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发展源于教师的发展

时间:2022-10-17 01:14:33

学校的发展源于教师的发展

2009年,四川省都江堰市教育局与成都七中签订领办协议,由成都七中领办“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新建的聚源中学(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中和七一聚源初中),输入七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提升两校办学水平,为两校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此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做善于思考的人

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聚源中学以成都七中的成功经验为借鉴,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学习型校园,争做反思型教师”的发展思路。

成都七中刘国伟校长两次来到学校,作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的专题讲座。他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由传授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要“让教学变成研究”。他常常叮嘱老师们说:“要通过研究,让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在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时任成都七中书记的王志坚也到学校作了题为《什么样的干部是好干部》的专题讲座。他说:学校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的核心要素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最重要的作用是引领和指导。所以,领导干部要多思、善问、敏行、创新,还要工作有方,只有“勤干”才能“善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他们的思想开始影响教师们的思维方式。一次,教务主任巡察课堂时发现:每天两次巡察,需要近3个小时的时间。课堂不能不查,其他事情也不能不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在学校行政例会上,教务主任向大家抛出了这个问题。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年级分校管理模式”浮出了水面:学校设立年级分校,每年级聘一名年级正校长、两名年级副校长。年级正校长抓年级的全面工作,两名年级副校长分别负责德育和教学工作。在学校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聘用权下放到年级,由年级分校实行择优聘用、竞争上岗。学校根据“以入量出”的原则制定年级管理教学质量目标,辅以年级常规、教师发展等综合目标考核,每年举行一次“优秀年级组”、“优秀年级校长”评比活动,实行流动奖牌制。这一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初2013届的聂玉书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被聘任为初2013届的年级校长后,在2013届的年级分校教学楼区,老师们每天都会看到她奔忙的身影。清晨,她早早来到学校,查看各班的早读情况;课间跑操,学生队伍中也有她矫健的步伐;中午午休时,她不是班主任,却总会有一些孩子开心地围着她……别人问她,这样累不累?她说:“只要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只要自己能尽一份力,再苦再累也不会推辞。”

“年级分校管理模式”的成功让聚源中学的老师们尝到了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甜头。渐渐地,思考成为了老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次,学校教育处向全校学生征求“我爱我家”校园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意见。一位学生给教育处老师写了一封信:“我觉得开展校园文明建设。要多找一些我们身边的榜样,不要总是对比国外的,老是拿我们的不足去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每次听到升旗仪式上这样的讲话,我都快受不了了,难道我们的民族真的这样糟糕吗?”

这封信,让教育处的张均老师不禁一震。他说,自己马上联想到,以前我们也常常指出孩子的不足。这样做,能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什么呢?留下的只能是自卑的印记,这样的心理暗示不是在泯灭孩子们的信心吗?一个连信心都没有的人,又怎么会有远大的目标、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毅力?从此,换角度思考问题掀开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篇章。

在陈昌红老师班上,有一位学生打架、不做作业,原来多次批评他,却屡教不改。后来,陈老师改变方式,举办了“赞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陈老师安排班干部表扬这位学生,还请几位同学给他提一些建议。这位学生感到大家都在关注他,特别高兴。从那以后,他基本没有打架事件发生了。学生的父母很开心,亲自到学校感谢陈老师。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制度的完善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制度从哪里来?必须从教职工的共识中来。

在聚源中学,以前“评优”全凭印象和人际关系。于是乎,一到“评优”时,教师们便争得面红耳赤,不仅影响了同事关系,而且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全体教代会成员经过了6次、近2个多月的讨论和征求意见,最终制定了《教职工评优量化制度》。该制度要求,各位评委对参评人员必须拿出翔实的数据,量化评分,然后按各项数据的总分排名,再根据名额确定具体人员,最后公示评选的过程和结果,看老师们是否有异议。这样的制度设计,让全校教师心服口服。

除了《教职工评优制度》,教代会还先后制定了《重大事项议事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还完善、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督导及管理制度。其中,“教学督导小组”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小组由学校行政干部、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主体,实施“点课制度”。每天开课后,督导小组调出学校课程总表,不定时、不定人、不定科目地随堂听课督导。

