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

时间:2022-07-05 04:32:00

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常规驱梅治疗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对二期梅毒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二期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驱梅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驱梅治疗基础上给予免疫调节剂治疗,随访患者治疗3、6、9、12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常规驱毒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二期梅毒;预后影响

随着目前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梅毒患者发病人数也逐渐增多。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播疾病[1]。主要通过传染。本病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所有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梅毒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引起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危害极大[2]。现在,研究发现免疫调节治疗能改善二期梅毒患者预后。现将我院收治的9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二期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入选者均经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实验确诊为二期梅毒,排除青霉素药物过敏、既往梅毒病史或驱梅治疗史、其他性传播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治疗前根据试剂及仪器的标准操作说明测定外周血RPR、TPPA、TP-IgM均为阳性,HIV测定结果为阴性。其中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5~58岁,平均(37.8±1.2)岁;病程5d~2个月,平均(25.2±3.6)d;RPR滴度为1:8~1:126。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3~55岁,平均(37.2±1.5)岁;病程5d~3个月,平均(28.2±3.9)d;RPR滴度为1:9~1:126。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驱梅治疗,具体如下:肌肉注射240万U苄星青霉素,1次/周,4周为1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具体如下:口服甘露聚糖肽,10mg/次,3次/d,4周为1个月。每组三个月复查一次RPR、TP-IgM,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继续原方案治疗。

1.3疗效判断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复查外周血RPR、TP-IgM,RPR、TP-IgM复查结果爵位阳性时判为痊愈,RPR滴度降低4倍以上者判为显效[3]。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n,%)

3. 讨论

梅毒是由Tp(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经性传播的一种慢性疾病,而人体是Tp唯一的自然宿主。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还可引起多个系统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包括心血管梅毒及神经梅毒等,危害性非常大,对我国公共卫生造成了严峻挑战[4]。临床免疫学是梅毒有关研究中的热点,一方面提高了梅毒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梅毒的临床诊治技术发展。二期梅毒为梅毒螺旋体经血流传播全身引起各脏器出现多个小病灶,常累及皮肤、黏膜骨骼、内脏、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该期梅毒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RPR滴度会逐渐下降直至痊愈[5]。虽然梅毒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已经证实梅毒的发生、发展、转归等与细胞免疫功能存在密切关系。研究发现Th1/Th2极化是免疫应答调节中的关键环节,多数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与Th1/Th2极化异常有密切关系[6]。机体对梅毒螺旋体抗原的免疫应答是清除梅毒螺旋体和损伤组织细胞、感染的基本要素。二期梅毒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失衡、免疫抑制等,都会引起梅毒感染,这对常规驱梅治疗效果也具有重大影响[7]。甘露聚糖肽作为一种广谱免疫调节剂能激活吞噬细胞,发挥诱导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的功效,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和转化,调节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机体更快速的清除梅毒螺旋体,继而促进RPR和TP-IgM转阴,提高治疗预后[8]。本组研究发现虽然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疗效差异不显著(P>0.05),但治疗6、9、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钟永军.梅毒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应答及其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09,20(55):292-295.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2008年全国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J].性病情况简报,2009,23(1):1-8.

[3] 熊 英,杨 爽,李 微,等.早期梅毒215例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6(6) : 255-256.

[4] Hawkes S,Matin N,Broutet N,et al.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screening for syphilis in pregnanc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Infect Dis,2011,11(9):684-691.

[5] 许 腾,张力华,周小红.梅毒患者病程中宿主的免疫学变化及细胞免疫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10,11(1) : 80-81.

[6] Stummvol GH,DIPaolo RJ,Huter EN,et al.Thl,Th2,and Thl7 Effector T Cell-Induced Autoimmune Gastritis Differs in pathological pattern and in SuscePtibility to SuPPressionby Regulatory T Cells[J].J Immunol,2008,181(3):1908-1916.

上一篇: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 下一篇:Galectin3,CK19与TP0蛋白表达对 甲状腺肿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