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不应“冷落”科学史

时间:2022-10-16 05:57:22

科学教学不应“冷落”科学史

【关键词】科学史;介入时机;教学情境;教学时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1-0066-01

在现实教学中,有许多科学教师不重视科学史的教学,他们或把科学史等同于科学故事,或将科学史作为知识点传授并加以考查,或将科学史当作教学的附加品。其实,科学史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本质特征,理解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还能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以及科学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把握介入时机,经历发现过程。

科学史的教学应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具体在哪个环节介入,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课堂生成因素来决定。

比如: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上《电和磁》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活动: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并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源,观察磁针有什么变化;当电流增大时,磁针偏转的角度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磁针又有什么变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到了现象,并产生了问题。随后,教师介绍一百多年前,汉斯・奥斯特在这个实验中的偶然发现,然后他不断尝试、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电可以转化为磁的现象,简单的实验背后,反映了科学家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的科学史教育,重在让学生知道科学发现需要不断实验、细心观察、勤于探索。

2.利用教学情境,感悟科学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随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有的不在,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利用生成的资源巧妙地将科学史融进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形成的曲折历程。

比如:教科版《科学》三下《种子变成了幼苗》一课,树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对该问题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根吸收土壤中的养料,有的认为叶子可以制造养料。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及时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现海尔蒙特和他的“柳树实验”漫画、“普利斯特利实验”动画和格豪斯实验的漫画,并且详细地讲述了这三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经历了多年,学生领悟到科学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几代科学家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才能总结出来。同时,学生也开始明白,科学的发展凝聚了科学家的艰辛劳动,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是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3.拓展教学时空,丰富课程资源。

学生绝大多数的科学知识是从教师和书本处获取的,然而教材有时只是简单的描述,内容还不够丰富。因此,要让科学史增添教学魅力,教师必须拓展教学时空,丰富课程资源。

阅读科普书刊是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的良好渠道。除了阅读科普书刊外,教师还可以开辟其他渠道。比如:小学语文、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都适合融入科学史内容。同时,科学史教育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如:课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收集科学史资料,编写科学小报。还可以结合学校科技活动安排科学史讲座或者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史。通过课内外的融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总之,科学史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科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事。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乍浦实验学校)

上一篇:学校管理:从制度走向文化 下一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