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从独立自学中发现独到之见

时间:2022-10-17 02:04:42

引导学生从独立自学中发现独到之见

在高效课堂中,不依赖教辅资料和学习伙伴的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独学环节。独学后,学生应该带着两张“通行证”走进课堂,一张是准备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展示、交流、共享的学习收获,一张是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教的尚未理解的问题。由此可见,独学是高效课堂的基奠,它为下一步的对学,群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然而人们大多强调独学中的“独立自学”,重视对学、群学中的思维碰撞、课堂展示,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有效性。而独学的充分有效与否,学生能否获取“独得之见”,决定着课堂学习能否向纵深发展。

一、对学生的要求

1.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它秉持不等不靠,不怨不悔的态度,一事当前,自己制定规则,自己担当责任,自己实现目标。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

2.问题意识的培养。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训练。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要敢疑敢问。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究,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3.书写习惯的培养。思维的火花往往转瞬即逝,学生在独学环节中,应及时地批注、记录,学会用双色笔、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自己的独学成果,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对教师的要求

(一)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向更深处漫游。采用变式教学,变换题型,使多题重组,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素质。

(二)精心设置问题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探究学习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思考状态,才能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可围绕课文题目,课文反复处、细微差别处、文中插图、标点处、课文结尾等地方提出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质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珍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在独学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

2.设疑:教师提出重点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一个角度透视,必然所见有限,而且这条路走惯了,也丧失了另辟蹊径的勇气。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不妨做多维透视,既见花,又见刺;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认识会随之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再塑生命的人》中,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莎利文老师,而要先写“我”的现状和家人的等待呢?学生在探究中就会明白铺垫蓄势的作用。

3.激疑:教师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认知冲突。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因为思维相对静止。教师提出引起学生争论问题,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形成看法,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又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风雨》的主题,到底是表现自然风雨巨大的力量还是表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渺小?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我们用“少教多学”的教学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不断开阔学生的探究时空,以问题为中心,将质疑、设疑、激疑、释疑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有效地独学,学生的“独到之见”才会越来越多,探究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王辉,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上一篇:论行业组织的职业教育职能及其建构路径 下一篇:从大学英语短文听力看篇章逻辑结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