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将德育管理放在首位

时间:2022-10-15 06:31:44

学校应将德育管理放在首位

小学德育是指遵循少年儿童品质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成学生的思想品质及行为习惯的过程。学校的教育目标是由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及其成员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构成的,而思想道德是指导人的行为和影响人的智慧才能的精神力量。因此,学校应将德育管理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通过系统设计、精细管理,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一、确立大德育意识

学校德育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指向、选择、调节行为的作用,这是德育的导向,它决定了学校各项工作应以德育为首。学校须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方向思考,全面策划学校德育工作。

1.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学校德育工作

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师生成长的要求和需要,学校从整体发展规划入手,系统设计、策划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确立明确的育人方向,并将这个目标分解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部分。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进行科学设置,形成师生成长的各阶段(每学年、每学期)、各个方面(德育各元素)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方案。无论是学校发展规划,还是每学年、每学期的工作计划,都有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定位和目标,目标呈阶段性向前推进。每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都较全面地涵盖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少先队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生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学生环境教育工作计划等,每学期学校都编制《德育整体计划安排一览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与德育工作的各部分组成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每学期德育工作一系列的操作目标和操作方案,保障了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地向前发展。

2.全员育人,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网络

学校首先明确向全体教职员提出“教书育人”的要求,引导学校的活动和教师的工作行为都必须赋予教育的元素,都应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促使全体教职员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一切教学行为。其次,学校建立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全体班主任和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组成员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力量和骨干力量。副班主任的设置不仅适合于儿童校内发展的特点,更从客观上加强了教师的德育意识,每学年学校都争取设置每班一个副班主任,协调班主任一起开展班级教育和管理。

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教育力量。设立家长学校,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就成为正式学员;学校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方式方法,宣传学校的办学目标、教育策略。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交流;家长委员会内设委员会理事会,处理日常事务和主持学校信息网络中的“家校平台”。在学校的许多大型活动中,都能看到“家长义工”热情、忙碌的身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相得益彰。社区教育同样是学校“大德育”体系中不能忽视的内容。学校重视与地域各方的协作,建立由街道、协作单位、专业团体的文化站、团委、专业人士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学校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空间。

3.文化熏陶,营造独特的校园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场所及儿童年龄特点等设置各类场室和环境。规范的布置,明确的规则,丰富的人文内涵,时时刻刻在规范着师生们的行为,滋养着师生们的精神。

体验是德育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师生提高德育认识、升华德育情感和意志、实践德育行为的真实载体和宽阔空间。无论是每阶段各项传统活动,还是每天的早操、每周的升旗仪式、“快乐体育”大课间等,师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训练有素的组织纪律,以及智慧横溢的学识才华,都无不使每一个人感受到“健康、快乐、成长”的校园精神。

二、细致管理,追求成效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自上向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向上的自觉响应的常态式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特征是重细节、重过程。学校将德育工作的计划和实施融入师生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推动着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1.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结合校本培训出现的问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和研讨活动,明确向全体人员提出“德高为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教师服务公约》《教育质量监控管理细则》等,引导和规范教职员的教育教学行为,工作的检查落实到年级和学科组,并通过每学期的考核评比引导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方向。专家的专业引领,优秀教师的经验案例,学校对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能给教师们及时、有效的工作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惑,并在实践和思考中提高工作能力。学校更重视对青年教师和新调入教师的工作指导和培训,制订工作细则。“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一支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表率、追求高尚目标、追求有效教育行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保障。

2.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学习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基本道德观念、逐步形成行为习惯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学校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以此作为建立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各时期的心理特征,学校制订了各年级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从“上课学会聆听”“上课学会说话”到“接纳他人”“和教师交往”,涉及到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课堂开始,在行为中落实,明确要求,严格训练。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认知,在训练中形成习惯。学校还有意识地将学校生活与家庭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并在不断训练中巩固认识、提高能力,一点一滴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

3.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体验是德育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校师生来自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经历,思想认识是复杂和多样的,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的特点,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体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获得真知,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学校在不同时期根据师生的成长需要设置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初识校园的学前夏令营,不同主题的毕业礼、开学礼,“学雷锋在校园、在社区”的综合活动,“童心携手”向山区向灾区的访贫济困活动……不少活动成为了学校的良好传统和特色,如学校的“快乐体育大课间”是一项使师生的意志、毅力、组织纪律性、精神面貌都能得到锻炼和延伸的传统项目。近几年,学校接待来自全国公益事业部、广州亚运组委会、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督导室等专家及省内外、港澳地区同行的考察、评估、观摩,赢得了一致好评。师生们关注社会、尽己之力扶难济困。2006年,学校成为“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校师生参与对口西部落后学校的交流和帮助工作;2007年,广东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由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大队委组成的学校慰问队,走进韶关地区乐昌中心小学的重灾家庭,送去全校师生的关怀和捐助;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再次让全校师生真切感受到“我与他人的联系”“我与国家的联系”,精神与情感再次受到深刻的洗礼,多次的捐赠活动中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向四川灾区捐款近13万元;2009年,在大地震纪念一周年之际,师生为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甘肃省文县店坝中心小学捐赠了六万多元。同时,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表达了全校师生真诚的心意和高贵的品格。同样,坚持了多年的社区实践活动是师生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孩子们蓝白色校服,在社区的街道、文化站、老人院、幼儿园、地铁站……成为了一道道引人的亮丽风景线。德育体验,从课堂到校园,从家庭到社区,从身边到天下,从学科学习到综合活动,师生们从中提高了认知水平,历练了精神和意志,提升了道德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

上一篇:浅议中小学日志管理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培养良好习惯 为美好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