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制度存在的不足

时间:2022-10-15 06:29:35

社保制度存在的不足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开始急剧上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转非人口失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再就业促进、资源置换和鼓励个体创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问题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措施研究。

[关键词]农转非人口;失业保障;再就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18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0 引 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开始急剧上涨,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人口是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农转非人口转变过来的城市人口,由于他们原来从事农业方面的劳作,转变为城市人口后,并未在心理和社会适应上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并且,在就业技能和未来的就业目标方面,也存在一些迷茫,无法进行根据自身实际的就业和工作目标定位。由此一来,很多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

1 农转非人口失业保障制度现存的不足

1.1 农转非人口的自身局限性

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虽然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农转非人口失业方面的保险制度不够完善。通俗的讲,失业保险制度,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劳动、失去劳动报酬的劳动者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让失业群体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他们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但是,由于农转非人口自身学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对农村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社会中的种种不适应带来了就业目标的模糊和就业前景的不能客观实际定位,使得很多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再者,由于劳动用工制度的不断改革深化和市场化就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农转非人口的思维还停留在熟人社会的观念,总是寄托于相互之间的介绍去就业,才觉得放心,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就业机构存在不信任和陌生使得就业率不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从根本上把这部分人的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与社会生存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失业保险基金来源不足,支出不合理,未能发挥本身职能应有的作用。

1.2 促进再就业的相对功能较弱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能够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失业保险制度。但是,由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大规模的城市工人下岗失业,所以,根据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我国以保险模式为特征的失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衷主要针对的是以企业裁员为主体形成的“老失业群体”,但近几年来,随着“老失业群体”达到峰值后趋于回落,由于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后失业人口急剧增加,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不能满足农转非人口这个新失业群体的需求,在促进再就业方面,未能专门针对这个群体制定更为详细完善的政策制度,特别是农转非人口中35~45岁之间的壮年劳动力,本来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最适宜工作的年龄,却因种种因素无法更好的就业。

1.3 部分城中村改造使得村民暴富而主动失业

在一定程度上,城中村的改造,使得这部分人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一夜暴富,却无所事事,不愿意再就I,而这部分人主动失业者主要集中于青年群体,甚至相当一部分城中村的青年因为家里拆迁领了一大笔钱,将原来的工作也辞去,整天闲散于街头,成为社会的一个不安定因素。据笔者调查,晋北一个距离本地县城大约一公里左右的行政村,由于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占地补偿,这个村多数居民一夜暴富。由此,引发了大批青年的主动失业,甚至一些本来大学就读的学生也觉得读书无非就是拿到毕业证再去就业赚钱,现在有钱了何必再费劲和花钱读书呢,就退学闲散在县城的周边。据不完全统计,本村落的青年闲散人员有150人之多,占到17~35岁人口的60%。并且,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一部分青年开始沾染和赌博等恶习,酗酒滋事和打架斗殴当然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2 解决农转非人口失业的措施讨论

2.1 强化失业保险制度中的促进再就业功能

对于当前农转非人口的失业问题,加强对失业者的再就业培训,缓解就业压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通过调整失业保险金中用于技术培训、转岗训练的费用比例的办法,加大农转非人口的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由消极保险转化为积极的失业保险,以避免单靠单一的失业保障制度和各类救济导致他们不求进取甚至主动失业的现象,再者,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改变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使他们获得新的劳动技能,进行新的工作,以促进社会稳定。再者,加大培训的投入,提升农民的综合就业技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农民除了种地养猪没有别的来钱渠道这种困境。文化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的,特别是35岁以上的农转非群体,他们的基本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实际的培训中,应当坚持实用性、公益性、可操作性强和简单性相结合的原则,本着少花钱多办实事的基本工作思路,将培训重点放在实用性劳动技能的提升和职业规范方面,让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掌握一项或多项实用性的劳动技能,比如,园林养护、道路等设施的维护保养、环境卫生的清洁以及养殖种植业等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技能等。

2.2 进行资源置换以促进再就业的造血功能

土地对于农民是唯一的收入来源,也是他们多少年来赖以生存的唯一生产资料,一旦失去了土地,农民就失去了生活和生存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长期的生活保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尽管城中村的拆迁中造就了中国特色的一夜暴富,但是在很多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转让、土地补偿费、搬家费等标准偏低而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基层的土地征用中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积累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进行资源的置换,为农转非人口在新的就业领域实现新的就业,让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是解决问题首要的一步。前总理同志曾经说过,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可见,对于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农转非人口的就业问题解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2013年5月,太谷县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后,县政府积极利用政策支持的契机,大力打造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作业,在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干鲜果业、苗木花卉四大主导产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园区化、休闲化、特色化”的全链条式发展路径。全县建有设施蔬菜千亩园区26个,规模养殖小区达380个,建成干鲜果园区20个,百亩以上家庭苗木农场50个。不仅为农转非人口的就业打造了一个新平台,也为他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实惠。

2.3 积极探索农转非群体个体创业的新举措

对于农转非群体中35岁以上的青壮年来讲,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的顶梁柱,需要照顾家人,也不愿意长年累月外出就业,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是适合他们的,但是,对于农转非人口30岁以下的青年失业群体,他们是新生的一代,多数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比父辈的人高出不少,更愿意进行新事物的尝试,因此,鼓励他们进行创业,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是一个好的思路。比如,2014年年初,为了充分发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骨干引领作用,2月27日,共青团晋中市委、晋中市农业委员会、山西省农信社晋中办事处联合启动了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以带动更多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通过创业培训、金融服务、结对帮扶、考察交流等方式,进一步破解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就业的技术提升难、资金筹措难、人才培训难等问题,先后实施了SYIB培训,建立了青创中心,开展了劳务输出大篷车和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小额贷款等一系列工作。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对以往工作的进一步打包和延伸,也是发挥农村青年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举措。

3 结 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解决好农转非人口的就业生活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基础,是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农转非失业人口解决措施,以期为农村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宇.农转非居民家庭主动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经济,2014(z2).

[2]佟雨.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农户征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5.

上一篇:电力系统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分析 下一篇:基于主层次分析的调剂考生选择研究生院校影响...