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分配状况研究

时间:2022-10-16 04:55:06

我国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分配状况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关于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如何分配的探讨越来越多,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行利润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

关键字:国企,垄断,利润分配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的框架伴随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需要与之对应的制度相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将国有资本经营的收益作为一种国有资本运营的有效手段已经日益引起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持续改革和我国总体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长期优惠的政策措施,我国的国有垄断企业利润率自1998年以来稳步提高,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上半年垄断国企利润有所下降,但全年仍然有10%的增长。但是这些巨额利润却大部分并没有上缴。将国企分红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使国企分红惠及全民,几乎是一个"国际惯例"。鉴于此,本文将在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分配方面进行研究,以便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分配问题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国有资产利润的管理方面,目前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应当建立二元财政模式。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叶振鹏(1993)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及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财政是由两个部分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组成,这里国有资产财政主要就是指国企的利润管理。中南财经大学叶汉生、陈建(2001)从财政本质以及财政的类型划分出发,指出"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具有根本区别,两者是相互否定的。此外,他从复式预算的角度指出了建立国有资本利润管理的积极意义,认为复式预算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划清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国家财政与企业财务的界限,更好地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更好地为国企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著名经济学家许毅(1996)对国有资本进行利润管理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政府进行国有资产的利润管理意味着政府以资本家的身份进行分红,这显然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杨志勇(1998)也认为虽然建立国有资产利润管理体制能较好地适应现实体制转轨的需要,但随着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重组,国有资产利润管理与公共财政也将合二为一并成公共财政。

二、现行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利润分配格局逐步发生变化。但国家财政并没有从现有的利润分配制度中享受到国有投资收益,而企业利润留成水平并没有因此提高,反而低。由于我国家现有的利润分配体制,一直没有收取企业税后利润,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1993年12月31日以前注册的国有全资老企业多数已经改革,现存国有企业(公司)大多是1994年以后改组新设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不能完全按照"同股同利"原则收缴入库,被企业列作"国家独享资本公积"或者长年挂在"应付股利"账户无偿使用,导致国家丧失了国有资本收益的分配权,不符合"同股同权"原则。

二、石油、电力、通信等垄断企业,既垄断了国有资源,又享受税收返还等财政支持政策,对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其他企业来说相对不公。近年来由于市场等因素变化,经营收益大幅增长,自行消化人员、债务的能力已经明显增强,应当适时调整相关财政政策。

三、在国家尚未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拥有国有资本收益自由支配权,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收入不断膨胀,而困难企业的职工收入却在下降,由此产生了企业内部分配秩序混乱的弊端,日益导致社会分配不公。据统计,2006 年到2009 年的4 年间,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为 3.26 万亿元,而上缴红利的比例仅为 5%到 10%,2009 年仅上缴 500 多亿元。如果按照国外同类企业的分红水平计算,4 年间至少应当上缴 1 万亿元以上。这剩余的大量利润被企业留置,除部分用于主业生产外,大量则被投向房地产等高利润非主业领域,肆意赚取可供自己分配的利润。

三、现行垄断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成因分析

(一)垄断国企留存巨额利润引致企业过度投资和盲目扩张。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2010 年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922889亿元,各年年度增长速度分别为:23.9%、24.8%、25.9%、30%和23.8%,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5%,其间2009年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出台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时滞效应使其当年的投资增长速度高达 30%。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同比增长23.8%。上述投资中,国有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投资比重接近 50%。国有企业的投资资金中通过外部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股市交易等大约占 1/2,其余部分则主要来自企业内部逐年累积留存的经营利润。

信息经济学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人通过盲目扩大企业投资等非理来增加自身控制性权益的原因在于对其显性激励不足,也即对企业内部控制人缺乏足够的货币激励,如不能或很少有机会通过股权、期权激励等方式来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中远期收益。

(二)垄断国企利润留存制度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耗散。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者(企业)为追求产生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将通过自身形成的市场垄断势力,采用垄断定价等价格策略将消费者剩余向自身转移,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耗散和下降。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在国家政策的长期扶持下业已形成的行业和行政性垄断能力,会伴随企业积累并留存巨额的利润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前面说到国有企业留存巨额利润会导致企业内部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进行盲目投资,而我国1992年宪法在对"国有"的边界进行界定时规定,将国有的定义与全民所有等同。因此留存于企业的巨额利润实际存在着一个与其让企业盲目扩大投资,不如通过上缴国家再进行二次分配的问题。

在企业的初始分配中,随着社会财富向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生产者的集聚导致了市场其他参与者参与分配机会的下降,这种分配方式体现的是一种非公平的社会福利损失。国有企业的留存利润也将导致国家公共财政收支缺口只能更多地依靠通过税赋征收方式更多地向私营企业、消费者等市场其他参与者进行转嫁,这不利于培育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过高的税收水平也会对私营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挤出效应,加剧市场势力向国有企业集聚,私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者剩余向国有企业转移,导致社会整体福利将进一步耗散。

(三)垄断企业利润留存制度弱化了国家对宏观调控和资本市场的治理能力。

国有企业利润留存制度导致企业盈利长期在企业内部逐年沉淀和积累,形成雄厚的资本实力。由于资本自身的逐利天性使具有对外投资能力的国有企业涌入其他利润丰厚的非主营行业,尤其是一些国家想通过市场逆向操作来调控的、关系国民切身利益的行业,如房地产业。一些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非房地产主营业务的国有企业纷纷涉足房地产业投资,助推土地和楼市价格的上扬,加大了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一些具有行业垄断能力的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原动力,在国家倡导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时也会形成无形的阻力。企业留存利润制度也会对尚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形成干扰,如企业通过投资机构将企业利润大把投入到股市进行风险投资,造成企业内部控制者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治理。

参考文献:

[1]叶振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J].财政研究,1993,(3)

[2]叶汉生,陈建.论改革和完善财政运行机制[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5)

[3]许毅.当前财经理论与实践中的两个根本问题[J].财政研究,1996,(1)

上一篇:汽车制造行业成本管理小议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