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增强化学学习效果

时间:2022-10-15 11:02:47

有效提问,增强化学学习效果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也能让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因此,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提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也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提问有效性

新课改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教育”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把时间和课堂都还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而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也能让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因此,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提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也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当前的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模糊,目的不明确

教师提出的问题目的不明确,没有层次性或漫无边际,让学生不

明白问题的关键,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没法回答,或者回答了,答案也不是教师所希望的,甚至与上课内容无关,使课堂效率低下。

2、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所提问题有的过于简单,学生往往只须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不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探究缺乏思维量,有的学生甚至是不加思索,随口说出“是”或“不是”。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还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有的问题过于“刁钻”,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

离了主题,问题设计再好,对教学也是无益的。还有的教师所提问题只是出于主观愿望,而不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问题难度过大,学生要么不回答,要么答非所问,造成冷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

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

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或缺乏精当的点评。对回答正确又有

独到见解的学生不能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学生不能给予肯定和启发,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一味的批评,而不能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明确指出其错误,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这些做法,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愿再回答问题。

二、提高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1、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景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

例如:“过氧化钠的性质” 问题设计

在介绍Na2O2能与H2O反应这一性质时,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有同学见过水能点火的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演示水滴到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脱脂棉燃烧。②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③推测Na2O2能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试着写出反应方程式。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 “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提问设计上,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给学生设计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人的认知水平分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停留在“已知区”提问,问题太浅,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提不起学生兴趣;而在“未知区”提问,问题太深,难度过大,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使其容易丧失自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究心理;只有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之间设计提问,才会在学生的努力和问题之间产生共鸣。只有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准确定位学生的“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才能有效提问,问题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3、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问题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吃透教材,透彻地把握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要做到: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围绕教学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例如:“硫酸根离子检验”问题设计

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不太容易搞清楚,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否可以证明该试样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②硫酸钡不溶于盐酸,而碳酸钡、亚硫酸钡均可溶于盐酸,为什么?③当未知试样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可以证明试样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吗?④怎样正确地检验未知试样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在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维,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设置问题也要抓住学生的易错点,学生的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也有的是共性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原来的问题,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问题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中CO2与CaCl2是否产生沉淀是很多学生都容易答错的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果产生白色沉淀,你认为该沉淀是什么物质?

②如果有该沉淀物生成,除此物质外还有什么产物?

③碳酸钙能存在于盐酸中吗?

④相同条件下,碳酸与盐酸的酸性谁强?弱酸能制取强酸吗?

⑤如果把CaCl2改成BaCl2 ,现象是否相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弱酸怎么能制取强酸”的疑问来,在学生显得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再从旁点拔,使学生恍然大悟。

这种“以错制错”的方法不仅可以化解知识的难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

4、提问要注重过程的调控,合理运用等待

课堂提问应该注重对学生回答过程的调控。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时间过短,学生会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等原因,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如果教师运用了等待这种技巧,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回答时和回答后的处理。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表示关心和重视,起到鼓励的作用。回答后,要鼓励其他学生发问,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回答问题不是某几个学生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赞许,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想法,如此课堂提问就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益,也可以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者独立的探究。

5、提问要注重合理的评价,注重情感的交流

教育家契科夫曾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

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许,特别是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和鼓励。课堂提问需要教师合理地运用课堂评价,对回答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回答不全面或不会回答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启发和鼓励,引导学生的思维,做出进一步的回答。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通过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提问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问题要紧扣重难点和易错点,具有层次,环环相扣,激发思维。但是也不能将“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要让学生有“问”,真正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老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才能真正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及学生的特点,灵活把握,真正做到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与探讨 下一篇: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