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特点分析

时间:2022-10-17 11:36:06

网络成瘾特点分析

摘要:本文对网络成瘾人群的特点分析,介绍了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诊断研究,最后对现有诊断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诊断

网络成瘾指的是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从而导致情绪焦虑,进而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表现。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导致家庭活动减少,抑郁和孤独感增加,并且网络成瘾者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活、学业、工作、婚姻等问题。

一、网络成瘾人群的特点

(一)认知特点

Davis曾指出,病理网络使用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了个人的认知是不良行为的主要来源,认知在网络成瘾的维持和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并认为认知和行为是其产生的基础,非适应性认知是病理网络使用发生的充分条件,而心理机能障碍,如抑郁、社会焦虑、药物依赖及生活事件的影响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

有研究对记录的眼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组对不同性质图片的注视次数差异显著,并且变化趋势不同。这说明,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对不同性质的图片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图片对被试具有不同的意义,高分组(得分采用自评症状量表>200分)的被试对中性图片注视最少,低分组(采用自评症状量表

(二)元认知

国内一些学者通过项目分析从元认知的特点对网络成瘾的本质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元认知的构成包括7个方面的因素:目的与计划性、执行性、对外部舆论氛围的认识、自我监控、知识来源与情感体验、时间控制、戒断行为与适应性。此分析还指出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越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越大[1]。一项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13-18岁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综合这些研究,本文考虑到元认知水平与年龄的相互关系。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他们迫切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自我认同,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地从事一切事情,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元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经验不足、缺乏资源或心理承受度不够成熟等而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不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空间相对容易地获得自我实现,往往使青少年流连忘返。时间是衡量个体网络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时间控制体现了个体的自我调整水平。

(三)行为特点

行为科学家认为成瘾行为是以某些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的现象为基础,他们提出的模式是行为在不断地强化下转变为一定的心理活动,而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为,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给个体带来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功能下降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即为这种症状。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也提出了社会交换互动论中的刺激命题,如果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及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上述命题所说的酬赏是指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它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类。著名行为学家斯金纳也认为,行为是强化的结果,而错误的认知或认知的偏差,加上行为的强化,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必然结果,网络使他们得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而这种得不到的东西正是他们行为固着的奖赏,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行为。国内学者对网络成瘾的行为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给予了解释。认为,正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有明显的奖励作用,使行为受益,从而使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负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可能避免和减轻某种痛苦和不快,从而增加了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并认为正强化在网络成瘾的初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负强化是指从沉迷到成瘾这一段发生作用。

(四)人格特点

国外研究表明使用网络过度的高中生比使用网络少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精神症状。另外频繁过度的网络使用者比没有使用、减少使用和适度使用的人似乎具有特殊的人格类型。国内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病态人格是网络成瘾的本质原因,是病态人格选择了网络成瘾。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网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性格越内向,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美国心理学家Young早期在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时就发现互联网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神经质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宜人性、公正性存在负相关,与外倾性零相关,说明神经质人格类型的使用者容易产生病理性使用行为,开放性等人格类型的使用者不容易产生病理性使用行为,或者可以说,具有消极人格特征的使用者产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有一些研究则表明这两者之间并不相关。曾有研究表明人格与网络成瘾有着密切的关系[2]。由于内向性人格的人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内心的世界里,脱离了与他人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这种特性和缺乏社会的支持,可能是导致他们沉迷网络以致成瘾的原因之一。可见人格作为决定个体行为最基本的元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也是影响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行为是由人来操纵的,人的本质也会影响到行为的执行,确切地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五)情绪情感特点

网络成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网络成瘾者无论从行为、情感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超出了正常人群的一般尺度,而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为追求而脱离现实世界的异常人群。研究表明,大多数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上瘾前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他们或者压抑或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往往有某些严重的情感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在调查中54%的人患有焦虑,54%的成瘾者报告说,他们从前曾有过抑郁症的病史,还有一些人显示出长期的自卑心理。有人对170位网瘾者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发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社交恐怖因子、孤独性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方面所感受的网络吸引几个方面的得分高于非成瘾大学生,但在自信因子方面的得分则相反,这说明缺乏自信,焦虑抑郁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之一[3]。也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往往和个体的负性情绪有关。

德国心理学家Munich认为,网络成瘾是心理障碍的一种,国内一些专家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在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更需要从心理的层面进行探讨。精神科医师Shapria在其临床实践中,访谈了14位网络过度使用者,发现其中有9位患有躁郁症,7位有焦虑症,3位有暴食症,4位有冲动控制障碍,8位曾经有过酒精依赖或其他药物成瘾的问题,他还认为,网络成瘾并不一定是他自身的问题却可能是当前常见的一个治疗精神状况的标记。有人对某市1037名中学生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评方法及SCL-90进行测查,结果显示成瘾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各因子明显高于常模,由此得出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患者心理问题严重。

(六)家庭社会特点

Caplan发现社会因素在病理网络使用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告诉我们,网络成瘾首先是有了网络,而在社会、心理问题的影响下出现了非适应性认知(Maladaptive),在非适应性认知的基础上出现了特殊的PIU和广泛的PIU的行为,而又出现PIU的症状,这些症状与非适应性认知又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国内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和家庭的问题[4]。从认知行为模型中,本文认为除了网络和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过于放纵和严厉、学校环境、老师的素质行为都是青少年过度地沉迷网吧或病理性地使用网络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小结

通过对网络成瘾人群的简要特点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成瘾个体在家庭生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存在多样情绪情感障碍,妨碍个体正常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尹华站,黄希庭,李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互联网成瘾者在互联网使用条件下的时间记忆特点2006,14(4):362-3641

[2]杨客,阮昆良,郑涌.行为主义理论在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中的应用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51-9521

[3]李兆良,高燕,冯晓黎,等.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641

[4]高亚兵1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1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40-451

上一篇:如何把《三字经》引入中职语文课堂 下一篇:Pro/E三维软件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