ⅱ期梅毒患者中青霉素不过敏患者一致;青霉素过敏患者采取四环素类药物治疗,每次500 mg盐酸四环素,每天4次,30 d为1个疗程[5]。治疗后3、6、9、12个月复诊,行RPR和TP-IgM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者继续按照驱梅组方法治疗。

1.4.2 联合组 本组73例梅毒患者在驱梅组基础上,采取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甘露聚糖肽,每次10 mg,每天3次,甘露聚糖肽由成都利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治疗后3、6、9、12个月复诊,行RPR和TP-IgM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者继续按照联合组治疗。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后3、6、9、12个月复诊,观察RPR和TP-IgM检测结果的转阴率和转阴时间,根据检测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可分为痊愈、显效和无效[6]。痊愈:RPR和TP-IgM检测结果同时呈阴性,患者皮肤、黏膜、骨骼、眼、鼻等损害愈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RPR和TP-IgM检测之一呈阴性,患者皮肤、黏膜、骨骼、眼、鼻等损害有明显改善,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RPR和TP-IgM检测结果呈阳性患者皮肤、黏膜、骨骼、眼、鼻等损害无改善或加重,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12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驱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12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12个月后RPR和TP-IgM阴转率比较

联合组RPR阴转率和TP-IgM阴转率均好于驱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12个月后RPR和TP-IgM阴转率比较

注:*与驱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同时段转阴率比较

联合组6、9、12个月阴转率明显好于驱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不同时段阴转率比较[n(%)]

注:*与驱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梅毒主要采用驱梅治疗,治疗后通常梅毒TP-IgM 会很快转阴,2年以内RPR检测转阴,但从临床实践结果显示,经驱梅治疗后,仍有30%左右患者上述指标未转阴。有文献显示,免疫调节剂辅助常规治疗可改善中晚期梅毒患者的预后[7]。因此,为了提高梅毒患者各指标转阴率和临床治疗率,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剂。

苄星青霉素为长效青霉素,肌注之后能使血液中青霉素维持一定的浓度,并持续很长时间,抗菌作用以及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但由于其血液浓度较低,不能用于急性感染患者。苄星青霉素为治疗中晚期梅毒的首选药物,因为患者需要长期给药,苄星青霉素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符合患者需求。

人体细胞免疫系统在抵抗梅毒螺旋体感染时,会起到重要作用,但经研究表明,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会在病毒入侵人体后受到抑制或者失衡紊乱,不能完全清除梅毒螺旋体,使其潜伏体内,导致长期性感染。免疫调节剂为一种调节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分为免疫力增强剂以及免疫力抑制剂,临床治疗梅毒主要使用免疫力增强剂。其主要功能为调整受到病毒入侵处于混乱状态的机体免疫功能,并使其恢复正常范畴[8]。其具体作用机制是促进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并诱导干扰素产生,还可刺激如IL-2等淋巴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与常规驱梅治疗方法联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为甘露聚糖肽,其为一种广谱免疫调节剂。

临床上治疗中晚期梅毒的主要方法为清除梅毒螺旋体,以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阴转为目的。多数患者依靠使用足够浓度的青霉素才能够清除病菌,使IgM、RPR转阴,但有的患者治疗后长达2年持续阳性。本文认为,其可能联合机制为采用免疫调节剂,使机体免疫力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系统性损害进行有效预防,将其联合头孢曲松钠或者青霉素治疗梅毒,两者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了杀菌能力[9]。在药物和细胞免疫系统同时作用下,很可能清除单一治疗方式无法清除的病灶,内外结合,使患者血清中抗体迅速转阴。但其确切联合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10]。

根据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联合组Ⅱ期和Ⅲ期总有效率、RPR阴转率、TP-IgM阴转率、6、9、12个月阴转率均优于驱梅组,说明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中晚期梅毒患者能确切地提高总有效率以及阴转率,并降低阴转时间。初步说明免疫调节剂可作为辅助药剂配合苄星青霉素治疗中晚期梅毒,但是由于缺乏大基数样本进行研究,尚无法确认是否能将其作为治疗梅毒的新型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梅毒作为一种常见而危险的性传染疾病,受到了临床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中晚期梅毒,特别是晚期梅毒极难治愈。免疫调节剂作为一种新型辅助治疗方式在临床上治疗中晚期梅毒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昭宁. 多种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比较[J]. 安徽医药,2013,17(5):797-799.

[2] 林丽蓉,但冰,付左根,等. 潜在血源传播患者梅毒血清学TRUST/TPPA与IgM抗体联合检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5):446-448.

[3] 李军,王林娜,郑和义,等. 1125例梅毒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185-189.

[4] 肖春梅,朴桂花,李富荣,等. 梅毒血清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1485-1486.

[5] 李军,王林娜,郑和义,等. 梅毒血清IgM抗体与传染性的关系[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7):591-610.

[6] 陈信生,池凤好,范瑞强,等. 住院梅毒患者52例临床及血清学、脑脊液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8):616-617.

[7] 张志云,李永双,张晓丽,等. 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者的细胞免疫研究[J]. 广西医学,2012,34(5):546-548.

[8] 上官志敏,唐亮,钱新瑜,等. 72例住院患者HBsAg合并梅毒抗体定量检测双阳性结果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4):3052-3054.

[9] Carlson JA,Dabiri G,Cribier B,et al. The immunopathobiology of syphili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ourse of syphilis are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2011,33(5):433-460.

[10] 鲁东平,付敏,张荣,等. Toll样受体2 mRNA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3):200-202.

(收稿日期:2013-07-24)

上一篇: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比... 下一篇:米索前列醇联合益母草针剂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