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规避网络语言

时间:2022-08-24 03:23:34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规避网络语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趋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从原来单一的汉字组合到现在的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多种形式并用,从过去的严格限于网络传播到现在的经常在传统媒体的亮相,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在网络语言发展的强大攻势下,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的学生,也成为这一潮流的追捧者和应用者,媒体上就不时地出现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用网络语言写作文导致教师和家长看不懂的消息。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其特点

语言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所以网络语言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现代汉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诗经》的四言诗到汉赋唐诗,从宋元时期的话本到“五四”时期的白话,其脉络都遵循便于日常应用的原则。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逐渐普及,需要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沟通工具来进行有效沟通,而传统的语言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于是,通过多种形式组合而成的、简洁明了而又别有意味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比如“286”一词,仅仅用三个数字,就可以将某人比喻为已被淘汰的286电脑迟钝和落伍,形象生动,比喻新颖,耐人寻味。

传统语言主要通过一个个字来表义,而网络语言却突破了这种限制,十八般兵器皆能为我所用。可以用数字,“7456”就是“气死我了”,“5555”表示“呜呜呜呜”,形容哭的声音;可以用字母,“FB”就是“腐败”,“TAXI”在英文中是出租车,在网络语言中却可以指“太可惜”;还可以用符号,比如用“:)”表示笑脸,“:P”表示吐舌头,“”表示头晕……别出心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如此,许多网络语言还借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比如“刚从火星归来”,反映了对方的不合时宜,这种说法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很有幽默感,便于理解和接受。又如“美眉”这个词,以部分代整体喻指漂亮女子,不但亲切传神,而且还借鉴了古代审美文化(梁简文帝萧纲《美人晨妆》诗:“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比“美女”更具有魅力。

二、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目前,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日趋严重。中国新闻网2006年9月24日引用了一段网络语言作文:“偶(我)今天下楼买东东(东西),知道了一件非常寒(吃惊)的事情。原来邻居家的青蛙GG(长相不好的哥哥),是偶(我)最稀饭(喜欢)的一本IN(时尚)杂志的主编。”面对这样的周记作文,中学老师不禁感慨:“教了20多年语文,现在怎么连孩子的作文都看不懂了?”当然,这篇作文比起那些形似乱码的纯网络语言的文章来说已经“简单”多了。细究起来,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影响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徐通锵《语义学纲要》)当词汇发生变化的时候,势必会影响语言的发展,进而会使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所以说,网络语言的求新、求异和新奇刺激,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滑向网络语言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网络语言影响学生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品味,在精读中汲取营养,并完成读写能力的互动。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词汇语法的变化。网络的时空限制使网络阅读非常重视阅读的速度,忽视了精读能够体味到的语言审美方面的内容,而一味地去追求情节上的关联,传统阅读所能体会出来的美感将会荡然无存。

(三)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巨大。写作需要词汇,当网络语言的词汇成为学生思维和表达的重要载体的时候,学生的作文就会像天书一样,对交流产生严重障碍。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在写作方式上,由原来的一笔一画变成了键盘敲击,学生写字越来越少,练字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对传统的书法艺术和试卷卷面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写作内容上,网络语言可以表述为“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这样的语言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并且屡禁不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果。在写作效率上,学生利用主题搜索、复制、粘贴的方式在十几分钟内“生产”一篇高水平的作文,缺少了对写作思维的锻炼,这样的作文即使能得高分,对学生语言的锻炼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三、如何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

我们必须正视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引导学生自觉使用规范语言,减少甚至杜绝网络语言的使用,保证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语言呢?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使用规范语言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同时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始终绷紧使用规范语言这根弦,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语言再新奇好玩只能算作是雕虫小技。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觉性,抵制网络语言的攻击。

(二)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语言。对语文教学来说,使用规范汉语是必然要求,语文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做好规范语言的学习。针对学生课业比较紧、学习任务重的实际,让学生拿出大量时间去看中外名著有点不现实,但是,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课本,因为课文大多选材于中外名篇,可以说是高浓缩的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当然,在使用课本时,不仅要教会学生“筛选信息”、“获取文意”等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让阅读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和自己的情感进行交流,认真体味或隽永或粗犷的风格,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学生思想上得到充实、感情上得到升华,就会很自觉地抵御通俗网络语言的侵袭。

(三)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毕竟语文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不让网络语言占领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空间,教师和家长就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实行“拿来主义”,对网络语言,不能简简单单地作为一种时髦和流行照单全收,而要有选择地扬弃,在现实生活的正式场合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以免影响社会交际活动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总之,网络语言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要以发展的眼光认真对待它,合理吸收其有利因素,消除其不利影响,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参考文献:

①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新华网2004年11月1日。

②陈琳《网络语言,别忘了回家》,《咬文嚼字》2005年第3期。

③季明《上海立法禁止网络语言》,新华网2006年3月1日。

④余媛媛《高考新大纲规定作文用网络语言可能被扣分》,《华西都市报》2007年2月15日。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化刻板为神奇 下一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三大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