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储一季度将超日本等

时间:2022-10-16 09:17:38

中国外储一季度将超日本等

中国外储一季度将超日本

高盛在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局面如果持续下去,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减缓,一年后1美元兑人民币将升至7.34元。此外高盛还预测,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在今年的第一季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外储国;今明两年的GDP增长将分别滑落至9.6%和9.1%。该报告认为,外界对中国经济的重新认识,一方面体现在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担心减少,从而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经济能保持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政策,“不断为国际投资者所理解并增加了信心”。以前外界一直认为中国GDP增长主要依赖高投资,因此一旦政府控制固定资产投资,GDP增长将大幅减缓。报告认为,经济普查后的数据调整显示,中国经济结构在过去十年中,构成内需的消费与投资比例比此前预想的要均衡。对由外部失衡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高盛同样表示不乐观,并预计在12个月的时间里,人民币汇率将升至1美元兑7.34元。

没有利润的亚洲增长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尽管亚洲国家2006年增长前景看好,而且2007年可能延续增长前景,但是产能过剩和通缩压力可能会使该地区利润微薄。中国大规模的投资热和过度的房地产投机,以及服务业的薄弱,可能会导致GDP增长强劲,而利润微薄的情形。资本集中型产业可能会遭遇严重的价格冲击,尤以钢铁和化工业为甚。中国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其过剩的产能。中国轻工业的产能也存在规模巨大的过剩,尤以电子产业为甚。有些零部件甚至以低于原材料的价格出售,而这种情况不可能改变。亚洲地区大量的房地产投机,使得该地区的房地产租金收入很低,而中国大量的房地产供应可能会把租金推向更低。即使实物房地产的价格不下降,金融投资者的回报仍可能会保持在很低的水平。总之,强劲的增长前景,并不一定意味着可观的利润前景。亚洲市场已经从“水涨船高”的局面,转入了“大鱼吃小鱼”的局面。

防止“滞胀”将逐步成为主题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既不可能再次走入过热,也不可能走入通缩,而是会进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运行状态――“滞胀”。“滞”的原因归结为生产过剩。因为在“一、二、三”的格局下还能出现物价下跌和企业效益下滑,只能说明本轮经济周期已经进入到大量产能开始释放的阶段。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品价格与利润的下跌,会严重打击投资人的积极性,因此一部分项目可能会被停、缓建,投资的增长率就可能会出现明显下降。由于“滞”会压抑住新的投资需求,而巨大的产出能力又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被消化,所以经济增长的相对停滞应该不会是仅仅出现一两年,而是可能持续3年时间甚至更长,即中国经济可能要到“十一五”末期才会再现目前的经济增长率水平。由于生产过剩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生产资料和部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还会继续走低,但粮食和食品价格指数则可能出现拐点性变化,两边对冲的结果,仍可能是CPI指数的上涨幅度超过去年。但到2007年粮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将会开始明显,“胀”的情况就会突显出来了。此外还有石油等其他大宗进口产品的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而当工业品和食品价格都出现上涨趋势的时候,通胀势头就会更加显著了。

没有强大的资本市场谈不上科技创新

香港《信报》3月9日称,过去30年,全世界90%的高科技产品来自美国,从70年代的电脑到80年代的生物技术、90年代的网络科技,都由美国开始。实际上,原因并非美国有一个硅谷,而是美国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高效率的金融体系。

创新科技的背后不是官方的支持,而是大量风险资金向科技创新者投资,分享未来成果、承担可能失败的代价。事实上,没有强大的风险资金支持,根本成不了创新科技型经济,甚至日本也是如此。现在,从事创新科技项目的人员中,72%来自发展中国家,但只有在美国才能得到支持。创新科技需要融资、并购、治理、激励员工机制,需要上市、宣传的专业服务,由发现、监督到筛选,都要有极专业的人才。

中国应把利益集团影响限制在最小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的研讨会上说,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要防备利益集团的负面作用。他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把利益集团的影响限制在最小程度,就真正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会面临其他市场经济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自由市场经济和利益集团的共同作用使得造就的市场经济并不与全社会的利益一致。中国强调的“和谐社会”,体现了对“平衡”的重视,这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以及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居住在城市,虽然为缩小城乡福利差距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农村是合理的,但也不能忽视把城市建设得更加适合居住。中国收取环境税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增政府收入又可以鼓励合理利用环境。中国应该加快建立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所需的制度基础。“有一个积极而警觉的反垄断机构对中国是很重要的。”他说,“很多抑制竞争的做法都是在本地发生的,所以中国不但要建立全国的反垄断机构,还要建立地方的反垄断机构。”

栏目编辑: 官慧君 联系电话: 010-84258323 电子邮箱: ghj@zghgzz.省略

上一篇:特殊监管区的“十一五”思路 下一篇:杭州外贸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