刚开始,许多老师不习惯,他们埋怨说:“学校领导没事找事干,就是做做样子吧!”但是,教学督导小组随后的评课、议课却让授课教师非常感动。原来,督导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他们有严格的分工:一个成员进行教学环节的用时记录分析,具体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一个成员负责教案实施过程的记录分析,具体包括课堂导入、难点突破、课堂小结等;一个成员负责学情记录分析,包括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参与面,学生的精神状态、知识掌握情况等;还有一个成员负责教师教学的评价记录分析。这样,“教学督导小组”制度成了一种“督察为辅、交流为主”的教学研究,改变了传统教研重理论轻学情、重知识轻过程的单一性和随意性,增强了教学教研的指导性和可行性,提高了课堂效益,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许多老师都因“教学督导小组”而受益匪浅。参加工作不久的何倩,刚开始特别害怕教学督导小组来听课,以为这个小组是来“挑刺”的。但渐渐地,她发现,督导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有针对性,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好助手。于是,她常常主动邀请督导小组来听课,而且把督导小组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和实践。2010年,学校承办“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何倩与专家同课异构。她的课设计合理、技巧娴熟,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总结发言时,何倩说:“今天的成功是大家的成功,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除了“教学督导小组”制度,学校还借鉴成都七中的先进经验,制定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四大序列的管理制度。像实行“转转课”,让教师们就同一教学内容,轮流互上互听、互帮互学,使教师之间能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迅速提高专业水平;实行“点课制”,对常规课进行临时抽查评定;实行“候课制”,要求每位老师提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口,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教师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学大比武,青年教师每学年进行一次赛课,各年级备课组每学期进行一次“同课异构”,每学年学校举行一次不同主题的教育教学研讨会。这一系列举措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向着有效和高效的方向快速发展。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学校鼓励教师向书本学习,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师在不断的读书生活中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读书成为了教师的生活习惯。

读完《教师人文读本》,蔡秀琼老师在她的读书笔记中写道:“我们是教师,是些普通的人。但因为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学生的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生命活力以及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让我们付出一份爱,却能得到几十倍的回报。我觉得自己似乎生活在一个童话的王国里,感到无比快乐。”

这种快乐拉近了蔡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帮助她摸索出了一条学困生工作的新途径。她的班上有位学生,除了英语优秀以外,其他学科都感到很吃力。于是,蔡老师常常借用散步、午休时间与这位学生探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的其他学科逐渐变得优秀起来。蔡老师的这种“交叉”转差法很快在其他老师那里得以实践和推广,学校学困生的转变工作也因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除了向书本学习,学校还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训原则,搭建各种平台,方便老师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学习。每学期都会邀请成都七中专家及名优教师来作专题讲座:开办“聚中讲坛”,举办教育教学研讨会,促成教师与专家及名优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每周还派出三名教师到七中本部跟班跟岗学习,每月有一个学科组到七中开展一次集体教研。

通过近距离的、常态的观摩学习,老师们不仅加强了理论学习,而且有了实际操作的体验和感悟。一位老师在学习交流总结中如是说:“我发现,教学中,优秀的老师常常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同时,学校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参加了国家“十一五”科研项目“互动反馈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初步成果在上海援建课题小组交流总结会上得到与会专家和全体参研学校的好评;学校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都市区域性推进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参研单位,还成功申报了“军营文化特色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化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等十几个市县级研究课题。

许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由此得到提升,部分老师还站上了“聚中讲坛”,开讲座,谈理念。他们说:“原来非常羡慕坐在台上的专家,觉得他们很高深。现在自己也能开讲座了,这让我真切地知道,只要肯于钻研、勤于总结,就一样可以成长为名师。”

每年12月,我们把它定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研讨月。在这个月里,通过课堂展示、论文交流等形式展示本年度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活动的主角是学校的教师,反映的是课堂的常态,而嘉宾除了专家外,还有特别邀请的家长代表。在2009年首届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家长嘉宾在听完课后说:“今天,我坐在下面专心地观察着老师和学生,我清楚地看到老师从头到尾脸上都带着微笑,都在鼓励学生。上课就像朋友开心交谈一样。我觉得,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幸福多了,把孩子送到聚源中学,我们放心!感谢老师们!”

三年来,聚源中学披荆斩棘,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校荣获了都江堰市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团工委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都江堰市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教学方面荣获成都市教学质量成果奖,德育工作荣获都江堰综合评估第一名。

这些过去想也不敢想的成绩,摆在了全体聚源教师的面前。在一次全体大会上,有位老师铿锵有力地说了一句:“尊严从哪里来?是我们自己挣的!”

全校教师热泪盈眶。

上一篇:“每个孩子都应该多亲近自然” 下一篇:“平民小学”的诗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